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素质和人力资源建设。我国历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都将健康指标作为检测的重点内容之一。视力不良是我国学生中检出率最高的常见病,其中绝大多数属近视。近视使患者注意力深度和广度受限,辨认远处和精细目标能力下降,是高考体检受限的主要原因。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硬组织发生脱矿、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被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缺损的常见病。龋患一旦发生,不能自愈或再生,只能依靠充填等方式矫正,如果治疗不及时,伴随龋病的发展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龋病、肿瘤、高血压并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贫血是中小学生常见的营养问题,对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体质健康和脑力工作能力都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山东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贫血这三种常见病的流行分布及变化趋势,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学生健康保健规划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5和201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调研检测的7~18岁城乡汉族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分为两个层次:①以2010年全省16市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的检测资料为依据,分析山东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贫血的流行分布现状。②以2005年和2010年3个全国检测点(济南、烟台、济宁)和大学的检测资料为依据(检测点校、方法、质控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分析3种常见病的流行趋势。
1.2 指标和方法
1.2.1 视力检测 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以“视力状况”和“屈光状况”为指标,裸眼视力≥5.0为视力正常。凡裸眼视力<5.0为视力低下,再进一步行串镜矫正,判定屈光状态:正片视力下降,负片视力上升,为“近视”;负片视力下降,正片视力上升,为“远视”,正片、负片均无变化,为“其他眼病”。以人为单位,统计视力低下率和近视率。
1.2.2 龋齿检测 由经过培训的口腔专业技术人员检查7、9、12、14、17岁5个年龄组中小学生的龋患情况,记录指标分乳牙、恒牙龋患、龋失、龋补三种情况。
1.2.3 血红蛋白检测 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Hb),低血红蛋白诊断标准:7~13岁Hb小于120g/L,14岁以上男性Hb小于130g/L,14岁以上女性Hb小于120g/L。
2 结果
2.1 视力不良与近视
2.1.1 流行现状 2010年山东省城乡7~22岁大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见表1、表2。城乡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从7岁至22岁,男生由25.82%上升到90.73%,女生由27.85%上升到94.98%。将7~22岁分为5个学段:小学低年级(大体相当于7~9岁)、小学高年级(大体相当于10~12岁)、初中(大体相当于13~15岁)、高中(大体相当于16~18岁)和大学(19~22岁)。视力不良率随学段的上升趋势明显,由小学低年级的31.49%(男)、37.66%(女),上升到大学阶段的89.72%(男)、94.64%(女)。在视力低下中,绝大多数是近视,男生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近视眼分别占88.20%、93.64%、91.58%、98.70%和98.89%;女生分别占90.15%、93.24%、91.19%、98.62%和99.35%。城乡各年龄组近视检出率见表3、表4。男女生分别由7岁时的22.81%和24.79%上升到22岁时的88.80%和94.59%;由小学低年级的22.77%和33.95%上升到大学阶段的88.72%和94.02%。近视患病率总的趋势是:随学段的上升而升高,城市高于乡村,女生高于男生,见表5、图1。
表1 2010年山东省7~22岁汉族男生视力低下检出率
表2 2010年山东省7~22岁汉族女生视力低下检出率
(续表)
表3 2010年山东省7~22岁汉族男生近视检出率
表4 2010年山东省7~22岁汉族女生近视检出率
(续表)
表5 2010年山东省不同学段学生近视检出率比较
小学1:小学低年级(大体相当于7~9岁);小学2:小学高年级(大体相当于10~12岁)。
图1 城乡男女生不同学段近视患病率
(小学1:小学低年级,大体相当于7~9岁;小学2:小学高年级,大体相当于10~12岁)
2.1.2 流行趋势
从3个全国检测点(济南、烟台、济宁)和大学的动态检测资料来看,2005~2010年的5年间,城乡男女生4个群体不同学段的近视率发生了一些变化(图2~5),城市中小学生近视率有不同程度上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升幅最为明显,小学低年级由2005年的25.2%(男)、35.0%(女)上升到2010年的43.3%(男)、50.1%(女);小学高年级由50.8%(男)、58.0%(女)上升到62.8%(男)、74.2%(女)。乡村小学低年级由18.8%(男)、28.6%(女)上升到35.7%(男)、39.4%(女)。可以看出,近视流行的低年龄化(低学段)趋势十分明显,防近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低年龄/学段儿童。
图2 2005~2010年城市不同学段男生近视率变化
(小学1:小学低年级,大体相当于7~9岁;小学2:小学高年级,大体相当于10~12岁)
图3 2005~2010年城市不同学段女生近视率变化
(小学1:小学低年级,大体相当于7~9岁;小学2:小学高年级,大体相当于10~12岁)
图4 2005~2010年乡村不同学段男生近视率变化
(小学1:小学低年级,大体相当于7~9岁;小学2:小学高年级,大体相当于10~12岁)
图5 2005~2010年乡村不同学段女生近视率变化
(小学1:小学低年级,大体相当于7~9岁;小学2:小学高年级,大体相当于10~12岁)
2.2 龋齿
2.2.1 流行现状 201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乳恒牙龋患率见表6、表7。城市7岁儿童乳龋患率在75%以上,乡村更是高达90%以上;城乡男女生4个群体17岁恒牙龋患率都接近或超过50%,说明我省儿童少年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整体上龋补率都很低,最高的年龄组不过10%左右,多数年龄组都在10%以下,见图6~9。
表6 2010年山东省儿童乳牙龋患率
表7 2010年山东省儿童青少年恒牙龋患率
图6 2010年男生乳牙龋失补率
图7 2010年女生乳牙龋失补率
图8 2010年男生恒牙龋失补率
图9 2010年女生恒牙龋失补率
2.2.1 流行趋势 从济南、烟台、济宁3个全国检测点的检测结果来看,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男生7岁、9岁乳牙龋患率稍有下降,女生有所升高,分别由81.4%、67.9%上升到83.8%、78.2%(图10、图11)。多数年龄组恒牙龋患率都有所上升,如17岁男生由29.8%上升到44.5%(图12、图13)。
图10 2005~2010年男生乳牙龋患率变化
图11 2005~2010年女生乳牙龋患率变化
图12 2005~2010年男生恒牙龋患率变化
图13 2005~2010年女生恒牙龋患率变化
2.3 低血红蛋白
201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见表8。城乡男女生不同年龄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差别较大,12岁城市男生最低(7.58%),14岁乡村男生最高(23.04%),总的趋势是乡村高于城市。2010年与2005年相比,大部分年龄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有所上升,以9岁为例,分别由12%(男)、10.9%(女)上升到21.7%(男)、34.6%(女),见图14、图15。
表8 2010年各年龄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
图14 2005~2010年男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变化
图15 2005~2010年女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变化
3 讨论
学生近视是世界范围的青少年健康问题。近年来近视在我国的迅猛增长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7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将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治列为当前学校卫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内外学者公认,导致青少年人群近视高发的关键原因是学习负担过重、视近工作时间过长[1]。但实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如(学校和家庭)视近工作环境不良[2]、儿童早期教育方法失当(过多的视近活动)[3]、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缺乏体力活动)等[4]。针对这些问题,中发7号文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例如:学校应每年进行2次视力检查;教师、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做2次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采光、照明、课桌椅等基本达到标准;通过学校健康教育课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宣传教育等。另外,近视不完全是一种孤立的屈光异常,它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状况有关,儿童青少年近视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也会影响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或者成为近视的诱因[5~7]。换言之,导致儿童少年近视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次之分,又有共同作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近视眼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呈居高不下或逐渐上升态势,降低和控制青少年近视率就成为我国和许多国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除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应该将改善营养、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重要的辅助措施。就全国范围而言,山东是近视流行的高发区[8]。本文研究发现,山东省中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特别是近视流行的低年龄化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遏制这种低年龄化趋势应成为防近工作的重点。学龄前和小学入学阶段就应加强防近知识的宣传普及,培养儿童的防近技能。要强化学校老师在防近工作中的作用,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完善健康教育和阳光体育等系列素质教育制度,将防近工作纳入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动员社会参与,积极开展群防群治。
不可否认,我国学生体质调研使用的视力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只检查远视力,没有检查近视力;判断近视,主要依据串镜检查,没有经过散瞳检影。因此,视力不良(尤其是近视)不是临床诊断,冠以“疑似近视”更为合适。然而,没有理由就此否定学校视力检查的现实意义。确切地说,现行的学校视力检查属于一种教育学诊断,而非单纯的医学诊断,对及早了解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做到早发现、早矫治,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对于本调研结果的解释也要慎重,尤其不要出于商业目的而大肆渲染、炒作;学校应将视力检测结果告知学生或家长,建议“视力不良”的学生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不要随意配镜,以免某些暂时性的视力减退被过早地固定化。
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硬组织发生脱矿、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被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缺损的常见病。龋患一旦发生,不能自愈或再生,只能依靠充填等方式矫正,如果治疗不及时,伴随龋病的发展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龋病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之一。龋患率和龋均只是反映群体龋齿流行和严重程度的指标,而龋补率才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口腔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事实上我们对龋补率这一指标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发达国家龋补率已达85%[9],相比之下,我国目前龋补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口腔保健基础薄弱。至于乳龋补率较低,也与我国民间轻视乳龋矫治及一些错误的传统观念有关,如有的家长认为乳牙早晚是要替换的,即使患了龋齿也没有必要充填。本文分析表明,山东省中小学生口腔保健水平较低,表现在较高的龋患率和较低的龋补率,与口腔保健网络不健全有关。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学生口腔保健网络,加强健康教育,配合普查普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窝沟封闭),提高学生牙齿健康和口腔卫生水平。
贫血是中小学生常见的营养问题,对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体质健康和脑力工作能力都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学生体质调研采用WHO(1972)低血红蛋白筛查标准,本文的结果只是筛查,而非医学诊断,故文中冠以“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而非“贫血率”。尽管如此,对于贫血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分析表明,山东省中小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还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改善膳食结构和铁营养;配合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和营养搭配,提高学生饭菜质量;定期监测和普查普治等综合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健康成长。
(张迎修)
[1] Sjostrom A,Sjostrand J.Myopisation:The refractive tendency in teenagers.Prevalence of myopia among young teenagers in Sweden.Acta Ophthalmol Scand,2000,78:177-181.
[2] Muttido,Zadnik K.Age related decreases in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Longitudinal change or cohort effect?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0,41:2 103-2 107.
[3] Schwarz K,Yeung S,Symonsn,et al.Survey of school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 in Bradford.Eye,2002,16:530-534.
[4] Fands,Lamds,Lam RF,et al.Prevalence,incidence,and progression of myopia of school children in Hong Kong.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1 071-1 075.
[5] 季成叶.中国学生视力不良、近视检出率动态变化及近视和生长发育相互关系分析.见: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0-185.
[6] 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97-99.
[7] 张迎修,王淑荣.不同学段近视学生的生长发育及体质特征.中国校医,2005,19(5):448-451.
[8] 张迎修.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的地域分布特点.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686-688.
[9] Petersen PE,Christensen LB.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reenland.Int J Circumpolar Health,2006,65:35-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