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才能刻骨在心

怎样才能刻骨在心

时间:2024-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升庵、刘权之均于脑海中复现出东坡的属对,因而巧对了上联。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记忆中的再现或再认。因此,像这一类文学课文,不形成记忆表象,没有表象的整体再现或再认,就无法进一步深入形象思维抽象出形象的本质意义来,所以再现或再认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因此,表象的再现和再认,在科学类课文的学习中,也是独具意义的。

四、怎样才能刻骨在心

传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一次陪高丽(今朝鲜)使者出游汴京郊外,于一古庙前观赏玉塔。一老者从旁经过,使者上前作揖道:“某在此赏塔,偶得一语:‘独塔巍巍,七级四方八面。’敢请老丈赐对。”老者听罢,摆手掉头而去,笑而不语。苏东坡亦含笑问道:“大人,老丈对得巧吗?”使者惊问:“老丈作如何下对?”苏东坡拈须说道:“此属‘哑谜对’,老丈摆手,正是告诉大人,下句是:‘只手摆摆,五指两短三长。’”使者深知这是苏东坡急智所为,对其敏捷才思,十分佩服。

据说这一故事,又引出后来一连串对对子的故事来:

明朝人杨升庵参加云南乡试,主考官因宝山城南八方塔为一胜迹,便以此为题,出“孤塔高耸,四面八方一座。”考生均搔首不敢乱对。杨升庵突然记起了东坡故事,看看搔首的众考生,写出下联:“众手频搔,五指两短三长。”令人称奇不已。

清嘉庆间长沙人刘权之于某年试后到长沙,问考官学生考得如何,考官说:“长沙考生平常。日前我去岳麓山游览,几考生到江边送行,见一高塔,我以‘孤塔耸耸,七层八方四面’为题,竟无人对上。船开了,一考生在岸边连连挥手,亦不知何意?”刘权之自然也记起了东坡故事,笑笑说:“我们长沙不乏人才啊,那考生其实给你对上了。连连摇手就是对的‘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考官于是将那考生取为第一。

这几个故事道出了种种心理现象:苏东坡急中生智,联想神速机巧,思维敏捷奇妙。后边两个故事都由此衍生而来。杨升庵、刘权之均于脑海中复现出东坡的属对,因而巧对了上联。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记忆中的再现或再认。

再现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所谓再现就是回忆,指过去识记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却能把脑中对它的反应重新呈现出来;所谓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于面前,从而感到熟悉,确认为以前识记过的并保持于头脑中的事物。这一步骤,既是识记于保持的结果,又是评判识记与保持的标准,同时也加深了前两个步骤,结合而为长时记忆。再现与再认虽有所不同,但是相互联系。当再认眼前的事物感到困难时,或感到模糊不清时,通常经过追忆的形式再现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找寻种种联系与特征,达到再认的目的;同样,追忆后的再现克服了暂时的遗忘又加深了再认,加深了记忆的保持。

一般来说,识记过的事物经由保持,就在头脑中形成了记忆表象,对记忆表象的再现或再认,才可能深入想象,深入抽象,发展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因此,记忆表象的再现或再认,对于发展思维可以说才有了起点。通过再现或再认,记忆表象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

事物形象→表象→联想想象……→形象思维

事物现象→表象→分析抽象……→抽象思维

记忆表象的形成是识记保持的功劳,而记忆表象的再现或再认却是思维发展的基点。

我们以语文课文的阅读学习为例,来说说表象再现或再认的作用吧。

就语文教材而言,虽然选文文体甚多,但概括而论,不外乎两类课文:一类是文学类课文(所有文学作品,也包括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般记叙文和报告文学);一类是科学类课文(社会科学议论文,说明社会、自然事物的说明文和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文)。这两类课文以形象或现象形成组合为内容,我们学习感知后,通过识记与保持形成记忆表象,在不断再现和再认的过程中发展着思维,所以表象的再现或再认对思维的发展起到一种基石的作用。

试举例而言: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小说,无疑,对这篇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首先要认知两个最重要的东西:环境与人物。如图2-3所示。

图 2-3

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鲁镇、鲁镇酒店——旧中国缩影)、人物形象(由外貌特征、语言特色、动作神态特点、行为遭遇等组合成的典型性特出整合形象),通过阅读,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特定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记忆的表象之后,在不断地再现表象时,而进一步联想再造想象之后,经由形象抽象在这一形象思维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深入,认识主旨。因此,像这一类文学课文,不形成记忆表象,没有表象的整体再现或再认,就无法进一步深入形象思维抽象出形象的本质意义来,所以再现或再认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

科学类课文我们仍以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为例来进行说明。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之初,为了证明他的“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毫无疑问,他要选取典型的论据、理论的和事实,因而在他的头脑里要有一些他曾经感知过的留存于脑中的记忆表象,于是就有了如图2-4所示这样一些东西。

图 2-4

因而我们要真正理解这篇课文,要顺着作者的抽象思维方式去发展我们的思维时,其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作者抽出的论据的种种形象形成记忆的表象。至于作者为什么那样写,即为什么那样组织材料,是如何通过演绎、类比、归纳等等方式论证的,也必须有作者展示论据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在再现、再认之后,经由分析、抽象,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认识其写作此文的目的和意义。因此,表象的再现和再认,在科学类课文的学习中,也是独具意义的。

上述不过是取课文而言。在语文学习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掌握,无疑也是要经由识记、保持,形成记忆表象之后,在以后的运用中须能再现或再认,才能说完成了记忆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经过了不断地练习、运用,不断“温故”。学习是一个不断记忆、积累且运用的过程,表象不断形成、累积,又再现再认,又不断知新创新,再积累再现再认……如此螺旋式行进,就在记忆这仓房中不断加进新的东西,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