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月相变化的观测

月相变化的观测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亮被日光照亮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朔望月。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朔望月是月相的变化周期,一个“朔望月”长度约为29.63059日,中国传统的夏历(农历)及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月的单位。

第二节 月相变化的观测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月相变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亮被日光照亮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

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地球上的人们见到月相的时间,由于地球的自转,月球每日从月出到月落大约为半天,即月球有半天挂在天空。月球在地平线上时,我们并不一定都能见到月相,若月亮和太阳同在天空,则月光淹没在阳光之中,见不到月相。

月出月落的时间,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比月球公转的角速度大得多,所以地球上的人们能较长时间观看月相,即月相变化在人们眼中的变化速度是缓慢的。由于地球的自转,某一日月亮的东升西落的视运动是明显的。

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变化,月相便有了盈亏变化(图8.2.1)。

img215

图8.2.1 月相的变化原理

关于月球的形状,我们有一个概念叫月龄。所谓月龄,就是用日期数来表示月相名称的,从新月时算起到各个月相所经过的时间。如新月后3天12小时的月龄为3.5,娥眉月的月龄为3,满月的月龄为15。知道了月龄,就能判断月球的形状、出没时刻及可见方向。其变化规律如下:

在农历每个月的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的人们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全食时才可觉察到它的存在。

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以东。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娥眉月,它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即迟升后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中看到娥眉月(图8.2.2)。

img216

图8.2.2 娥眉月(农历月月初,黄昏时西方地平线上空所看到细细的一道弯月,称作娥眉月,它一天天地丰盈起来)

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图8.2.3)。上弦月约正午出现,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下同),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夜可见。

img217

图8.2.3 上弦月(农历上半月初八前后的月亮称为上弦月,月面的右半边发亮)

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夜可见(图8.2.4)。

img218

图8.2.4 渐盈凸月(农历上弦月到满月之间所看到的凸月,它逐渐丰盈起来)

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日,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明月,称为满月或朔(图8.2.5)。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生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img219

图8.2.5 满月(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两侧,农历十五、十六前后所看到的圆月,也称为望月)

再过几天,农历十七、十八,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月球东面被照亮的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又变为凸月,它在日落以后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次日日出以后在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夜可见(图8.2.6)。

img220

图8.2.6 渐亏凸月(农历满月到下弦月之间所看到的凸月,它逐日缩小)

再过几天,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又成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图8.2.7)。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此时半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夜可见。

img221

图8.2.7 下弦月(农历下半月二十三前后的月亮称为下弦月,月面的左半边发亮)

再过几天,农历二十五、二十六,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月球又变成一个娥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又叫残月(图8.2.8)。

图8.2.8 残月(农历月月末,黎明前东方地平线上空所看到的娥眉月,又叫残月,它一天天地缩小下去,最后消失)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相变为朔。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朔望月。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朔望月是月相的变化周期,一个“朔望月”长度约为29.63059日,中国传统的夏历(农历)及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月的单位。此外,从朔到上弦、上弦到望,望到下弦、下弦到朔,这种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7日的现象,也是一种天然的计时单元,星期最早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