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对待“记仇”的孩子

如何对待“记仇”的孩子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妈妈借一些书里的情节虚构成一个美丽的童话,宁宁是主人公。饭碗权给孩子——晓风有机会去外地姨妈家住了几天,在小表哥的感染下,晓风不挑食,吃得快且好。回家后,晓风的妈妈按照姐姐说的办法,纠正了自己以前的做法。熟悉地理环境的同时,帮着孩子熟悉班上的小朋友,给盼盼找小伙伴。因此,若想解决孩子早晨的心情问题,家长准备的工夫要花在早晨之外。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是困扰妈妈们的一个很现实很普遍的问题。

第五章 家长涵养练习篇——上天派你来考验我的吧

真羡慕别的妈妈有涵养,总是那么从容不迫、笑呵呵地,一交流才知道,原来她和我一样,好脾气是给外人看的,对 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却也控制不好情绪。孩子,我们爱你,有时却无法容忍你的一次次挑战。只有多观察、多了解与分析你的行为,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爱才不会变成伤害。

一、宝贝,祝你早晨有个好心情

赖床

“宝贝,该起床了。”妈妈叫宁宁起床,宁宁纹丝未动。妈妈提高了音量,宁宁开始皱眉撅嘴,不满意写上了小脸,随后央求妈妈容许他再睡会儿,就一小会儿!声音小小的,怪可怜的。妈妈也多想让儿子再睡上一会儿啊!可是她清楚一小会儿之后,宁宁还会要求再睡上一小会儿……

每天不论妈妈起多早,都会因为宁宁的赖床,弄得出门前丢三落四,一路上跑跑颠颠的。

家长对策

参与是动力——宁宁妈妈无意中发现,如果找到孩子能参与进去的话题,宁宁会心情愉悦地起床。

有一段日子里,宁宁喜欢听童话,因此妈妈需要看大量的童话书,耳濡目染的缘故吧,有一天她脱口而出,“宁宁,知道我们为什么找你做儿子吗?”宁宁的眼睛突然睁开,亮晶晶地问:“为什么啊?”妈妈借一些书里的情节虚构成一个美丽的童话,宁宁是主人公。那天宁宁的情绪特别好。

后来妈妈的花样就多了:宁宁这个故事好听吧?明天早晨妈妈告诉你结局;宁宁学唱歌真是有天分,妈妈希望明天早起就听到你的歌声;宁宁,妈妈将你的小袜子藏起来,看你明早能找到不?……妈妈学会了头天晚上给宁宁留下“惦记”,第二天早晨一叫,准保宁宁大眼睛亮亮地睁开。

不好好吃早饭

晓风吃饭很差劲,她的妈妈每天都要追着撵着才喂上一口,嘴里的饭只有含够了才肯嚼,还不一定什么时候才会咽下去。若想让她早晨吃饱饭是根本不可能的。

家长对策

饭碗权给孩子——晓风有机会去外地姨妈家住了几天,在小表哥的感染下,晓风不挑食,吃得快且好。临走时,姨妈将晓风喜欢用的饭碗送给了她。回家后,晓风的妈妈按照姐姐说的办法,纠正了自己以前的做法。以前晓风的妈妈晚上由着晓风玩,临睡前再给晓风吃些零食。现在改成督促孩子按时睡觉,临睡前两个小时限制进食。吃饭时,妈妈还明知故问:“晓风,你的小饭碗呢?”晓枫听到妈妈喊,乐颠颠地取来姨妈送给她的小饭碗,主动将饭盛好。

时间允许的时候,晓风的妈妈带女儿去菜市场买菜,让晓风帮忙把部分菜提回家。时间不允许时,也让晓风参与一下,让孩子知道当下时令菜都有什么。在厨房做饭时,妈妈喊来晓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她帮着择菜,洗菜。有时晓风还会提提自己的建议,让妈妈把菜切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或者让妈妈把花卷、包子做成迷你型……妈妈多数都依了孩子。如此,晓风从饭碗里找到了成就感,吃饭当然很积极了!

不愿去幼儿园

磨蹭,装病,或是号啕大哭,两个月过去了,盼盼每天早晨依然不愿意去幼儿园。

家长对策

消除陌生感——盼盼妈妈利用晚上接孩子的时间,不急于回家,而是带孩子去幼儿园各处转转,熟悉环境。熟悉地理环境的同时,帮着孩子熟悉班上的小朋友,给盼盼找小伙伴。盼盼妈妈也很快记住了班上很多小朋友的名字,并以此为话题与盼盼沟通,向孩子询问,他是你的好朋友吗?他有什么好玩的事?如果盼盼答不上,她就嘱咐孩子第二天用心观察,回来再告诉妈妈。

还有值得家长注意的事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应该坚持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放长假,家长首先将自己的心收好,再去调整孩子的心态,让孩子懂得假期已过去,应该去幼儿园了。

爱心小提示:

“我没睡够!是你硬叫我起来的!”“我不吃,我不饿!不吃就是不吃!”“妈妈,怎么还不到星期天!我不想去幼儿园!”当稚嫩的孩子对妈妈说这些话时,隐藏着孩子的不满情绪,如果问题偶尔发生或是在节假日里发生,倒不会给妈妈们造成太大的麻烦与烦恼。可是事与愿违,宝宝这些话通常是在金子般宝贵的早晨说的,“每日一耍”令妈妈烦躁,甚至大发脾气。因此,若想解决孩子早晨的心情问题,家长准备的工夫要花在早晨之外。还有一点容易忽略,那就是早晨孩子的穿衣问题,有些妈妈图省事,给孩子买些拉锁衣服或是粘带式的鞋子,帮孩子一套或一粘了事,根本锻炼不到孩子的自理与动手能力。应该在闲暇的日子里教孩子练习系扣子、系鞋带。孩子动手能力强了,就能主动做好自己的事,早晨妈妈不再紧张与慌乱,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紧张情绪。

二、做一个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妈妈

响响妈妈的经验之谈

“唉!昨晚没控制好,又骂孩子了!”

“下辈子我可不再要孩子!这边把你气得抓狂,那边他转身就忘了。”

“昨天又打我儿子了,后悔死了!”

上面这些对孩子又疼又气的话,妈妈们听起来不陌生吧?也许正好是你刚刚说过的。

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是困扰妈妈们的一个很现实很普遍的问题。“为什么我管不住自己?是自己控制能力差吗?”我也曾经无数次地问过自己。

反思的结果是,在单位我能和同事们很好地交往,宽容待人;在家里我和家人相处得也和睦;就是和自己儿子的关系想不明白,他是世界上我最疼的人,在他身上我付出最多,可是在他身上我做错事也最多。常常夜深人静时,看着被打骂过的孩子我悔恨得暗自流泪,一次次地发着不算数的誓言。

儿子响响聪明可爱,讨人喜欢。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他将一首《老师妈妈》朗诵得声情并茂,赢得了众多老师的喜爱。他的老师也真的像妈妈一样负责,及时地将响响在校犯的错误向我反映,毫不避讳地与我沟通她认可的教育方式是适当体罚孩子,希望我配合她严管。

我不赞同老师的做法,但又不能辜负老师的一片真诚,口头上表示配合工作,将孩子教育成才。可能老师从响响的嘴里得到反馈信息,多次负责地联系我,孩子不严管会出现诸多问题。

老师的话应验了,响响不争气地总在外面给我惹麻烦,终于在接受诸多“投诉”之后,我对他的教育方式从责骂升级到动手打。被打的孩子没有表现出害怕的神情,想必之前的那些暴风骤雨式的语言暴力或是老师的体罚已经将他百炼成钢。他攥紧了拳头咬紧牙关硬挺着,更进一步激怒了我的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曾经乖巧的孩子在我的打骂下,神情越来越倔强。我再也下不去手了,泪终于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时一直憋着的孩子放声大哭。母子俩抱头痛哭。我发誓不再打孩子,孩子许下诺言不再犯错误。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只是为恶劣的母子关系拉开了序幕。

一次,响响为了揭露我虚伪的保证,将我管教他时的声音录了音。我震惊了,真不敢相信那些难听的话是我说出来的,句句是质问,声嘶力竭,开始还夹杂着孩子稚嫩的声音,后来完全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婆子解气地说着恶毒的语言,最后变成我听不下去的打孩子的声音。我被自己吓到了,到了该觉醒的时候了!

我开始四处寻找挽救母子关系、挽救自己、挽救孩子的出路。我向现实中成功的家长取经;上互联网不再聊天、看八卦新闻,而是逛家庭教育、亲子论坛什么的,也加入了相关的家长交流圈子,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我开始恶补着一切认为自己用得着的东西,越学越怕,最初的几个夜晚,被曾经犯下的错误折磨得难以入眠。

我好想拥有好的涵养,能包容儿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有人建议把儿子当成领导家的孩子,肯定能约束自己不乱发脾气;还有人浪漫地说,你不知道儿子就是你前世的情人吗?还记得你跪拜佛前的祈祷吗?让他今生与你相伴,哪怕烦你、扰你,你都心甘情愿;还有人消极地解释为,儿女是前生欠的债,你必须还。无论大家说什么,我知道大家都是在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整心态,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接下来的事情是关键,也最难做。我经常看到好的教育理念,激动又兴奋,真正施行起来,却转化不成用在孩子身上的实用技术。但响响给了我信心,他仰着天真的小脸对我说:“妈妈,你笑的样子真好看。”

我的学习见成效了!我以前的响响又回来了!这给了我坚持学习下去的动力。

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孩子的问题放在宏观角度去找参照,也就是先确定响响的毛病属于哪类,比如,响响磨蹭,以前光认为孩子不听话气人,现在我会将其归在孩子的行为习惯里,然后再去针对响响的年龄段研究他的行为特点,找对策。

对症下药坚持了一个月,这个长久困扰我们母子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家庭庆祝会之后,我的目标更清晰了,这时才发现,孩子的问题就那么几样,但以前光顾着发火了,真正实质性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这样积攒着,莫说孩子以为自己“坏”得很,就连我也觉得他的问题是按倒了葫芦浮起瓢,对孩子失去信心了。真是妈妈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啊!

现在只要遇到爱发火的妈妈,我都会从以上两点提出真诚的建议,嘱咐她一定要找方法!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妈妈都要沉得住气,不要再因无奈、无能而对孩子发火了。

爱心小提示:

一位母亲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被生活压力改变,仍能保持童心,但留有童心并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可以随意地乱发脾气,那是自私与不成熟的表现。一位好母亲应该具备好的家庭教育涵养,在困难、麻烦、悲伤面前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消除孩子的恐惧,给孩子安全感。这样的母亲,外部形象与内心都是成熟美丽的,也将因为孩子的顺利、优秀成长而生活得姿态优雅。

三、别让孩子变成家长争夺的砝码

浩浩家的矛盾

浩浩是个懂事的小男孩,爸爸应酬晚归时,会主动打电话嘱咐爸爸少喝酒,早回来。可是,爸爸一次意外的关机,让妈妈变得焦躁不安。醉酒晚归的浩浩爸爸根本无法理会妻子的心情,说了句“手机没电了”便呼呼大睡。后来,浩浩妈妈在老公晚归的时候便心神不宁、疑神疑鬼,会不自觉地数落老公的缺点:不知道注意身体,就知道喝酒,懒惰不做家务……再后来扯的就是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了。浩浩很有男子汉气概地安慰着妈妈:“妈妈,你别生气,我听你的话,我陪你。”“妈妈,我长大以后不喝酒!”在一段时间里,浩浩总是站在妈妈的立场上说话。

不久,浩浩的表现让妈妈不再满意了,因为他被爸爸“收买”过去了。浩浩有时替爸爸解释说:“我觉得爸爸挺好的啊!妈,你别唠叨了!”于是妈妈便列举爸爸的“罪证”:“挺好?怎么每晚不回来给你做饭?不就是带你出去玩过一次吗?小没良心的!”说得浩浩哑口无言。聪明的浩浩很快从爸爸那里找到反击的语言,言语间流露出不尊重妈妈的倾向来,说些什么“更年期提前”、“女人就爱唠叨”之类的话。浩浩成了爸爸和妈妈争夺的砝码,弄得孩子有些为难,听妈妈的不是,不听妈妈的又不行。浩浩觉得斗来斗去不再好玩,很怀念家里以前充满笑声的氛围。

家长对策

如果去问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吗?他们在肯定回答的同时,也一定会骄傲地告诉你,想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如果接着问,有人将您的孩子当成“垃圾桶”怎么办?他们一定情绪激动地认为问话有问题,或是回答:“谁敢?”但若认真听了下面的分析,也许有些家长能对号入座,发现原来在孩子面前倾倒情绪垃圾的正是自己。

夫妻间难免发生矛盾,有的大声争吵,有的不吵不闹却沟通处理得不及时,将问题积攒下来,像案例故事里的父母,因爸爸的经常晚归导致夫妻间的误会。妈妈胡思乱想,情绪无法发泄,又不好找外人倾诉,于是就近向孩子数落爱人的缺点来解气,让幼小的孩子替家长分担坏情绪。被恶劣情绪控制的妈妈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家是身心放松的港湾,夫妻之间会有一定的默契,但也伴有副产品——将一些不好的习惯暴露给家庭成员,被孩子童真的眸子收录到眼底。潜移默化,孩子会不自觉地将家长的一些坏的习惯照单全收。有的家长会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从对孩子负责的角度出发,将爱人作为反面教材,抱怨对方的诸多不足以及这样带来的诸多危害,企图让孩子不要沾染类似的坏习惯。可是,良好的愿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成人难以戒掉的问题让孩子克服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低年龄孩子没有什么分辨力,对父母间的辩论感到束手无策,同时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很丑陋,没有优点。由此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瞧不起、不尊重父母,或者认为我这毛病没得改了,我像我爸爸!为缺点的存在找到理由。

装满了父母“情绪垃圾”的孩子,除了心理负担加重外,还可能变成“两面派”。他会两头讨好,父母双方都不得罪。但是,在一方的抱怨面前说着违心的话,又会觉得对不起另一方,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可悲的是,有些家长将不良情绪“倒”给孩子后,自己变得“雨过天晴”,至于孩子什么时候能消化掉,他们根本没去考虑。甚至,这类家长非但不检讨自身的毛病,反而用“社会”的眼光来看待表面现象,错误地称赞孩子聪明,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周旋等。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处理事情的语言、语调,甚至肢体动作都在向孩子传递着情绪信息,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判断。夫妻间的互相诋毁不会有赢家,只会让双方在孩子面前的威信降低。孩子认为一身毛病的家长无权来批评我,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心里却在想,你先把自己的毛病改好再说吧!这是很多孩子的真实心态,不服从正面管教,甚至变得油嘴滑舌。因此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烦躁情绪,不可无选择地将自己的烦恼向孩子倾诉。当孩子关心地询问父母间的矛盾时,家长要从积极的方面,用孩子能理解、接受的语言解释遇到的问题,可以约请孩子一起想办法化解矛盾,培养孩子遇到问题要想办法的好习惯。

2.因遗传和习惯、环境的熏陶,当发现孩子与家长有相像的需要改正的毛病时,要公开指出,相互监督改正。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3.发现孩子有“两面派”苗头时,家长先检讨一下自己的问题。正面教育孩子为人要真诚包容,并兼顾处理问题与沟通的方式,提高孩子的情商。

4.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向,发现孩子变得喜欢抱怨,推诿责任,及时查找原因,包括隐性的抱怨,如夫妻间冷战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成长,严重者会让孩子在交际方面形成障碍。

爱心小提示:

1.夫妻间有问题时,双方要主动沟通,理解与接纳彼此,及时解决问题。若一方有向孩子抱怨另一方缺点的习惯,必要时可教会孩子对抱怨方说:“大人之间的麻烦事,我不想参与!我帮你去找爸爸(妈妈)沟通吧!”

2.每周或半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开个小型的家庭会议,将家庭成员近期的表现总结出来,背后议论者给予批评,开诚布公提合理化建议者给予奖励,建立一条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

3.夫妻间练习处理问题的技巧,做到真诚又委婉,容易让对方接受。可以找一些交际方面的小故事,共同交流,增进夫妻和亲子关系,让家庭变得幸福和谐。

四、好妈妈,再忙也有“闲”

因忙发脾气的妈妈

若茨的妈妈因工作繁忙,回到家里,仍然苦苦地思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正对着摊在桌上的资料苦思冥想时,若茨来缠妈妈,妈妈左推右挡地拦着女儿靠近书桌。若茨又吵又闹起来,让妈妈没了思考的空间。惹得若茨的妈妈终于对女儿大吼:“你究竟想怎么样!有什么要求你提!让不让人活了!”若茨没想到妈妈的情绪会这样激动,吓得呆若木鸡,立刻安静下来。虽然不敢再出声,还是被妈妈埋怨:“都因为你!脑子都乱了!都乱了!”

家长对策

听来似乎家长振振有词。孩子年幼不懂事,不理解家长的辛苦。面对前来打扰的孩子,家长只有厉声呵斥才能继续进行自己的思路。其实这是家长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粗暴镇压孩子。家长将情绪垃圾倒给孩子的同时,孩子反馈的信息是:我也憋一肚子气,但我小没有办法,等我长大了,我要利用自己的强势去管理别人,使劲冲他发脾气。

家长之所以是家长,是因为他年长于孩子,阅历多于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胜于孩子。建议把尊重孩子作为前提,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讲清楚,无论多忙,多大的困难,都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与神情,抽出时间先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的吵闹可能就是因为想让妈妈对他进行心灵安抚,希望妈妈帮他解决一个小小的问题,来证明妈妈在爱他。如果不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换位思考,孩子将学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个人情绪最重要,粗暴地对待他人,为将来的社交设下隐性障碍。

冷淡的妈妈

嫣然的妈妈到家后问女儿:“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换衣服,然后进厨房淘米。女儿那天因为一件小事被老师批评了,心里很忐忑不安,试探着真实作答。妈妈择着菜听女儿说着,并没有多问什么。敏感聪明的嫣然,感觉妈妈并不关心她的问题,后来她回答妈妈的问题时,变得漫不经心,往往回答“还行吧!”

家长对策

现代妈妈生活压力大,工作、生活、教子都要兼顾到,但孩子是有情感与灵性的生命,敏感的他们会察言观色,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时,会给家长一个敷衍性的答案。而当家长意识到孩子不愿意与自己沟通时,为时晚矣。儿时受妈妈这种态度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也会用不屑、漫不经心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妈妈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时,认真倾听的妈妈要懂得注视孩子的眼神,让孩子感到关爱,是妈妈心中的主角。当孩子受到委屈时,妈妈的身份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语言与肢体上给孩子支持与鼓励,拉拉孩子的手或是摸摸孩子的头发,传递爱的信息。同时也学会与孩子分享孩子的喜悦。不要将与孩子的交流兼顾到忙碌里,把对孩子的爱打折扣。

爱做比较的妈妈

当当是个贪玩的小男孩,妈妈疼爱儿子,尽量抽出时间陪他去小区的操场玩。当妈妈想回家时,当当却意犹未尽。妈妈要当当看看周围,同时来玩的小朋友是不是都回家了?于是,当当开始满操场地找比他来得早的小朋友,只要发现一个,就去找妈妈理论,坚持再玩一阵,直到作为他参照物的小朋友回家,当当才决定跟妈妈回家。

家长对策

孩子认为自己玩与不玩的标准是玩得是否尽兴,而妈妈认为跟别人比较,会增加对孩子的说服力,达到劝孩子回家的目的,这是妈妈的策略。妈妈以为这样做可以省些时间,却没想到这会使他人成为左右孩子行动的准则,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事易受他人影响,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也会把别人作为比照来与妈妈讨价还价,达到自己的做事目的。

对于精力旺盛玩不够的孩子,妈妈更要多花心思,比如在劝孩子回家前,先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将游戏转移到家中;或是妈妈平时给孩子灌输时间的概念,出门前,先与孩子讲清玩的时间,并告诉孩子妈妈的做事计划,教孩子学会根据自己与他人的时间合理安排事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提高做事的效率,并且成为一个守信用的人。

紧张的妈妈

清晨,妈妈催促好好快点穿衣吃饭,迟到了妈妈要被扣钱了!晚饭后,大家不用急着出门,好好想听妈妈给她讲故事,可妈妈要先洗碗筷,再将厨房收拾一遍。好好拿着故事书在旁边等着,眼睁睁地看着妈妈还要洗衣服、擦地板,等妈妈有时间时,好好的眼睛已经快睁不开了。好不容易盼到双休日,妈妈的时间总被安排得满满的,做完家务,又匆匆带着好好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晚上妈妈又要写稿子,说是到了快交稿子的日期。

家长对策

妈妈在以身作则地给孩子做表率,以她的勤劳、上进心激励着孩子积极向上。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了一个 “道理”:生活由两部分组成,工作与家务。为了适应社会的生存,必须陀螺式地运转,没有娱乐与休闲。这样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是两个极端,一种是孩子成为妈妈的翻版,长大后成为不懂得休息的工作狂;另一种因为惧怕成人的生活方式,拒绝长大或以懒惰的方式逃避生活。

当下很多孩子陪家长体验生活的忙碌,长期下来容易造成孩子的紧张心理,没有安全感。好妈妈应该是孩子心理的调节师,让孩子体验到生活节奏的快慢有致。家长更应该抽时间与孩子做亲子互动游戏。在孩子体验到劳动快乐的同时,也享受到休闲的快乐。

爱心小提示:

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是有“保质期”的,孩子需要妈妈呵护的时光很短暂,而这些时光又掺杂在妈妈忙碌的脚步里,做家务、工作、自身的情感困惑……因此当女性接受了做母亲的职责,就应该把孩子的事情放在首位。已经有无数事例证明,任何事业的成功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五、请呵护孩子的谎言

我家有华南虎

小堂妹不让湾湾抱她的宠物狗,湾湾说:“不让抱就不抱呗!谁稀罕!我家的小鹦鹉也不让你摸!它会说好多话了。”堂妹有点动心了,但小嘴仍然很硬气地说:“我才不稀罕小鹦鹉,我妈妈带我看过海豚,它还要和我亲嘴呢!”“哼!我家还有华南虎!”湾湾只听说华南虎是个稀罕物,但还不知华南虎的把戏已经被揭穿,还继续活灵活现地编排呢。

家长对策

6岁前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对各种新事物接受快,但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容易将现实与想象混淆,因此会出现将幻想与现实嫁接在一起的现象,以满足对自我的肯定与欣赏,更想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其说他们在说谎,不如说是在吹牛。面对孩子的吹牛行为,家长不必训斥与管制,甚至上升到道德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善意的吹牛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可以充分表达情绪,建立自信心。随着孩子辨别力、分析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

对爱吹牛的孩子,父母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呵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编故事,鼓励孩子画出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与创造意识。但幼儿年龄还小,认知水平不高,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还很弱,家长也不能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比如,不可用“不听话,大灰狼来吃你!”等童话故事里的情节来吓唬孩子,让孩子习惯于将想象当做现实,生活在幻想之中。家长要逐步教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增强孩子的分辨能力。

大概是我动过吧

双休日里,晓欣想趁父母午睡的时候,用DVD机放喜爱的碟片,他实在忍不到爸爸妈妈规定的时间,想偷着过过小瘾。孰料,非但没看成,放里面的碟片还拿不出来了,吓得他赶紧上床装睡。待家长醒来晓欣睡得正香甜。后来,面对父母的询问,晓欣一口咬定与父母一起午睡的,根本没动过!直到修理部的叔叔拿出卡在里面的碟片,他才认错“大概是我动过吧!”

家长对策

孩子的动作发育不成熟,生活经验少,往往在做父母禁止的行为时,造成不小心出错的后果,但不知道如何收场。这时他们害怕受到父母的批评或惩罚,不想承担后果,便开始寻找解脱自己的方法,盼望能够侥幸躲过。当父母不在场或不能确定孩子到底有没有犯错时,面对父母的询问,孩子就会有撒谎的行为。

针对孩子逻辑性差、经不起推敲的谎言,父母应该把行为问题与撒谎分开来处理。首先处理孩子做错的事,比方说,案例里的父母做得就很好,先将机器送去修理,再处理撒谎的问题,在事实面前,使孩子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撒谎行为是错误的。父母理智的态度会消除孩子的恐惧感,自然也就没有说谎的必要了。

我又受到表扬了

夺夺是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没少告他的状,令妈妈很恼火。当夺夺提出想要个玩具时,妈妈对他提出要求,如果老师一周不告状,双休日就带他去买。从周一到周三,夺夺每天都向妈妈汇报“我又受到表扬了!”妈妈高兴地向老师询问,结果老师回答,夺夺就第一天的行为较往常收敛些,但每次犯错后他都会主动向老师检讨,并请求老师给他改过的机会,别告诉妈妈。

家长对策

利用奖励刺激孩子进步是家长们经常采用的手段,在某些时候的确是孩子改掉坏毛病的积极动力。但当孩子的坏毛病靠自身能力无法克服的时候,家长的物质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想其他的办法,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很多孩子因此把说谎作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选。说谎不仅会让孩子心理不健康,引起身体的紧张,长期说谎对身心也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尤其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谎言,虽无恶意,但是如果对孩子的说谎不加以制止和教育,就有可能养成孩子说谎的习惯。

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编故事美化自己的心理,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不论撒多大的谎,都要给他机会,避免孩子失去自尊,破罐子破摔。同时要讲清自己的原则:乖孩子父母喜欢,诚实的孩子父母更喜欢。给孩子定目标时期望值不要过高,免得孩子付出努力也难达到父母的要求,采用撒谎来暂时解决问题。目标要切实可行,家长要密切关注,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引导孩子关注结果的同时,更体验努力的过程中的快乐与意义。这样的孩子会勇于面对过失与错误,承担后果,并积极改正,成为生活里的强者。

爱心小提示:

孩子的谎言像是美丽的肥皂泡,一戳就破,但强制性的戳破谎言在惹得孩子伤心难受的同时,更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家长不如和孩子一起站在阳光下,欣赏梦幻般的绚丽,让它们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段段美丽的小插曲。具体操作可如下:

1.家长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给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2.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如说“告诉妈妈杯子碎的原因好吗?”比“杯子谁弄碎的?”效果好,前者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后者会让孩子推卸责任。

3.肯定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使诚实的行为得到强化。

4.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撒谎的根本原因,而不将惩罚作为最终目的。

六、家有“蜗牛”公主

婧婧妈妈的无奈

婧婧动作超慢,洗漱慢,吃饭慢,早晨起来一点儿不着急不怕迟到。以前幼儿园离家近倒不觉得怎么样。如今她的学校与妈妈的单位不顺路,每天急得妈妈这边跟火上房似的,婧婧却还是慢腾腾的。妈妈多次跟她讲时间是自己节约出来的,婧婧却瞪着大眼睛,你说你的,她慢她的。妈妈用过多种方法,软的硬的,一直寄希望在最后一招上。这招很多人向妈妈推荐过,就是在某天早上不管婧婧,让她使劲地磨蹭,迟到被老师批评一次,就能长记性。

终于有一次婧婧迟到了!那次是因为妈妈没在家,爸爸不习惯照顾她。据说爷俩手忙脚乱够快的,可是仍迟到了。婧婧怕挨批评,任凭爸爸哄劝,就是不肯进教室,最后是爸爸厚着脸皮找老师出来“请”的孩子。妈妈觉得婧婧挺在意迟到这事的,就想借此改变婧婧。开始的两次提醒能看出婧婧着急的样子,然后就没记性了,又恢复成老样子。妈妈严肃地问她是不是还想迟到啊?婧婧竟然急眼了,回应说迟到就迟到呗!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仿佛说的是与她不相关的事。妈妈很犯愁:怎么摊上这么个慢孩子呢?

时间本身是抽象的概念,在幼小孩子的眼里更是模糊的,早晨对小孩来说只是笼统地起床吃早饭,然后去上学,但是起床后与上学之间具体的间隔是多长时间,这期间要以什么样的速度做事,孩子不是很清楚。时间概念的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清晰、具体,但靠家长每天唠叨与催促,企图达到让孩子自己从生活经验中去摸索建立,会走一段弯路。

孩子因身体发育不完善,协调性不好,做不快、做不好事情,这时有些急脾气的家长嫌孩子小做得慢,认为帮孩子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是爱孩子的一部分。但这样会使本来做事经验少的孩子失去动手机会,失去对做事能力的体验,严重地说是剥夺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机会。

一旦孩子成为小学生,时间紧迫感使家长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认为孩子到了可以做好事情的年龄,孩子再磨蹭,就会抱怨和责怪孩子,孩子感到灰心、自卑或是无所适从,做得更加慢,更不利索。这时有一部分家长想到运用惩罚手段,希望孩子能立竿见影地改正错误,成为期望中的样子。

溯其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因缺乏知识、意识、技能而出现的问题。问题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但需要提升能力的是家长与孩子双方。

孩子没有良好的做事经验与习惯,与家长的过度呵护有关。这是家长的“手”容易犯的错,也是家长的“口”容易犯的错。说起孩子的“慢”时滔滔不绝,被问到孩子是否有“快”的时候,却需要想想。

对一个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的孩子来说,负面信息被强调多次,等于“慢”的意识被变相强化。孩子会习惯或者无奈于自己的“慢”,最终只好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家长的“心”也有犯错的时候。如果家长贪心重,便会“得寸进尺”,当孩子努力完成事情后,等待孩子的是另一个任务。聪明的孩子便会选择消极拖沓的方式,主动变慢,磨蹭是孩子对付家长的招数。

婧婧妈妈提到让孩子承受后果是最后的王牌。想利用此事刺激孩子动作快起来,为什么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原因在于把后果与惩罚混淆了。家长认为孩子只有经历“痛苦”,才会认真对待问题。迟到对孩子来讲是痛苦与可怕的记忆,应该帮孩子分担痛苦心理感受的妈妈却扮演了揭伤疤的角色,使积极解决问题的转机变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孩子失去了对“慢”行为反思的机会,继而将精力转到抵制家长的嘲讽与揭短上。旧的问题没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进入一个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

家长对策

1.家长要查找一下自身的毛病,揪出孩子“慢”后面的真正原因。更新教育观念,将动手能力还给孩子,不草率地给孩子定性为“慢”。

2.家长有意识地使用孩子熟悉的、能理解的具体事情,来向孩子表达清晰的时间概念,加强与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时间观念。语言上禁用“快点儿!快点儿!”类似词汇催促孩子,让孩子在时间面前从容成长。

3.家长做好表率作用,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做事技能。耐心细致地传授给孩子做事的先后顺序及要领,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对其行为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通过培养孩子的做事技能,向孩子传递信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善于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技巧。

4.当孩子遭遇到“慢”的惩罚时,家长要理解、同情孩子,引导孩子学会对父母倾诉,这是孩子接受父母建议的前提。没有压力,乐于做事情,是孩子做快、做好的基础。

5.在尊重孩子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前提下,与孩子共同商量制订一份科学的时间表,并根据孩子的实行情况酌情修改。培养孩子计划时间、统筹时间的好习惯。

爱心小提示:

1.带孩子去选一个喜欢的小闹钟,和孩子一起聆听钟表的“滴答”声,在孩子感兴趣时给孩子讲解时间在“滴答”声里流逝,从而让孩子有珍惜时间的概念,借机教孩子认识钟表。

2.家长与孩子玩“定时”游戏:将孩子做事情的时间记下来,用图表绘出直观的时间,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做事情的积极性。家长可以参与进去,与孩子一起比赛,增加孩子做事的趣味性。

3.帮孩子制订一个简单明了的计划表,家长帮助监督执行,完成一件事情给予奖励,与孩子一起分享,让孩子体验到做事迅速的成就感。

七、让人崩溃的“小偷小摸”

潇潇妈妈的困惑

老师说我的潇潇很有心眼儿:忘记带手工纸的他,寻机会拿来别的小朋友做好的手工作品,找老师帮着展开,改头换面成别的手工作品。潇潇第二次的行为却不那么好玩了,他从小超市里拿回一块兔子形状的香味橡皮。我批评了他,吓唬他说,再偷人家东西,警察要抓他去蹲监狱。我说了一堆想象中的监狱里可怕的情形,潇潇很害怕,哭着向我做了保证。可是潇潇说话不算数,不久后,再次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我简直快要崩溃了:这孩子怎么回事?他怎么会这样不争气,做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来呢?

孩子私自拿他人物品,可能因为孩子没有归属权意识,与道德无关。成人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加以关注并忙于制止,却忽略了行为后面的原因查找,其实孩子因需求才会有相应的行为。大人把潇潇想象成一个很有心眼儿的孩子,“改头换面”什么的,其实潇潇只是在需要一张手工纸的时候,把小朋友的手工作品换成了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

因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会采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武断地给孩子贴上“偷东西”等负面信息的标签,不但会增加孩子的犯罪感,还会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错误的评价。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严厉与惩罚更利于孩子改正错误。如果冷静理智地思考会发现,家长这是出于对自己面子的考虑或本能的情绪发泄。

当不良行为被发现与批评时,小孩子的心里很难受,父母的暴躁做法会增加孩子的思想压力与负担。有的家长认为吓唬会有威慑力,警告孩子如果不改,将会去蹲监狱,描述可怕的情形,企图迅速地根除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家长的苦心在孩子身上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另一种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进而转为隐蔽性行为,在小偷小摸行为中去体验快感。潇潇属于后者,从而有了接二连三的不良行为。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错误的行为产生,错误的行为产生进一步激怒家长,更变本加厉地管教孩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询问,潇潇爸爸妈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有“啃老”行为,去双方老人家里任取所需。有一点还需注意,如果家长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当着孩子的面吹嘘在外面或单位占到的便宜,会误导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在潇潇的意识里,“我需要就可以拿”,因此在需要手工纸的时候,就近取一张。孩子的头脑里根本没有“他人物品”的概念。

家长对策

1.家长应该用心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可以利用亲戚、朋友间来往相处,训练并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并反思身上有无“偷摸”变异的行为,为孩子做好正面的榜样。

2.当小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设想一下孩子的心理感受,及时地帮助孩子排解思想压力,可以讲出自己或孩子喜欢的人有过的相似灰色经历。给孩子信心,奠定好沟通的基础。

3.当孩子对家长讲出真实的感受时,家长不要指责与批评,要给予理解与同情,但不是包庇与纵容,而是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赔偿并真诚道歉,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意识。

4.协助孩子进行情景回顾,一起寻找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耐心地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5.让问题成为学习的机会。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并不可怕,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要端正心态并认识到,只有问题处理得当,才是提升自己教子能力的机会,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

爱心小提示:

家长要采用正面的教育方法,平时多讲些做人要诚实和类似拾金不昧的小故事。当发现孩子有类似故事中的想法或行为时,及时表扬及肯定,正面强化。从认知上根本改变孩子。家庭成员也多做正面积极的事情,身教更胜于言教。

八、孩子不服管,有法吗

你都不会,别管我

依末妈妈觉得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因此女儿五岁时便开始让她学英语。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依末妈妈为了女儿的学习,在双休日里,跟孩子一起去上英语课,实在记不住的,用汉语谐音注明,自己都嘀咕:“当年我要是这样用功,啥样的重点大学考不上?”她每天不管在单位多累多辛苦,晚饭后都要考依末英语单词。最初学的知识简单,母女俩都觉得不太吃力,依末有时被妈妈的发音逗得哈哈大笑,反过来纠正妈妈的读音。但随着知识的增多、难度的增加,依末对学习英语感到厌烦,面对妈妈的催促应付了事。当妈妈管教她时,小姑娘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你都不会,别管我!”如今,不光在学习上难管了,面对妈妈的约束,依末经常是满脸不服气。

家长对策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里,尽心尽责地为孩子付出,但家长的给予与孩子的心理需求不匹配时,孩子就会不服管,有的孩子直接诘问:“你都不会!”、“你都做不好!”像依末质问妈妈那样。家长不可能为了增加教育孩子的说服力,样样本事精通;也有一部分家长自身毛病的确存在,却要求孩子改正,当然更没有说服力;还有的家长自身教育能力有限,管教的方向是错误的,或由着自己的脾气来,被管的孩子当然不服气。

家长对孩子的“管”应以抓“大”放“小”为原则。在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上为孩子做好表率,比如做人正直、善良,做事踏实、有毅力等,在小事上不苛求自己事事比孩子做得好。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请孩子监督改正;放下家长架子,做孩子的朋友,在沟通了解孩子需求的基础上,引领孩子成长。

都说我打了,我就打吧

福娃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被冤枉的经历:舅舅家小弟弟哇哇哭的时候,大家把目光都转向了福娃。福娃解释说:“他自己哭的,我没动他。”妈妈不护短地批评儿子:“没动他,你小弟自己就哭了?”“嗯!自己哭的。”尽管福娃回答得很诚恳,还是没人相信他,家人们都呵护着不太会说话的小娃娃。尤其福娃妈妈抱起哭泣的小侄子,说:“咱们走!不理打人的孩子。”后来,只要小弟弟惹到福娃一点点,不管是否当着众人的面,他就会毫不客气地动手教训小弟弟,并且理直气壮地不服众人对他的批评:“你们都说我打了,我就打吧!”

家长对策

家长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会让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委屈的孩子可能要采取抵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一种是硬抵抗,给家长的感觉是孩子犟嘴,不服管;另一种是软抵抗,表面上接受了批评或建议,但在内心将不满积攒下来,日后寻机为自己解气,像案例里的福娃。这是孩子为自己争公平的一种方式,因年龄小,不觉得自己处事方式不妥。结果福娃后面的解气行为让家长觉得当初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更激怒家长对其制裁,拉开了孩子不服管的序幕。

家长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也就是倾听孩子讲真实的情况,信任孩子。当发生了让孩子受到委屈的事情时,要放下家长架子及时与孩子沟通,抚慰孩子激动的情绪,还孩子一个公道。如果福娃的委屈得到及时排解,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一系列自暴自弃的事情了。只有家长公平对待孩子,孩子才会回报家长公平,遵守家长制订的原则,也就是家长眼里的服从管理。

我偏偏不听你的

“不让你躺在床上看电视,你又躺在沙发上了!眼睛要不要了?”“让你吃饭看着点,菜汤又洒衣服上了!新洗的衣服啊!”淳淳妈妈自己都觉得唠叨得累,每天都要管这个不省心的儿子。直到有一天她浏览网页,似乎为儿子不服管找到了理由。那上面讲有的星座的妈妈管不住一些星座的小孩,类似于性格冲突吧!她把自己与淳淳的星座对了下号,真对上了。可又觉得星座上说得不对,姐姐与她的女儿也刚好能对上犯冲突的星座,人家的孩子咋不是一管就唱反调呢?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家长对策

有些家长困惑不解,觉得自己对孩子管教得也在理,也没委屈孩子,可这个孩子怎么就不服管呢?遇到此困惑的家长,可以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到自己的身上,检查一下自己的管教方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比如语言过分严厉、唠叨或者用孩子不喜欢的肢体语言,粗声大气类的,都会减弱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严厉,让孩子觉得家长小题大做;唠叨,孩子听觉疲劳;有的孩子不喜欢家长说教他时的肢体语言,认为自己人格没被尊重,于是把心思放在和家长较劲上。以上不当教育方式管教出来的结果是,孩子面对家长的苦口婆心时,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或是你越不让我做的,我偏偏去做。

家长先认真检讨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了解到孩子需要改正的问题后,家长不是去“管”,而是去“帮”,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做法;授予孩子正确做法的原则是放“大”抓“小”,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易懂的小故事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建议或意见,再从小细节教会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家长的态度要温和,语言简洁、坚定。说服孩子时,指出需要改正的事情即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爱的体验。

爱心小提示:

家长对孩子科学的管教,不是强势力对弱势力的压制、弱势力向强势力的屈服,也不存在某一方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家长让孩子“服管”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德和好的行为习惯等。不逆着孩子的需求去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在沟通中理解与磨合才是更符合人性的、客观有效的教育方式。

九、如何对待“记仇”的孩子

小目妈妈的讲述

我去幼儿园接儿子小目,他却给了我一个冷脸,不满意地扭着小身子问:“咋是你来接我呢?我爸呢?”尽管我一再解释爸爸今天有事,小目还是甩掉我的手说:“你来做什么?那么矮!还不会骑自行车!”4岁的小不点儿居然嫌我矮!这是老公宠他宠出来的结果。每天老公都会提前接小目离开幼儿园,父子俩去天桥附近看火车驶过,火车轰隆隆的声音小目很爱听,也很满足。我心里不由得怨起老公来,如此的娇惯分明给我增加了与孩子相处的难度,妈妈形象居然在儿子的眼里低了一大截!刚足1米高的小东西居然嫌我矮,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为了让小目的情绪尽快转好,我带他回家前,想买些他喜欢吃的东西。他挑肥拣瘦地都相不中,在超市里气急败坏地和我生气,我索性不理会他,看他有多大的能耐。

晚饭,小目吃得也是挑三拣四,我做得这不对,那不好吃的。洗脚时也不听安排,双脚乱踢将盆里的水弄出一半。容忍了一晚上的我终于爆发了,照他的小胖腿打了两巴掌。小东西可算找到哭的理由了,哇哇地嚎起来,嗓子哭哑了。

第二天早晨,小目没有像往常一样,睡一觉醒来忘记头天晚上的不愉快。我和他说话装作听不见,不时从鼻孔里发出“哼”的一声,小脸扭向一边。在他爸面前,却眉开眼笑的。

到了单位,我止不住地向同事诉起苦来。有同事说我跟小孩子一般见识,笑得前仰后合。晓枫姐批评笑我的同事:“你不也跟孩子生气?只不过你用家长的强势威吓住了你儿子,你和小目妈妈是两种性格的。”晓枫姐说,其实无论哪种性格的家长都要学会接纳孩子,尤其遇到孩子的情绪很坏时,家长更要学会接纳。比如小目见到妈妈时的那一番抱怨的话,其实想通过发脾气让妈妈关注他的坏情绪,从孩子的话里流露出了孩子已经接受妈妈不能带他看火车的现实,但心理的失落感需要抚慰。妈妈对孩子进行了安抚,带他去买东西。在孩子需要心理安慰的时候,小目对物质弥补不买账,惹得妈妈的情绪也变坏。坏情绪的恶性循环开始了第一步,小目受妈妈的坏情绪感染,想通过怄气、使小性,故意不好好洗脚向妈妈挑战,结果挨了打。双方的坏情绪同时升级,无法收场。结果出现了第二天孩子仍然在生气,妈妈也伤心难过,认为亲手养大的孩子与她“记仇”的局面。

我问晓枫姐,假设昨天换成你去接小目,遇到他那副样子怎么处理?晓枫姐说,遇到孩子的坏情绪,她会查找坏情绪的根源。在排除孩子身体有不舒服后,对确认是心理方面的情绪问题,她会先认真倾听并附和。一般情况下,在家长点头、“嗯”的态度面前,孩子的情绪会有所缓解。这时家长的认可是他转变情绪态度的关键,如果孩子感觉到发出的情绪信息被错误接收,就会变得焦躁发脾气。如果是她,会用“替代法”满足孩子的心理愿望,不急于回家,很可能去找一种新颖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感到开心,可能超过看火车带来的快乐呢!我想起当时我的确急于回家,怕孩子饿,忙三火四地做晚饭,看来忽略心理感受的做法,只能是费力不讨好。赶紧问晓枫姐,那今天的事情咋弥补呢?

晓枫姐笑了,她说晚上你见到小目的时候,估计他的情绪已经好转了,根本不像你寻思的那样孩子在记你的仇。今天与小朋友们的玩耍,应该早让孩子从坏情绪里走出来了。要不,你与他爸联系一下,晚上你去接?向孩子主动道个歉,谁让你昨晚动手打人家了呢!

晓枫姐又传授给我一招,今晚和孩子沟通一下,讲述我自己的感受,初步地让孩子认识他有了坏情绪后怎么向别人表达,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帮助,如此,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坏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得理解与尊重他人。

爱心小提示:

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有限,不能很好地向家长表达。尤其是负面的情绪,需要来自家长的理解来化解,及时地将他从坏情绪里引出来。只有先解决好孩子的情绪问题,才能让其行为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