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哭闹,给还是不给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哭闹,给还是不给

时间:2023-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坤坤23个月大了,最近好像脾气变大了,看到什么就一定去玩去要,不给他立刻就哭闹,有时还躺在地上打滚儿。为了坤坤要东西不满足就哭闹,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没少生气。当孩子提出合理要求,特别是他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时,比如思颖就要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奶奶可以满足,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听从,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也能避免“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成长故事

镜头一:

坤坤23个月大了,最近好像脾气变大了,看到什么就一定去玩去要,不给他立刻就哭闹,有时还躺在地上打滚儿。爷爷奶奶看见坤坤这样,就赶紧满足坤坤的需求,只要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坤坤立刻就不哭了。爸爸妈妈认为爷爷奶奶不应该总这样妥协,不能惯孩子这样的毛病。爷爷奶奶很不高兴,觉得孩子的要求也没那么过分,能满足就满足,哭出毛病怎么办?为了坤坤要东西不满足就哭闹,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没少生气。

镜头二:

思颖27个月大了,一直是个乖宝宝,很听话,也很少哭闹。不过最近好像不如以前听话了。今天的天气有点降温,奶奶给思颖准备了一件稍厚点的衣服,思颖一定要穿那件有“小花伞”图案的衣服,奶奶说那样会冷的,可是思颖就是不肯听奶奶的话,坚持穿她选的衣服,任凭奶奶怎么劝说都不行,奶奶担心思颖穿太少会生病,还是给她穿上了厚衣服,思颖立刻哭起来,后来索性就趴在地上大哭。

观点一:孩子的要求能满足尽可能满足,哭出病来不值得。

观点二:对孩子要有原则,不能任由其发展。

故事评析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倾向于“管理”,祖辈则青睐“放任”。无论是“严格管理”还是“自由放任”都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婴幼儿给予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影响日后的学习能力,难以培养孩子创造、参与和担当的品格;反之,没有约束的放松与自由,容易让孩子没有规矩,缺乏边界,骄纵、霸道,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年轻父母和祖辈们不要单纯地固执己见,简单地否定对方,而是要共同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生长发育需求,最大限度地给予宝宝成长支持,一家人其乐融融。

故事中的坤坤和思颖似乎原来都很“乖”,现在好像都不听话了,都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满足还发脾气,这是因为他们进入到了有意思又特别的两岁。两岁的宝宝的确令家长挠头,常常让人又气又爱,因此在引导和教养的过程中,也就更需要花费些心思,掌握两三岁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行为表现特征,养育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养过程中感到轻松和快乐,陪伴宝宝度过这个成长的关键期,使宝宝快乐自信的成长。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物品有很强的占有欲是因为他们开始懂得“所有权”这个概念了。在他的心中和眼里,凡是看见的、摸到的或是所喜欢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不仅不允许别人的侵犯,还要采取方式获得,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哭和闹就成了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完善的孩子最自然的呈现形式。如果向坤坤爷爷奶奶那样经不住孩子的哭闹,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相当于变相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奖励。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把握原则,能满足的尽量满足,暂时满足不了的,可以用恰当的方式延缓,比如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应该坚持原则,否则将来就会养成以哭来要挟家长的习惯。

对于思颖的需求,如果奶奶只是担心孩子着凉的话,是可以满足的,只需多带一件厚衣服就可以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她的关注点是自己的“权利”得到了尊重,而不是天气的冷与热,会不会生病,这是大人们的事情。但是当孩子感受到“冷”或者是“热”的不舒服时,才能体会到大人们的意见,几次这样的生活情景体验,慢慢就形成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智慧锦囊

1.给予理解和尊重

孩子的不听话、哭闹是他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此时不要轻易干涉他的行动,偶尔可以满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再给予指导,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尊重。自尊得到维护的孩子会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自我控制能力也会提升。

2.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对某些物品感兴趣时,会不顾一切地想得到,甚至还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这时不要粗暴地制止,而是去体会孩子想要背后的需求与意图,并提出一些令孩子更感兴趣的建议,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他离开目标物品的出现地,比如当孩子非要拿桌上的水晶球扔着玩时,可以给他一个皮球,并带他到另一个房间,陪他一起扔着玩。

3.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当孩子提出合理要求,特别是他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时,比如思颖就要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奶奶可以满足,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听从,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也能避免“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4.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话和孩子讲道理

比如孩子在超市看到一个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吉他时,就认为那就是他的,非要拿回家去,父母可以这样跟他说,“宝贝,小吉他想他的伙伴们了,趁着你不玩的时候,他回家来看看他的伙伴们,不过等我们到家时,小吉他又会回到家等着和你一起玩儿,妈妈保证!”这样和孩子交流,孩子不会赖着不走了,还有了一份期待与好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