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β粒子虽然也是电子,但放射性元素放一个β粒子后元素的化学性质就变化了,变成了比原来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序数大1的元素。1908年,由于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卢瑟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当时卢瑟福还开玩笑地说:“在一天中,我忽然从一个物理学家变成了化学家。”
好了,发现了放射性,说明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可以变化的,当然不是点金石那样点石成金,而是遵从它们自己的自然规律。
假如我们用nAm来表示一种元素,其中A为这种元素的化学符号,n为其原子序数,m为原子质量数。则可以把放射性的蜕变表示成如下的公式:
例如铀238放射α后变成钍234即可写成:
钍234放射β后变成镤234即可写成:
放射性元素放一个β粒子,与一个中性原子丢掉一个电子完全不一样。一个电中性的原子若丢了一个电子成为离子,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变。β粒子虽然也是电子,但放射性元素放一个β粒子后元素的化学性质就变化了,变成了比原来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序数大1的元素。这些结果,是1902年卢瑟福与他的合作者,青年化学家索迪,在一篇论文《放射性的原因和本质》发表的。这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打破了原子是永恒不变的传统看法,原子可以变,通过放射α和β粒子可以自发地从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这种重元素自发蜕变的理论立即轰动了科学界,卢瑟福被邀请到世界各地去讲学。1908年,由于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卢瑟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属于元素性质方面的研究,因而归入化学领域;这也说明了化学在研究放射性问题上的重要地位。当时卢瑟福还开玩笑地说:“在一天中,我忽然从一个物理学家变成了化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