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超市式”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些教师喜欢用小测验替代练习,其实,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压力太大了,学生会紧张。有研究指出,一个人在紧张或焦虑时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再则,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具体表现,是我们所不认同的。因此我们想到了使用超市式练习,即提供多个不同的练习交给学生挑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轻松地挑选练习。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是有效的,而且还是高效的。具体实施如案例2.14所示。
案例2.14
《能量转化的量度》
这节是架起能量转化的桥梁,是本章及初中科学中的核心知识。学好了对下面简单机械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否则会留下很大的隐患。因此,我们选择学习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后开一个练习超市。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们称之为“超市式练习”。知识点功的超市式练习设计如下:
【设计练习】
(1)小王用5N的推力使重5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了4m,推力做功多少?
(2)小王用5N的推力使重50N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移动4m,推力做功多少?
(3)小王用5N的推力使重50N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4m,推力做功多少?
(4)小王用力推重为50N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移动4m,推力做功多少?
(5)小王停止用力物体由于惯性在水平面上移动了4m,推力做功多少?
(6)小王用5N的力竖直向上提重50N的物体,他对物体做功为( )
A.5J B.50J C.55J D.0J
【设计意图】
上述(1)(2)(3)是设置不同的水平面为干扰因素,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认识做功取决于两个必要因素:力和距离;(4)(5)两题是把新知识建立在旧背景上,是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二力平衡和惯性为突破口进行解答;第(6)题则隐含了一个不容易发觉的条件:F=0,从而满足了尖子生的要求。因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故在他们脑子里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实施超市式练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挑选练习解答。真正体现了分层练习的教学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轻松。
【具体操作】
(1)老师挑选D同学,D可以挑选上述6个中的任一个作答。
(2)D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力争赢得更多同学的支持。
(3)老师再挑选C同学对D作出评价。
(4)C同学自己可以再挑选一个题回答,若答不完整或答不出时,可以求助A、B同学作答。
(5)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知识及注意点,也可以由A、B同学来完成。
课堂练习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听课效率。这种检查不一定就要考试,因为考试会使学生紧张,导致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可能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所以找到一种既让学生放松去做又能体现出真实水平的方法是最关键的。因此我们想到了使用超市式的练习,即提供多个给基础不同的同学挑选的练习。
如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后,我们提供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练习(详细介绍见第四章“送教”中的案例,这里着重介绍如何操作)。
案例2.15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设计练习】
“欧姆定律是研究电压与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方法是:先保持R不变,改变U,研究I跟U的关系;然后保持U不变,改变R,研究R跟I的关系。这样通过定性的探索,最后归纳出: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其数学表达式为I=U/R或R=U/I,因此当U=0时,R=0。”阅读上面短文,请你找出几处错误。
【设计意图】
此题他们都不清楚有几处错误,可以叫他们讨论再回答,最后可以把改正了的短文用来小结这节课。这种既新颖又可以供学生挑选的课堂练习是备受学生喜爱的,练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超市式的练习正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具体操作】
(1)老师挑选D同学,D可以挑选上述几处错误中的任一个作答。
(2)老师再挑选C同学对D作出评价。
(3)C同学自己可以再挑选出一处错误回答,若答不出时,可以求助A、B同学作答。
(4)最后由老师将这段文字用于小结。
又如:《生态系统》一课是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课本上对这节课的内容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只有把握好重点进行活动才能更高效率地把握好这节课内容。因此,我们在学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后开了一个练习超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的超市式练习设计如下。
案例2.16
《生态系统》
【设计练习】
(1)树林里的蘑菇被小白兔吃了,能否形成一条食物链?
(2)树林里的小草被小白兔吃了,能否形成一条食物链?
(3)树林里有小草、昆虫、小鸟、蛇、小白兔、黄鼬、鹰和狼,请你尝试写出尽可能的食物链。
(4)写出上题中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或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
【设计意图】
上述(1)(2)设计,能使学生加深对食物链的理解,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第(3)题将知识点从食物链延伸到食物网,第(4)题则从能量角度去考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我们设计超市式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水平来挑选题目解答,真正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具体操作】
(1)A同学自愿起立,挑选任一问题作答。
(2)B同学可对A作评价,也可叫C同学回答其中一题。
(3)D同学可以挑选一题回答,答不出,可以求助其他同学或由老师点拨。
(4)最后老师点评总结这一环节注意点与重难点。
《压强的应用》安排在压强概念的第二课时,也是学了压强以后联系实际生活的一环节。在我们没有学习压强时感觉它很陌生,其实学了压强知识后,觉得压强就存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我们走路,还是我们提东西,甚至是吃东西都与压强紧密相关。因此,我们紧抓身边的例子与非例子,让学生备感亲切,效果自然好了。
案例2.17
《压强的应用》
【设计练习】
(1)用手往墙上按图钉,钉头做得很尖,这是为了_________压强;钉帽做得较大,这是为了_________压强;坐沙发要比坐板凳舒服,这主要是因为沙发容易发生形变,增大了人与沙发间的_________,在_________不变的情况下,了压强。(选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说法中正确且又符合实际的是( )
A.人走路与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是相同的,对地面压强也是相同的
B.为减小书包对肩膀的压强,可采用较宽的书包带
C.用螺丝固定零件时,在螺母下垫垫圈主要为了美观,且增大压强
D.我们使用刀具前要磨一磨,使其锋利,主要是使用它能增加压力
(3)如图2‐5所示,某同学用弹簧秤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匀速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的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和木块对桌面压强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
C.减小,不变 D.增大,减小
图2‐5
(4)将图2‐6中的正方体A切去一半拿掉,你猜:剩下的一半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变化有几种可能?
图2‐6
(5)如图2‐7物体A重30N,B重15N,物体A的底面积为10cm2,物体B的底面积为5cm2。则A对B的压强是多少?B对桌面的压强又是多少?
图2‐7
(6)河面结冰后,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4×104 Pa。质量为60kg的学生想携带货物通过冰面,他每只脚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是175cm2,如果他要安全通过冰面,最多能携带质量多少kg的货物?(g取10N/kg)
(7)如图2‐8所示,一边长为a,质量为m的正方体实心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推算出与木块有关的哪些量及其计算式?如表2‐5中“1”所示,写出三个量及其计算式。
图2‐8
表4‐5
【设计意图】
前面2个小题,都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些例子中有图钉、沙发、走路、背书包和使用刀等,都是身边的事例,说明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体现学习科学要讲求生活化。第(3)题是检验对压强公式的理解,也是数学知识在科学中的实际演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4)小题是压强公式的活用,通过变式练习,最后找出压强变还是不变的本质是高度有没有改变(前提是分割了仍然是柱体)。第(5)小题是检查对决定压强大小的因素受力面积的理解程度,尤其是当出现两个面积数据时,学生能否准确地找到想要的量。第(6)小题看似练习,实则是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当我们施加的压强比承受的值大时,就不能行走。如果原来安全,行走过程中出现危险,则如何应急处理这一事件。最后一小题是个开放题,学生想算哪个量就自己挑选,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算出所有能求的物理量。
【具体操作】
(1)A同学自愿起立,挑选任一问题作答。
(2)B同学可对A作评价,也可叫C同学回答其中一题。
(3)D同学可以挑选一题回答,答不出,可以求助其他同学或老师点拨。
(4)最后老师点评总结这一环节注意点、细节地方与重难点。
案例2.18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设计练习】
(1)篮球从手中抛出后,如果此刻所有力都消失了,那么篮球将作_________运动。
(2)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一定静止
B.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受力才能运动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4)如图2‐9甲、乙所示的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
A.都是小车突然停下发生
B.都是在小车突然拉动时发生
C.图甲所示的现象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
D.图乙所示的现象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
图2‐9
(5)李明看到有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且摔倒在地,下面是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①人的脚着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力作用而停下来;
②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③人向车行驶的方向摔倒;
④从行驶的车上跳下的人原来与车共同处于运动状态。
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6)对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B.运动快的物体惯性大,运动慢的物体惯性小
C.运动的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才有惯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设计意图】
我们设计第(1)小题,是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后的直接应用,把以前的想当然的错误前概念改过来。第(2)题比前一题难度稍大一些,它穿插了一个干扰因素———圆周运动,使学生的直觉产生错误,这题是检查对定律的理解程度。第(3)小题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并要找出运动与力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第(4)题是把学了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第(5)题总结出解释现象的一般规律:先找物体原来的情况,再看使原来的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最后一题是说明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只跟物体本身质量有关,与外界条件改变无关。
【具体操作】
(1)A同学自愿起立,挑选任一问题作答。
(2)B同学可对A作评价,也可叫C同学回答其中一题。
(3)D同学可以挑选一题回答,答不出,可以求助其他同学或老师点拨。
(4)最后老师点评总结这一环节注意点和细节地方与重难点。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每节课必备的一道“菜”,所以我们要研究让学生天天吃而不生厌的法宝———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变着方法让他们乐意地做练习。这自然要从练习的目的出发,使练习变得有味有趣。以上“超市式练习”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是从内容、题型以及题量上做文章,供足“货源”,以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