成长故事
镜头一:
果果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老两口特别疼爱宝贝孙女。果果能和大人一起吃饭了,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一旦奶奶发现果果爱吃哪个菜,那盘菜就会推到孩子面前,有时候还给果果单独再留一份,家里人谁都不许动。果果妈特别担心奶奶这样做会养成果果自私,不懂分享的行为,跟婆婆沟通过多次,可婆婆总是说从小要把孩子的胃养好,胃好身体才好,孩子小,吃点独食没关系,大了就不这样了。果果妈看着婆婆这么细心和精心地照顾孩子,既不想伤害老人,又不想让孩子养成坏习惯,不知该怎样平衡。
镜头二:
浩哲爸爸发现儿子最近特别“霸道”,吃饭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允许别人吃,甚至连爸爸妈妈也不例外。邻居家的小朋友来玩儿,浩哲不让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爸爸很纳闷,儿子以前不这样啊?这天爸爸回来得早,在楼下看到奶奶陪着浩哲在小花园玩儿,过去后发现只有浩哲一个人在荡秋千,别的小朋友都站在旁边看着,奶奶为了让浩哲玩得开心,竟阻止了别的孩子玩,只让自己的孙子玩。晚上爸爸跟奶奶说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奶奶说孩子多,秋千少,都在那儿玩万一出危险呢?反正就玩一会儿,等浩哲不玩了别的孩子再玩,别的老人也这样的做。
观点一:孩子小,需要精心照顾,吃点独食正常。
观点二:不能给孩子吃独食,养成霸道自私的习惯,害孩子。
故事解析
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在这场陪伴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从最初的完全依赖父母到长大后全靠自己适应生活,他的社会交往系统的建构往往取决于童年时期家庭系统的模式。
“吃独食”的毛病在孩子身上,“病根”却是在大人身上。初来世界的宝宝,从衣食起居到启智交往,无疑都需要精心呵护照顾,故事中的两位祖辈在日常生活中对孙辈的呵护,可谓无微不至,但正是这样的“爱”,会在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享有“优先权”和“独占权”,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的性格与习惯,再纠正就困难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同伴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家长往往要求已经习惯了“吃独食”的宝宝“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吃哦!”,劝告孩子“不能这么自私”,甚至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大多情况是:孩子哭闹着拒绝分享,甚至撒泼打滚,发生激烈的冲突,这个时候的大人孩子都生气,都愤怒,也都无奈。
无论是让孩子独亨,还是鼓励孩子分享,家长的本意是好的,可是孩子为什么却哭闹着拒绝呢?因为大人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高估了孩子的“道德”水准。让四岁以下的孩子拥有自发地满足他人,牺牲自己的行为分享,是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情,“自私”或者说对物品保有私属权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不是道德问题。发展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同步,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多营造“共享”和“分享”的机会,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的价值,从而发展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智慧锦囊
(1)父母要与老人多沟通“吃独食”给孩子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并不是在批评指责老人,而是在帮助老人转变观念。
(2)父母以身作则感谢老人,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按照辈分分食、分份儿,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受到长幼有序,养成良性传承的习惯。
(3)让宝宝当爱心使者,比如,妈妈剥开橘子,掰一片给宝宝:“这个橘子真甜啊,给奶奶送过去尝尝”,奶奶一定要吃宝宝送来的橘子,边吃边说:“真甜啊!快给爷爷送过去”;爸爸抱着宝宝说:“奶奶和妈妈做饭累了,我们拿着你喜欢的小布偶去谢谢奶奶和妈妈吧!”让宝宝慢慢体验主动分享自己的好东西、充满爱心的喜悦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