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能力篇——孩子能耐大了,还怕啥
我的宝贝,你可知道,从你出生的那一刻,我就充满了希望与担忧。虽说明明知道大多数担心是杞人忧天,但为让你更安全,我甚至不惜“因噎废食”。终于,蹦蹦跳跳地,你长高了,你的活动范围要离开我的视线了,孩子,我该如何教给你自我保护的能力与智慧呢?
一、你还在吓唬孩子吗
小多妈妈的经验之谈
因临时加班,我接儿子小多的时间比平常晚了近一个小时。我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儿子的班级跑。隔着门,我听到儿子的哭声,然后看到他拽着老师的衣襟,央求着老师:“我要妈妈来接我!老师,你给妈妈打电话吧!”儿子可怜兮兮的神情撞得我鼻子酸酸的。
紧紧地搂住向我扑来的孩子。“怎么了?”我急切地问道。“你接他晚了。”老师解释道。以前也有过迟些接的时候,孩子也没难过成这番模样啊!听我道出疑惑,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继续解释着。白天的时候,小多与另外两个小朋友特别能疯闹,惹哭了好几个小朋友,气得老师吓唬他们说:“再不听话,给你妈妈打电话去!”另两个小朋友有些怕了,但这句话没在小多身上起作用。老师只好拿手机来吓唬他说,“你妈妈说晚上不接你了,把不听老师话的孩子留在教室里吧!”
小多依然我行我素,直到家长们陆续地将小朋友接走。老师也没想到我真的有事耽搁了。看着小朋友们都快走光了,小多有些慌神了,开始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以后我听你话,再也不惹你生气了!让我妈妈来接我吧!”开始时,老师还装作生气的样子,逗小多玩。后来见我真的有事没能准时来,开始哄孩子,却无论如何也哄劝不好了……
听罢,我悬着的一颗心才落地,有点幸灾乐祸地想:小子!你也有在意你妈的时候啊!不是我这个做妈的不厚道,想法是有缘由的。我经常被这小东西气得七窍生烟,面对我“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的威胁,小多总会毫不在乎地将我一军:“你走啊!给乖孩子当妈去啊!”这大概也就是老师吓唬孩子的招数在小多身上不见效的原因吧。
但为什么这次吓唬最终生效了呢?我反思后总结: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给家长的感觉是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于是我利用孩子对我的依赖去吓唬他,起初的几次很奏效,孩子真的会变得安静与听话些,但是吓唬的次数一多此招就不好使了。
最开始孩子认为老师是在吓唬他,后来以为真被妈妈抛弃时,心里没底了。看来孩子真心爱妈妈!路上,小多一次次搂过我的脖子亲我,回到家里后,也一次次地跑到我身边亲我抱我,好像我这个妈妈失而复得一样。没想到的是晚上,小多在睡梦中惊醒几次,哭喊着我要妈妈!我将他搂在怀里他仍然抽抽噎噎的。那一刻我难过极了,发誓绝不再吓唬孩子,无论孩子做出什么让我抓狂的事情。
观念变了,看问题的心态就变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所改变。
以前我会说,你再剩饭,雷公公会劈死你!现在我在盛饭前会问孩子能吃多少,通过几次摸索孩子也清楚了自己的饭量,说话越来越算数,饭碗干净得像被猫咪舔过。但在雷雨天气里小多依然恐惧,我细心地为小多解释,雷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按注意事项去做,会很安全。纠正孩子对雷电的误解与偏见,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以前我会说,你再哭,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现在孩子再发脾气,我也不吓唬他,而是找找孩子哭闹的原因,想办法将他哄好。小多跟我学会了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张嘴吓唬小朋友:“我爸爸是警察!”
以前我会说,再不睡,让妖怪把你捉了去!现在我会先检讨一下自己,原来我希望孩子快快地入睡,好去上网。经过我的努力,小多终于相信世界上没有鬼怪,白天没有,黑夜也没有,变得越来越勇敢与阳光。
我想一些家长与我一样,出于无奈或急切的心理吓唬孩子,大多数是希望幼小的孩子避开危险,能安全、健康地长大成人。但是吓唬孩子的方式实在不可取。会让孩子变得胆小、缩手缩脚、焦虑不安,失去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与动手实践的能力。
现在我不吓唬孩子,反而在小多面前威信有所提高,如今的小多也越来越讨人喜欢。小多懂得了很多的安全知识与注意事项。知道雷雨天气在户外不去大树下避雨,不使用手机;在室内关好门窗,尽量不使用带线路的电器;知道小朋友不应该去大街上玩耍,否则小胳膊小腿会被汽车撞坏……小多还懂得很多很多,并且善于识辨大人的“诡计”。
一次小多爸爸的同事逗他:“小多,你爸爸说不要你了!”“你怎么知道的?”小多双手扶着公交车的座位背上,慢条斯理地问道。“我看到了,你爸带着另外一个小孩子在玩。”同事继续圆自己的谎言。“哦,我知道,我爸说骗个小孩儿卖了,给我买好东西吃。”小多笑嘻嘻地说,在我哭笑不得的时候,小多对无言以对的同事又补了一句:“看好你家的孩子哦!”
虽说安个“人贩子”的罪名给自己的亲爹,但小多还是很让我感到欣慰的,一年前为老师一句吓唬话,哭得六神无主。如今呢?学会了幽默,与那些被父母吓唬得胆小的孩子相比,我想我的小多更懂得保护自己。
爱心小提示:
面对任性、不听家长解释的宝宝,家长用吓唬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也许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带给宝宝身心方面的副作用会更大。首先会误导宝宝,譬如鬼怪、大灰狼等一些虚拟的东西,会让宝宝对现实存在的东西产生错误认知,若不及时纠正偏差认知,宝宝会丧失对一些事物的探索勇气与兴趣,还会有挥之不去的恐惧心理。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年龄大些的或有主张的宝宝会识破家长的吓唬是只“纸老虎”,这给以后的教育增加难度,孩子不再相信成人的话,哪怕家长真的讲得很客观,真的很有教育意义,也起不到作用。还有一点值得重视,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吓唬会影响宝宝的脑细胞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胆小、懦弱、神经质等缺陷性性格。
二、家里有个不识逗的孩子
瑞霓妈妈的尴尬
3岁半的瑞霓是个惹人喜爱的小姑娘。妈妈带她去楼下超市买东西,收银员阿姨逗她:“你妈不用付钱,你留下做我闺女就行了!”瑞霓撅起嘴说“不”,对人家怒目而视。阿姨继续逗她:“做我女儿,想吃啥自己拿,多好!”瑞霓看看微笑附和的妈妈立即翻脸了,拿起刚买的东西扔到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再也不来这里买东西了!破地方!说完推门就往外走,弄得妈妈与阿姨都很尴尬。
后来又发生过几起类似的事情。每次出门前妈妈都要特意叮嘱瑞霓,答叔叔阿姨的问话要礼貌。可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孩子,却会因为一个小玩笑变得心情很糟糕。要么抬手打人,要么嘴里骂骂咧咧的,弄得妈妈很没面子。
瑞霓妈妈其实很注意对她的礼貌教育,还常告诉她,因为她可爱漂亮,别人才跟她开玩笑,所以不能当真。大人要她手上的东西,也是闹着玩的,试探她是不是大方。瑞霓听得很认真,还连连答应以后不会闹脾气了。
但瑞霓说话不算数,说一套,做的却是另外一套。眼见着瑞霓越来越不懂事,现在对大人的正经问话也爱理不理了。妈妈很着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面对玩笑不生气呢?
家长对策
1.孩子受自身发育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成人的玩笑,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反应,不能指责与呵斥孩子,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家长可以给孩子提醒这是玩笑,必要时帮孩子提词,引导孩子一起“对付”开玩笑的人,不仅帮孩子解围,同时也委婉地向开玩笑者传达了要尊重孩子的信息。获得尊重的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别人。
2.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外出时幼儿的安全感来自带他出去的父母,当被玩笑侵犯的时候,父母应该力挺孩子,让他真实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保护。家长应尽量防止让孩子被动的事情发生,这等于是预防了孩子让成人被动的局面发生。
3.对于幼小孩子的礼貌问题,家长除了耐心教给孩子礼貌用语外,还应该做好榜样。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身教胜于言教。
4.让孩子远离低级趣味的玩笑。面对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玩笑,家长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巧妙地通过改变环境和话题来保护弱小的孩子。
5.多陪孩子看些小笑话,给孩子讲解让其领悟其中的妙处,家长还要学着用幽默的举动来解决一些小问题,让幽默感成为孩子社交的一种手段,孩子将受益一生。
爱心小提示:
相对成人来讲,孩子是弱势,面对来自强势的威胁,孩子渴望从他信赖的家长那里得到保护。如果家长要么“看笑话”,要么“帮外人的腔”,就会让孩子感到没有安全感。像“爸妈不要你了”之类的玩笑会刺激孩子,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类玩笑,很可能给孩子带来永久性的恐惧。
成人逗孩子的思维方式,有时违背了孩子的生理发育规律。例如,很多成人喜欢考验只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是否大方。遇到“大方”的孩子就称赞,然后将东西还给孩子;如果遇到不大方的,就继续逗他,笑话似的欣赏孩子不识逗的真实表演。有的孩子渐渐地摸索出规律,先将东西“大方”地给人,眼睛却仍是紧紧盯着,一旦东西回不来,他就会大哭大闹。可悲的是有人竟认为:这是训练孩子懂得分享的一种教育方式。有些成人素质低下,把孩子当成玩物,像网上出现的“3岁孩子成为老烟枪”的视频。遇到此类玩笑,家长应该当场制止,而有些父母却抹不开面子,不惜继续委屈孩子,如果孩子不配合,就会给孩子扣上“不识逗”的大帽子。
玩笑,对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应急的挑战,平时家长教给孩子要礼貌待人的方法无用武之地,出现过激行为与言语就不难理解了。不适当的玩笑,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最终将导致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更可能出现孩子不懂得自重的严重后果。
三、去幼儿园干吗?哭呗!
小悦妈妈的心得
“你儿子上幼儿园哭了吗?”
“你女儿哭了多长时间才不再哭的?”
随着儿子小悦两周岁生日的到来,我越发关注孩子去幼儿园的事情,得到的答案是:孩子肯定会哭的,送孩子去幼儿园一定要狠心,扔下就走,头也不回。我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心肠不够“硬”,将此重任交给了小悦的爸爸。
第一天送小悦去幼儿园,他爸说在他要离开的时候,小悦竟然不哭不闹。中午他又偷偷去幼儿园看了一趟儿子,老师说小悦瞪着大眼睛躺在床上呢。我和他爸松了一口气,庆幸小悦真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
第二天仍是爸爸去送的小悦,这次他哭得昏天黑地,下午接他回家时,他嗓子都哑了。第三天,小悦睁开眼睛就哭哭啼啼地说不去幼儿园,说了半天好话他才勉强答应由我去送他。他牵着我的手轻车熟路地走进教室,还拍着小椅子说“妈妈坐”。可等我跟他道再见时,小悦却突然号啕大哭,抱住我的腿不让走。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狠心!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不再管自己脸上汹涌的泪水。
从那以后,每天我们母子俩都要上演一场“生离死别”的戏。
我自己对幼儿园的记忆甚是恐怖。妈妈每天一大早将我送到幼儿园,说一会儿来接我,但“一会儿”却是一整天。我总是哭,开始老师还耐心哄我,后来根本不管我了。而现在我却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儿子,他心里不也是充满委屈吗?
如果我事先为小悦做好家和幼儿园之间的过渡会怎样?
于是,当我再去幼儿园接小悦的时候,不再急匆匆地离开,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快快离开幼儿园、幼儿园讨厌的感觉,而是牵着小悦的手,让他带我参观参观他的“新家”。刚开始他不是很主动,后来经过我的鼓励就松开我的手,跑到我前面兴高采烈地介绍起来。
我趁热打铁地与老师沟通,将小悦的个性与习惯告诉老师,包括他在家给自己起的昵称“小月亮”。当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喊他“小月亮”时,儿子稚嫩的小脸笑成了一朵花。我还向老师了解幼儿园每天的活动安排,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引诱”小悦接受幼儿园生活。果然,小悦开始习惯幼儿园的生活了。最让我欣慰的是,他能大胆举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有一天,小悦说不想去幼儿园。同他聊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他的胳膊被一个叫越洋的小朋友给弄疼了。儿子遭到小朋友欺负了,我心疼得不得了,但也马上告诉自己不可以夸大孩子受伤的心理感受。于是语气平和地告诉小悦:“越洋不是故意的,明天妈妈带你一起和他和好好吗?”他摇头不答应,我又给小悦设计出第二个方案:“那就离他远些,不给他碰到你的机会。”他依然不同意。我拿出第三个方案:“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越洋的。”小悦认真想了想说:“我想跟越洋说,我不生气了。”
从那以后,每天我都会询问离园回到家的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将家里的气氛弄得轻松有趣。渐渐地,儿子开始主动和我谈幼儿园的事情,我一方面注意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不能畏惧不前,更能让孩子养成主动化解小朋友间矛盾的好习惯。小悦觉得幼儿园很好玩,老师可亲,小朋友对他好,小家伙恨不得天天住在幼儿园呢,哪里还有心思哭啊!
爱心小提示:
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先在精神上为孩子搭建一座从家通往幼儿园的桥:先给孩子灌输幼儿园的概念,并且利用闲暇时间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熟悉班级环境、老师和小朋友;在幼儿园内,家长与孩子进行“分离演习”,告诉孩子家长有事,要离开一段时间,然后再说话算数地及时返回来。总之,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是另一处好玩儿的地方。
若以上工作没做好,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弥补性措施,还要注意以下细节:
1.家长要时常主动提起老师及幼儿园小朋友的名字,要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例如“讲讲幼儿园里的什么事情好吗?”(封闭性提问,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觉得去幼儿园有“事”可做。)孩子可能讲不好,家长可多多启发和引导孩子讲述。
2.允许孩子带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去幼儿园陪他,教会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等一些社交技巧。
3.若是能找到一个与宝宝相处得来的小朋友就更好了,要来电话什么的,让孩子在幼儿园找到伙伴。
4.尽快教孩子学会幼儿园里的规矩,午睡、吃饭、如厕等,让孩子早些适应。
四、愁,孩子太听老师的话了!
品品妈妈的烦心事
半个月的幼儿园生活,让品品脱胎换骨地出息了:话说得成句了,自己学会独立吃饭了,见到绿色蔬菜也不再反感了。妈妈知道,这一切得归功于幼儿园老师,于是极力在品品面前树立老师的高大形象,并且将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一告知老师。一样需要改的毛病,妈妈说十句不顶老师一句话。妈妈每次提到老师,品品都很高兴地附和着说:“林老师最好!”
品品对林老师无比崇拜,帮妈妈省去了不少麻烦。可妈妈渐渐觉得这似乎不是一件好事。有一次品品吃火腿肠,因妈妈打开的方式不对,她坚决不吃。妈妈只好按她的意思,用刀从中间切开,但还是不对,品品哭着要找林老师剥火腿肠。妈妈打通老师电话才知道,前天有位小朋友没吃早饭,老师手头没工具,用手将火腿肠从中间绞在一起,使了一个巧劲儿掰开后,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品品觉得那样弄的火腿肠才最好吃,也希望妈妈像老师那样给她掰火腿肠。
渐渐地,妈妈发现类似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有段时间品品非缠着妈妈帮她把短短的头发盘起来,因为林老师总盘发;林老师批评了一个不好好吃饭的孩子,结果品品那天吃饭撑得直叫肚子疼;妈妈一次将老师发的宣传单扔到垃圾箱,品品哭喊着拣了回来,还半天不答理妈妈……在3岁的品品眼里,老师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这种盲目崇拜让妈妈很是头疼。
家长对策
1.家长态度要端正,不在孩子面前贬损老师,也不在孩子面前过分强调老师的特权。向孩子传授正确的做事原则,告诉孩子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是好孩子。避免让孩子为不能尽善尽美完成任务而焦虑,在心里留下阴影。
2.将老师由“神”转化为“人”。家长应主动与老师多联络,可能的话,让孩子接触幼儿园以外环境里的老师,消除孩子对某位老师的神秘感;家长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分享自己熟悉的知识,向孩子传达老师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信息,但前提是平等沟通,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在讨好老师。这样做不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还会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3.家长要提升教子能力。家长应将自己在育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并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这样做不仅能获得老师的尊重,也可以通过老师这个“二传手”的帮助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爱心小提示: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心灵却很敏感,他们很快会发现老师是“权威”。幼儿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小社会,可以说是孩子最初体验竞争的地方。孩子们会以老师的表扬为荣,并为一朵小红花付出大人不理解的努力。
幼儿园的老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唱歌、跳舞、做手工……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无所不能!因此会有孩子模仿老师说话的语气、动作,还有穿着等。有的孩子更有趣,不但自己模仿,还希望家长也去做老师的“粉丝”。
希望孩子被老师喜欢并在老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这是每个家长朴素的愿望。于是每天接孩子时,家长都会关心孩子在园里的表现如何。有的更会当着孩子面问老师,孩子是否听话。这样的问话,容易使孩子迷失“自我”,将“自我”价值维系在老师的评价上。加上有的家长图省事,借老师的口表达自己的意思,打着老师的旗号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让他们特殊照顾孩子,与老师说话时格外地尊重与客套,有的还会不避讳孩子给老师送礼。这些与老师不当的交往方式会降低家长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当与老师发生“冲突”时,家长自然不战而败。
五、你家有个“独”生子女吗
小柏妈妈的体会
号号想拉着正在聊天的妈妈陪他去卫生间,正在一边玩小汽车的小柏自告奋勇:“号号,我带你去!”听号号犹犹豫豫地说怕黑,小柏赶紧说,我会给你开卫生间的灯!说完,唯恐人家不信任他,拉着号号就走,惹得我和号号妈妈相对暗笑。“你看看小柏弟弟,多勇敢!”号号妈经常以小柏为榜样,教育号号像小柏一样勇敢、自立、不爱哭。希望能像我一样做个省心妈妈。
我想号号妈妈可能也像小柏他爸一样吧?怕小小的孩子孤单,只要有点时间就赶紧陪孩子玩。有时,我却会扯住老公,提醒他孩子的世界请勿打扰。因为我通过学习育儿知识知道,三岁前是培养安全感的黄金期,孩子在独自玩耍中会摸索着认识自我。也只有将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的孩子,才不会缠人。如此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小柏能融入热闹的环境,也能享受到独自玩的乐趣。事实证明,小柏在管理情绪方面明显地比同龄伙伴成熟,有自控能力。
在家里,我宁可花费更多时间打扫“战场”,也尽情让孩子施展做事的热情与才华。有时一顿饭吃得让人“惨不忍睹”,厨房让儿子帮忙收拾得无从下脚……只要孩子不打破安全的底线,随他去吧。等孩子入园后,我又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妙招:有意识与幼儿园的游戏目的保持一致。老师夸小柏的鞋带系得最“溜”,是她的小帮手,就获益于此。当有小伙伴嚷着喊老师帮忙时,小柏见老师腾不出手,就主动弯腰替小朋友把鞋带熟练地系好。那是我了解到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们给小椅子腿系带的游戏后,在家主动配合进行类似活动的结果。这种“默契”的配合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随之大增。
第一次派小柏独自行动,是让他给号号送几个小包子。虽说是楼上楼下,轻车熟路的,但对4岁的小柏来说还是第一次。我鼓励他,妈妈会开着门,与他搭着话给他壮胆儿。那半分钟就能走完的楼梯,在小柏的心里应该是漫长而难忘的。我听到小柏的敲门声和他与号号妈妈对话的声音,声音怯怯的,但充满了骄傲。
后来的双休日里,小柏会和有闲陪孩子玩的家长结伴。家长们夸小柏有无家长在身边都一样的懂事。再后来,小柏要独自去上幼儿园,虽说幼儿园在小区内,防护措施也安全,但我依然不放心,只好嘴里应着心却悬起来。我在楼上望着孩子的身影,小柏知道我在楼上看着他,会严肃地向我挥挥手,继续前行。当视线被前面的楼群挡住的时候,我会飞速跑下楼,在后面跟踪。有过两次被小柏发现盯梢,他很气愤我对他的不信任,扭着小身子要求回家重新走。
小柏也是典型“四二一”家庭结构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却没有因层层呵护而变得娇弱、有依赖性,而是挺直了小脊梁倔强地坚持着自己“独”生子女的身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独”字里面积极的意义。无数次目送着儿子弱小的背影,无数次我被感动着,仿佛看到了儿子的未来。我知道,在他前行的道路上会遇到挫折与不如意,但随着他背影的日益强健,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我深信我的宝贝的脚步会越来越稳健,在金灿灿的阳光下走得更远。
爱心小提示: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会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但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要注重孩子的人格、品格培养,教会孩子学会正确地接受父母的爱,同时父母也要学会向孩子索爱,孩子才会更深地体会爱和被爱的真谛。
六、“乖孩子”总受气
童童妈妈的求救
“妈妈,薯片让悠悠给吃光了。”女儿童童很轻松地告诉我,满不在乎自己的损失。“妈妈,玩具让乐乐给弄坏了,我告诉老师了,可老师没听见。”被我训斥过几次后,童童很策略地回答我。
童童老实单纯,按理说值得表扬,但身为她的妈妈,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如今的女孩哪个不是伶牙俐齿的?我的“乖乖女”分明要受欺负嘛!童童真的越来越让我担心,她的胆子越来越小,被“教育”多次后,已经熟知我的处事套路,尽量说些“告诉老师了”之类堵住我嘴的话,我知道其实她是宁可忍气吞声,也不愿意向老师反映真实的情况的。
有一天老师倒是主动找我说明情况:童童被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咬伤了!她稚嫩苍白的小脸上有两排清晰的牙齿伤痕,还可怜巴巴地望着我,似乎犯错误的人是她。我的眼泪刷地掉了下来。
我向一位资深家庭教育老师求教。听完情况后,她问了我几个问题。
问题一:你是不是喜欢给孩子买一些很时髦的、大多数孩子都很喜欢吃或玩的东西?我答:“是啊!”我对童童确实是有求必应。老师接着分析,这些东西可能是使孩子受欺负的最初原因,童童的“露富”会引来其他小朋友“想要”的冲动。孩子小,表达的方式很直接,有的孩子可能会强硬地抢夺。被抢的孩子有的会反击,也有的孩子会很怕这样的“暴力”,显得软弱好欺负,比如童童。
问题二:当知道孩子受到欺负时,你是不是恨不得去帮孩子去处理问题?我又答:“是啊!很心疼,有时真想替女儿去教训那小家伙。但不能那样做,只好教唆女儿去还手……”老师分析,如果父母处理方式不当,就会夸大孩子受到欺负的心理感受,等于强化孩子的受伤心理,加深对“暴力”的恐惧;也有的孩子听信父母的,学会“以暴制暴”。童童属于前者。
不想与小朋友争夺的童童,在“没用、胆小”之类的负面信息的影响下,“懦弱”性格表现得更明显,最终导致她成为更多小朋友的施暴对象,也就出现了我最担心又确实发生的现象:大家都喜欢欺负童童。
老师的分析为我拨开迷雾,可是童童已经成这样的情况了,怎样才能改变呢?
我心急地向老师讨建议。老师认为,父母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间的“不公平”,不要训斥心情已经很沮丧的孩子,可以对孩子说:“童童真的好棒,一般的孩子做不到你这样,懂得团结友爱。”这样,孩子会感到快乐,坦然地接纳自己,对处理事情充满自信心。接下来,让孩子明白宽以待人的尺度,教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可以先在家里帮孩子做些小练习,遇到问题时,让孩子大声地说“不”;与幼儿园的老师常沟通,得到老师的配合,让孩子顺利地养成维护自己权益的习惯。父母还要注意,应向孩子传授委婉拒绝他人的说话技巧,使孩子既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能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孩子对来要东西的小朋友说:“我正用着呢,等会儿再说吧!”这些方法看似没有直接解决孩子在外面受气的问题,其实对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影响深远。
老师最后还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化感性的心疼为理性的疏导。心疼孩子是每位父母都会有的直接反应,但即使孩子真的受到伤害,父母也一定要冷静处理,以安慰孩子为主,不要在孩子的心理阴影上再涂抹浓重的一笔。
爱心小提示:
让孩子学会处理冲突是他成长中必经的一步,因此家长要重视与珍惜孩子遇到的交际问题。当孩子在外面有受到“欺负”的感觉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如果问题因为孩子小不会沟通引起,家长要教孩子沟通与合作,懂得谦让;如果孩子身心都遭受到“暴力”侵犯,家长要教会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向主持“公道”的人去寻找社会支持,这对孩子将来生活在一个规范化、有秩序的社会很有益。
七、孩子的警惕性是怎样“练”成的
小丰妈妈的方法
儿子小丰生性活泼、顽皮。自他出生后,我便担惊受怕地总做些失去孩子的梦。每次看到有拐卖儿童的新闻,我便会心有余悸地拉过孩子,要他再复习一遍家庭住址、父母的单位地址、座机电话号码、我们的手机号码。一些常识性的叮嘱要孩子再重复一遍,小丰嘟着小嘴像爆豆般地背诵着:“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陌生人给的玩具……”逼急了的时候,他竟然哈哈大笑,令我哭笑不得。
我方向感极差,带小丰出去的时候总是紧张地牵紧他的小手。而小丰很反感我对他的不信任,故意制造机会离开我。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他再笑嘻嘻地出现。他喜欢看我急得抓耳挠腮的样子。我找来一些警示的案例吓唬过小丰,但他似乎只关心情节发展,根本没引起警惕。后来因为一则新闻,我才意外有了收获。
一天在公交车上,有人讲起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小女孩丢失的新闻。女孩的爸爸在网上发现一张网友拍摄的照片,上面有个可怜的女孩站在街头卖报纸。女孩爸爸立刻认出照片上的女孩是自己倾家荡产寻找了4个多月的女儿。
接着讲新闻的人叹了口气,忧虑地说,也不知道女孩爸爸能否找得到孩子,家人都快急疯了。此事引起了乘客的共鸣,大家一起痛骂人贩子,认为法律应该严惩他们。小丰听得很投入,还关心地追问着后来的结果。讲新闻的人拍拍小丰的头说,让妈妈陪你看电视,这几天电视台会跟踪采访。
于是,小丰开始牵挂着卖报小女孩的命运了,主动向我询问人贩子拐卖儿童的事情,我借机把想传达给他的知识又讲述了一遍。这次小丰听得很专注,我知道他在同情那个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小妹妹,痛恨坏人。小丰还希望我以后多给他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免得识不透坏人的坏主意,并向我保证不再在外面与我玩躲猫猫的游戏了,以免让坏人钻空子。
我学着将想传授的安全知识巧妙地渗透到生活实践当中。一次我与小丰在户外散步的时候,遇到一个问路的人。那人不是很能听明白我所指的路线,若在以往,我会给他带一段路。但是我没有,只是再次更细致地指明方向。然后我问小丰为什么我们不为他带路,受到启发的小丰举一反三地说出了理由。
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小丰在超市里与姥姥走失,母亲给我打电话时急得话都快说不出来了,希望我快快赶过去。我安慰母亲,不要着急,我们要相信小丰。他已经懂得一定的安全知识,具备一定的处事能力了。话虽这样说,我的喉咙像着了火一样。赶过去的途中,我一直将手机攥在手里,怕错过小丰打进来的电话。十几分钟后,果然有一个陌生的号码打进来,一听真是小丰稚嫩的童音。
原来小丰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没敢声张,怕让居心不良的人知道他找不到大人了,而是悄悄地找了一个收银员阿姨讲明情况,借来手机……机灵的孩子经受住了考验。
爱心小提示:
对安全问题,家长不可心情急切,忽略孩子的接受方式与理解能力,而应该注意时间与场合的选取。有时,间接传达效果更好些,因为不让孩子察觉家长教育的目的性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方法。总而言之,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特点灵活地掌握方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与孩子外出时,可以教孩子认识一些公共场所及工作人员的特殊标志,告诉孩子必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及其人员求救。
八、教孩子“见义智为”
坚子妈妈的实践
因为一条新闻我和老公起了争执,这则新闻讲的是一个乘公交车上学的孩子因见义勇为被小偷狠狠地扇了几个耳光,车上三十多个人却无一人站出来给孩子援助。新闻的标题是《小偷打了谁的耳光?》,这个标题刺痛了我的心,因为我也有一个孩子,而且他才只有六岁多。我决定让孩子不要“见义勇为”。老公却不同意我的观点,说正因为有我这样的想法才纵容了坏人。“遇到坏人动刀怎么办?我不能拿自己坚子的性命冒险。”我坚持己见。
我给儿子坚子讲这个事,聪明的孩子从中听出了门道,向我保证以后如果看到小偷偷东西他绝不吱声。随后他又有了疑惑,问:“如果偷的是你和我爸的东西呢?”
“那得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会帮你。”
“如果你们不在身边,偷我的东西呢?”坚子又有了新问题。
“随他去偷吧!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我的话让老公皱了皱眉头,他反驳道:“别听你妈的!你可以向身边的大人求救。”
“满车的大人不也没人帮忙吗?”坚子不无担忧地问。
“打电话报警。报警电话110,记住了!”老公加了一句。
“太好了!给我配个手机最好了。”坚子向往着说。
那晚,我们一家人模拟了好几次公共汽车上的场景,但没找到最佳方案。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我们争论的真正目的。我们一起商量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处理?最后给了孩子一个一致性原则:要勇敢,也要智慧,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于是我们主张孩子要“见义智为”,而不是“见义勇为”。
由于坚子对实施的具体做法有些茫然,我便为坚子找来很多有关少年机智与坏人作斗争的故事书,和他一起读。读到关键的时候,我将书掩住,问坚子如果是他会怎样做,再一步步引导孩子走近精彩的答案。有的故事情节很落伍,我就给坚子讲那时的大气候,再与他结合当前的情况具体分析。更多的案例分析来自新闻,时代性很强。坚子很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有时他还会主动找来问题来考我,我们一起研究处理方案,彼此给对方出难题,寻找最佳办法。我想这些对坚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公交车可能是小偷作案的最佳场所,巧合的一幕发生了。节日里的乘客特别多,大家拥挤地站在一起,一位青年男子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开了一位乘客裤子后口袋上的纽扣。我和坚子几乎同时看到了,顿时我觉得自己的呼吸急促起来,原来经历这种场面竟然如此让人紧张。坚子将眼神转向我,似乎在向我讨办法,我强装镇静,很怕贼发现我们的异常,怎么办?我想象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手握拳砸向我,仿佛听到自己眼镜片破碎的声音……刹那间我有些理解了新闻里那辆车上三十多人的沉默心理,而且我相信刚刚看到小偷作案的人不止我们母子,但大家却保持着无视的状态。
“妈妈!那个字念什么?”坚子的声音打破凝重的空气,他的小手指向车厢内的一条标语,继续问,“小心什么手?提手旁加个‘八’字?”孩子的声音大大的。
“扒手。”我的声音有些胆怯。
“什么叫扒手?”孩子继续问。
“就是贼,偷别人口袋里的钱或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声音替我解释着。紧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这个话题议论起来,包括那个刚才差点被偷的乘客也扭着身子参与进来。他不知道,刚刚有一只手在舆论声里从他的口袋上撤了回去。
坚子若无其事地接着问我:“妈妈,那是什么止吸烟呢?”“禁止。”我的声音大了许多。
“哦,今天我认识了两个生字。”坚子自言自语地说得挺来劲,一副求知欲很强的样子。
车子刚刚站稳,那个扒手急匆匆地跳下车去。车里的人对我的坚子竖起了大拇指。坚子有些得意地问我,这叫不叫“见义智为”?是不是就是阻止坏人做坏事,还不让他察觉到?避免遭到坏人的报复?
望着孩子单纯可爱的笑脸,我为他的机智勇敢而骄傲,为他领会了“见义智为”的真谛并学会了灵活运用而欣慰。
爱心小提示: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会有些事情的度不好掌握,让为人父母者纠结,比如让孩子成为有正义感的人,又怕孩子遇到危险;如果让孩子学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又怕孩子变得奸猾。对于体能弱小的孩子来讲,家长给孩子施予正面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引导孩子分析客观情况,懂得保护自己。如此,在孩子无法坚持正义时,不会让孩子产生负罪与自责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