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76年忽必烈重置敦煌为沙州,并收归敦煌隶属肃州,由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朝统治者提倡儒释道并重政策,还在敦煌等地大力扶持佛教,并极力推崇佛教中的喇嘛教,敦煌石窟中出现了西藏式密教艺术。1645年清兵入关,迁都北京,此时的敦煌并没有被清朝统治者纳入管理范围,敦煌由吐鲁番占据。但此时的敦煌因丝绸之路早已彻底中断的缘故,既不是边防要塞,又不是交通要道,只是一个仅有万余人口的西北边远小镇。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西夏时期的敦煌

西夏王朝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党项人建立的,党项人则主要是由羌族中的党项族部落逐渐发展形成的,他们长期过着畜牧狩猎的生活,不知五谷,没有文字,用草木结绳计算岁月,最早生活在甘肃、四川、青海的交接处,以后逐步内迁到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五代时期中原分裂,党项族政权在与周边藩镇的斗争中壮大起来,党项首领乘机发展割据势力,宋初称宋为臣,并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又把目标锁向河西走廊。公元1028年,在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党项族击破了甘州回鹘,切断了西北与中原的联系后,又继续向西进军。1036年,他们先后攻占了肃、瓜、沙等地,占领了河西地区,夺取了沙州回鹘在敦煌的统治权,把统治中心转到了瓜州(今安西)。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成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统治了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地。

党项族是草原游牧民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的交往融合中,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开始了农耕生产、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活动。在李元昊的授意下,他们模仿汉字创立了西夏文字,在西夏境内与汉文、藏文等同步使用。攻取河西后,他们继续推行北宋以来的政治制度;把儒家经典和汉文佛经等翻译成西夏文大力推行;学习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兴修水利建设,使河西地区的农业较快恢复,还在敦煌修建御用粮仓,以备军需;积极学习汉族的制铁技术,发展手工业制品,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冶铁技术“冷锻法”(图25)。西夏人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兵器弓弩,传到中原,在宋、元两朝受到青睐,被称为良弓劲弩。

img27

图25 榆林窟第3窟-东壁-打铁、酿酒-西夏

西夏在统治西北期间,大力宣扬佛教,尊佛教为国教,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建造和重修了约70多个洞窟(图26)。宋代时期,因西夏长期与宋为敌,不许西域各国使者通过其占领的河西地区向宋朝纳贡,对过往商人收取重税,迫使西域使者和商人改道从塔里木盆地南沿经青海到中原;另一条从中原的北方到河西走廊,向北经蒙古高原西行到天山北麓,最后到达中亚地区。又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敦煌渐渐失去了在中西文化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img28

图26 榆林窟第29窟-西壁-男供养人-西夏

元朝时期的敦煌

公元1209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骁勇的蒙古骑兵进攻西夏,西夏战败请和。1227年3月蒙古军队占领敦煌,同年6月,成吉思汗在西征回师途中消灭了西夏王朝,河西走廊被蒙古全线占领,敦煌隶属八都大王管辖。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忽必烈重置敦煌为沙州,并收归敦煌隶属肃州,由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为了保证中西交通信道的安全,元朝统治者在沙州、瓜州、肃州设立了驿站,这时的敦煌只不过是元朝建立在丝路信道上的一个给养补给站,地位远不如汉唐时期重要。

img29

图27 榆林窟第6窟-西壁北侧-供养人-元

敦煌被元朝占领后(图27),大批的蒙古人迁移到敦煌。元朝统治者为稳定敦煌社会局面,招抚流民,通过移民大量开荒屯田,恢复敦煌的农牧业生产和经济贸易。随着元朝统治者对西北的进一步经营,丝绸之路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敦煌渐渐兴旺起来,经济再次复苏。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的南道,从罗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公元1271年到达河西走廊,在他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繁荣景象。

元朝统治者提倡儒释道并重政策,还在敦煌等地大力扶持佛教,并极力推崇佛教中的喇嘛教,敦煌石窟中出现了西藏式密教艺术。现存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刻于1348年,是由镇守沙州的西宁王速来蛮及其家族出资刻立的。碑上刻着“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分别由汉文、西夏文、梵文、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六种文字组成(图28),可以说这六种文字是当时敦煌通用的文字,反映了敦煌各民族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情况。以后,速来蛮又重修了皇庆寺(莫高窟第61窟),开凿了10多个洞窟,证明佛教在这一时期仍然得到敦煌各族人民的崇信。但是,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一个以和林为中心纵横亚欧两大洲的蒙古汗大国,其疆域面积超过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又因海上交通贸易和北方草原之路的发展,因此,此时期的敦煌失去了中西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img30

图28 六字真言碑

明清时期的敦煌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72年明朝派冯胜率大军经略河西,击败了驻河西地区的元朝守军残部,但敦煌仍由元朝残部守驻。因明朝边防重点转至北方,加上航海技术的发达,明朝与西方的交流主要依靠海路,统治者对敦煌失去了兴趣,在肃州西面修筑嘉峪关为明朝西部关口(图29),渐渐放弃了对瓜、沙(今安西、敦煌)两地的经营,敦煌变成了关外城镇,古丝绸之路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391年,明朝进攻哈密,沙州蒙古王子归顺明朝,并向明朝纳贡。1404年,明朝在敦煌置沙州卫,仍由蒙古后裔统治。其后敦煌又经历了一些战争,直至1524年明朝关闭嘉峪关,敦煌人口大多迁入关内,敦煌荒废,成了无人耕田、牧民放牧的荒凉之地。昔日繁花似锦的敦煌莫高窟没了香火,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任凭流沙掩埋,风吹雨打……

img31

图29 嘉峪关城楼

1645年清兵入关,迁都北京,此时的敦煌并没有被清朝统治者纳入管理范围,敦煌由吐鲁番占据。1718年康熙平定新疆以后,直到1723年雍正才在敦煌设置了沙州所,两年后升格为沙州卫。1726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巡视敦煌时,发现了这块荒废了三百多年的绿洲耕地,为解决边防军需,建议清廷移民开荒屯田,清朝统治者就从甘肃各州迁移2400余户到敦煌居住屯田,敦煌人口才开始增加,农牧业生产和经济逐渐恢复。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州卫更名为敦煌县。因敦煌新迁移民中有不少佛教信徒,莫高窟的香火才再次被点燃。清朝末年,敦煌经过移民的辛勤劳作,农耕生产和经济大有改变。但此时的敦煌因丝绸之路早已彻底中断的缘故,既不是边防要塞,又不是交通要道,只是一个仅有万余人口的西北边远小镇。与敦煌西邻的新疆少数民族早已信奉了伊斯兰教,东面中原地区的佛教也已衰落,敦煌文化明显落后,已无法和中原文化同步发展,莫高窟更是一片荒凉景象。特别是同治年间,为响应太平军、捻军起义,陕西、甘肃、新疆爆发了反清回民起义。回民起义军和清兵不停地交战,其中陕西的白彦虎带领的一支回民起义军被清兵赶到了嘉峪关外,白彦虎等退到敦煌,占据了莫高窟,尽毁窟檐和连接上下层洞窟之间的木质栈道,使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蒙受了一场愚昧带来的耻辱(图30)。后来白彦虎被迫退到新疆逃入俄国。

图30 1908年2月,伯希和考察团努埃特拍摄的莫高窟残破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