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条斑星鲽繁育生物学

条斑星鲽繁育生物学

时间:2024-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星鲽属Verasper,为冷水性大型底栖鱼类。条斑星鲽在日本海侧分布在北海道至若狭湾沿岸,在太平洋侧分布在千岛至茨城县附近以及鄂霍茨克海沿岸。条斑星鲽是底栖动物食性。条斑星鲽分批产卵,在收容场合,天然亲鱼群体产卵期达1~2个月,雌鱼排卵间隔3~4天。条斑星鲽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序见表7-3。

一、分类、分布与形态特征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星鲽属Verasper,为冷水性大型底栖鱼类。

条斑星鲽在日本海侧分布在北海道至若狭湾沿岸,在太平洋侧分布在千岛至茨城县附近以及鄂霍茨克海沿岸。在我国黄渤海亦有分布,但数量极少。

条斑星鲽体呈卵圆形,身体扁平,左右不对称,两眼位于头部右侧,有眼侧着色素,无眼侧无色素。有眼侧覆盖着大型鳞片,侧线鳞(LL) 853/100。口大,上颌达眼中央下部,齿钝圆锥形,上颚两列、下颚1列。各鳍均无棘,背鳍、臀鳍均较长。鳍式为:D 76-87, A 53-68, P10-13,V6,鳃耙(GR) 0-1 1 6-8。背鳍、臀鳍以及尾鳍两侧间隔排列着黑色条带(这是区别于圆斑星鲽的主要特征) 。成鱼无鳔,体色似松树皮(图7-1)。

图7-1 条斑星鲽
左图:有眼侧,右图:无眼侧

二、生态习性

条斑星鲽在自然状态下栖息在200 m以浅砂泥底质海区,冬季移至约200 m深海,春季游回到沿岸产卵。试验表明,放流后,全长20 cm个体,1年内80%个体移动范围在60 km以内。该鱼的适宜水温为13 ℃~21 ℃,低于同属圆斑星鲽(圆斑星鲽的最宜养殖水温为15 ℃~23 ℃),耐低温能力大于耐高温能力。不同年龄耐高温能力不同,幼鱼耐高温能力大于成鱼。

条斑星鲽是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虾类、蟹类、小型贝类、棘皮动物、头足类动物以及小鱼等,1龄前主要摄食小型甲壳类动物,2龄以上摄食鱼类。人工养殖时可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

条斑星鲽在低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为圆斑星鲽的1.3~1.5倍,同龄雌性个体的生长快于雄性个体,但差异不如半滑舌鳎那样悬殊。

其寿命一般可达10年以上,最长可达14年,成熟个体的体长为30~60 cm,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为雌性,体长达到67.4 cm,重8 kg。据日本富山县实验场报道,体长5~8 cm的条斑星鲽鱼种,经4年时间的饲养,雌雄鱼的体重分别可达3 kg和0.7 kg。

放流条斑星鲽的年龄与生长关系见表7-1, 养殖条斑星鲽的年龄、性别与生长关系见表7-2。

表7-1 放流条斑星鲽的年龄与生长关系 (李文姬等,2006)

注:此结果为雌性个体平均数,全部为回捕人工放流苗种测得的数据。

表7-2 养殖条斑星鲽的年龄和性别与生长关系 (李文姬等,2006)

① 根据日本岩手县水产技术中心培育结果整理而成。

三、繁殖生物学

渡辺研一研究了人工饲育条件下成熟亲鱼的怀卵量,指出平均全长55.73 cm、体重3 282 g的雌亲鱼,平均卵巢重量有眼侧为130.1 g,无眼侧为138.9 g。两侧卵巢重量之和(GW)与全长(TL)以及体重(BW)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GW 5 5.62e0.007TL,r2 5 0.68; GW 5 56.7e0.00044BW,r2 5 0.83。单位重量平均卵数,有眼侧为2189粒/克,无眼侧为2331粒/克,个体平均怀卵量约为57.8 3 104粒(326 000~1 247 000粒)。怀卵量(F)与全长(TL)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F 5 18.8e0.006TL,r2 5 0.75,与体重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F 5 0.244BW 2 222.7,r2 5 0.87。全长496~730 mm雌鱼卵数(OE,粒)与全长(TL,mm)之间关系式为OE 5 0.62TL 2 275.3 (r2 5 0.71)(李文姬等,2006;杜佳垠,2003)。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雄鱼3龄开始成熟,而雌鱼4龄开始成熟,直至8龄时可以用于苗种生产。雄鱼最小性成熟规格为全长34.3 cm,体重0.6 kg,雌鱼最小性成熟规格为全长42 cm,体重1.4 kg。

在北海道,产卵期为11月~次年1月,在岩手县,产卵期为12月~次年4月。不过,在北海道,除了冬季,该鱼也可能自春季至初夏3~6月产卵,人工育苗生产时繁殖期在3~5月。产卵水温6 ℃左右。天然产卵场在水深数米至数十米处。条斑星鲽分批产卵,在收容场合,天然亲鱼群体产卵期达1~2个月,雌鱼排卵间隔3~4天。在水槽收容自然产卵场合,条班星鲽多于夜间22:00至黎明4:00前后产卵(杜佳垠,2003)。

四、发育生物学

(一) 胚胎发育

条斑星鲽卵为分离浮性卵,卵径为1.7~1.9 mm。孵化水温(T, ℃)与孵化日数(D,日,50%以上孵化)关系可用D 5 (2 1.982 7)T 1 25.395 1(r2 5 0.919 7)表示,在孵化水温8 ℃场合,孵化约需9天。条斑星鲽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序见表7-3。孵化仔鱼全长为3.65~4.78 mm。全长为11.3 mm时,进入变态前期;13 mm时,进入变态后期。

表7-3 条斑星鲽胚胎发育时序 (李文姬等,2006)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研究了条斑星鲽的胚胎发育,结果表明:条斑星鲽的成熟卵子为圆球形(图7-2),卵黄透明、卵质均匀,卵内无油球。受精卵平均卵径为1.77 mm± 0.02 mm。在盐度为32时为沉性、33~34时为半浮性、35以上时为浮性。受精卵在8.5 ℃下,经187小时孵化出仔鱼。其各发育阶段特征及发育速度见表7-4。

图7-2 条斑星鲽的胚胎发育(图7-2-23: 3 170;图7-2-24: 3 110)(杜荣斌等,2010)
1—未受精卵;2—卵膜举起;3—胚盘隆起;4—二细胞;5—四细胞;6—八细胞;7—16细胞;8—32细胞;
9—64细胞;10—128细胞;11—桑葚胚;12—囊胚早期;13—囊胚中期;14—囊胚晚期;15—原肠早期;
16—原肠中期;17—原肠晚期;18—体节形成;19—眼泡形成;20—嗅板形成;21—晶体形成;22—听囊出现;23—耳石形成;24—孵化

表7-4 条斑星鲽的胚胎发育 (水温8.5 ℃;杜荣斌等,2010)

续表

(二) 胚后发育

1. 前期仔鱼

从初孵仔鱼开始,到消化道贯通,卵黄和油球被完全吸收为止。

(1)初孵仔鱼。全长为4.69 mm 6 0.15 mm,总高为1.48 mm 6 0.06 mm,卵黄囊长径为1.78 mm,卵黄囊短径为1.23 mm。体节48对左右。外观无色透明,显微镜下可见在头部和体节两侧、背面均分布有少量的星状或树枝状的黑色素细胞,卵黄囊两侧分布有紫黑色星状色素细胞。鳍膜透明,背鳍膜后方,有一块密集的黄色素细胞团,间杂有少量黑色素细胞。消化管很细,紧贴在卵黄囊上难以观察,口和肛门未贯通。仔鱼身体平直,漂浮于水面,偶尔靠尾部摆动而窜动(图7-3-1)。

图7-3 条斑星鲽仔、稚鱼的发育(杜荣斌等,2010)
1—初孵仔鱼(3 17);2—2日龄仔鱼(3 13);3—4日龄仔鱼(3 12.5);4—7~8日龄仔鱼(3 12);5—14日龄仔鱼(3 11);6—19日龄仔鱼(3 10);7—21日龄仔鱼(3 10);8—24日龄仔鱼(3 8);9—29日龄稚鱼(3 6);
10—50日龄稚鱼,变态完成(3 2)

(2)2日龄。全长为5.86 mm ± 0.11 mm,总高为1.32 mm ± 0.04 mm,卵黄囊长径为1.16 mm,卵黄囊短径为0.74 mm。卵黄囊部分被吸收。胸鳍原基形成,尾部可见放射状弹性丝。部分个体晶体混浊(图7-3-2)。

(3)4日龄。全长为6.22 mm ± 0.06 mm,总高为1.30 mm ± 0.07 mm,卵黄囊长径为0.92 mm,卵黄囊短径为0.55 mm。体表黑色素细胞增多,间杂有黄色素细胞,在背、臀鳍膜基部开始出现绒状黑色素细胞团,卵黄囊上有树枝状黑色素细胞,眼睛开始有黑色素沉着,外观身体呈淡灰色。有比较明显的胸鳍膜。消化道为直管状,末端变粗,已延伸至体表,口凹较明显。水平运动活泼(图7-3-3)。

(4)7~8日龄。仔鱼全长为6.50 mm ± 0.16 mm,总高为1.20 mm ± 0.02 mm。

卵黄囊体积已经很小。肠道弯曲,口和肛门开通,消化道偶尔蠕动,内尚无食物。除尾部外,仔鱼身体表面布满星状及树枝状黑色素细胞,在背、臀鳍膜基部绒状黑色素细胞团增多,外观身体呈黑色。眼睛呈黑色。胸鳍明显变大(图7-3-4)。

2. 后期仔鱼

从卵黄囊、油球被吸收殆尽到各运动器官基本完善,右眼开始上升,脊索末端向上翘起为止。

(1)11日龄。仔鱼全长为6.98 mm ± 0.21 mm,总高为1.41 mm ± 0.15 mm。

从第10天开始少量摄食,至第12天时卵黄囊消失,胸鳍鳍条原基出现。肠道开始向腹部呈S形弯曲,出现皱褶,大量摄食轮虫。

(2)14日龄。仔鱼全长为7.24 mm ± 0.14 mm,总高为1.76 mm ± 0.12 mm。

随着摄食量的增加,身体明显变宽。胸部和鳃盖处为点状色素细胞,尾部无色素细胞,其他各部分布有交织在一起的树枝状黑色素细胞。消化道内充满食物,下颌略长于上颌(图7-3-5)。

(3)19日龄。仔鱼全长为7.95 mm ± 0.16 mm,总高为1.93 mm ± 0.21 mm。

消化道变粗,盘曲肠胃膨胀饱满。躯干及腹部两侧密布有黑色素细胞,胸部两侧分布有点状黑色素细胞,腹部上同时有红色素细胞。背臀鳍担增厚,尾鳍鳍条原基形成(图7-3-6)。

(4)21日龄。胸部和鳃盖部位由稀疏的点状黑色素细胞覆盖,其余部位由交织在一起的树枝状黑色素细胞覆盖。脊索末端开始略有上翘,尾鳍上有8~10条鳍条出现,背鳍和臀鳍鳍条原基出现(图7-3-7)。

(5)24日龄。仔鱼全长为10.5 mm ± 0.29 mm,体高为3.23 mm ± 0.11 mm。

仔鱼变长变宽,脊索末端上翘,背鳍、臀鳍的鳍条出现,前期分布于背鳍和臀鳍膜上的色素细胞大部分聚集于鳍条上,胸部和鳃盖上的色素细胞为点状,下颌可见乳头状牙齿(图7-3-8)。

3. 稚鱼

从右眼开始上升至右眼完全移至左侧, 体形迅速趋向成鱼,各运动器官日臻完善,鳞被开始形成,消化器官发育完善,变态完成后转营底栖生活

(1)29日龄。稚鱼体长为11.14 mm ± 0.12 mm,总高为5.08 mm ± 0.16 mm。

左眼开始上移,部分个体有伏底现象。背鳍条78~79、臀鳍条49~50、尾鳍条18,尾鳍鳍条分节。身体两侧分布有浓密的黑色素细胞,肠道只有一个弯曲,肠胃内充满食物(图7-3-9)。

(2)37日龄。部分个体出现褪色现象,大部分个体着底,左眼开始上移。

(3)44日龄。部分稚鱼的左眼移至背中线。

(4)50日龄。稚鱼体长为2.51 cm ± 0.18 cm,体高为1.35 cm ± 0.09 cm。

大部分稚鱼的左眼完全移至右侧,完成变态。有眼侧分布有黑色点状色斑,外观沙褐色;无眼侧黑色素细胞分布较稀疏,黑色淡化,分布有土黄色和棕色斑点。出现明显侧线,在背鳍和臀鳍上分别出现8~9、6~7条由色素细胞聚集成的条状斑。背鳍条70,臀鳍条52,尾鳍条20。尾鳍条中间最长的分14节,两边最短的分为2节(图7-3-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