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海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9]——以徐汇区为例
社区是儿童生活、学习和日常活动的直接落脚点和集聚区。以社区为突破口,拓展社区儿童活动场所,规划和打造儿童日常活动场所网络体系,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弥补社区在儿童服务领域的缺失与空白,开创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的新局面。因此,研究并解决社区儿童活动场所这一问题,对加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培育优化儿童生活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调整城市生活布局,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的社会功能,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对社区中的儿童活动场所进行调研,分析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现状,提供发展策略,旨在加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从而创立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本研究以徐汇区儿童活动场所为研究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儿童”年龄段界定为3~12岁,不包括婴儿和中学生,因为前者在生理上尚未具备一定活动能力,后者身体已逐渐成熟,进行各项活动的条件基本与成年人相当。
一、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基本理论
(一)儿童的发展特征概述
1.3~12岁儿童的生理特征概述
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骨骼生长方面,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的旺盛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的无机盐增多、水分减少,坚固性增强,韧性减低。第二,在肌肉的形成方面,儿童的肌肉水分含量高,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含量少,肌肉细嫩,收缩机能较弱,耐力差,易疲劳。第三,在心脏发育方面,心脏发育不够健全,重量和容积均小于成年人,神经调节也不够完善,心肌收缩力差,心脏泵血力小,而心率较快;儿童的血管壁弹性好,血管口径相对较大,外周阻力小,血压偏低。第四,呼吸系统方面,儿童少年胸廓狭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活量小,肺通气功能差。第五,在儿童少年的大脑机能发展方面,儿童少年的大脑机能有显著的发展,脑神经细胞分化机能有较大的提高,周围神经系统传导机能在9~10岁时已开始完善。与神经系统关系紧密的视、听器官,以及灵敏、协调、反应能力均已充分发展。
2.3~12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概述
这一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人格形成方面,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所阐述,儿童的人格发展在幼儿期中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是目标品质;在童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是能力品质。第二,在行为方面,幼儿期阶段,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力,并且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增强体质;童年期阶段,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第三,在认知方面,言语发展迅速,记忆容量(广度)增加,接近成人水平。第四,在思维方面,逐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特别是在上小学以后,通过学习促进了思考。第五,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心理活动由随意性逐步向自觉性发展,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评价能力,逐步形成集体意识和个性,建立伙伴集团,形成友谊。
(二)社区活动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在了解儿童时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社区活动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研究都能够证明,提倡童年时期加强体力活动和培养活动兴趣的正确性十分重要。如Blair等(Blair et al.,1989)列举了几种关联:体力活动能够直接增强生长期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童年的运动可以引起身体方面和生物方面的变化,对成年后的健康有良好的影响;童年参加运动和锻炼的习惯会延续到成人期间,并且这种长期的日常活动会产生有益的效果。通过在社区中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儿童时期乃至成年后的健康状况都带有着积极的影响。
2.开发智力,加速大脑发育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因此,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对客观现实形成反映从而形成正常的心理。如何使儿童的大脑正常发展与完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于幼儿期的感觉和运动发展。”要想使儿童更聪明,就必须给儿童的大脑创造好条件,关键是在环境方面,给儿童提供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环境,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动作学习和身体运动。另外,一些户外活动也对儿童协调能力的发展、潜能与创造力的开发等具有积极的影响。
3.促进认知,培养心理品质
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其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想象、情绪、意志、个性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身体运动的关系甚为密切。身体运动的重要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它扩大了个体与周围环境交往的范围,从而给儿童带来大量新的经验。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就是在运动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加强交往,推动社会化发展
所谓社会化,是人学习社会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掌握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并形成个性等。运动与游戏是人类基本行为之一,蕴含着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如认识自我,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习运动知识和运动规则、学习扮演各种角色、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培养责任感、义务感、集体主义精神等高尚的社会情感等。因此,社区活动是儿童社会化的有效形式之一,为儿童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相关理论
1.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含义与意义
社区儿童活动场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开设的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活动空间。社区是儿童生活、学习和日常活动的直接落脚点和集聚区。以社区为突破口,开设符合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活动场所,不仅更方便地为儿童提供活动、交流的载体,而且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弥补社区在儿童服务领域的缺失,提升社区儿童服务工作的水平与效果。
2.开设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基本原则
第一,儿童是极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在开设儿童活动场所时必须把安全因素放在首位。社区儿童活动场地的选址应尽量远离车行道和环境杂乱的场所,以防止车辆、犯罪对儿童的威胁。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活动器械的安全性和场地内外部设计的安全性,以避免儿童活动时发生意外伤害。
第二,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特征。应以服务儿童为宗旨,各类活动场所的设计和设施的布置要符合儿童群体的身体特征、活动尺度。在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方面,须特别注意儿童在活动场地中走动、奔跑、攀登及爬行时的目光视线和身体尺度。
第三,场地环境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要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活动的特点,尊重儿童心理的发展,注重创造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知识性、展示性的空间设施,保护他们成长中的锐气、活力、好奇心和“创造”的冲动。
第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景观资源、活动场所进行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原地形进行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与改造,以环保的方式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二、徐汇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一)场所配备基本满足需求,但仍需进一步增加
1.社区具备一定的儿童活动场所与设备
据徐汇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十一五”计划中期评估报告的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总面积达34 348平方米,长桥等9个社区完成了社区文化中心达标建设;加快建设了社区公共体育场、健身苑(点)和市民体质监测站、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全区共有社区公共体育场9个、健身苑17个,市民体质监测站10个,社区小型健身点418个,社区儿童活动场所42个;实施“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项目,79所中小学和职校的操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向社区有序开放,成为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试点区。另外,截至2010年8月底,徐汇区已建成上海市体育局认可的社区公共运动场14处,另有6处社区公共运动场将在2010年底前全部竣工,这些社区公共运动场对于社区儿童来说,必然成为相对便捷、设施完备的活动场所。
在对徐汇区所辖13个街道、镇的问卷调研中得知,13个街道、镇均含有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与设施,配备率达到了100%。这些活动场所具体包括综合性的社区活动中心、社区范围内的公共运动场、专供儿童活动的场地、活动室,以及学校、幼儿园的活动场所等。如图1所示,13份问卷中关于“社区可供儿童进行活动的场地”的选项中,选择较为集中、频度较高的依次为专供儿童活动的社区体育场地、活动室等,社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化带等场地,综合性的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与学校、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他们认为社区可供儿童进行活动的场所分布情况与街道、镇的选择相似,396名居民中有近一半的居民选择综合性的社区活动中心,供儿童活动的社区体育场地、活动室等,社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化带等场地,有120位即近三成的居民选择学校、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如图2所示。
图1 社区可供儿童进行活动的场所分布
图2 居民认为社区可供儿童进行活动的场所分布
这些社区儿童活动场所有着不同的类别与功能,根据对街道的问卷调研结果,如图3所示,在这13个街道、镇中,选择活动室的有12个,选择图书馆的11个,选择篮球场和乒乓球馆的各有7个,选择田径场和体操房(舞蹈房)的各有4个,选择羽毛球场(馆)的有3个,选择游泳池的有2个,选择其他的1个。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场所涵盖了较为普遍与常见的场所,是社区有条件配备的设施场所,也是较受社区各年龄层居民欢迎的活动场所。
图3 社区儿童进行活动的场所类别
2.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仍需进一步增加
社区拥有的这些儿童活动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儿童活动的需要。根据对社区居民的调研,如图4所示,18%的居民认为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非常能满足需求,43%的居民认为较能满足需求,这两者比例超过六成,另外有20%认为一般满足,7%认为较不能满足,12%认为不能满足。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居民对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配备较为满意,但是还有相当多数量的居民对此持不同意见。因此,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仍需进一步增加。
另外,在调研“居民认为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存在的不足”时,有261位居民认为缺乏足够的专门供儿童活动的场所,占所有不足中的第一位。由此可见,增加专门供儿童活动的场所,是急需完成的工作。
图4 居民对于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满足需求的看法
(二)社区管理基本到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社区承担主要管理责任
对于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社区承担主要的管理责任,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活动场所大多为各街道自身所有,是社区公共资源,也有部分属于教育、体育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根据对徐汇区13个街道、镇的调查结果所示,对于“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资源属性”的回应,有12个选择街道自有,5个选择属于教育部门,2个选择属于体育部门,2个选择属于其他企事业单位,见图5。因此,在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管理模式,大多也是采用街道自己管理。在问卷调研结果中,13个街道有12个选择街道自己管理,只有1个街道选择委托管理。
图5 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资源属性
在人员配置方面,大多由社区配备相关人员对社区儿童活动场所进行日常管理。在对13个街道、镇,有10个选择街道、居委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4个选择街道、居委兼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5个选择志愿者管理,只有1个选择无人管理,见图6。可见,大部分社区儿童场所均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
图6 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人员配置情况
在宣传方面,13个街道、镇均有一定的宣传手段与途径向社区居民传播有关儿童活动场所的信息。调研结果中显示,最广泛采用的宣传途径为在开展社区儿童活动过程中进行宣传,其次为印发宣传手册或刊物、设置宣传报栏,较少的街道、镇采取在社区网站刊登相关信息,见图7。
图7 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宣传途径
2.社区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社区承担了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主要管理责任,并且管理基本到位,但是在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在13个街道、镇中,社区提出了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如图8所示):人员不足问题首当其冲,有7个街道、镇认为人员配置不足是社区在管理儿童活动场所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由于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资源属性分属不同部门(见图5),协调管理难度较大,有5个街道、镇认为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难题。第三,资金缺乏也是一大困难,有5个街道、镇选择这一选项。资金短缺对于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来说是较大的障碍。
图8 管理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中的问题
除了以上三点外,在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宣传上,社区虽然各自采取了不同途径,但效果一般,还有一定数量的社区居民对于儿童活动场所的信息了解不够。在对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当问及“社区有无专属的儿童活动场所”时,只有77%的居民选择“有”,17%的居民选择“无”,6%选择“不知道”,如图9所示。而从13个街道、镇的回答所看,每个街道、镇都有专属的儿童活动场所,因此街道与居民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社区中有关宣传还相对不到位。
图9 社区居民对社区有无专属儿童活动场所的回答
(三)社区居民认为具有一定优点,但仍存在不足
1.居民对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要求
根据对社区居民的调研,居民认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需具备一定的要素(如图10所示),依照所选频数的大小排列依次为:保障儿童活动的安全性,有262人选择,占66.2%;所处空间和开放时间上方便儿童进行活动,有242人选择,占61.1%;符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176人选择,占44.4%;多样性,满足儿童的不同活动需要,有165人选择,占41.7%;与学校、幼儿园的教育手段相配套,有94人选择,占23.7%。由此看见,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最为重视,并且还重点考虑到儿童的成长特点与不同需要。
图10 居民认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应具备的要素
2.居民对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评价
根据居民对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要求,调研目前徐汇区居民对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优点与不足的评价,得出结论如下:
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具备一定的优点,如图11所示,居民认同度较高的是:第一,“地理位置上方便,家长较放心”,共210人选择,占53.0%;第二,“内容丰富,能满足孩子的活动需要”,有165人选择,占41.7%。另有几方面的优点也得到了一定的认识,如“配备了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儿童社区活动”,有102人选择,占25.8%;“促进孩子拓展良好的社区社交关系”,有99人选择,占25.0%;“没有太大的安全隐患”,有85人选择,占21.5%;有53人选择“收费低廉或者免费”,占13.4%。由此可见,居民对于便捷性以及满足儿童需要这两方面比较认同,也较符合居民对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要求。
图11 居民认为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优点
同样,居民对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不足也有着各自的认识,如图12所示:第一,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场所的缺乏,有261人选择;第二,“活动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孩子多元化的活动需求”,有176人选择,占44.4%。这点前文分析看似矛盾,原因在于不同社区的活动场地配备不一样,有的社区场地类型较多,能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有的则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需求。第三,安全问题,有110名选择“缺乏现场管理或指导人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1名选择“设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共占33.1%。另外,也有少数居民表示“收费情况不合理”,占1.5%。
图12 居民认为目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存在的不足
三、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发展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徐汇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虽然基本良好,但也存在着来自人员、资金、协调管理方面的较大困难,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在场所的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较为担心。根据2007年度徐汇区儿童发展监测统计显示,少数反映儿童身心健康指标仍不理想,如儿童肥胖检出率和视力不良率呈上升态势。因此,要高度重视儿童社区工作的开展,坚持“儿童优先”原则,探索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的优化模式,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儿童成长环境。
(一)以儿童优先为原则,优化社区儿童活动组织建设
《上海妇女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儿童发展的全局,以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为本,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目的,切实贯彻“儿童优先”原则。继续保持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关注可持续发展中的儿童安全成长环境;继续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权利,将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保护儿童权益和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等方面作为“十一五”期间儿童优先发展的领域,进一步缩小上海儿童发展水平与国际大都市儿童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在社区儿童工作中,也应切实贯彻“儿童优先”原则,为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优化儿童活动场所提供重要的组织基础。
社区儿童活动工作委员会由区妇儿工委协调各街道、区体育局、教育局共同成立,在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工作,保证儿童享有充分的社区活动参与权利,获得充足且合适的社区活动场所。各街道同时专门成立街道儿童活动工作小组,对所管辖区的社区儿童活动进行全面的管理。各街道儿童活动工作小组由社区干部、学校老师、家庭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以便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更好地协调开展社区儿童活动。
(二)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优化社区儿童活动场所配备
目前可供社区儿童进行活动的场所大多为各街道自身所有,是社区公共资源,也有部分属于教育、体育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这些场所分散于不同部门,需要在社区儿童活动工作委员会的协调下,整合资源,优化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配备。
针对社区自有的公共运动场、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应进一步加大儿童活动场所与设备的配置,争取形成多功能的儿童活动室,配备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设备,充分发挥社区公共设施的作用,为社区儿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针对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应进一步加强场地开放的协调工作机制,使有条件的学校均能在合适的时间向社区儿童开放,做好开放过程中的安保工作,并逐渐提供指导服务,使儿童在放学后与假期中仍然可以就近开展活动。针对体育系统的场所,应着力解决好公益开放与产业运营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儿童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的开发,为社区儿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服务。
目前的社区活动场所在设计理念上,更多地考虑了成人和老年人的需要,现在很有必要为儿童配置一些符合其身心特点的简易型设施和设备,在体积上、重量上、高度上,尽可能考虑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要求,便于儿童接受和使用。做好不同系统中活动场所的资源整合,保证在各片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均衡发展,积极发挥各系统场所与设施的最大效能,从根本上优化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配备,将儿童从电脑、电视前引导到活动场所中,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优化社区儿童活动项目体系
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兴趣广泛、爱好多样,愿意自己选择喜爱的事物,不愿意受更多指使和活动约束。根据这一特点,在设置儿童活动场所时,应尊重儿童主观愿望,建立多元化的项目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动的积极性。为此,社区儿童活动场所要牢固树立为儿童服务意识,以儿童需求为主导策划服务项目。加强对社区不同年龄段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调查,在儿童活动新需求与学校、家庭、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不足之间,策划出适合儿童且有吸引力、可持续的活动项目,不断丰满和完善服务功能。一个可行的途径是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目前,上海市各区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的少年儿童体育组织。它对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没有身体素质基础、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是根据少年儿童体育需求来设置体育活动项目的。通过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合作,发掘与儿童活动兴趣相符合的体育项目,是优化社区儿童活动的一种重要渠道。
(四)以服务保障为方式,优化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管理
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管理需要来自人力、财力、行政、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才能完成服务社区儿童的任务。在人力资源方面,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开放的质量,因此,必须选择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热爱儿童工作、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一定少儿工作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场所的管理者,同时也需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配备一定的指导员,帮助儿童形成活动兴趣与习惯。
在经费筹措方面,以行政划拨、集资、募捐、赞助等方式对儿童活动场所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保证。设置儿童活动场所不能以创收为目的,社区儿童工作主管部门及社区街道要设立针对儿童的专项活动经费。除政府行政经费要加大投入外,还应拓宽对少儿活动经费募集的多种渠道。例如,可通过个人出资、社会捐助、企业赞助、单项协会支持等方式;另外,还可以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加强对少儿家长“花钱买健康”意识的宣传工作,拓展个人健康投资渠道。在对徐汇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有28%的居民认为这些场所可少量收费,11%的居民认为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可收取必要费用。可见,不以营利为目的而进行必要的收费对于居民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在行政支持方面,街道可以给予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开放提供强大的行政支持,如行政干预、财务监督、制度保障、指导协调等;可以发挥为儿童活动场所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儿童活动的伤害事故提供法律援助,监督及协助社区儿童活动工作委员会及各小组工作的开展;在经费的计划和使用上进行财务监督等。
在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上,必须加强对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的质量检测与监控,各场所的装修必须达到绿色环保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见表1),并且定期检查、维护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各项设施与器材,为各儿童活动场所等进出口处设置交通标识,保障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活动的乐趣。
表1 有关儿童设施安全的国家标准
续 表
参考文献:
[1]黎帮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空间组织研究》,西南大学,2006年4月。
[2]赵云川:《一项不可忽视的设计——关于城市儿童游戏场所的调查研究报告》,《设计艺术》2005年第3期。
[3]方咸孚:《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与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4]克里切夫斯基、普雷斯科特:《儿童活动场所研究》,加州帕萨迪纳太平洋奥克斯学院,1969年。
[5]屈雅琴、张建林、杨慧:《浅谈社区公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设计》,《山西建筑》2007年第4期。
[6]沈琪芳:《体验生活情感学会想象与创造——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场所设计探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注释】
[1]本文为2009~2010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华东政法大学,罗良忠、段银霞、蔡会明、陈曦。
[2]许建军:《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年第3期。
[3]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与纵向配置》,《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4]杨萍、高伟:《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农业与技术》2005年第2期。
[5]马爱进:《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婴幼儿食品标准存在的差异及建议》,《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第7期。
[6]柴秋儿、陈岩等:《国内外婴幼儿食品法规标准的制定状况及分析》,《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年第10期。
[7]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http://www.shzj.gov.cn/art/2007/9/21/art_1206_9219.html.
[8]本文为2008~2009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徐徕、程国樑、倪力强、沈皓、杜蕾、许国荣、阮秀芳、杜文民。
[9]本文为2009~2010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严恽(徐汇区体育局),陆前安(徐汇游泳馆),裴新贞、刘倩、张燕蔚、李燕(徐汇区体育局科研培训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