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乾坤之道,历来主张天人合一,认为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讲的所谓 “精气神”,传统文化强调更多的是明德修身,这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充满正能量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社会、民族的生命之源和昂扬向上的强大动力引擎!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 “精气神”,一种文化价值,一种时代精神的引领!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标志。一方面,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命运多舛,一再被践踏,民族的 “精气神”一再受冲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也对传统文化,对时代的精神、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强国之路,现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进入到了改革的 “攻坚期和深水区”,从时代的“精气神”考量: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对文化、道德和人性的冲击,这是所有国家市场化进程中都曾遭遇的;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多元化。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逐渐减少,部分国人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失范,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逐渐地迷失自我,价值观发生扭曲。比如在社会生活中疯狂追逐金钱、追求感官刺激,向往奢侈,信奉人生在世及时享乐,视金钱为个人成功的象征;把人的精神价值追求片面化、本能化、生理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的价值观念,使个体本能或生理的需求超越社会的历史的规定,使其呈现出商品性、市场性、庸俗化、单面化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思考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的 “精气神”,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价值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是一件极有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的事!
价值概念,是一个外来词。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可见,价值实质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关系中的人及其需要,表现为人从满足需要的角度对客体进行的评价。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做任何选择,都要追问和依据 “价值”。一般意义上的 “价值”,是指事物的用途、属性和作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义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 (人)的需要,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反之,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价值、认识和评价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是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原则。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支配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件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选择,都在评价,都在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行为标准进行活动。人们对事物这样看,而不是那样看,这样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都体现着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存在着多种价值观的社会,必须建设一个同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促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提供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方向。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荣辱的标准,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 “最大公约数”。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特定社会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特定社会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根”“魂”,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命脉”。当代中国人的 “精气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的 “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希望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度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01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颁发后,党中央以上率下,在全社会兴起了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融汇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集合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价值认同与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构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与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