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万别小看了“条件反射”
我们知道,用棍赶鸡,鸡会惊飞;用棍打驴,驴会跳跃;人手被火烫或电击会本能地迅速缩回手;灰尘将掉到眼里时,人会眨眼……这些现象,心理学上叫做无条件反射。反射,就是人或动物等有机体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其心理机制是这样的:接收器接受了外界的刺激信息后,由传入神经传入到大脑神经中枢,经过整理综合,由传出神经传出,效应器接受大脑神经中枢的“指令”后,立即作出反应(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是由上代通过遗传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先天特性,是人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除无条件反射外,人和动物还有条件反射。那么,什么是条件反射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书画为人熟知,特别是那生机盎然、苍劲有力的竹画更别具一格。然而,郑板桥少年时教驴戏财主的传说却鲜为人知。故事是这样的:
郑板桥家乡有个财主,不仅心黑手狠,而且飞扬跋扈。他经常骑驴外出催租,每当他骑驴经过之处,非让穷人给他鞠躬不可。少年郑板桥对此非常气愤,于是想出一个惩治财主的好办法。他乘财主不在时,就用树枝猛烈抽打驴子,边抽打边给驴子鞠躬,反复鞠躬反复抽打。有一天,财主又骑着驴子走来了,在村头遇上了小板桥。只见小板桥冲着驴子连连鞠躬,驴子“一反常态”,乱蹦乱跳起来,把财主摔倒在地,撞得鼻青脸肿。财主养好伤再次骑驴外出,小板桥又迎上去鞠躬,驴子又把财主摔了个“狗吃屎”。从此,财主只得让人们“免礼”了。
郑板桥给驴子鞠躬,驴子为什么会乱蹦乱跳呢?我们知道,驴子挨打,皮肉受苦,它会感到疼痛,这种信息是由皮肉受到树枝抽打的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到驴子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而形成的。在大脑皮质整理综合信息后,就迅速发出指令,经传出神经传给驴子的四肢骨骼、肌肉系统,就做出乱蹦乱跳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动物本能防御性无条件反射。然而,驴子的这一本能反应又如何与鞠躬这件事联系起来呢?其实,不论谁向驴子鞠躬,驴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不过财主的驴子在看到小板桥鞠躬的同时,背上遭到树枝的抽打,于是它又不得不本能地乱蹦乱跳。鞠躬引起大脑视觉中枢兴奋和挨打引起大脑躯体中枢兴奋,二者反复同时出现,于是这两个中枢之间就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从而形成了条件反射。也就是说,驴子看到的鞠躬这一刺激物,成了即将挨打的信号了。因此,只要它一看见鞠躬,其大脑视觉中枢产生的兴奋就沿着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通路传到躯体感觉中枢,所以,即使没挨打,也同样做出挨打时的乱蹦乱跳的反应。
我们说,这个故事中的驴子通过使两个客观事物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形成条件反射的方式,学会了一种事物——鞠躬的信息意义。这种条件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在同学们的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巴甫洛夫说:“我们的教育、教学、各种训练和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
关于经典性条件反射在学习中的作用问题,超出了本节要论述的问题,在此不详加阐述。请大家再看一个实验:
一只鸽子被关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它饿极了,于是在箱子里左顾右盼,走来走去,想找到一点食物。可是,它发现,把它放进箱子的人,并没有同时放进一盆食物。怎么办?小鸽子气得用它的尖嘴到处乱啄。“笃、笃、笃”……“笃、笃、笃”……它渴望着出去找些食物。当它的尖嘴啄到一个透亮的小圆孔时,奇迹发生了——从那里掉出一个食物球丸来。小鸽子当然毫不客气地将它吞进肚里。愚蠢的鸽子吃过食物后并没立即明白这个小圆孔的价值。它仍然到处乱啄,直到数次无意啄到这个小圆孔,数次从这里得到食物的奖赏后,它才明白过来——这是供给食物的窗口。从此它学会不再到处乱啄,想吃东西只径直去啄这个透亮的小圆孔就行了。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做的动物学习实验。实验中的鸽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其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的理论揭示了与经典性条件反射不同的另一学习方式,即动物和人行为的改变(学习结果)不一定非从有刺激开始不可,也可以由其本身的自发行为活动开始,经过数次强化(奖励)后,巩固其学习结果。在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学会或记住什么内容时,他会反复强调,不断重复(给予刺激),学生就跟着老师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学习和记,最终学会了。这种学习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另一种情况,学生想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于是他就去读书、找资料,试着解决问题。当他获得一点成功时,就得到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或因“我学会了”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心理学上叫做受到正强化),从而使他掌握了知识技能并继续学习下去。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学习强调强化和反馈。我们仍以小鸽子觅食学习的实验为例来进一步阐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如图1-2所示。
从图1-2我们可清楚地知道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全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能使学习者尝到“甜头”,于是促使学习者继续学下去。因此,它更有利于自学,更有利于学习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它能促使学习者自觉习惯的形成。
同学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愿做自己感到高兴的事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讲这个道理。既然我们在尝试着去解决问题时一有成功就会得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我们就会产生兴趣,产生动力,继续学下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自觉的习惯。
图1-2 操作性条件反射图解
最后,我们来看看一个同学的自学体会:
我上初二时得了肝炎,病不算太重,但住院加上出院后隔离疗养耽误了五十多天的功课。妈妈说,初二是中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这给我当头一棒。妈妈说:“你可以休学,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如果不愿意这样做,也可以利用养病期进行自学。把落下的功课补一补。”我不愿意留级,当然选择了自学。妈妈是一名大学教授,没时间辅导我自学,却给我讲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在家养病的20多天,我每天安排自学,到病愈复学,不仅落下的功课全部补上了,而且跟新课也不感到吃力。
我的自学体会是:
首先,要把学习材料大致浏览一遍,按照教材的章、节、段的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逐一学习。每学一个小单元,先弄懂概念,再认真思考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绝不简单背诵课文、定义或公式。学习进度也按难易分出快慢,没吃透的单元绝不罢休。
其次,每学一单元都尽可能地提出问题,或对照练习回答,回答问题有口答,也有笔答。为了节省时间,笔答时只写提纲,具体内容在脑中“过电影”。
再次,我每次做完练习或回答过的问题,都要找到正确答案对照。这种做法,使我获得了自己学习的结果(我从心理学书上看到,这叫信息反馈)。答得对的,就是我学会了,再经复习,就巩固了;而错误的地方,就是我掌握得不好的,赶快找到不对的原因纠正过来。这种“反馈”,不仅能帮助我准确地掌握知识,同时也使我知道自己学完一个单元后的效果,从而也是极好的自我激励。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我锲而不舍地学下去。
经过这段自学,我确实尝到了自学的甜头。这甜头在于我感到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加强了自学能力,学到了驾驶学习的本领,我对学习不再有畏难情绪了。
同学们,这位同学的做法和体会对你有所启发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