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学家发现,距今约5250年至4150年前的良渚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石犁种水稻,用麻和丝编织衣裳,制作精美的黑陶作为生活器皿等技术。他们居住在栏杆式的房屋中,在夯建的土堆高台上构建了雄伟的宫殿,并雕琢了大量精致的玉器。
但是随着发掘的深入,人们发现,这样一个高度成熟和发达的文明却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消失了。那么,是什么使良渚文化在短时间内消失了呢?
气候变化引起海侵
气候变化和海面波动是影响沪杭和环太湖地区先民活动的两个主要因素。良渚文化出现于全新世中期,该时期是全新世最温暖潮湿的时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降水比现在多200毫米以上,非常适合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降水增多以及两极冰川的融化,使海平面上升至全新世以来最高水平,长江三角洲等沿海低海拔地区出现海侵,最终导致良渚文化中断。
良渚文化石犁 犁由耒耜发展而来。耒耜是手推足蹴式的翻土农具,而犁则是以人力或畜力等作为牵引,将间歇翻土改为连续式的翻土,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耕种效率。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都发现了石犁,这说明它是中国最早实现犁耕的农业文化之一。
洪水引发瘟疫
有学者认为,是古代淮河流域及太湖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水,冲毁了即将成熟的良渚王朝。而特大洪水所引发的瘟疫应是造成良渚文化消失的根本原因。良渚文化末期,当特大洪水退走之后,太湖地区可能出现了某种瘟疫,由于瘟疫的影响,良渚先民们被迫逃亡别处,良渚文化因此衰落。
战争说
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就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蚩尤部落,在败于炎黄部落之后,它以一种文化汇入的方式融入了中原文化。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良渚的玉文化被后来的夏、商、周全面继承,形成了今天中华文明的特征之一。
不管是气候变化引起海侵说、洪水引发瘟疫说,还是战争说,都还只是学者们的猜测和推论。究竟良渚文化是怎么消失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研究。
良渚文化陶袋足鬶 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器口外侈,中间凹入形成一个捏流。短颈,鼓腹,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造型丰润敦厚,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