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春风面——华东教育考察印象
故事往往发生在春天。
2006年4月的华东春意盎然,一派生机。4月15日至25日期间,我随山西省中小学校长教育交流考察团,赴江苏、浙江和上海进行了为期10天的教育考察。我们深入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南胡三小、杭州三墩小学、三墩中学、上海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和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进行听课、评课、教研、互动交流和校园文化考察。
每次外出学习考察,我总是激情盈怀,大志澎湃,屡有佳作出手,好像自己的思想能与外界接轨,也能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写出的考察报告,对教育改革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深得教育专家的青睐。而这次回来的我,总觉得握笔如椽,沉重难举,写写停停,停停写写,难以成文。总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甚至在教育这篇大文章里,自己只是个小小的符号,以前所大谈特谈的一些观点和理念总觉得肤浅和狭隘,没有根基,好像是墙上芦苇,立得一时难以立世,而华东一带的教育则是鲜活的、深刻的、精明的。
华东教育总体感觉是大气,前卫,与国际接轨。当一个人饿着肚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教育。由于华东地区经济的富庶,又加之当地有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家长真正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不仅有想法,也有行动,关键是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条件,政府也在努力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而在我们本地确实很难找到真正优质的教育,至多也是出高分的学校。当地政府、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有大手笔的。比如苏州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基础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的城市,但当地的财政收入反而比往年更高,许多学生家长愿意迁户入住苏州,又购房子又买车,加之生活消费,整体拉动了苏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在国民经济中教育占有一定的份额。有人在教育上做文章,在这里搞教育确实是有社会地位的,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在江浙一带,他们的教材是“苏教版”,自成体系。就教材的编写而言,侧重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知识更多是“习”的,而不是“学”的,许多教学内容在本节课、本周、本月,甚至本学期是很难看到像“分数”一样可以量化的效果的,是需要长时间来培养和体现的。他们普遍反映已经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而在全国各地都反映不适应他们的教材,都在推翻使用该教材,因为使用该教材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在习以为常中打破常规。而我们都在关注如何“短平快”获得学生的高分,却不关注学生长效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地方,只有科学的和谐的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教材的经济效益而言,他们使用的是自己的教材,还有配套的教辅资料,“肥水不流外人田”,外面的教材、教辅打不入他们的教育市场,自己的教育规律受不到外面的破坏。同时他们在积极面向全国推广他们的“苏教版”教材。
在华东地区的许多学校,注重语言的学习,尤其是母语汉语的学习很受尊崇,他们认为“母语是文化的根”,在小学阶段学习好汉语,中学学好外语,打好基础教育的根基,在高中或者大学阶段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的高等教育。他们这样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西方的高等教育。他们面对的学生家长大都是留学生,家长也承认这样的教育,因此也是很有教育市场的,在上海浦东学生的择校费是3万元。许多学校都与国外的学校有交流,高中阶段可以互派留学生,交流教育信息,共同搞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为将来走向世界做好准备,认识到“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重要,从小立大志,将来创大业。
华东教育特别注重教育文化的培养。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文化就是人们的做事方式。在吴侬软语中,我们却能感觉到他们的力量,甚至他们对北方人的鄙薄,只有他们是优秀的,我们永远是粗鲁的。这也确实是我承认的事实,只能埋怨上帝的不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华东一带,由于是寸土寸金,他们的学校占地面积也是大部分不达标,但在不大的面积中,他们经营得诗情画意,玲珑剔透,是江南风格又不失现代格调,每一处都独具匠心,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红花绿柳、虚竹掩映,校园是花园,也是园林。老校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凝重,新校的建筑气派恢弘,档次高雅。置身其中感受到环境确实是能育人的,是一种雅文化、大文化。在校园见到最多的标语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这样的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对师生有一种提醒和劝诫,不是那些摸不着边界而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和套话。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报和校刊,有学校的强势文化和拳头产品,这些都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连接着学校和家长,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外界,效果很好,这是一种强烈的意识,也是一种文化的竞争。学校还利用各种节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让教师以校为家,请劳模和社会名人进校作报告,为教师过生日,举办亲子运动会,举办各种学生竞赛,评选校园文明班级、十佳少年、电脑制作等,丰富着学生成长的营养。
仅仅十天的考察,只能是看到华东教育的皮毛和表面,许多的东西也是自己的一管之见,未免偏颇,但还是有启示的。我认为,教育的发展是全面的,不能仅仅抓学校的升学率,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把教育摆在战略地位来对待,教育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第一,政府的举动甚至能培育一种文化,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办事方式,通过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第二,办好学校,校长要集中精力锤炼办学的灵魂,建立机制,让办学思想变为并内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校长在一个学校必须要有地位和权威,所有的人要为办学思想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在管理上要找准“最短的木板”,力求补齐。第三,管理是教育教学永恒的生命,管理是永远需要的。只要有三个人的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关键是要确立正确的管理思想,真正以人为本,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引领教师追寻诗意的教育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