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们要学会挑战孤独,跟孤独说再见

我们要学会挑战孤独,跟孤独说再见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主动地挑战孤独,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开拓出自己的发展空间,长成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平日里,我们会通过与他人共处等途径来消除孤独,这有可能会让我们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使自己难以独立,无法确立自己的自主性。在少数天才人物中,也包括一些伟大政治家身上,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的诗篇。

与孤独say“Goodbye”

经历了磨炼,我们就会逐渐变得强大,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孤独,在孤独中寻找灵感,挑战孤独,走出孤独,创造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理性认识孤独

面对孤独时,我们不能急躁,要用平和的心态理性地认识它。你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面目狰狞。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体会下面这段文字描述给我们带来的“孤独”的别样风情:“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境界。它让人的思绪向灵魂的深处飞去,使人在浮华底下看出生存的真实。孤独是睿智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是你对事物的本质认知不被他人认同时产生的一种感觉,而且知识层面越高孤独感会越深。孤独是灵魂的舞蹈。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智慧。孤独是独具魅力的,它的美恰似一份宁静与淡泊,荡涤着那些现代都市中嘈杂的心。在追求、探索的道路上,谁能够拒绝花花世界的诱惑,远离尘世的浮躁和喧嚣,谁能够耐得住寂寞,谁能够主动拥抱‘孤独’并且善于利用‘孤独’,谁就能够最终战胜自己,从而到达理想的境界……”

从文章中我们看到,孤独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要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我们应该主动地去面对孤独,在孤独中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挑战孤独

现代社会的资讯非常发达,网络、电视、报纸等不同的媒体都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我们每天会主动或被动地从这些媒体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占据我们的大脑,给予我们各种各样的暗示,它们会影响我们与别人的沟通和交流,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判断。

从古至今,未曾有过像现代这么多各型各类的评论家和权威人士。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对我们进行着不间断的“思想轰炸”,想极力说服我们,他们的言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着装、影视、饮食,还是学习、交友,无一例外。最开始,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了解,但在日复一日的不断“轰炸”下,自己便有可能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意见逐渐趋向一致,毫不抵抗地遵从被当作大多数人意见的舆论。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各种事物都受到一般世俗评价的束缚,无法随心地自由行动。如果不能主动挑战孤独,不能很好地独处,便没有机会去尝试独立行动,最终,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把自己淹没在茫茫的人海中。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就要学会挑战孤独。只有主动地挑战孤独,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开拓出自己的发展空间,长成自己理想中的“自己”。

“积极”孤独

我们正处在学生时代,同学和伙伴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群体是我们快乐的源泉,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时候为了能够得到同伴,我们甚至会委屈自己以融入群体之中。平日里,我们会通过与他人共处等途径来消除孤独,这有可能会让我们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使自己难以独立,无法确立自己的自主性。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有很多的事情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完成。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必定都拥有独处的时间。无论是从事各种研究,还是进行事业的创造,都必须自己学会独处以便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思考。这段独处的时间或许会让我们如坐针毡,却能使我们得到莫大的收获。我们要学会不打扰他人,学会自我判断,积极地挑战孤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方向,是靠自己决定的。无法与任何人商量,必须以自主为起点,来考虑如何充实自己,积极地享受独处带来的乐趣,开创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独处是创造的原动力

独处是创造的开端,创造出新东西、新知识的人,一定都有他们独处的时间。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企业家、学者的传记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就都和孤独有关。因为思考、创造的先决条件是独立。这些单独从事创造的人,所担忧的是单独的时间不够多。

所以,当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担心孤独本身,不是考虑怎么样去摆脱孤独,而应该好好地静下心来,好好地规划自己。计划不用太过于长远,也许就是十天或二十天,甚至可以是一天两天,认真按照计划去行动,你就会感到孤独其实已经离你远去,你感受到更多的是独处给自己带来的充实与宁静。

以下是一小部分从独处中获得的好处:

有时间思考;

在独处中,我们了解了自己;

冷静面对人性的恶魔,并与之打交道;

有了创造空间;

释放空间,求得平和;

有时间反思做过的事情,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隔离别人帮助带来的影响;

可以体会在轰鸣嘈杂中难以捕捉的那些微小的真实。

独处中寻找灵感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孤独感。当然,我们每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在性质上、在时间上(有的是骤然爆发,也有的呈阶段性和周期性),以及在深度和广度上颇不相同。什么样的人,体验到什么样的孤独,这恰如什么样的人,会投下什么样的身影。

对于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人才在教室、课堂上培养,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因为孤独感会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闻名于世的意大利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也感到孤独,而且还喜欢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在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这位艺术家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她的灵魂过滤器,它使罗兰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她的内心世界。所以她说:“我孤单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做伴,我和我的书本做伴。”

在少数天才人物中,也包括一些伟大政治家身上,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艺术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如梵高作画,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之所以要拼着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楚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患有孤独症。在《我的世界观里》一文中,他坦率地做了自我剖析:“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的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孤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一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独”,正是一种典型的孤独感,这是人类处在茫茫宇宙中的孤寂感。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在艰难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孤独感并寻找到一条解救的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全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孤境中并力图去解决它来得幸福,这是不断拼搏、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下面这句人生哲学格言的含义: “缺少了寂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