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和肉哪个更贵?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答案。在人人为吃饭这件事而发愁的二十多年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为能吃上一顿肉而喜笑颜开。然而在人们日益注重养生的今天,青菜似乎才是饭桌上的宠儿。菜可能有一天会比肉贵,这将是老一辈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有果就有因,任何现象背后,都是一种规律在对其进行支配。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青菜价格上涨,是供求关系变化后的结果。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总有青菜产量较低的年份。物以稀为贵,菜量减少,价格势必会上涨。还有一些专门钻市场“空子”的大商贩,借机大规模收购青菜,大幅获利。
而高价进菜的零售商,也只好无奈地将价格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样,就造成了青菜短期之内价格虚高。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了青菜价格的调整。看似是天灾,实则更是一场“人祸”。
为什么青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呢?因为人们吃饱穿暖之后,开始追求身体健康了。由于饮食结构的单一,各种应酬的增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开始成为困扰人们的元凶。更有一些爱美人士,为了追求身材的完美,终身奉行素食主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菜的需求量。
随着青菜“江湖地位”的提高,其形式也得到了大大的创新,有机蔬菜、天然蔬菜的培植,也花去了不小的成本。所以青菜贵了,并不奇怪,而猪肉为什么却便宜了呢?
简单的供需曲线
众所周知,猪肉是日常需求量最大的肉种,在肉类中性价比很高。猪本身饲养起来又很容易,投入低、产出高、周期短,是养殖专业户的首选。农民都去养猪了,留下来种菜的自然就少了。青菜的产量下降,猪肉的产量持续上升。所以,前面提到的现象就出现了。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叫作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就是指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其实指的就是商品的供求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下降,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市场价格就会随之下降,反之亦然。
均衡价格,这四个字听上去虽然颇为高深,但用于日常生活中其实非常通俗易懂。逛商场买衣服的时候,除非商品标明禁止议价,否则买卖双方都会在进行一轮讨价还价后,才能达成交易。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商家的天性,定价的学问也就体现在这里;而消费者追求的则是高性价比,即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
买卖双方协商过后,通常会在某一个价格上达成一致,而这个价格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价格。
市场价格如果高于均衡价值,商品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那些产量过多的商品,则会根据其类别的不同被聪明的商贩妥善处理。拿水果为例,应季水果产量过剩时,商家往往将其冷藏,以备反季时高价售出。而另一部分商家,则会将其低价售出,价格甚至低到超出消费者的预期。
于是,新一轮的销售高峰来临。见购买者人数开始激增,商家酌情将其价格调高。价格虽然不断高低起伏,但最终仍向均衡的方向变化发展。
因此,买卖双方,只有自发地将市场价格向均衡价格不断贴近,才能保全双方利益,规避掉商品价格上下浮动时给双方带来的损失与压力。价格调节有快有慢,这在不同市场上有不同体现。一件商品的过剩与短缺也只是暂时的,所以,无须抱怨,只要耐心等待均衡价格的出现即可。
喜欢看演唱会的人可能深有体会。演唱会开始售票时,主办方为了收回各项成本,往往将价格定得十分高昂。通常,经济能力一般的市民占据着社会中的大多数。门票定价过高,势必只有少数人才负担得起,这就导致了主办方总体营业额的下降。
为了收回成本并赢得利益,主办方决定调低门票的价格。但如果价格过低,也会出现问题:门槛低了,买的人多了,但座位毕竟有限,还是不能提高营业额,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收回。
问题来了,如何定价才能在不损害主办方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广大市民的购买欲望呢?于是,均衡价格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了出来。只有在门票的需求和供给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问题才会迎刃而解。而这个平衡点,指的就是均衡价格。
在这里,我们可以进行一轮假设。如果演唱会门票的均衡价格是200元,那么,低于200元出售时,市民会因其价格低廉,纷纷赶来抢购,门票因而供不应求。同时,如果主办方索性将门票价格升至1000元,超出了大多数市民的购买能力,又会有供过于求的现象发生。主办方既想让演唱会座无虚席,又不想让自己赔本,就不得不重新调整一下供需间的差额。而调整的原则,无外乎就是向均衡价格靠拢。
每个人心中都会对所要购买的商品进行价格预估,这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所进化出的本能。价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买卖双方带来不便。因此,尊重规律,才不失为明智之举。这里,规律指的是市场调节的规律,而并非大自然法则或人为干涉。
价格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随着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而产生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自然是市场调节作用的结果,是自发产生的。大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如受到垄断力量或国家的干预,产生的价格,并不能体现市场规律,也就不是均衡价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