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衢江区廿里中心小学 徐 峰
内容摘要:数学“后1/3”学生特别是农村“后1/3”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化问题是新课程实施后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促使教师对“后1/3”学生学习成绩趋低的原因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在这过程中,寻找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思路。本文结合农村教学现状,跟踪调查影响农村第一学段后1/3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趋低的因素,根据后1/3学生的特点,致力于为他们“量身定做”实实在在的应对措施,探索有效提高农村第一学段后1/3学生学习效益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本人一直坚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总结并梳理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策略:制定提高后1/3学生学习成绩的制度;消除后1/3学生学习数学障碍;给后1/3学生理清教材重点防备内容;兼顾后1/3学生同步发展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1/3学生的数学成绩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关键词:后1/3学生 成绩趋低原因 转化对策
衢江区地处农村,实施新教材已近七年。七年来,教师们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地投身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数学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课堂活力增强了,学生兴趣提升了。但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学校学困生越来越多,后1/3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趋低。
以下是我区小学一至三年级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与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评估中获得的相关数据:
表1 衢江区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对比调查表
表1中的数据说明了,在平均分比较接近的不同课程背景下的两次对第一学段学生的数学成绩检测中,实施新课程前后1/3学生的平均分与前1/3学生的平均分之比接近3/4,实施新课程以来后1/3学生的平均分与前1/3学生的平均分之比约占1/2,也就是说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加剧,后1/3的学生数学成绩严重降低。这种现状与课改的初衷“反映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精神”是相悖的,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制约了农村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成绩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将阻碍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严重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探索提高农村学校后1/3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已成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第一学段农村后1/3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趋低的成因
(一)教材的编排欠适合后1/3学生的学习
1.内容增多,课时减少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与原浙教版比较,内容增加了10课时,其中比较(比高矮、比大小2课时)、分类2课时、位置与顺序4课时、统计2课时,也就是说2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总课时减少了十多个课时。
2.形式多样,无章可循
以北师大教材为例,有些例题与练习题的题型不够统一,题目的样式变化多样,使后1/3学生的学习来不及模仿训练,解题方法与技能都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学习成绩自然偏低了。
(二)教师的教欠重视后1/3学生的学习
1.关注不够
下表是笔者对246名后1/3学生就教师课堂提问与辅导情况的调查情况。
表2 教师对后1/3学生提问与辅导情况调查表
表2中数据表明教师的教忽视了后1/3学生的学习。
2.要求欠当
新教材非常关注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常常在一道题目的后面安排类似“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的小题目,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提问题的能力。但有不少的教师为了学生考试时少失误,只要求后1/3学生中的大多数能提出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如一步的加减问题,一年级是如此,二年级还这样,三年级仍然依旧,严重制约了这部分学生提问题能力的提高。
3.教法欠妥
(1)缺少“拐杖” 步履艰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问题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在调查的11位教师中,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即充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而在完成第二个转化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时,往往一带而过,根本谈不上注重数量关系的提炼。这样的教学对多数后1/3的学生来说影响并非一般,特别一遇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束手无策。
(2)把握不准 课堂低效。把握不准教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对于这一点,有教材选材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处理教材能力方面的原因。事实上新教材的培训并没有全员参与,只局限于第一轮任教的教师,对于第二轮以后的数学教师,大多只能靠自己“摸索”,出现“把握不准”亦在所难免。
(三)习惯不良制约了后1/3学生的学习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所调查的246名后1/3学生的学习习惯情况,我们又向有关教师进行每生一张的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见表3。
表3 后1/3学生学习习惯统计表
表3中的数据表明,后1/3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容乐观,不加以改变必定严重影响其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探求提高农村第一学段后1/3学生学习效益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提高后1/3学生学习成绩的制度的策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有力的提高后1/3学生学习成绩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促进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转变,才能挖掘教师提高后1/3学生学习质量的潜能,否则是纸上谈兵,有响“雷”无“雨”下。
1.考核制度
我区教育局把后1/3学生的平均分作为考核校长和评估学校的指标之一。例如,某校在全区抽测时,如果后1/3的平均分没有高于全区后1/3平均分的百分之五,则校长年度考核与一等奖无缘。许多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提高后1/3学生成绩的制度。有了制度的保证,许多教师就能将转化后1/3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自觉行为了,后1/3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帮扶制度
(1)建立帮扶制度。哪几个后进生,由教师本人辅导,哪几个后进生,由优等生帮扶,要求每位教师一一加以落实。我们建议数学学习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竞赛活动,每次考试成绩以一对一为单位比成绩、比进步、比辅导效果。竞赛结果予以公布,并给以适当的奖励(表扬信、奖状和学习用品)。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后1/3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促进优等生表达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
(2)倡导作业面批。课堂布置作业时,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完成情况,作业批改时尽可能做到面批,以便及时引导学生找出差错的原因所在。作业面批能提高后进生订正作业的正确率,降低犯同类型错误的可能性。
(二)消除后1/3学生学习数学障碍的策略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心理教育的普遍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得不到及时地消除,进而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从而直接导致了成绩的下降。因此,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事实上,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对后1/3学生来说作用是巨大的。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从模仿开始,“像他这样说一说”并不难,对不敢发言的学困生是表达的最好机会。教师可以分别请几个学困生说说,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如:“你说得也很棒!”“说得好,如果说的完整些就更好了!”鼓励中隐含着期望,令他们感到振奋。在享受多次被认可的体验之后,后1/3学生会逐渐像其他学生那样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他们第一次跟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管想法对不对,教师都应该非常珍惜,给予肯定。看着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后1/3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会真正被调动起来,这时他们就开始享受着同学“让”出的机会,不怕说错,就怕老师不请他们发言。表4是笔者鼓励后1/3学生上课发言情况的统计记录:
表4 小华(一“后1/3”学生化名)一星期数学发言情况记录 2009年5月26—30日
在教师这样一步步的“诱导”下,后1/3学生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找到了自尊、自信,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会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甚至爱上数学学习。在这种前提下开展各种辅导策略,提高后1/3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给后1/3学生理清教材重点防备内容的策略
针对目前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其归咎于新教材的实施。新教材固然存在需完善的地方,但我们的一线教师更应客观、冷静地解读新教材,针对过于难的素材,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重点防备,变被动地“教教材”为主动地“用教材教”,使教材最大化地适应后1/3学生的学习。
为此,我们组织数学骨干教师研究每一册学生重点防备的内容,供一线教师参考。表5是我们所研究的三年级防备内容。
表5 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后1/3学生重点防备内容统计
续 表
(四)兼顾后1/3学生同步发展的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关注“后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很多的课上,总是会有这样的镜头: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口答,当获得想要的答案后教师又立即进入到另外一个环节的学习。可是只要你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里唱主角的往往是优等生,而“后1/3”学生根本只是在“听”数学,更谈不上参与其中了。因此,教师要为大多数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流程,提供合适的材料,教学方式的选择更应兼顾“后1/3”学生的同步发展。在每次教学时,教师或许可以遵循这样的做法: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不急于让优等生说出答案,而是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后1/3学生思考;有难度的题目,让全体学生动笔做一做,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照顾到后1/3学生的思维节奏。这样操作,既不会占用很长的时间,又确保后1/3学生得到较多的训练和表现的机会,对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2.讲究方法,适时引导
后1/3虽然有共同的特点:接受能力差、反应能力慢等,但因为是不同的个体,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成绩差的原因,因此选择的辅导策略就应该因人而异,比如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经常用游戏或活动来激发,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容易冲动的学生,就不要当众训斥;对性格抑郁的学生,就在到时关心他的情绪变化,尽量以鼓励为主,增强自信。
3.增加题量模仿,提高解题技能
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我们理应反对,但一种题型学生只做一次,对后1/3的学生而言也是不可能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精编一些题目让学生模仿练习或变式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相遇”这一内容,只有“已知甲、乙两者的速度(工效)、时间或距离(工作量),求距离(工作量)或时间。”的类型,可以增加知道甲、乙速度(工效)中的一个和其他条件,求另一个的速度(工效)的变式题,并适当布置一些模仿题,作为学生的课外练习。
数学后1/3学生的问题,既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本人一直坚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总结并梳理出了以上几点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1/3学生的数学成绩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见表6。
表6 衢江区小学数学转化后1/3学生学习成绩对比统计表
从测试情况看,在平均分比较接近的情况下,两年前“后1/3”学生的成绩与“前1/3”学生的成绩相差45分,但是现在,这个差距已经降到了25分。说明“后1/3”学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的。只要我们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和方法,做到预防和转化,“后1/3”学生的数学成绩完全有可能普遍提高,从而最终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标准。
参考资料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樊振.后1/3学生学习成绩转化的有效策略探索.数学教研网
3.朱志明.小学数学“用教材教”的几点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05(8)
4.朱志明,徐峰.“解决问题”为何成问题.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