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裂变为人类提供能量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原料的问题。
全球铀资源的分布极其有限,价格在每千克40美元以下的铀基本上产自10个国家,其中澳大利亚储量为64.6万吨,占41%;加拿大为26.5万吨,占17%;哈萨克斯坦为23.2万吨,占15%;南非为11.8万吨,占8%;这4个国家就占了世界铀储藏量的80%以上。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截至2005年,中国已探明的铀储量为7万吨,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最新调查显示,地球已知常规天然铀储量,即开采成本低于每千克130美元的铀矿储量仅有459万吨,仅可供全世界现有规模核电站使用60~70年。
另一个问题是核废料的问题,“裂变炉”烧完后却不是像普通炉子那样只剩下可以当肥料的灰烬,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它必须经过很好的屏蔽与深埋,否则要残害人类。
因而,虽然核裂变是目前最巨大的能源,但并不是使人类可以高枕无忧的能源。
能源!能源!人类还需要努力寻找能源!
与55年以前成立物理研究室一样,北京大学走在了为国家培养核技术人才的第一线,于2010年6月13日,成立了“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强激光技术专家杜祥琬院士为第一任研究院院长。
杜祥琬院士
杜祥琬,1938年4月生于河南南阳市。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0月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研究生毕业。同年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副所长、院科技委副主任、副院长。1987年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兼秘书长。1991年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10主题首席科学家,同年4月,成为强激光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200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显然,这个包含了各个有关学科的研究院,除了要大力发展核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外,很重要的是开展新能源的研究以及培养有关的人才。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详细介绍人们对“人造小太阳”的不懈努力,而这新能源密切关系到“强激光”的研究,因而强激光技术专家杜祥琬院士被聘为第一任院长是最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