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情心的培养

同情心的培养

时间:2024-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情心是很容易激发并建立的,但仍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巩固,如果我们自己就不注意同情和关怀他人,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注意对宝宝的同情心及同情行为予以肯定和强化,那么我们就无法培养出一个充满爱心、愿意帮助他人的宝宝。这对于宝宝建立同情心的过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因此,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妈妈,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都会将同情的种子种在宝宝的心间,会对宝宝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

同情心的培养

刚才也说过了,同情心这个概念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也就是“同情”这种情绪体验,而另一方面,则是指我们表达同情的行为,即提供帮助或表达同情。同情心是很容易激发并建立的,但仍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巩固,如果我们自己就不注意同情和关怀他人,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注意对宝宝的同情心及同情行为予以肯定和强化,那么我们就无法培养出一个充满爱心、愿意帮助他人的宝宝。所以,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处处用心,积极培养宝宝的同情心。

1 不要变相扼杀了宝宝的同情心

很多妈妈并不了解宝宝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所以好心办坏事的时候特别多。比如宝宝看到别的小朋友哭,自己也跟着哭起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同情反应,本来无可厚非,反而是应该给予鼓励和安慰的,可有的妈妈并不理解这一点,于是就觉得很不耐烦或者很生气,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宝宝批评一顿,让他自己不委屈的时候就不要哭等等。久而久之,宝宝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他并不知道妈妈只是不喜欢他哭,而是觉得他同情小朋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遭到了妈妈的批评。这对于宝宝建立同情心的过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所以,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形,妈妈不应该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处理,而是应该借机给宝宝一些正确的引导,比如鼓励宝宝过去安慰小朋友,给小朋友擦擦眼泪,或者教他说一些安慰的话等等,还可以引导宝宝诉说自己的同情和随之体会到的难过,以此调整宝宝混乱的同情心,同时也教会了他正确地表达同情的方法,强化了其同情行为。

2 以身作则,影响宝宝

宝宝都喜欢模仿,他们是天生的模仿大师。因此,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妈妈,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都会将同情的种子种在宝宝的心间,会对宝宝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比如平时经常关心邻居,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多关心宝宝的心理感受等等,这些都会在宝宝的小脑袋里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也便会学着你的样子,主动关心别人了。

另外,在对待宝宝的一些错误问题上,也要尽量首先表示同情,然后再批评指正。比如,宝宝不小心将你的漂亮杯子打破了,或者将他自己心爱的玩具弄坏了,这时候,宝宝的心里其实已经很难过、很自责了,如果妈妈还因为宝宝弄坏了东西而简单粗暴地训斥宝宝,就会在宝宝的心里留下阴影。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站在宝宝的立场上,给予宝宝关注与安慰,并尽可能给宝宝机会说明原因,然后表达你现在很同情他的处境,也知道他心里的不安。如果妈妈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这样理智地处理问题的话,那么宝宝在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也会按照你的做法理智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发脾气、大声哭闹,他们去体谅别人、同情别人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3 帮助弱势群体

让宝宝同情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关怀弱势群体,也是泛化其同情行为的好办法之一。将宝宝的眼睛蒙上,让他亲自体验盲人的痛苦;让活蹦乱跳的宝宝只能坐在凳子上,不能下地走路,让他感受这样的艰难;如此的体验活动,都能让宝宝对弱势群体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以后他再遇到残疾人或是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就会更容易作出力所能及的帮助行为。当然,还可以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助做家务,帮助爷爷奶奶做事情,帮助那些比他小的小朋友等等,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让他充分体验到助人的乐趣和满足感。再加上你的表扬和鼓励,这一切就无形中构成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宝宝越来越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慢慢地建立起了同情心。

4 让宝宝觉得你们彼此需要

宝宝人还小,当然是处处需要父母的照顾,偶尔适当地让宝宝觉得,你们也是需要他的帮助的,这会大大提高他同情行为发生的概率。当家庭成员生病、发生意外事件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把宝宝也当成一个倾诉的对象,以他听得懂的方式向他诉说,并向宝宝寻求帮助。比如生病的时候要他端水拿药,心情不好的时候让宝宝拍拍你,或者给个拥抱等等。因为怕宝宝担心而隐瞒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不仅会削弱宝宝的责任感,也会限制他表达同情的行为。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让宝宝可以用他独特的方式表达他的同情,提供他能够提供的帮助,这时父母只需要愉快地接受,并真诚地向宝宝道歉。这样宝宝的家庭责任感就被培养起来了,他也就会更加愿意对家庭成员表示关心和爱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