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的确,父母教襁褓中的婴孩微笑,望其开心健康;教牙牙学语的幼儿语言,望其聪慧伶俐;教求知中的儿童读书写字,望其长大成才。父母呕心沥血,竭尽所能地养育孩子,其目的就是想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孩子引向光明、幸福。然而,在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辛苦道路上,有的家长走了捷径;有的家长走了直路;也有的家长走了弯路。他们培养的孩子有的知识渊博,才干超群;有的辛勤劳作,生活平凡;也有的性格扭曲,行为不良。虽然导致种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孩子的一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教育的方式不当,必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要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家长朋友们必须改变不良的家教方式。
一、改变重知轻能的家教方式
(一)案例呈现: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跳到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被誉为“东方神童”。然而,有谁知道,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堪想象:上大学前,连饭都要母亲喂;读研究生时,每天早晨起来连鞋子都不会穿;经常找不着自己的牙膏,随便拿别人的牙膏用,用完了又不放归原处;脏袜子乱丢乱放,房间从来不打扫。2002年5月,他由于错过了计算机语言考试,被取消了硕博连读资格;2003年4月,他再次错过了提交硕士毕业论文的时间,被中科院做了肄业处理。“神童”光环褪尽,令人震惊地变成了落魄之人。
(二)原因分析:
魏永康退学的原因很简单:缘于他母亲重知轻能的教育方式。在妈妈心中,学习比什么都重要。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玩具,也没有伙伴。他的社会交往能力极端低下,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他读大学四年,母亲陪读了四年,而当离开母亲到北京读研时,他就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只好退学回家。在记者和他接触的半天时间里,他所说的话非常有限,就是一些短语:“谢谢哥哥、谢谢姐姐”,“是的吧”,“我不知道”……他的眼神极少与人正面接触。他答应接受央视新闻会客厅的采访,然而就在节目录制开始前的几个小时,他却“失踪”了,躲起来了。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别人,于是就出现了像魏永康母亲一样的家长,他们一心“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社会交际、生活自理、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等能力的培养不屑一顾,使孩子的生活空间只是从学校到家庭的两点一线的简单重复,孩子的生活世界只是在读写书算之间来回打转;造成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不足。试想,这样的教育,即使培养出再多的“神童”,又有什么价值呢?
(三)对策与方法:
健全的家庭不等于健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生活幸福,家长就必须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改变重知轻能的教育倾向,赋予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
1、遵循幼儿成长的基本规律
世界万物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的发展亦如此。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同样也存在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进程,并根据每一时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教育规律最好的做法。当孩子接受能力较弱时,我们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孩子多参与益智活动,平时让孩子多锻炼,鼓励孩子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尽早学会应有的本领。当孩子接受能力较强时,我们也要切记揠苗助长的危害,避免孩子接受难度过高的教育,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使孩子受挫。其次,家长不要期望值过高,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给孩子玩耍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动手的机会,交友的平台,甚至是一些挫折教育,把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协同起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和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等,使他们的成长充满活力,健康向上。
2、赋予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所以首先应该把孩子当做“自然人”,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自由。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爱玩是他的天性,在游戏和玩耍中他们学会生活的知识,学会交往的能力,成功地向社会迈出了第一步。但是,现在有很多家长急于让孩子发展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们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对孩子要求太高、给的压力太大。如有些孩子不到入园年龄家长就着急让孩子入园,小班年龄的孩子非要上中班。幼儿园学的还嫌少,周六、周日还要让孩子学英语、学特长,从小就任务重重,压力过大,体会不到童年的快乐。从魏永康成长的案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课外书,也没有玩具。人生路上那些美丽的、欢乐的、悲伤的、复杂的、温暖的、坎坷的际遇,也统统与他“无缘”,这是多么的可悲!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把孩子放回“自然界”,让其自由嬉戏、玩耍。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家长都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属于孩子的小天地、小角落,使他们自由地支配时间,自由地和朋友游戏,自由地玩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
二、改变有爱无教的家教方式
(一)案例呈现:
王老师的班上有个女孩倩倩,是个非常霸道自私的孩子,有时分不到喜欢的玩具,就去抢,如果不给,她就会动手打人。如果老师来劝阻,她不但不改,还会大喊大叫,直到她喜欢的玩具拿到手才罢休。另外有个女孩玥玥,她性格开朗,活泼富有同情心,跟小朋友相处的非常好,经常性地帮助小朋友,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说起话来礼貌又客气,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她。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两个女孩子的反差如此之大?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呢?王老师经过了解弄清了原因。倩倩的爸爸妈妈对倩倩太娇惯,倩倩要什么给什么。当倩倩与别人发生不愉快时,父母始终站在孩子的这一面,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对的,其他孩子是错的,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的坏毛病。玥玥的爸爸妈妈注重孩子的日常教育,当孩子有错时,家长耐心的教育疏导,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错的,不应该做的。而且家长非常尊重孩子,常常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就事论事,明辨是非。在充分民主和适度的教育中,玥玥形成了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两者教育的理念不同,一个有爱,爱的包容,爱的自私,爱的没有原则,导致倩倩自我为中心意识强,霸道任性,不能与人很好相处。一个有爱,爱中有教,教中有爱,爱的理智有分寸,赋予孩子爱的真谛,为孩子良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与方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爱的不得法,对孩子过分溺爱,不但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反而会使孩子养成种种不良的习惯,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应该在爱孩子的基础上,勿忘教育的责任,把爱融入到教孩子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做到养而有教,教而有方。
1、家长要杜绝溺爱
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爱孩子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只有孩子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才会从情感上和行动上接受父母的教育,朝着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爱孩子是有学问的,有讲究的,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有积极作用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说过:“人之性情莫爱于父母。”“皆见爱未必治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其他任何人的爱都无法比拟的。父母虽然都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但不见得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现代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都非常优越。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独生子女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更是娇生惯养,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对孩子所犯错误置之不理,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追悔莫及。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在宠爱幼儿的过程中,是否想到了后果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有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中国小朋友和日本小朋友一起去夏令营的事,当时中国的家长是吃的喝的用的全带齐,有的背着大包小包;有的默默地流着眼泪;有的开着汽车,护送孩子是一程又一程。而日本的小朋友没有家长陪送,自己背着沉重的书包,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忍着烈日炎炎,忍着艰辛痛苦,走在去夏令营的路上。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少一点保护,多一点放手,也许我们的孩子会更棒。由此可见,家长处处袒护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及生存能力,如此产生的后果将是对孩子一生的惩罚。
2、家长要爱中有教
名言道:“爱孩子,谁都会,母鸡也会把小鸡照顾得很好,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孩子。”爱是一种责任,不是包办一切,而是教会他们懂得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爱是一种教育,不是精心呵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爱是一种激励,不是捆绑羁绊,而是让他们像海燕一样自由地飞翔,面对困难勇敢拼搏。
有位父亲,误认为拼命挣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于是长年累月忙于奔波,很少待在孩子的身边,也很少与孩子沟通。当孩子长大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去管教,孩子已经不听他的话了,家长后悔地说:“我以为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送他去好的学校,孩子就会有前途,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早知这样我就不挣那么多钱了,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该多好。”有钱未必就幸福,孩子就成才。事实果真如此。要使自己的爱对子女成长发展有作用,父母必须对子女施以正确的爱,那就是理智施爱,爱中有教。当孩子有错时切忌护短,要正确对待,善意地指出孩子的对与错,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事了;当孩子太任性时,要冷静分析,不要打不要骂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孩子知道如何去做;当孩子对有些问题不知怎么办时,要及时引导,鼓励孩子发表意见,选择行动的方向。当孩子的做法想法特别的时候,要善于观察,保护孩子创新性思维,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断进步。孩子的教育一点一滴都渗透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之中,家长一定要有教育的意识,责任的担当,用无私、真诚、崇高的爱呵护孩子成长成才。
三、改变粗暴无理的家教方式
(一)案例呈现:
兵兵是个机灵好动的孩子,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而且有点任性,其父亲性格粗暴,说一不二,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的千年古训,滥施家长权威。兵兵不听话时,骂之;兵兵不懂事闯祸时,打之;兵兵不好好学习时,罚之……。总以为如此严厉管教,定能教育好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兵兵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不仅与父亲产生隔阂、而且走上了不良的发展道路。
药家鑫撞人杀人案大家都很清楚,他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钢琴水平已经达到10级,父母均系大学毕业,教育环境可谓一流。可是为什么他却偏偏成为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学生?为什么他会犯下如此伤天害理的罪行?
(二)原因分析:
滴水穿石、积少成多,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孩子,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就是一个恶性成习的孩子,教育的缺失难辞其咎。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一种典型的粗暴无理的教育方式,他们的父母无视孩子的心理和感受,用强权思想来要求孩子,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有权利对其进行打骂,有权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但是,这种暴力的、忽视的、冷淡的教养方式,不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还不利于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子关系,时间久了,还会给孩子留下可怕的阴影(家是可怕的地方;父母是狠心的人)。有位心理专家就药家鑫之案,做了深刻的分析:药家鑫的父亲为了让他学好钢琴,不准他出去玩,必须弹够规定的时间,弹会规定的曲目,如果药家鑫做不到就会被关进地下室不给饭吃,如此极端的教育方式是药家鑫心理发展不健康,才会导致今日之祸!
(三)对策与方法:
孩子不肯听家长的话,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过于简单粗暴,过于刻板和严厉,常常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能多一些耐心说服,多一些理解宽容,以建议说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协商,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并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所以,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家长不应动辄体罚,应尽可能的以说服教育为主。
1、对幼儿的缺点错误要具体分析。看看哪些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淘气、贪玩行为,哪些属超越了正常范围的坏毛病。对于前者不必过分追究,只要告诉幼儿合理的做法就够了。至于后一种行为,也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
2、惩罚只能偶尔使用,不能作为“常规武器”。当幼儿过失严重而又不听说教时,父母可以考虑使用适度的惩罚,但是惩罚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效力。另外,惩罚还要及时,要给幼儿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
3、父母说理要说得具体,做到见好就收。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他们认识事物常常是直观的,是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因此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给幼儿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说教,幼儿不但难以听懂,而且容易产生反感。
4、要适当给幼儿一个“台阶”下。给幼儿讲道理,不能一下子要求幼儿完全服从,因为幼儿自己还有点“小面子”。因此,说到一定程度,不妨给他个“台阶”下。例如,幼儿抢了小伙伴的玩具,母亲可以对他说:“拿别人的东西不对,咱们把玩具送还给小朋友,待会爸爸回来,听说你这么乖,一定很高兴。”这么一说,幼儿就容易接受了,效果肯定比硬把玩具夺出来或打他一巴掌要好得多。
四、改变有失尊重的家教方式
(一)案例呈现:
四岁的芳芳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开朗大方的小姑娘,最喜欢画画,谁要是想看看芳芳画的画,她准会很高兴地跳起来,翻箱倒柜地拿出自己的作品,美滋滋地让大家欣赏。如果大家请她当场画幅画,她准会落落大方地说:“行,画什么呀?”可是妈妈对芳芳的画总是不满意,常常给她泼冷水说:“你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好看。”有一次,芳芳画了一个五彩的苹果,把它当做“三·八”的礼物送给妈妈,妈妈一看就嚷嚷起来,“苹果是什么颜色你不知道吗?”“为什么画成彩色的?”“你真笨!”一连串的指责让芳芳不知所措。她伤心地对妈妈说:“老师夸我画得真好,说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可你为什么不高兴?还说我画的不好。妈妈说:“那是老师哄你的话。”从此以后芳芳对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淡,再有人想看她的画,她总是摇摇头说不行不行,总怕自己画的画让人笑话。连幼儿园的老师都说芳芳变了,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不愿表现自己,课堂上即使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愿说出来。
(二)原因分析:
尊重和理解,是家长与子女情感沟通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阅读孩子的内心世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想当然地评价孩子的所作所为,甚至说一些伤孩子自尊的话:“你看看你做的这是什么事,我就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比猪还蠢!”这种有心无意的否定评语扼杀了孩子原本能发展好的一些兴趣爱好,使孩子自信心受到挫伤,进而严重地影响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发展。案例中芳芳妈妈总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习惯性的否定孩子的绘画作品,是造成芳芳失去自信心的主要原因。芳芳画的苹果如果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是不符合实际的,但要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她的确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芳芳妈妈给孩子的评价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长此以往,就会使芳芳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导致自信心不足或自我效能感差的不良后果。
(三)对策与方法: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孩子成为不同的人: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讽刺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所以,家长要千万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教育孩子。
1、要树立正确的“孩子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如果家长有了正确的“孩子观”,就能认识到孩子的地位、权利,也就不至于有粗暴型教育了。正确的孩子观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孩子是人,是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的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不是动物,给饭吃就行了,他们有人格,需要得到尊重。第二,孩子是未成年的人,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教育,但也应允许他们淘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玩,不能把他们当成“小老头”,不能总以成人固有的观念要求他们十全十美。第三,孩子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家长手中的面团,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孩子主观的过滤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强迫是不行的,单凭家长主观安排也是不行的,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第四,孩子是有潜力的人,不能把他们看死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第五,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家长不要什么都不放心,要让他们锻炼,让他们逐步独立,让他们在风雨中历练,挫折中成长。
2、要树立民主的观念。父母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地讨论和交流问题,确立孩子在家庭中小主人的地位,使家庭生活民主化。同时,父母还要创造条件倡导孩子提意见,鼓励孩子说真话,敢于反驳家长的意见,说出自己的见解。此外,孩子年龄小,对很多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很多时候意见不全面,甚至不正确,当父母的要耐心引导,决不能压制,更不能斥责、打骂。
3、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转移为孩子的意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站在孩子身心发展的立场为孩子着想,而不是片面的去追求攀比,应多理解和尊重孩子,多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考虑,蹲下来和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看问题,用一颗童心和孩子交流,走进孩子的世界陪孩子一同成长,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但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耐心细致的教育,“道而弗牵,牵而弗抑”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利。
五、改变物质刺激的家教方式
(一)案例呈现:
从小吃喝拉撒睡都是由保姆来照顾的贝贝,要上幼儿园了,爸爸才发现贝贝自理能力严重不足,很多事情都要依赖成人的帮助,怎么办呢?爸爸想了一个“物质刺激”的办法,只要贝贝自己做事,爸爸就给贝贝买一个她想要的东西。如贝贝今天自己吃饭了,爸爸就给贝贝奖励一个“洋娃娃”,明天贝贝自己会穿衣服了,爸爸就会给贝贝买件新衣服等。刚开始贝贝做起事来有些困难,奖励的作用不大,可是一段时间过去,贝贝的自理能力有了进步,积极性也就高了,每当做完一件事,都要伸出手向爸爸索要奖励,爸爸总是笑嘻嘻说:“要什么?爸爸去买,”感觉自己的“这一招”还挺灵。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自主意识的增强,贝贝的索要行为越来越强烈,要是爸爸不满足她的要求,她会大哭大闹,甚至说爸爸说话不算数,爸爸只好给她想要的东西。久而久之,贝贝养成了任性,蛮横无理的坏习惯,认为获取物质奖励是应该的。
(二)原因分析:
父母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那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依赖于物质上的奖励而对其它形式的奖励视若无睹,觉得除了物质奖励以外别的奖励都会没意义。贝贝的爸爸采用“物质刺激”的办法,督促孩子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想法是好的,但方法是欠妥的。从贝贝初次被迫接受礼物到最后的强行索要东西,使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从无意作为到有意作为的变化,也使我们感受到了长期使用物质刺激带给孩子的不良后果。
(三)对策与方法:
奖励分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一般来讲,物质奖励具体、实在,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使用时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容易使孩子只追求眼前的、显性的、暂时的外部利益,而不能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精神奖励能给孩子以情感上的快乐享受,能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浓浓爱意,使孩子感受到由衷的快乐,获得被尊重和欣赏的体验,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学会悦纳自己并逐渐养成自尊自信的良好性格,成为一个自主快乐的人。为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两种不同的奖励。
1、慎用物质奖励的办法。“你如果听话的话,我明天给你买一辆小汽车”;“你把这碗饭吃了,待会儿妈妈带你去买泡泡糖”;“你表现好,星期天爸爸带你去吃麦当劳”……这些常常挂在父母嘴边的话是物质的奖励,也是孩子很乐意接受的一种奖励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作为一贯的鼓励形式,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2、多用精神奖励的办法。在幼儿良好行为塑造初期,父母可以使用一定的物质奖励,但是随着行为塑造的发展,需要减少物质奖励,逐步加大精神奖励的力度。从贝贝的教育中,我们看到贝贝爸爸的初衷并没有错,如果贝贝爸爸能走出物质奖励为主的方式,从正面引导孩子,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来夸夸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贝贝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改变重言教轻身教的家教方式
(一)案例呈现:
有一则电视广告,看似很平常,但却值得人们注意和深思。故事是这样的:孩子的妈妈劳累了一天,带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却没有忘记给她的妈妈洗脚。她端来热水,蹲下身子给老人搓脚,老人说:“孩子你忙了一天了,快歇歇吧。”可孩子的妈妈总是笑笑:“妈妈,没有关系,我来给你洗吧。”然后细心地给老人搓着脚。
这温馨的一幕,长久以来映入孩子的眼帘。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却不见孩子在客厅玩,正诧异找孩子的踪影,孩子矮小的身影从卫生间出来,端着一盆水,有些吃力。水从盆里溅出,溅在孩子的脸上,孩子全然不顾这些,而是对刚进门的妈妈轻声说:“妈妈洗脚吧。”此时,有什么比这更让妈妈欣慰的呢?
(二)原因分析:
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模仿性强。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于是家长的一言一行就直接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最初的行为,几乎都是模仿家长而来。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行为,孩子都不加选择的一概学来。案例中的妈妈不管有多累,都坚持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孩子长期看到眼里,也受到妈妈的影响学会了尊敬老人。也许,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的这种行为就叫做“孝敬”,只是出于行为的模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他逐渐就会明白“孝敬”的真正含义。可见,家长的榜样示范是多么的重要。
(三)对策与方法: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比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说一百句教训的话也比不上自己的一个行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早晨送孩子入园,家长见到老师后不打招呼却责怪孩子不问老师早上好;孩子把幼儿园玩具拿回家,家长一边教育孩子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一边却为自己沾的小便宜洋洋得意;孩子撒谎了,家长大喊大叫不停地说教孩子要诚实守信,可当有人找上门时却告诉孩子不要开门或大人不在家;给孩子买什么都舍得,却给老人买东西舍不得等等。殊不知孩子没有礼貌,孩子将不是自己的东西装进口袋,孩子说谎话欺骗家长,孩子不知道尊敬长辈,都是家长日常不良行为埋下的种子,潜移默化的结果。为此,在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我们家长要避免说大话无表率,喊破嗓子不做样子的现象,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孩子。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个举止的注意,这就是最首要、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长要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用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的活教材,来感染孩子、吸引孩子,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如让孩子有礼貌,家长须礼貌在先,主动与人打招呼,热情对待周围的人。让孩子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家长须光明磊落、为人诚实,以良好的信誉立足社会。公正处事,此外,家长以身作则,还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2、家长要努力树立良好形象。父母是“神”,是孩子心中的楷模,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积极的、阳光的模仿对象,是教育孩子的法宝。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孩子共提高。要谨记“让孩子天天向上,家长须好好学习”的启示。要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家长可以多陪孩子逛书店少逛商店;多陪孩子户外运动少陪孩子上网游戏;多陪孩子看书学习,少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等。以无言的行动代替说教,成为孩子最尊敬的、最信任的父母。
3、家长要注重家庭环境的熏陶。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颜之推说过:“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说的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熏陶浸染作用。所谓家庭环境的熏陶,是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美化、优雅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置身于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父母要营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平等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信任。如,孩子进步时,能及时给予肯定;孩子做错事时,能及时给予纠正。特别是父母做错事时,能敢于认识错误等。其次,父母要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希望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能去做。“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令其不从。”再次,父母要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尊老爱幼,好学上进、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要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用良好的家教环境熏陶孩子,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多环节上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处在貌似固定单一实则动态复杂的施教环境中。衷心地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教育,给予他们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