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控制的母亲反而会适得其反
母亲抚养孩子的方式又会对孩子日后养成自控力与依恋产生什么影响呢?之前也有提到过,在安妮塔·塞西的研究中,我们详细记录了母亲的行为,对“母亲控制”的级别与方式进行了评估,也观察了她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例如,有的母亲会对孩子过度控制,相较于孩子的需求更关注自己的需求,这也就是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所著的《波特诺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一书中塑造的深入人心的形象。当书中的主人公波特诺回首自己在新泽西州度过的童年时光时,他回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处处控制,虽是出于好意但却扼杀了他自信心的养成,给他日后的生活带来了烦恼:他的母亲会审查、评判和校对他的算术作业,也会从脖子、指甲到袜子,以至身上任何一处受伤的地方进行仔细检查。当小波特诺吃不下炖肉时,他的母亲也依旧会塞给他满满当当的肉,她会拿着一把长长的切面包的刀,并以此作比喻问小波特诺:“你想变得像这一样瘦骨嶙峋任人欺凌吗?还是你想被人嘲笑不像男子汉而像只老鼠呢?”
波特诺的母亲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但我有朋友说他们的母亲就是如此。如果一个孩子的母亲真如波特诺的母亲那般,那么他获得自控力的途径就会与那些母亲控制欲很小的孩子大相径庭,这正是安妮塔·塞西在看过母亲与孩子的一系列自发的互动后得出的结论。
有较好自控力的婴儿通常能够应对母亲的控制,但并不是通过紧紧黏着母亲,而是与母亲保持距离(至少1米)、自己发现与探索房间、玩玩具,以此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孩子一旦能够控制自己与母亲之前的距离,也就能在母亲做决定时不完全听从母亲的控制,在5岁时参与棉花糖实验也就可以等待更长的时间。这样的孩子能够利用控制注意力的策略来平复自己不安的情绪,将注意力从棉花糖和按铃转移走,就像他们不去注意自己的母亲一样。相比之下,有同等控制欲的母亲且对母亲很依赖的孩子在棉花糖实验中也只能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棉花糖上,迅速按铃。
而有些母亲并不会过度控制自己的孩子,这完全就是另一种景象了。当这类母亲与孩子互动时,与母亲离得越近的孩子在5岁时参与棉花糖实验时表现出了更好的自控和平复情绪的策略。比起那些离母亲远远的孩子,他们有策略性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尽量不去关注诱惑物,等待着更大的奖励物。
这暗示了什么呢?控制欲较弱的母亲对孩子的需求有一定的敏感度,此时孩子是没有理由与母亲保持距离的。在陌生情境中,孩子应该需要和母亲待在一起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但如果母亲对自己的需求有很高的敏感度,而孩子的需求对她来说却是个盲点呢?如果母亲不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需求呢?如果孩子的一举一动她都要控制,甚至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呢?安妮塔的研究结论对于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试图与母亲保持几米的距离,并把注意力放在玩具和房间里。孩子这么做只会促进他自控力的培养,也能让他在棉花糖实验中得到两颗棉花糖。
为了测试这些可能性,蒙特利尔大学的安妮·伯尼尔(Annie Bernier)在2010年率领一个研究团队以12~15个月大的孩子及他们的母亲为研究对象,观察他们是如何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又是如何影响自控力的发展的。研究者们仔细观察了母亲与孩子在进行拼图游戏以及完成其他认知类任务时的互动情况。然后在孩子16~26个月大时再次对他们进行测试。伯尼尔发现,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母亲通过支持孩子的选择和决定来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在其后往往展现出棉花糖实验所需要的更强的认知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即使研究人员控制了母亲的认知能力和受教育的程度,这个结论依然成立。在这里向父母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事实上会冒风险,很有可能暗中破坏了孩子自控力的发育,而那些支持并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父母反倒更可能让孩子成功地在棉花糖实验中吃到第二颗棉花糖。
●在孩子刚出生的几个月,看护人应该将孩子的注意力从那些导致不安情绪的内容上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上,可以让他们学会从不安和压力中自我转移、更加冷静。
●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坏了孩子自控力的发育,因此,父母要注意着重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