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正在万木草堂学习的十八周岁的梁启超在李端棻和家人的催促下,准备进京完婚。因梁家家境清贫,无钱娶亲,只好由女家张罗费用,免除梁家的负担。是时,李家已经准备好一切,只等梁启超的到来。
梁启超对于这桩婚事,内心愿意接受,但也不免有些担心。对方家世显赫,世代宦门,习惯于北方生活;而自己不过一介布衣,生长在农村,且在南方。这样的大家闺秀、金枝玉叶,能习惯家乡的艰苦环境和贫苦的生活吗?关于这一点,婚前的梁启超心中自然没底。
当梁启超把婚事告诉了万木草堂的同学和老师时,大家都替他高兴,离别在即,心中充满留恋之情。梁启超也感到相聚欢,离别难。万木草堂的同学和老师给了他太多温馨而宝贵的记忆。一幕幕场景在他的脑中重现:朝夕相伴,情同手足,互相关心,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老师的循循善诱与谆谆教诲,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话语,经世致用的精神,救国救民的思想,维新变法的主张……对于老师康有为来说,梁启超赴京完婚,是他的终身大事,也是大喜之事,但也不免产生了一种依依惜别的心情。在康有为众多的学生中,有才气、有志气的也不算少,例如陈千秋、曹泰、麦孟华、徐勤等等,都是拔尖人才。能够遇到这些天赋高、求知若渴的英才,教之、导之,是师之所幸。他们在老师的眼中都是那么地珍贵、独特。而梁启超却是康有为最欣赏的极少数旷世英才之一。他才华超卓,几乎具备了维新骨干应具备的所有特质。康有为在送别梁启超的时候,挥毫写下了《送门人梁启超任甫入京》三首诗。在第一首诗中,康有为激情满怀地写道:
道入天人际,江门风月存。
小心结豪俊,内热救黎元。
忧国吾其已,乘云世易尊。
梁启超辞别了老师和同学,辞别了万木草堂,带着他们的良好祝愿,到达北京,寓住在北京宣南永先寺西街广东新会会馆。
当北京的新会乡亲得知梁启超进京完婚,而女方是与寒门小子地位相差千里的京兆公李朝仪之女时,欢喜之余也吃惊不小:我们新会人杰地灵,看看少年才俊梁启超,人家可是十六岁中举,高官赐婚呢!
李蕙仙,原籍贵州贵阳。京兆公李朝仪之女、内阁大学士李端棻的堂妹,出身显赫、高贵。她自幼熟读诗书,擅长诗文,品貌端庄,贤淑聪慧,知书达理。在堂兄内阁大学士李端棻的热心撮合下,与梁启超结成美满夫妻,梁启超婚后自豪地称她为“任公闺中良友”。与梁启超结为连理,这必将改变她以后的生活,伴随她的不再是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而是乡间弯曲、泥泞的小路,纷繁芜杂的家务琐事。但她却相信堂哥李端棻慧眼识才,他看中的人,一定是没错的。
婚礼那天,李端棻邀请了一大批与自己志趣相投,同样有变革维新意识的当朝官员。在广东茶坑村老宅里,梁家也大摆酒宴,宴请茶坑乡亲。
翌年(1892年)春,梁启超第二次参加会试,因在策论中痛陈时弊,大谈变法,令守旧派官员无法接受。因此,未予录取。夏季到来,新婚夫妇回到了熊子乡茶坑村梁启超老家。梁家原是一个世代半耕半读、靠种几亩薄田度日的贫苦家庭,连房屋也没有几间。家中为这对新人准备的新房,还是借的梁姓公用的一间书屋。这对生长在高贵家族中的新娘子李蕙仙来说,确实很别扭,很不习惯。房子小、简陋还只是一方面,广东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几亩薄田度日的艰苦生活,再加上她不懂方言,诸多的不便是不言而喻的。但李蕙仙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十分愉快地与公婆一家人住在一起,过着井臼操劳、艰苦平淡的日子。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月廿八,李氏生下长女令娴,取学名思顺,纪念母亲生于顺天府。梁启超常出门在外,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非常深厚。
几十年后,梁启超还对此念念不忘,他充满深情地回忆夫人的美德与辛劳说:
先室李夫人,实贵筑京兆公讳朝仪之秀女。累代清门,家学劭茂……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耕耘。夫人以宦族生长北地,嫁炎乡一农家子,日亲井臼操作,未常有戚容。夫人之来归也,先母见被既六年,先继母长于夫人二岁耳。夫人愉愉色养,大得母欢,笃爱之过所生……启超素不解治家人生产作业,又奔走转徙不恒厥居,惟以著述所入给朝夕,夫人含辛茹苦,操家政,使仰事俯畜无饥寒。自奉极刻苦而常撙节所畲,以待宾客及资助学子之困乏者,十余年间,心力盖瘁焉。夫人厚于同情心,而意志坚强,富于常识,而遇事果断,训儿女以义方,不为姑息。儿曹七八人,幼而躬自受读,稍长选择学校,稽督课业,皆夫人任之,启超未尝过问也。幼弟妹三人,各以十龄内外依夫人就学,夫人所以调护教督之者,无不至。
李蕙仙无怨无悔地孝敬老人,抚育、教导子女,承担了所有的家务重担,含辛茹苦地操持着大家庭,解除了梁启超的后顾之忧。不惟如此,李蕙仙后来还大力支持梁启超投身戊戌变法运动。在为救国救民而奔波的岁月里,因为南北语言不通,给梁启超的维新宣传与活动带来了极大不便。他的广东话,大多数地方的人是听不懂的,妻子李蕙仙教会了他说普通话,使他排除了语言障碍,能驰骋于全国而不受语言障碍的拖累。梁启超与李蕙仙的结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美满婚姻”。
◎梁启超与家人
梁启超敬爱的祖父在1892年农历正月病逝,他十分悲痛。想起祖父生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更促使他发愤读书,努力锻炼自己。为了贴补家用,支撑这个大家庭,同时也为了培养人才,梁启超登上讲台给学生讲课,开始了自己的教学与宣传新学问、新思想的实践活动。最初讲学的地方是广东东莞城里墩头街周氏宗祠。在他的宣传、教授、影响下,东莞的学生们也摈弃了传统士人追求功名的思想,抛弃了无益于社会进步的老八股、琐屑考据等旧学问,专心阅读今文经学《公羊传》、《春秋繁露》等书籍。梁启超给学生们阐述新思想,说明维新变法、革除社会积弊的必要性、紧迫性。他的讲授和指导使东莞学子们思想为之一振,开始知道所谓人类公理、先进与落后是怎么一回事。 不久,梁启超又回到万木草堂,与陈千秋一起主任该校学长,辅佐康有为办学和著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大力作的诞生,梁启超、陈千秋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