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文学斗牛士海明威
1918年,还未满19岁的海明威怀着一腔热血进入战场。刚开始的两个月,他被分配在意大利担任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一个星期后的某个夜晚,在为意大利士兵们分发食物时,海明威被奥地利的迫击炮弹片击中,他身边的两个士兵一死一伤。在他拖着伤兵回到掩护所的途中,又被机关枪击中了膝部。当他们到达掩护所时,伤兵已经死去,海明威的腿上、身上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左膝盖被机关枪打碎。
他住进了米兰的医院,前后动了十几次手术。医生取出了大多数的碎弹片,但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遗留在他的身上。在手术中,他还被迫换了一个白金膝盖。这次战争严重摧残了海明威的身体,尤其是对他大脑的影响和伤害更为严重。他开始出现失眠的症状,黑夜里整夜地睡不着觉。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回到家中,开始从事写作。然而,他的父母却对此极为反感,因为他们觉得海明威除了写作无甚爱好,而且十分乐于接受家庭的供养。后来,母亲终于发出最后通告:要么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
于是,海明威只好搬了出去,到芝加哥担任一家报纸的编辑。
一次,当他与一位出版商人谈论出版事宜时,妻子不慎将他的大部分手稿遗失。此事令海明威感到沮丧极了,但他没有气馁,面对种种困难与不幸,他毅然决定重新创作。
苍天不负苦心人。1926年,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了海明威创作的《太阳照常升起》。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销路可观,博得一致好评。这本书出版以后,不到30岁的海明威就成为了一名专职文学家。
1942年,《梅里厄》杂志将海明威派往巴顿将军的第三军负责采访任务,他再次参加了战争。有一次,他驾驶的汽车失事,使得他的头部与膝部再次受伤。
伤后的海明威回到美国继续创作,但是那些残留在他体内的弹片却无时无刻不在骚扰着他。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他创作出了《老人与海》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他借文中主人公之口所说的“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消灭,但却不能被打败”,正是他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写照。
芝麻开门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讲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大鱼被渔夫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虽然是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却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