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8题同年同考《岳阳楼记》 文言备考策略在其中
文言文是初中生学习和中考的一个难点。怎样突破呢?我们可以根据“中考文言文考哪些篇目”和“考什么、怎样考”这些问题来思考。为了更有效地研究文言文备考策略,笔者通过整理全国近三年各地文言中考试题,以期更有效地研究2013年文言文备考策略。
一、中考文言文选材特点
1.常考篇目与次常考篇目相结合。
(1)常考篇目年年常考。根据(表3-5)统计可见,以下几篇文章出现的频率较高:
表3-5:常考文章频率表
续表3-5
不难看出,虽然不同年度的出现情况有所变化,但连续三年的统计至少可以说明:以上6篇文章出现的频率确实高,其中《岳阳楼记》被选为阅读材料的最多。
(2)次常考篇目出现频率较低。相比之下,其他篇目,或者叫次常考篇目在全国中考试题里出现的要少些。如《爱莲说》在2010年有重庆、湖南衡阳、长沙三个考题,而2011年则只有山东东营一个考题,2012年有黑龙江鸡西、湖南郴州、山东聊城三个考题。又如《木兰诗》在这三年中,仅2011年山东聊城一个考题。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为什么这些篇目入选率如此之高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要适合中学生阅读。命题选择《岳阳楼记》等文章为阅读材料,或者说这些篇目之所以成为常考篇目,主要是因为适合初中生阅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对初中生很有现实教育意义,也使文章很有生命力。如节选《岳阳楼记》的结尾一段,主要是因为这个语段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二是要符合中考命题的需要。这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统计表中所列的文章的词句理解和文章内容、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都符合中考命题的需要,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后面的考点分析中找到相应依据。
2.课内材料和课外材料多元结合。根据以上统计表,笔者整理研究了2012年《岳阳楼记》的8个中考试题,4个以全文为阅读材料、2个以节选为阅读材料、2个采取比较阅读。可见,在不影响考卷字数的前提下,多数会选择全文阅读,因为全文更利于阅读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一个是课内文章的比较阅读,另一个是课内外结合的比较阅读。可见,文言文的选材特点主要是以课内材料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选择全文为主,节选为辅,单独阅读为主,比较阅读为辅。
二、中考文言考点和题型的主要特点
1.主要考点和次要考点结合。主要考点有三:一是词语理解,主要是实词理解;二是句子翻译;三是文章理解分析,主要是文章内容理解,即情景和写作目的(主题分析),表达方式、句子作用分析赏析等。次要考点有句子作用理解、指代分析和常用虚词理解等。
2.传统考点和创新考点结合。前面所列的主要考点可以理解为传统的考点。随着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不断改革发展,出现了不少的创新考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古为今用的考题,如根据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现实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看法,又如分析范仲淹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再如分析文章重点句子的理想境界;二是灵活运用的举例分析,如根据文章内容和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写照写出具体事例等;三是结合文章内容设计的创新题,如根据文章内容代管理处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这些创新题虽然不多,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3.题型稳定中有变化。表述题和填空题、选择题相结合,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比例较小,大多以表述题为主。其实,不论表述题,还是填空题和选择题,其实质都是考查文言知识,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三、中考文言文备考策略
1.以教材学习为本。这是根本策略,因为不论怎样选材,设计什么样的考题,命题者都是根据考生所用的语文教材来思考。一是词语理解、句子翻译和文章理解这些主要考点均出自教材,也是语文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即使少数教材以外的考点也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点,如“坐客感叹有泣下者”的翻译与课文的语句密切相关,自然不难,况且命题会对课外阅读资料的难点作相应注释。二是考题内容多数出自教材,如同年的《岳阳楼记》考题中出现的实词有具、谪、大观、备、薄、开、景、归、极、或、居、进、一等,均是反复出现在课文的注释和练习中;又如考题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等也是反复出现在课文的注释或练习中的。因此,文言文的备考应该是在平时认认真真学好教材文言文的基础上踏实地积累,从而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2.以文言知识为本。一年中不同考题都选《岳阳楼记》为阅读材料,绝对不等于所有的中考都会从某个年级选材,也可能从其他年级的教材中选材,因为中考阅读选材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因此,我们在文言备考时并不是考虑常考某一篇课文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以文言知识来备考。具体说,就是根据教材和前面分析的主要考点和次要考点及创新考点分别进行科学整理,如文言实词可以分成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分别落实到每篇课文来整理,自然会在积累中提高,就可能达到稳扎稳打的最佳状态。又如句子翻译,学生不仅要根据课文的词句注释和练习来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各种文言句式的一般规律和古今差异来整理翻译句子的知识,提高能力。再如文章理解,学生除了把课文的读懂读通,还要结合课文的“研讨与练习”等,运用文言文的文体阅读等知识,真正读懂课文,这样在考场上才能灵活地应对。
3.以积累运用为重。文言知识重在积累,现代人学习古人的东西,难点在诸多差异,如果只学习而不积累,很可能遗忘,不断积累就可能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并能实现灵活运用。例如,多而难记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其实并不可怕,只要积累得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即使学生比较担心的文言虚词,也会在积累运用中达到举一反三,如常用的文言虚词“之”,只要从助词、代词和动词三种词性来分别记忆积累,就会变难为易。
4.以不变应万变。一般来说,中考试题不会一成不变,会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生可能在考场上遇到似乎从未见到过的创新考题;然而创新考题也是在常见考题的基础上发展的,或者说也是根据教材而来的,因此不必因陌生而惧怕。另外,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文言知识的一般规律性和个别特殊性。具体说,多数文言文知识是有规律性的,如初中生感觉较难的词性活用本身就有规律可循;而常考的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却可能就是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就因特殊顺序而常被列入考试内容。(原载北京《语文教学研究》201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