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驮着飞机的平板船果然身手不凡

驮着飞机的平板船果然身手不凡

时间:2024-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打破飞机着舰禁区,英国海军少校邓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该舰标准排水量为14450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飞机20架。

驮着飞机的平板船果然身手不凡

img450

图6-1

图6-2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在受邀参观的农民朋友的目睹下,共飞行了4次,最后一次飞行59秒,距离260米。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图片上的飞机模型是作者自制的1/72飞行者一号飞机模型(图6-1)。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了,人类首次发明了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图6-2)!20世纪初,关于飞机的发明和创造,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刚问世不久的飞机很快就和军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短短7年以后,法国人亨利·法布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水上飞机,令飞机的起降范围自陆地延伸至海上。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在伯明翰号轻巡洋舰木质甲板上驾驶柯蒂斯式双翼机,成功离舰起飞,并降落到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创下人类首次从军舰上起降飞机的纪录(图6-3)。各国对未来空中力量抱有远见的人士以各种方式促使军方建立海军航空兵。然而,当时各国海军还是热衷于打造“大舰巨炮”的军备竞赛,建设海军航空兵的想法算是非常前卫的了。尽管如此,水上飞机的发明仍受到各国海军的瞩目,尤其是英国建造了第一种专门装备水上飞机的舰船——竞技神号水上飞机母舰,并在1912年5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航空兵,日本、意大利、德国、俄国也随之跟进发展水上飞机母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是唯一将水上飞机母舰使用于海上作战的国家,在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海军提出水上侦察机有助战局发展的意见,并要配置保护它的战斗机。因此不能只使用没有飞行甲板、无法供战斗机起飞的水上飞机母舰。必须重新设计另一种有飞行甲板的新军舰,这就是后来的航空母舰。

图6-3

1917年3月,英国海军决定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改建为飞机母舰。暴怒号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舰体的前半部加装了69.5米长的飞行甲板,铺设了木制的飞行跑道。改装后的暴怒号被称为“飞机载舰”(图6-4)。

图6-4

由于刚建造好的航空母舰上高耸的塔式桅杆和烟囱的阻碍,起飞后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为了打破飞机着舰禁区,英国海军少校邓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1917年8月2日,邓宁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驾驶“幼犬”战斗机用侧滑着陆的方式艰难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号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开飞机在航行的军舰上降落的先河。几天之后,当邓宁又一次试图重复这个惊险动作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邓宁不幸以身殉职。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这一次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米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在后甲板还安装简单的降落拦阻装置用于飞机降落(图6-5)。

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直到后来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以后才像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图6-6)。1918年7月19日七架飞机从暴怒号上起飞,攻击德国的飞艇基地,这是第一次从航母上起飞的攻击行动。

图6-5

img455

图6-6

暴怒号性能指标如下:

设计排水量:16500吨,22600吨(改装全通飞行甲板后);满载排水量21000吨,27250吨(改装全通飞行甲板后)。

主尺度:长786.6英尺(239.8米)(全通飞行甲板长度)、水线长735.3英尺(224米)、型宽89.6英尺(27米)、吃水27.2英尺(8.3米);1917年底的飞行甲板长228英尺(69.5,前部)、283英尺(86.3米,后部);1925年的飞行甲板长度576英尺米(175.6米1925年,全通);1943年的飞行甲板长度596英尺(181米,全通);宽91.6英尺(28米)。

动力装置:18台Yarrow锅炉;BrownCurtis蒸气机;主机输出功率90000轴马力;4桨4轴。最大航速:31节(设计);30节(实测速度)。续航能力6400海里/15节。

舰载机:27-36架(改装全通飞行甲板后)。

舰员:748人(其中360名空勤人员)。

从1917年开始,英国海军将建造中的客轮卡吉林号改装成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图6-7)。舰上原有的烟囱被拆除,设计人员设计出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百眼巨人号初具现代航母的雏形。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工。该舰标准排水量为14450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飞机20架。同年9月,该舰编入皇家海军的作战序列。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号尚未来得及接受战火的洗礼,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结束了(图6-8)。

img456

图6-7

img457

图6-8

从一开始就作为航空母舰设计的舰船,是日本的凤翔号航空母舰。这艘拥有全通式飞行甲板、上层建筑岛式结构的航空母舰,成为各国航空母舰设计建造的参照样板(图6-9)。1920年日本海军在“浅野造船”开工建造,并于1922年12月建成服役,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

img458

图6-9

凤翔号航空母舰性能指标如下: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7470吨,满载排水量10600吨。

主尺度:长165米、宽18米、吃水6.2米。

动力装置400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8000海里/15节。

武备:4门140毫米口径火炮现代化改装时增加30门25毫米口径高射炮。舰载机21架

img459

图6-10

img460

图6-11

根据日本海军制定的“八八舰队”计划,赤城号原来是作为战列巡洋舰于1920年12月6日开工建造的(图6-10)。为遵守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5日暂停建造,1923年日本将其改造成航空母舰,1927年完工服役(图6-11)。赤城号建成的飞行甲板呈阶梯状,分为3层,上层是起降两用甲板,中下两层与双层机库相接可供飞机直接起飞,中层甲板供小型飞机起飞,下甲板层较长供大型飞机起飞。上层飞行甲板前端下面是横跨舰体两舷的舰桥,为了消除烟囱排烟对飞机着舰造成的不良影响,横卧式烟囱向下弯曲伸向舷外。安装10门200毫米口径火炮,用来打击巡洋舰等水面目标,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出任赤城号舰长。

1935—1938年期间,赤城在佐世保海军船厂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图6-12)。取消不实用的中下两层飞行甲板,将其改为机库,扩增机库的结果使得战备机增加为66架;上层飞行甲板改为全通式,一直延伸至舰首用立柱支撑(图6-13)。升降机3座。在航空母舰的侧舷上装备烟囱是这一阶段日本航空母舰的特色(图6-14)。

img461

图6-12

img462

图6-13

img463

图6-14

赤城号航空母舰的性能指标如下。

标准排水量:29500吨/36500吨(改装后),满载排水量:41300吨(改装后)。

主尺度:改装后长260.67米/249.2米(飞行甲板),宽31.32米,吃水8.7米。

动力:19台锅炉,蒸汽轮机,主机最大输出功率133000马力,4轴。最大航速31节,续航距离8200海里/16节。

武器装备:6座20厘米口径舰炮、6座12厘米双联装高射炮、14座25毫米三联装高射炮。舰载机:舰载战斗机18架、舰载轰炸机18架、舰载攻击机27架(1941年12月)。

舰员编制:改装后1630人。

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沪抗战中,赤城号参与轰炸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赤城号先后在长江流域、华南、海南等地作战,参与杀戮中国军民。

1940年,日、美关系日趋紧张,美国太平洋舰队移师珍珠港。1941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制定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各航空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山本五十六的政策是训练中的伤亡与实战中的伤亡同样对待。致使赤城号以及第一航空战队的飞行员在参战前轰炸的命中率可达到80%的水平。

1941年12月7日赤城号作为日本航空舰队旗舰偷袭珍珠港。由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由6艘航母组成的日本航空母舰编队在12月6日到达了预定海域。南云中将在他的旗舰赤城号指挥室里下达了攻击命令。赤城号桅杆上升起了Z字旗,6艘航母同时拉响了战斗警报,这支日军航母编队进入了战斗状态。

6时15分,南云中将命令第一攻击波出动(图6-15)。由空中指挥官渊田中佐直接指挥的49架水平轰炸机首先从赤城号航母起飞,接着共有183架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分别从6艘日本航母上起飞,编队完毕后直扑珍珠港。7时40分,日军第一攻击波编队机群飞到了珍珠港上空。偷袭珍珠港的战斗开始了!俯冲轰炸机马上拉开距离,对着珍珠港内的机场、航空站进行俯冲投弹。美军机场上停放的战机瞬间被摧毁。接着,第一攻击波编队机群中的水平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对停泊在珍珠港内的战列舰和其他军舰进行狂轰滥炸(图6-16)。

img464

图6-15

img465

图6-16

图6-17

第一攻击波结束后,又进行了第二波攻击,第二波的攻击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图6-17),太平洋战争随即爆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场上起了决定性

作用,从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编队偷袭珍珠港,到双方舰队自始至终没有见面的珊瑚海海战,再到运用航空母舰编队进行海上决战的中途岛海战,从此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现代远洋舰队的主干力量。美国建造了26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图6-18),由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组成庞大的航空母舰编队成为打赢太平洋战争的功臣(图6-19)。

图6-18

img468

图6-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