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感恩让我拥有的一切——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据说,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个普通工人,女儿是个哑巴,靠母亲打工谋生。每天早上母亲外出打工,晚上女儿在门口等着母亲回来,而母亲总是在回来时带着一些好吃的食品,就这样母女俩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天降暴雨,女儿在门口照例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天黑,仍没等到自己的妈妈。于是女儿便顺着母亲平常走过的路寻找,当她走到半路时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的妈妈。此时,她妈妈已经不省人事,女儿便抱起妈妈用身体温暖她的身躯。当她抱起妈妈的时候,发现妈妈的手里仍然拿着一个面包,这面包是给她带的口粮,可妈妈此时再也站不起来了。女儿抱着妈妈用哑语再三地呼唤:妈妈、妈妈……妈妈一直不能回应。女儿就在暴风雨中一遍又一遍地用哑语对着苍天和大地呼唤:
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如此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
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
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
我一样地珍惜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感恩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多少父母爱子女胜过了爱自己,即使在生命垂危之时也不肯放弃给子女的东西。
父母爱子女,子女敬父母,这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最真诚的爱,绝大多数人做得很好。但也有少数人做得不够好,做家长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自以为出发点是爱孩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做子女的身在爱中却不知爱。因为父母给予了太多的爱,得来太容易了,不知道珍惜,更不知道感恩。
几年前,开封市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案例:母亲逼孩子学习,可能分寸把握得不太好,女儿操起铁器砸死了自己的母亲。类似这样的父母给予了厚爱,费尽心思照顾孩子,冬天怕冻着,夏天怕晒着,结果是越爱孩子,孩子越不争气。这几年出现了名目繁多的贵族学校,大家想想看,有几个高材生是出自贵族学校的?相反,宏志班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成才。家长投入越多,效果反而越差,这是为什么?哲学里有一个原理叫做“适度”,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对孩子给予爱也是一样,如果超过了“度”,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会记恨父母。
有人提出家长对孩子要无条件地给予爱,事实上天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有一点好吃的首先想到自己的孩子。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是这样做的,尤其是中国的家长。问题是,我们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我们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今天我们这样过分地呵护着孩子,明天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孩子?我觉得在对待工作和学习上,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要关心孩子,而且这种关心是有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这样做,要懂得父母工作和生活的艰辛,懂得感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我的女儿就非常有感恩心,知道体谅父母。有一次,她去某快餐店里吃饭,一问价钱感到有些贵,于是就自己跑到超市里买了一盒方便面吃。事后,我责怪她对自己太苛刻了,她说:“今年你们为我上学的事已经花了那么多钱,我不想让你们太操劳。”有时候我们给她一点照顾,她每次总是说:“谢谢爸爸、妈妈。”对于将来,她总是说:“你们不要总是想着给我买什么,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来做。以后我会报答你们的。”一到我和爱人的生日,她总会给我们送一个小小的纪念品,让人感到非常温暖。这种感恩心的培养,主要就是通过平常的生活小事儿来教育她,对她特殊的照顾会给她讲清其中的道理,并不是让她理直气壮地接受。在她小时候,姥姥、姨姨都曾看护过她,我们不断地给她讲:“将来你要对姥姥、姨姨好,是她们看护着你长大的,是她们教会你背诵唐诗、宋词的。一个人要知恩图报,这样的人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就是靠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儿,培养了她一颗感恩的心。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愿做,二是会做。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做事情一般情况下成功的概率比较大。所谓愿做就是指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每当想起某件事情时内心有一种良好的体验,每当干起某件事情时内心有一种愉悦感。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兴趣,那么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