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前儿童手工及其教育

学前儿童手工及其教育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手工是指幼儿徒手或借助简单工具,运用折叠、切割、组合等加工、变形手段使物质材料形成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实感形象的造型活动。手工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得到保证并广泛开展。学前儿童手工教育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对工具材料的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创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具体形象的活动过程。因此,手工教育对幼儿手、眼、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学前儿童手工及其教育

一、学前儿童手工

学前儿童手工是指幼儿徒手或借助简单工具,运用折叠、切割、组合等加工、变形手段使物质材料形成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实感形象的造型活动。

应该注意的是,学前儿童手工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手工技艺(注重造型结果,即手工艺制品的艺术性、技能性与实用性),它更注重造型过程,而非造型结果。对幼儿来讲,手工操作过程是集玩、学、启、用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是充满快乐与情感体验的过程。

img71

img72

幼儿在进行手工操作

作为课程,对手工的学习与重视,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中叶,英国手工艺运动对美国的主要影响就是手工业的开创,尤其是那些与工业、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学校开始设置专门的手工课程。1876年,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约翰·朗克尔将手工训练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提出来,并在普通学校开设手工课程。他认为,手工课程能够提供所有儿童都需要的智力训练。从此,手工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功能一直为教育家们所肯定。比如,欧美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将折纸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传授数学、语言、科学常识以及其他科目的知识。近年来,折纸又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特殊教育等领域。

在美国,幼儿园的倡导者们也特别强调手工与作业能为工业图画教育提供支持,以致伊丽莎白·皮博迪在其《呼吁福禄贝尔的幼儿园》一文中极力证明,幼儿园是一种初级艺术学校,它可以为工业艺术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1]。也就是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以及20世纪50年代初的日本,对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手工教学的重视,其目的并非造就艺术家或专业的手工艺人才,而是通过手工教育使儿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广泛提高和迁移,使之成为社会要求的、多行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可造之材。现在看来,其初衷和手工教育的成效在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得以充分显现,其工业设计的发达及制造业的繁荣无不与此有关。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艺术教育并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指导力度。在现行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中,手工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得到扩展和加强,同时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手工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得到保证并广泛开展。

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阶段的幼儿园,更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质保量地实施艺术教育。

img73

二、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img74

学前专业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学好并掌握丰富的手工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将学习到的手工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学前教育实践中去,能够引导幼儿使用多种工具材料,运用不同的造型手段,制作丰富的手工作品或玩具。同时,将手工制作的知识技能、手工作品有效地同环境创设、节日装饰、游戏活动及其他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并以此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手工教育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对工具材料的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创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具体形象的活动过程。

img75

学前专业学生手工作业

img76

幼儿作品

这种教育过程是一种以操作和艺术品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媒介的独特性和效能性,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对幼儿实施手工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和心智的发展

img77

幼儿在进行手工制作

幼儿与手工活动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歌德在《论德国建筑》一文中说,“人有一种构形的本性,一旦他的生存变得安定之后,这种本性立刻就活跃起来。”[2]积极主动地进行手工活动对幼儿来讲是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需要,并以这种方式反映他所面对的客观现实,同时也将作品所承载的信息传达给他人。这一反映形式是赋予生命以活力的自我体验活动,它使成长中的个体意识到生命及生命体的存在,并逐步上升到情感和认知的高度。从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器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和提高。

手工是一种操作活动,无论是徒手还是借助简单的工具,都能使幼儿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得到协调发展,特别是对手臂、手指及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手工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俗话说“心灵手巧”,换言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只有手巧才能心灵。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手的活动与动作的发展对大脑的发育、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手工教育对幼儿手、眼、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img78

缠绕造型操作板

2.有助于丰富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首要达致的是一种认知功能。”[3]艺术以其自身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在手工活动中,幼儿通过手工特有的造型语言,反映主体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社会生活,显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获得审美感受。

img79

img80

img81

幼儿作品

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和心理操作,幼儿可以充分认识、了解并利用各种操作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其特点,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由于物资材料的性质有别,造型也因此有无穷的变化;另一方面,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心理操作,不仅能够将自身对美的感受传达给他人,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操作过程中使自己对美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观察、感受、操作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要素,同样也是幼儿进行手工造型的基本方式。

3.有助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同作用。虽然幼儿抽象思维发展较晚,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产生却比较早。幼儿手工活动的进行需要构思、立意,需要对工具材料加以选择与运用,更需要折、剪、撕、捏、插接、粘贴等手部动作的配合与熟练的加工技能。特别是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断萌生的新构思、新意象,会使幼儿不断反复和修改造型物。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幼儿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积极的因素会极大促进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img82

幼儿作品

4.有助于学前儿童学习其他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大脑两半球既有特定的机能又是协同工作的。幼儿阶段脑细胞的结构和机能在不断地进行着复杂化过程。手工活动中,幼儿十指的动作与脑的协调配合,使得大脑获得积极有效的刺激,这种刺激有利于幼儿大脑皮层主要机能的发育与完善。因此,手工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手工教育所提供的丰富的认知途径,既为幼儿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奠定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又对其他领域的知识起到了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img83

幼儿园教师制作的主题教育活动墙饰

手工学习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手工制作特别是立体造型物的制作,对幼儿空间思维能力、艺术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其他学科门类所不能比拟的。

手工制作过程中,程序性、合作性、主体性和审美性很强,它有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更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

img84

幼儿作品

总之,手工教育在幼儿道德、智力、才能、健康和审美的养成与发展上具有独到的促进作用。

(二)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任务

1.认识并逐步学会使用手工材料和工具

给幼儿提供充分接触和认识多种工具材料的机会是学前手工教育的首要任务。丰富多样的工具材料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并使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接触中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质,萌发创作意图和制作构思。比如,让幼儿在撕剪、揉搓、折叠等过程中感知纸的物理特性,不同质地纸张的造型特点等。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及其性质进行综合造型的能力,以及合理、有效使用工具的能力。

img85

在材料的准备上,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多种类型的造型材料,而不是一次活动中的材料堆砌。手工材料的准备与更新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投放与补充。

img86

img87

img88

在工具的提供上,要重点关注工具的适用性,并且用起来要得心应手。比如,幼儿在剪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剪刀夹纸的现象(幼儿通常会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从剪刀中取出夹住的纸),其实有些时候并非幼儿不会使用剪刀,而是剪刀自身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工具使用上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质量好、易于操作的工具。

2.教会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手工知识和表现技能

img90

幼儿作品

艺术表现需要技能技巧和基本的知识系统,幼儿手工也不例外,基本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掌握,会使幼儿与手工活动更具亲和力,其作品也会更具艺术表现力。所以,教会幼儿掌握基本的手工知识和表现技能是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基本任务。

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是手工知识技能习得与掌握的主要途径。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逐步学会识别造型方式,学习折叠、切割、组合、粘贴、编织、插接等手工制作的表现手法;会用不同的手工造型种类表现造型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掌握合理、正确的手工制作程序、方法步骤;建立初步的分寸感并初步正确地把握艺术表现形式。

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是因为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创造的因素,其创造性越强,趣味性就随之增强,技能要求就越高,操作的持续时间就越长,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也就越快。

幼儿作品

须明确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是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唯一目的,实践中要防止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的学习,更不能将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强加给幼儿。

3.鼓励、支持幼儿将手工制作用于生活美化和其他活动中去

《纲要》在表述艺术教育内容时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也就是说,手工应用是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根本任务。

img93

师生共同制作的像框

img94

用幼儿手工作品装饰美化的活动室墙壁

幼儿制作的活动室挂饰

要将《纲要》精神落在实处,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引导幼儿从周围环境或日常生活中收集安全的、可用于手工活动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并与幼儿一起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地搁置好,为手工制作奠定物质基础。

第二,提供多种形式的手工操作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题性手工教学活动,提高幼儿制作能力,并将其手工作品陈列在幼儿园或家中。一方面,加强幼儿对手工应用的认识;另一方面,激发其再创造的积极性。

第三,在掌握基本造型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幼儿学习运用多样化的造型手段、多种材料进行综合造型,并且能按个人的意愿、喜欢的方式制作玩具。

img96

幼儿自制玩具

第四,加强手工应用以及手工与其他活动的横向联系。对幼儿来讲,手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重要形式。手工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即知识、技能的广泛应用与迁移。手工作品可以用来美化幼儿园、活动室以及幼儿其他的生活环境;手工制作可以与绘画、欣赏、科学、语言、游戏等活动相结合,以便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总之,在幼儿手工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防止一刀切,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幼儿的艺术行为和手工作品,对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要及时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其次,手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体的发展,“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4];最后,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功能,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与同伴一起分享、体验情感表达和手工创造的快乐,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img97

手工制作的触觉墙

img98

手工制作与主题教育活动有效结合

img99

幼儿作品

img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