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焦虑百态:何为焦虑
生活中,你有时候会出现焦躁、紧张、不安或忧虑吗?比如,参加考试时,当众发言时,与人初识时,面临重大抉择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此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焦虑。
本章通过历史故事或同学们身边的实例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焦虑,学习考试让人“忧”,父母唠叨让人“烦”,外貌长相让人“愁”,异性交往让人“惑”,网络世界让人“迷”。焦虑就像空气,若无声息地客观存在着。
一、与焦虑相遇
心理万象
一夜白头
伍子胥是楚国人,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犹豫不决,夜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挨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因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此事便安然过去。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忧愁能让人头发变白的说法,甚至还有人一夜之间愁白了满头青丝,最著名的就是伍子胥一夜白头过昭关的故事。
伍子胥为什么一夜白头呢?过度焦虑使然!
心理讲坛
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焦虑。参加考试时,当众发言时,与人初识时,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几乎任何一个与我们的生存发展有关的、超出我们预料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焦虑。
一般认为,焦虑是个体在一定的压力状态下类似担忧和紧张的反应,反映一个人较不稳定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征。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主观感受和一些程度不同的躯体反应与外部表现(如心跳、发热或发冷、肠胃不适、胸闷、发抖、头晕、脸发白或发红等)构成。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个体生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内外纷繁复杂的刺激时刻影响个体,极易产生各种不同的焦虑。具体表现有:
(一)学习焦虑
即由学习活动(如考试、竞赛等)引起的焦虑。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集中于此。
(二)生理焦虑
即因对自身生理发展(如“月经”“遗精”“手淫”及其他第二性征出现)不适应而引起的焦虑。
(三)亲子焦虑
即由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却未获得父母、长辈应有的承认或尊重而产生的焦虑。
(四)人际关系焦虑
即因无法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如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而引起的焦虑。
(五)适应焦虑
即由于不能适应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焦虑。如有的赴外地求学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饮食条件、生活习惯等,有的缺乏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
上述五种焦虑表现,若是短时的、轻度的,则对个体身心健康不会有多大影响,但若是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的,则会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焦虑对个人的学习、工作有利,而焦虑过度(高度焦虑)或焦虑缺失(低度焦虑)则不利于学习成绩、工作效率的提高。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若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被诊断为焦虑症,也称为焦虑障碍。
相关链接
关于焦虑的成语
【回肠百转】: 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同“回肠九转”。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十四回:“采秋从这日起,翠眉懒画,鸦鬓俯梳,真个一日之中,回肠百转。”
【揪心扒肝】: 指人极度焦虑,异常担忧。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他看到了空旷,自由,无忧无虑,比这么揪心扒肝的活着要好得多。”
【劳心焦思】: 费尽心机,苦思焦虑。
【出处】: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心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唐•杜甫《忆昔二首》一:“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寝食俱废】: 觉也不睡,饭也顾不上吃。比喻极其焦虑不安,或学习、工作极其紧张。
【出处】: 宋•洪迈《夷坚志•沈见鬼》:“夏六月,真若赤目,肿痛特甚,寝食俱废。”
【寤寐不宁】: 日夜都不得安宁。形容十分惊慌与焦虑。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九回:“是夜玄宗与杨妃同寝,毕竟因心中有事,寤寐不宁。”
心理测试
你的焦虑过界了吗?
以下是一个有趣的心理测试,让你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更清楚的了解。
一、想象一下,如果来到一间古堡,走进大厅,里面光线很暗,周围都看不清楚,在你旁边有个房间,里面最可能有哪些动物呢?
A.跳来跳去的猴子
B.想跑出来的老虎
C.正在照镜子的孔雀
D.正在睡觉的猪
答案解析: 这一环节是测试你近期心情的。选A表明心情时常躁动不安,不容易静下来,说明你确实有些焦虑。选B表明心中有些愤怒想发泄,但一直在很辛苦地用力克制住这种愤怒。选C表明喜欢发现自己美好的一面,面对自己有较多的认可,有点自恋哦。选D表明喜欢舒适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乐天派,不太注重荣辱得失,最近比较轻松。
二、如果你沿着大厅走到二楼的书房外,还没有走进房间,想象一下房间里会怎样?
A.书房很乱
B.书房有书并很整齐
C.书房没书,空的
D.放满了别的东西,改作他用
答案解析: 这一环节测试你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明确。选A表明容易为选择哪一个未来的目标而焦虑,你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不知道选择哪一个。选B表明你很清楚自己的方向,正在努力中。选C表明你容易为没有目标、缺乏目标而焦虑。选D表明你的努力方向也许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或许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
三、你正准备走入地下室的浴室洗个澡,还没有走入浴室,你可以想象一下:
A.会是一个肮脏的浴室,里面有许多小虫子在爬来爬去
B.会是一个漂亮干净的浴室
C.会是一个黑暗的浴室
D.浴室里堆满杂物,用不了
答案解析: 这一环节测试你对自己身体状况的焦虑感。选A表明你对身体的状态感到焦虑,较担心自己患上某种疾病。选B表明你对身体状态感到满意,较少焦虑。选C表明你对身体状态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很可能压抑身体的需要。选D表明你对身体状态不满意,有较多的焦虑。
心有灵犀一点通
婴儿在出生时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由于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
——弗洛伊德
二、学习考试让我“忧”
心理万象
考试焦虑让人忧
小学毕业,语阳如愿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
面临学校的第一次月考,语阳早早准备,认真复习,期望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考试中,语阳突然很想上厕所,但碍于监考的都是男老师,不好意思说,就一直强忍着。在这个忍耐的过程中,试卷上的题她一道都没读懂。交卷后,她充满了自责:“我怎么这么笨呢?”“这可怎么办啊?”考试两天,语阳急了两天,像热锅上的蚂蚁,像玻璃窗上无头的苍蝇,像闯了大祸的孩童。
最后考试排名,语阳在班里只排了第十五名,这是好强的语阳所无法接受的。小学时候的语阳,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曾任中队长、大队委,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干部”,更是以年级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进入这所重点中学,这也是她父母所津津乐道的。
第一次月考之后,语阳为了提升名次,白天全神贯注地学习,晚上回家还要加夜班,经常学到深夜。错过了最佳睡眠时间的她,上床后久久无法入睡,她告诉自己:“快睡快睡,不然明早起不来!”可她不知道这样的催促只会让自己更无法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在噩梦中醒来。
后来,只要临近重要考试,语阳总是心慌、焦急,晚上严重失眠。进入考场,就紧张不安、心悸、出汗、感到呼吸困难。
面对考试,有的同学考前几晚睡不着觉,焦躁不安;有的同学自信心不足,担心紧张,坐卧不宁;有的同学甚至吃不下饭,忧心忡忡……心理学家将这些表现称为“考试焦虑”。
心理讲坛
考试焦虑是由一定应试情境引起的一种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考试焦虑的基本成分
1.认知成分: 如有的学生一面临考试,头脑中就会出现“惨了”“糟了”“完了”等语言暗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从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定式。
2.行为表现: 主要表现为烦躁、心神不宁、好发脾气、发呆愣神、草率答题等,严重时则逃避考试。焦虑状态导致考试失败,而考试失败又加剧了焦虑状态。于是,考试中,认知偏差、焦虑不安、成绩不佳等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3.生理反应: 生理反应是同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肠胃不适、尿频多汗、头痛失眠等。这些生理现象的反常,导致焦虑加深、情绪浮躁。
(二)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自己要求过高。 有些人往往对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每次考试都要比别人考得好,小小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很大的情绪反应;有些人则因家长或老师对其成绩过分关注,对其要求太严。这两类人都会在不自觉中被“不允许失败”的思想占据了头脑,而一旦面对不太有把握的考试时,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
2.对考试失败的过分担忧。 有些考生总是在考试之前就一直对尚未出现的考试结果忧心忡忡,“万一考砸了怎么办?”“如果这次考砸了,家里会……同学会……”这些想法总是困扰着考生,使其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于入眠,记忆力衰退。这些夸大了考试重要性的想法和考生自己想象的“严重后果”,不仅使其无法好好复习迎考,同时也加重了考生对考试的焦虑。
3.对考试态度及目的认识不正确。 由于社会和考生自己给考试赋予了太多额外的负担,认为考试成绩事关前途命运、脸面、地位、名誉等,甚至“一考定终身”,使得考生对考试过分担心。如有些人将考场喻为战场,临考时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这种抱着“必死”的信念去参加考试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
4.被过去考试失败的经历困扰。 过去失败的阴影,特别是面对失败时的一些负性情绪(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严厉的自责、痛苦的体验等)便在大脑中保存下来了。当面对新的考试时,当前的考试情景便会引发记忆中相关的失败体验,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它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注意力的分散和记忆力的减退,从而使人无法从容应考。
考试焦虑一般出现在三个时间,一是考试前,二是考试中,三是考试后。考前主要表现为“烦”,为即将到来的考试烦,为无法应对考试烦,为考试可能出现的结果烦。考中主要表现为“慌”,考试中因为紧张,不能完成试卷,甚至出现怯场、晕场的情况。考后主要表现为“悔”,考试虽然结束了,但是焦虑并没有停歇,深深的自责与悔恨伴随自己,特别是与同学对答案,以为自己错的时候;特别是发现自己会做却做错题目的时候;特别是看到自己不高的分数的时候。
相关链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908年,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即随着考试焦虑水平的增加,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时焦虑水平对效率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当焦虑水平为中等时,智力活动的效率最高。但当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限度时,过强的焦虑对学习和能力的发挥又会产生阻碍作用。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曲线关系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把“考试焦虑”分为低、中、高三级水平:当人的情绪过于放松,丝毫也不紧张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很差;当人的情绪比较紧张但又不过分紧张时,认识操作成绩最好;当情绪进一步紧张,达到过度兴奋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又降下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揭示了焦虑程度与能力发挥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轻度紧张和适度焦虑相当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总动员,会调动自己生理、心理的各种积极因素,以应付紧急情况,有助于临场竞技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过分紧张,焦虑过度,大脑思维反而受到抑制,严重影响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
心理加油站
考试“三字经”
考期近,树信心,调状态,进佳境。
文具笔,清理好,准考证,莫忘了。
进考场,心清爽,视考试,寻常事。
拿试卷,填名号,速浏览,定方案。
先做易,后做难,先解简,后解繁。
题审清,书写净,抢速度,要细心。
试题易,莫大意,我觉易,人皆易。
试题难,莫心烦,我觉难,大家难。
答题毕,细复审,要客观,宜冷静。
铃声响,出考场,不议题,不算账。
胜不骄,败不馁,忘成败,是大将。
饭吃好,觉睡香,待明日,打胜仗。
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所认识的2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是考试经常得第一名的。
——丁肇中
三、父母唠叨让我“烦”
心理万象
躲不开的“唠叨”
枯黄的叶子铺满了一地,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摇摆,这里的风和我此时的心一样冷。我拉了拉衣领,把那冻僵了的脑袋缩了进去,继续徘徊在这条小路上。我不想回家,因为我怕见到他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层隔膜悄悄在我们之间滋长,虽然谁都想捅破它,但谁都没成功。
我们是三口之家,爸爸很勤劳,不怕苦不怕累;妈妈很善良,工作特别忙;我是一个初中生,有点叛逆,有点自我。
我喜欢我的家,却不喜欢他们的唠叨。每天一起床,妈妈就开始唠叨:“起床了,快一点,不然会迟到的。”“快把这个鸡蛋吃了,对身体好。”“今天外面冷,把外衣穿上。”“去学校不要和同学打架,上课认真听讲,多回答问题。”“放学别乱跑,赶快回家做作业。”……妈妈就这样每天重复着这些话。
爸爸也会在晚饭后说:“以后不能总看电视,好好学习,多学些知识好……”有时我也会不耐烦地顶上一句,可没办法。
现在流行“穿越”一词,我也想穿越,穿回以前那快乐的时光,可以扑在妈妈怀里撒撒娇,讲讲我一天在学校的奇闻逸事。我的心情像这天气一样,没有一丝阳光,有的只是没有流出来的泪。一想到这里,我不由得鼻尖发酸,眼前模糊一片。我越想越难过,早已在眼睑内蓄积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哗哗地流过雪白的面颊。
2010年,被网友们戏称为写得“太真实了”、也十分有趣的描写妈妈唠叨的《妈妈之歌》在网络上非常火爆。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将自己每天常絮叨的话写成简短的歌词,配着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威廉泰尔序曲》唱了出来,很有味道。看来,不论是中国妈妈还是外国妈妈,都有唠叨的爱好。
心理讲坛
父母的唠叨里有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一)情境体验
情境一: 某学生的房间。桌子上堆满各种书、资料、文具,床上被子、毛巾乱成一团。该生因找一本参考书正在着急地乱翻。这时母亲进入房间,指责该生懒,平时不收拾东西。
情境二: 晚上,墙上的挂钟时针已指向九点,某学生仍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此时已临近月考。父母催促该生做作业和复习功课,该生充耳不闻,父母忍不住开始唠叨。
情境三: 晚上,某生下晚自习回到家后即安静地在房间里写日记。母亲探头探脑地走进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往日记本上瞟了几眼,扔下一句话:“时间不早了,该干正经事了。”
看来同学们都能听到父母的唠叨,虽然引起唠叨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学习方面: 作业拖拉,不复习;书写不认真,成绩不理想。
2.服饰方面: 要名牌服装,打扮超前,不符合学生身份。
3.社交方面: 外出玩耍不提前交代清楚,让父母担心。
4.卫生方面: 房间脏、乱、差。
5.安全方面: 行路安全,骑车安全,谨防陌生人等。
6.饮食方面: 挑食,暴饮暴食。
7.娱乐方面: 无节制地玩电脑、看电视等。
(二)换位思考
对父母的唠叨,我们要么沉默不语、行动拖拉,要么针锋相对、言语刻薄,要么离家出走、伺机报复。你想过没有,父母对于你以上的行为,感受是怎样的?
父母与我们的差异
《外交家爸爸给儿子的信》被誉为“一部使人脱胎换骨的人际关系与礼仪全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特将此书列入《牛津世界经典》之一。那是一位父亲给儿子一生的忠告,忠告之一就是:换种眼光、换个位置看问题,你就会豁然开朗、快乐起来!
其实,唠叨是浓浓的关爱,唠叨是温暖的呵护,唠叨是真诚的劝说,唠叨是殷切的期盼。
(三)积极应对
我们该怎样应对父母的唠叨呢?以下是心理专家的一些建议。
1.学习方面: “赶前不赶后”,先完成作业,再复习功课。如果父母唠叨,你就可以理直气壮了。
2.仪表方面: 上学当然穿校服。节假日可以适当打扮,不过要征求父母同意,也可以请服装超前的同学到家里玩,让父母接受你们的打扮。
3.社交方面: 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和谁在一起。他们是你的监护人,有权利知道这一切。
4.卫生方面: 起床叠被,保持房间的整洁,勤洗头、洗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安全方面: 注意行路安全、骑车安全,谨防陌生人搭讪等。
6.饮食方面: 不挑食,不暴饮暴食,节约粮食。
7.娱乐方面: 有限制地玩电脑、看电视等,事先经过父母同意,请他们监督。
“世上有种结难以解开,它叫心结;世上有扇门难以敞开,它叫心扉;世上有条沟难以逾越,它叫代沟。”但是,只要我们孝敬父母、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那么,对生我们、养我们、爱我们的父母,还有什么心结难以解开,什么心扉不能敞开,什么代沟难以逾越吗?
心理加油站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是要理解自己的父母,要理解父母的唠叨。你尝试过下面的方法了吗?
1.安静聆听法(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做一个乖孩子。)
2.转移注意法(可以给他们让座、拿拖鞋、端杯水或说些别的话题。)
3.自我嘲讽法(语言幽默风趣,自我讽刺,缓和气氛。)
4.解释说明法(可以在父母比较冷静的时候,解释清楚。)
5.撒娇耍赖法(可以对他们笑一笑、做做鬼脸、撒撒娇,只要父母高兴,撒娇耍赖也不错。)
6.写信述说法(可以给父母写封信,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正所谓:
亲子沟通并不难,理解父母是关键。
父母养我多操劳,体贴父母理当然。
唠叨背后是关爱,面对要求莫逆反。
发生矛盾勿冲动,尊重父母记心间。
平时交流很重要,技巧方法勤锻炼。
真心希望同学们,与父母多沟通,与父母共建和谐幸福的亲子关系。
美文赏析
我与家
家是港湾,当你累了的时候,让你停泊、休息;它也是人生旅途上的加油站,当你遇到困难、受到伤害时,给你加油、充气,让你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家是一条温暖的河,平时风平浪静缓缓流淌,当生活的变故激起浪花时,它就会调整流向,给我们乘风破浪的力量。
家是实现渴望的地方,人生不能没有渴望,有了温暖的家来烘托,我们就会放飞渴望,兑现渴望。
家永远是我们心中的驿站,既能为我们遮风避雨,又能送我们扬帆远航,我们心灵中最美好的愿望都环绕着这个中心地。
家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充满温馨与希望;夏天,充满热烈与沉重;秋天,充满收获与祥和;冬天,充满宁静与缅怀。
家会随心一起走,无论是飞越了天涯或是走过了海角,只要轻轻回头,就会看见我可爱的家。为了演好“我与家”这部人生喜剧,需要把爱心带进子女这个角色,给养育我们的父母送去一份份温馨和希望。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中国民间俗语
四、外貌长相让我“愁”
心理万象
我是一个丑女孩
“你长得好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一个小误会,我和一个男生争吵了起来,被同学们劝开后,他冷冷地抛了一句:“你长得好丑!”这句话就像一盆冬日中的冷水,让我全身冰凉!
回到家,我在镜子面前呆呆地站了半天。仔细端详着镜中的自己:鼻子、眼睛、眉毛,无一美处,塌鼻子、小眼睛、大饼脸!是啊,我是一个丑女孩,可是,这是我能决定的事情吗?我伤心地哭了一晚上。
我没有美丽的容貌,也没有优美的身材,甚至连说“我长相很一般”的权利都没有。为了挽回一些颜面,我拼命学习。因为成绩出类拔萃,我一直是各科老师树立的榜样,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老师们谈及我,会说:“小A啊,听话,是一个好学生。”同学们论及我,大家会说:“小A啊,成绩好,表现好。”
“漂亮不是万能的,不漂亮却是万万不能的。”我不愿只当这么一个“好学生”,每当看到那些漂亮的女孩子时,我总是非常羡慕,羡慕上天给了她们这么一个美丽的外表,让她们天生丽质。
有天晚上,我梦见我做了整容手术,我高兴极了。突然,我感觉某个部位隐隐作痛,手术出现了意外!“人造美女”恢复本来面目,同学们又开始笑话我了。
梦醒了……
小A成绩好、表现好,是一个好学生,本应该引以为豪,可她为什么对自己的长相那么耿耿于怀呢?那是因为她的自我意识出现了偏差。
心理讲坛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
谜底是人。
这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出自古希腊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
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有一座特尔菲神殿,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无论是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是笛卡尔的“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古圣先贤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正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意识。
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一)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1.生理自我——“我就是我!”是人们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体验,如身高、体重、容貌等。
2.心理自我——“我行,我一定行!”是人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如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
3.社会自我——“我的价值是通过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体现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包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
(二)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自我认识——“我是谁?”自我认识是主体我(I)对客体我(me)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自我体验——“我喜欢我自己吗?”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我是否满意”等方面,可以包括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
3.自我调控——“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自我调控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自我调控是自我中最高阶段,主要涉及“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做?”等。包括自强、自立、自律、自制、自控、自主……
(三)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
1.现实自我——“我目前实际的样子。”就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
2.镜中自我——“我在他人心中的样子。” 又称他人自我,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
3.理想自我——“我期待中的样子。”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象。
相关链接
中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与青年初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心理素质还不够稳定,属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因而自我意识也呈现出两重性倾向。
一是独立性与幼稚性相连。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交往的扩大,中学生“独立意识”迅猛觉醒,渐渐产生“成熟感”,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了,喜欢表现自己“大人”的“不凡”与“成熟”。这种独立性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不断强化,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但这种独立性却带有与生俱来的“毛病”——幼稚性、片面性。由于他们自以为已长大成人,自我感觉良好,因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常常把家长和老师善意的忠告和必要的提醒拒之门外。
二是自尊心与自卑感同在。 由于认知水平所限,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客观性程度还不高,往往不能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即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实事求是的估计,没有“自知之明”,甚至狂妄自大。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完善,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的倾向。
三是闭锁性与开放性共存。 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渴望从成年人那里得到平等地位,乐于同成年人交流思想。但由于思维能力、生活阅历无法与成年人相比,客观上与成年人有很大差距,形成“代沟”,因而其“独立要求”“平等意识”都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会严重挫伤他们那敏感脆弱的自尊,形成了交往中的“闭锁性”。相反,他们在同龄人那里却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交流“成熟”体验,从而表现出与同龄人交往的“开放性”。
美文赏析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唯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倒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绝不可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节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作者阿明)
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所估计的要高得多。
——歌德
五、异性交往让我“惑”
心理万象
异性交往的烦恼
新学期一开始,老师便把我的座位调到婷后面。我们成了同组组员后,一起打扫卫生,一起讨论问题。上课时我常常踢她的椅子,下课后我喜欢拍她肩膀,然后她会腼腆地骂我一句“死班长”。
我的理科在班里独占鳌头,这是我的骄傲,可是每当试卷发下来,我都会看到婷的眼睛里晶莹地闪动着泪珠。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生疼,于是决定帮助婷提高理科成绩。后面的考试,婷的成绩果然上升了,我们都沉浸在“合作学习”的喜悦中。
一天晚上,我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婷的面孔,我鼓足勇气,写了密密麻麻的一封信,大有海枯石烂、至死不渝之决心,署名为“最爱婷的老鼠”。
第二天,我把信送到她手里,看到她甜甜的笑,信心倍增。那天下午,婷给了我一个惊喜,真的,是一个惊喜。
“老鼠:唉,看来我真的和‘鼠’很有缘,现在我的BF吧,就叫鼠。我一直想找机会断,但他对我太好了。上星期他的脚受伤了我都没有see他,我很狠心吧?总之现在我不能接受你。Sorry,不要有恶劣反应哦!From婷”
我愣了,像掉进了无底洞一样,周围突然变得黑暗,我努力地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一股莫名的潮水将我笼罩,欲哭无泪,脸上挤出一个苦涩的笑容,装作没事一样。往后的日子,我和婷失去了以往的欢声笑语,失去了以往的亲密,遇见时再也没有以往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我们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希望接近异性,了解异性,这是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由于指导不力、方法欠佳等原因,异性交往问题日益增多,可谓“知音难觅”,有的同学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的界限而陷入“早恋”泥潭,不够健康的性别关系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青春期身心的正常发展。
如何与异性同学恰当交往呢?
心理讲坛
对中学生而言,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有同性也有异性朋友的中学生,往往性格开朗,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帮助同学,自制力比较强,学习上追求上进。而那些只有同性或者只有异性朋友的学生,往往缺乏健全的情感体验,不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社交范围和生活也比较狭小,人格发展不尽完善。
(一)异性交往要把握“自然”“适度”两大原则
自然原则就是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表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既要认识到性别差异,尊重对方,也要模糊性别差异,像对待同性朋友那样对待异性朋友,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这样就会更好地进行异性交往。同时,和异性交往应有适度原则,为大多数人接受就是能为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接受,既不要和异性频繁交往萌动情爱,也不要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双方造成心理伤害,既不过多地参与异性间的“单独行动”,也不在异性面前“如临大敌”,拒不接纳异性的帮助和热情。
(二)夏天不吃秋天成熟的果
有位专家曾说“女孩早熟弊大于利,男孩晚熟弊大于利”,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非常态的。由于虚荣心作怪,认为有异性朋友有能耐,没有便没能耐,交个异性朋友招摇过市,想得到别人的羡慕,达到被尊重的需要。有同学说“早恋是无聊时的谎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恋的本质。既然是“谎言”,就使虚伪的成分掺杂其间,这更与爱情的真谛风马牛不相及。爱情是美好的,美好不仅是体验幸福的美好,更在于它产生的时机美好,早恋被人反对,不是因为“恋”,而是因为“早”。过早的爱情体验会使中学生迷失现实里的方向,留下一生的遗憾。如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氓》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男子,认清了真面目的女子只能发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叹息,这难道没有警戒作用吗?
(三)早开的花儿不芬芳
1.严重影响学习。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一个常数,中学时代学习任务很重,要求较高,一环扣一环。如果早恋,大部分心思要投入到自己的异性朋友身上,这样一定会分散注意力,学习自然深受影响。
2.影响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早恋者在自制力水平上大都不太好,由于沉湎于卿卿我我之中,学习动机减弱,学习热情下降。
3.隐含着许多被伤害的因素。 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易出现越过雷区的现象,造成身心伤害是一辈子难以抚平的,所以告诫每个早恋的学生一定要有约束自己行为的底线,有责任心保护对方。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在学习生活当中,人跟人必然要进行交往。美丽的花季,多梦的年龄,只有在一定的准则和约束下,我们才能拥有最真、最纯、最美的友谊,才能将友谊进行到底!
相关链接
上海某中学异性交往“八提倡和八不提倡”
一、交往对象: 提倡男女同班同学多交往,不提倡男女生跨班、跨年级,更不提倡跨校,甚至跨行业交往。
二、交往范围: 提倡男女生集体交往,不提倡男女生单个密度交往。
三、交往场合: 提倡男女生在校内交往,不提倡男女生在校外,尤其在娱乐场所交往。
四、交往内容: 提倡学生交往多谈学习、工作等健康内容,不提倡同学交往谈吃、谈穿、谈玩。
五、交往形式: 提倡学生交往重精神轻物质,不提倡学生交往送礼。
六、交往举止: 提倡男女生交往讲究文明,举止言辞得体,不提倡男女交往动手动脚,肢体接触。
七、交往指导: 提倡男女交往应主动听取长辈的指导,不提倡背着长辈特别是监护人交往。
八、交往虚实: 提倡男女生交往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不提倡男女生在网上交往。
美文赏析
所有的日子依然美好
世间万物各有时节,过早地成熟,就会过早地凋谢。
我们既然是在春天,就不要去做秋天的事。
不要以为我细小的手指可以抹平你心中的创伤。
不,它能承受的只是拿书的力量。
我脆弱的心灵载不动你的款款深情,驶向海洋。
我不想让自己的小船过早地搁浅,
所以,请收回你热烈的目光。
请原谅我的沉默,丢失我,你并不等于失去一切。
如果真的如此不幸,只能说你还太幼稚。
把我连同你青春的心事一块儿,尘封进那粉红色的记忆吧。
那时,你会发觉阳光依然灿烂,所有的日子依旧美好。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
六、网络世界让我“迷”
心理万象
网络的诱惑
如果我不在网吧,就在去网吧的路上。
哥上的不是网,哥上的是寂寞。
不上网,我就手痒。
打死都要上网。
……
小华:11岁,由于学习成绩差,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老抬不起头,于是沉迷网络聊天,经常逃学,对人极为冷漠。母亲晚上都不敢先睡,害怕儿子上网去。小华干脆躲进网吧,彻夜不归,父母软硬兼施,无可奈何。
小光:六年级学生,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打电脑游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为了不让他去网吧,家里甚至给他买了台电脑供他打游戏,可他还是经常离家打电脑游戏,经常逃课,直至降级。有同学约他打游戏,他又去了,并且又开始通宵不归。
小明:14岁,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为了偷钱去网吧,他在通州奶奶家,趁爷爷奶奶熟睡之际,竟将奶奶砍死,爷爷也被砍成重伤。
众所周知,罂粟花可以制作毒品,杀人于无形,也可以用作止痛药的原料,造福于人类。网络就像罂粟花,它给予孩子们思想上的满足,让他们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又让他们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中毒颇深。
网络,让人欢喜让人忧!
心理讲坛
同学们,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几回?莫待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踏上新世纪的征途,接过长者的火把,在今天,让我们点燃这样一个鲜活的主题——珍惜青春,拒绝网瘾。
(一)网络成瘾的表现
1.依赖网络: 强烈地想要上网,自己无法控制;脑子里总是不断浮现上网的想法以及网络上的场景,渴望着再次上网;多次想控制自己不去上网,但都失败了。
2.“耐受”表现: 需要不断增加自己上网的时间,才能感到与之前一样的愉快感、满足感;实际上网的时间和频率常比计划的更多、更长。
3.“戒断”表现: 上网时神采奕奕,下线后无精打采,感到生活毫无乐趣。
4.生活受到影响: 为了上网不惜放弃其他的事情,如交友、学习;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上网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通宵达旦地留在网上,甚至不吃饭、不洗漱;遇到问题只会回到网络,麻痹自己,发泄情绪。
(二)网络成瘾的危害
1.学业损害: 上网时间过长,侵占了学习的时间,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减弱,常不交作业、缺课、成绩下降,甚至辍学,长此以往会使智能受到影响。
2.人际交往损害: 喜欢待在网上,不愿意与父母、同学交往,逐渐变得对待他人十分冷漠,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受到明显损害。
3.生理危害: 上网时间过长,出现头晕、头痛、颈背痛、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体重减轻、易疲劳等生理不适。严重的可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及眼睛方面的问题。
4.心理危害: 出现情绪问题,如精神不振、悲观消极、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和动机等,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出现行为问题,如敏感冲动、与父母冲突、家庭暴力、离家出走、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等;向父母、老师或朋友说谎,隐瞒自己的网络迷恋程度,以及上网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三)网络成瘾的原因
1.自卑心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学习成绩较差;二是老师、家长都对他们表示极大的不满,使他们找不到被尊重的感觉;三是人际关系缺乏。以上因素使他们感受不到自己在现实中存在的价值。
2.求异心理。青春期的学生,生理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的变化,正处于“追求异性的狂热期”,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受到异性的青睐。但这部分学生因各方面原因,可能不太引起异性的注意,于是,他们选择了网络,点击鼠标,满足自己渴望与异性交流的心理。
3.从众心理。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自控能力较弱,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他们有强烈的影响。
4.好奇心理。开始,看到别人上网,很好玩,听上网的同学说了网上的一些内容,觉得很有意思,于是那部分在现实中找不到快乐感与成就感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上网了。
5.补偿心理。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和亲人、朋友及老师之间的交流并不顺畅,为了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现实,在网上寻求安慰和刺激。
此外,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还与个人的心理品质有关,一些在现实中应付困难的能力差、自我认同度低的人容易上网成瘾。
(四)网络成瘾的预防
青少年只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网络成瘾是可以预防的。
1.控制上网时间。 控制好每周上网的时间要比控制好每天的时间更有效。给自己一个限定“我每周上网的时间不能超过×小时”,自行调节避免过于死板。
2.控制上网地点。 未成年人不去网吧上网。同伴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学习”的作用,如果遇到一些成天泡在网上的“榜样”,就会加速网络成瘾的形成。
3.控制网络的使用内容。 学习网络的使用技巧,学习网上获取资料的技能,保护自己的电脑不会受到病毒或“不良网站”的攻击。
4.寻求外界监督。 把电脑放在客厅、书房等有利于家长或者他人监督的地方,也可以在电脑旁放一个小闹钟,事先就定好下线的时间,这些都能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
另外,培养一些其他的课余活动和兴趣爱好,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社交网络,弊大于利
美国心理学家拉里·罗森曾公布一项研究成果称,对于那些想和旧时同窗重新建立联系的人们来说,脸谱(Facebook)真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但是,对于那些还在上学的青少年而言,它的影响却是弊大于利。
罗森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专攻科技对儿童影响问题的专家。他指出,社交网络是把双刃剑,有时能帮助青少年,但是有时也会伤害到他们。社交网站对青少年而言的弊端在于:
1.那些沉迷游戏和脸谱的青少年将会面临更多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其中包括睡眠质量下降,更常感到焦虑或者沮丧,以及更容易感到肠胃不适。
2.那些喜欢整天泡在脸谱上的青少年比一般人更加自恋,有时候还会表现出其他一些心理失调症状,例如做出一些反社会行为、有躁狂症的举止以及有攻击性的倾向。
3.沉迷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学生更有可能逃课。
4.青少年和成年人沉溺于脸谱的时间越久,就越有可能染上酗酒的恶习。
5.调查中还发现,从初中到大学里,都有部分学生习惯在学习的时候,每隔几分钟就会去查看一下他们的社交网络或者发送短信,这最终导致了与其他能够长时间聚精会神学习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较差。
6.平均每个青少年每月发送的手机短信数量为2000条,这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部分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他们罹患腕骨神经综合征。
(新华网)
心有灵犀一点通
电脑和网络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用电脑的人是聪明的人,只是玩电脑的人是不够明智的。善于运用电脑和网络,会帮助你成功,如果只是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或聊天,会导致你失败。
——陶宏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