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本粒子王国的三代骑士

基本粒子王国的三代骑士

时间:2024-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本粒子的桂冠并不容易戴上。分子不是基本粒子,因为加热或其他方法,很容易使它分裂为原子。但是十分幸运,“基本粒子”的桂冠它居然已戴了2400余年。原子的基本粒子桂冠自此坠落下去。但是很快人们发现,中子、质子以及此类称为强子的“基本粒子”都是有结构的,均为现在我们称为夸克的粒子构成。当然,新贵骄子“夸克们”风头正健,基本粒子的桂冠,自然“非君莫属”。目前已发现的轻子和夸克有12种。

基本粒子桂冠并不容易戴上。首先它要求不能再剖分了;其次内部未发现结构;最后应该没有大小,或更确切地说,用现代仪器测量,无法测出其尺度,可以作为类点粒子(like-particle,即其大小可视为质点一类的粒子)处理。

因此,判断一个粒子是否可以进行基本粒子的加冕大典,必须核查它是否可剖分,内部有无结构,其大小如何?

分子不是基本粒子,因为加热或其他方法,很容易使它分裂为原子。可以测出最大分子的尺度有10﹣8~10﹣9米。

原子,尽管最初给它命名的希腊人,并无科学的实证根据,完全是哲学思辨的智慧结果。但是十分幸运,“基本粒子”的桂冠它居然已戴了2400余年。尽管几经沉浮,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异议,也有伊壁鸠鲁的执著宣扬;有漫长的中世纪的冷落和摧残,也有17世纪法国思想家伽桑狄复兴原子论的义举。牛顿和英国科学家玻意耳赋予原子论以真正近代科学底蕴。经过法国人拉瓦锡、俄国人罗蒙诺索夫、里希特和普鲁斯特的辛勤耕耘,原子论完成了科学的洗礼,真正科学的原子论终于在1803年10月21日诞生了。

这一天,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曼彻斯特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论水对气体的吸收作用》,首次公布科学原子论的内容,其中还包括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原子量表。他傲然讲道:“探索物质的终极质点,即原子的相对重量,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我近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相当成功。”

玻意耳(1627~1691)

这是作为基本粒子的“原子们”大放异彩的时代,原子的确实存在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变性得到公认。

19世纪伊始,人们知道的元素有28种,到了1869年,人们的发现已跃为63种,就是说,自然界存在63种原子(此时尚没有同位素的发现)。原子论在化学研究中成果累累,令人炫目。

但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元素性质随原子量周期性的变化,分明暗示原子具有内部结构,而且呈现周期性变化,大大动摇了原子的基本粒子宝座。

1869年,英国科学家希托夫在他制造的玻璃管的阴极,发现绿色荧光(即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汤姆逊经过精密实验,首先判定射线带的是负电荷,然后将带电粒子的荷质比(电荷与其质量的比值)与氢离子的荷质比相比较,前者比后者要大2000倍。就是说,带负电粒子的质量只有氢离子的1/2000。这种粒子我们现在知道了为电子。原子的基本粒子桂冠自此坠落下去。

门捷列夫(1834~1907)

卡文迪什实验室

电子是我们发现的物理新层次的第一个粒子。实际上,用一束光或另一个原子轰击原子时,它就会分裂为原子核与电子。在历史上,正是年轻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利用粒子(氦原子核)作为大炮轰击铝箔,发现绝大部分粒子都毫无阻碍地穿过箔片,只是飞行方向略有偏移,散射角不过1°而已,但有少数粒子有大角度偏转,有的甚至于偏转180°,即似乎反被弹射回来(术语叫背向散射)。由此他明白,原子中有一个集中其绝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因而才会有背向散射;原子核一定占据原子体积很小部分,否则大角度散射与背向散射的事例就会很多了。

现在已弄清楚,原子核的直径只有原子的万分之一,大约10﹣12米直径原子的体积放大到直径为1千米的大圆球,核只不过是果核那么大罢了。

原子核也非基本的。人们利用高能粒子,或高能光子(即γ射线)轰击原子核也会分裂为中子和质子。前者是通常裂变的主要方式,后者则称为光致裂变。

事实上,从历史上看,1938~1939年,居里夫人的长女,约里奥·居里夫人及其助手萨维奇,利用中子轰击铀,使其裂变。德国科学家哈恩、施特拉斯曼和奥地利杰出女物理学家梅特勒也进行类似的实验。精细化学分析表明,铀核吸收中子后分裂几大块,如钡、镧和铈等。在裂变时,有大量能量释放,这就是原子弹原子能发电站能源的来源。

大概有半个世纪之久,物理学家一直把中子、质子视为基本粒子,20世纪60年代初,类似的“基本粒子”数目甚至增加到50余种了。但是很快人们发现,中子、质子以及此类称为强子的“基本粒子”都是有结构的,均为现在我们称为夸克的粒子构成。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物理学家对所有“基本粒子”利用加速器和现代检测仪器进行一场最严格“甄别”审查。只有电子、中微子等轻子经受住了考验,既无法将它们粉碎,也未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它们由更基本成分构成。

这样一来,几十顶基本粒子的桂冠,纷纷从中子、质子一类强子头上坠落下来。只有轻子们头上的鲜艳桂冠依然耀人眼目。尤其是电子头上的桂冠自1897年被发现以来,已经一个多世纪,依然不可动摇,可谓老牌基本粒子。

当然,新贵骄子“夸克们”风头正健,基本粒子的桂冠,自然“非君莫属”。目前已发现的轻子和夸克有12种。英格兰脍炙人口的英雄史诗“亚瑟王的12个圆桌骑士”,一直引人入胜。新时代粒子王国正好也是12位骑士:上夸克(u)、下夸克(d)、粲夸克(c、奇异夸克(s)、顶夸克(t、底夸克(b),以及电子(e)、电子型中微子(ve)、μ子(μ﹣)、μ子型中微子(vμ)、Τ子(V)、τ子型中微子(vτ)。

基本粒子王国的三代骑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