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肥胖流行现状及年变化趋势

肥胖流行现状及年变化趋势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5,6]。2.1.2 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 城乡7~18岁各年龄组的超重、肥胖率见表5。乡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从2000年开始,分别由4.63%(男)、2.21%(女)上升到2010年的14.36%(男)、7.31%(女)。超重和肥胖都会增加导致人体不良健康后果的危险[11,12]。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25年变化趋势

儿童和成人肥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不仅发达国家泛滥成灾,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像我国这样正经历迅猛经济发展、巨大社会变革、都市化进程加速的“经济转型期”国家。肥胖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专家预测,肥胖将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4]。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5,6]。肥胖不仅影响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体能活动,而且还是成年期多种严重疾患的根源。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疾病都与儿童期肥胖有密切关联[7~9]。本文重点分析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分布特征,以及1985~2010年25年间的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防治规划、策略,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学生健康保健机构采取针对性的肥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201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7~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析超重、肥胖率的地域、城乡及年龄特征;以济南、烟台、济宁3个全国检测点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析超重、肥胖率在1985~2010年25年间的变化趋势。

依据个体的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并推荐使用的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表1)[10]。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表1 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kg/m2

img115

2 结果

2.1 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

2.1.1 BMI发育水平 2010年山东省城乡7~18岁儿童青少年BMI均值、标准差见表2。总的趋势是BMI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如城市7~18岁男生平均比乡村高0.82,女生平均高0.20。城乡各年龄BMI百分位数见表3、表4。

表2 2010年山东省7~18岁儿童少年BMI均值、标准差(kg/m2

表3 2010年山东省7~18岁男生BMI百分位数(kg/m2

img117

表4 2010年山东省7~18岁女生BMI百分位数(kg/m2

2.1.2 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 城乡7~18岁各年龄组的超重、肥胖率见表5。不同年龄的流行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从“超重+肥胖”率来看,城市男生以9~12岁较高(36.57%~39.22%),乡村男生以7~10岁较高(28.96%~33.15%),城乡女生均以7岁最高,分别为25.64%、25.65%,见图1~4。7~18岁超重总检出率分别为17.13%(城市男生)、13.66%(乡村男生)、11.07%(城市女生)、9.49%(乡村女生);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4.46%(城市男生)、8.83%(乡村男生)、6.70%(城市女生)、5.14%(乡村女生)。从城、乡、男、女4个群体的“超重+肥胖”率来看,呈现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的特征,表现为:城市男生(31.59%)>乡村男生(22.49%)>城市女生(17.77%)>乡村女生(14.62%)。见图5。

不同地区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城市男生以泰安、济南为最高,分别为42.59%、42.31%,聊城最低(20.30%);城市女生以济南、泰安最高,分别为26.17%、24.59%,聊城最低(10.70%);乡村男生以泰安、济宁最高,分别为35.09%、31.00%,潍坊最低(11.67%);乡村女生以烟台、济宁最高,分别为19.97%、19.67%,菏泽最低(6.98%)。见图6~9。

图1 山东省城市男生超重、肥胖率曲线

img120

图2 山东省乡村男生超重、肥胖率曲线

img121

img122

图3 山东省城市女生超重、肥胖率曲线

img123

图4 山东省乡村女生超重、肥胖率曲线

图5 山东省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总率

img125

图6 城市男生超重、肥胖率的地域分布

img126

图7 城市女生超重、肥胖率的地域分布

img127

图8 乡村男生超重、肥胖率的地域分布

图9 乡村女生超重、肥胖率的地域分布

2.2 超重、肥胖流行的长期趋势

以济南、烟台、济宁3个全国检测点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检测资料为依据(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一致,有较好的可比性),分析山东省儿童青少年BMI分布及超重、肥胖流行的长期趋势。

2.2.1 BMI的长期趋势 不同年份儿童少年BMI的第50百分位数(P50)见表6、表7。1985~2010年的25年间,山东省儿童少年BMI明显增长,7~18岁城市男生平均增长2.48kg/m2,增幅为14.62%;城市女生平均增长1.23kg/m2,增幅为7.36%;乡村男生平均增长1.99kg/m2,增幅为12.12%;乡村女生平均增长1.08kg/m2,增幅为6.89%。将过去的25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2000年;第二阶段:2000~2010年),比较不同阶段的增长速度(平均每10年增长值)。城市男女生第一阶段的增速明显大于第二阶段,相反,乡村男女生第二阶段的增速则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图10)。

表6 不同年份7~18岁男生BMI P50(kg/m2

img129

表7 不同年份7~18岁女生BMI P50(kg/m2

img130

img131

图10 不同阶段7~18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10年BMI增长值

2.2.2 超重、肥胖流行的长期趋势 1985年山东省城乡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在1%以下,提示尚无肥胖流行,然而,从1995年开始,城市儿童少年肥胖检出率快速上升,呈流行态势,由1995年的5.28%(男)、3.22%(女)上升到2010年的17.23%(男)、6.93%(女)。乡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从2000年开始,分别由4.63%(男)、2.21%(女)上升到2010年的14.36%(男)、7.31%(女)。从“超重+肥胖”总率来看,城市儿童少年在1985~2000年的15年间快速上升,在之后的10年里(2000~2010年)增速有所减缓,并保持在高位;乡村儿童少年在1995年以前维持在较低水平,从2000年开始出现快速上升,尚未有减缓的迹象。见表8、图11。

表8 山东省不同年份城乡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比较(%)

img132

城乡比较P<0.05。

img133

图11 不同年份城乡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总率

3 讨论

研究证明,肥胖是成年期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都会增加导致人体不良健康后果的危险[11,12]。近20年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85年,中国大城市儿童少年的肥胖检出率仅为0.25%(男)、0.15%(女),超重率为1%~2%,到2000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肥胖检出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3]。山东省儿童青少年在1985~2005年的20年间,各年龄组BMI均值以及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全国及欧美的一些报道基本一致[14,15]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在1985年前后肥胖处于散发阶段,各年龄组均在1%以下,到1995年前后城市进入流行阶段,达到3%~5%,乡村仍处于散发阶段(男0.56%、女0.22%),2000年前后城乡儿童少年都进入了全面的流行阶段。纵观山东省儿童青少年25年来肥胖的发展趋势,经历了从散发到流行、从城市到乡村的过程,与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乡村经济改善较城市相对滞后的现状相符合。

就全国范围来讲,山东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MI)处于较高的水平,如2000年山东省7~18岁青少年BMI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城乡男女生BMI不仅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城市男生位列27省(市)之首[16],较高的BMI加上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迅速上升,使防治工作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伴随都市化、工业化、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膳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不足,动态时间减少,静态生活时间增多,生活方式由“动”趋“静”,以及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和不良的饮食生活行为等共同构成“肥胖易感环境”[17]。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必须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尤其要纳入政府以及教育、卫生部门的总体发展规划。

肥胖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即时性生理危害,表现为不良体态,行动不便,影响体温调节和血液循环,肺功能下降,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运动能力下降等。②影响学习能力,对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学习能力产生不良影响,肥胖程度越严重,损害效应越大。③导致心理行为障碍,肥胖儿童常受到他人各种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对其自尊、自信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青春发育早期出现的肥胖,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阻遏现象(如自我意象扭曲)最为严重。不良外环境(伙伴歧视、学业受挫等)和自身易感因素(如自惭形秽感)的联合作用,常导致肥胖少年心理情绪障碍,且持续影响到成年后的社会适应、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等。④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如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应采取以下主动干预策略:

(1)充分利用公共卫生的普遍性特点,所有的治疗、预防、心理支持措施都应既针对超重/肥胖高危儿童,也兼顾正常体重者。如日本学校保健学会(2002)修订的“学校保健条例”,专门建议学校护士每年必须将提供心理咨询时间的1/3以上用于肥胖学生。

(2)摆脱单纯治疗观点,将关键措施建立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基础上。

(3)预防措施应扩大到人群,针对导致儿童肥胖蔓延的趋势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联屏障。

根据上述策略,建议采取以下具体干预措施:

(1)合理控制饮食,调整膳食结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2)加强体育/体力活动,中小学生应坚持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坚持有氧锻炼,如慢跑、步行、游泳、跳绳、骑车、爬楼梯、有氧体操和舞蹈等,实现生活方式由“静”到“动”的转变。

(3)以健康教育为主导,宣传普及健康知识,纠正各种盲目的和不健康的减肥行为。

(4)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强化学校在防控青少年肥胖中的作用,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保证学生用餐安全卫生、营养平衡。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5)社会动员,通过各种大众媒体宣传普及合理营养和肥胖防治常识,加强正面宣传,消除青少年、家长和公众在防治肥胖和减肥等方面的误区。积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运动场所和设施。

2003年,由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领导,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经过科学论证,制定了《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是我国学生营养评价的最新进展之一,为开展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进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了极大方便。本文正是利用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对山东省儿童青少年25年来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制定我省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张迎修)

参考文献

[1] Popkin BM,Doak cm.The obesity epidemic is a worldwide phenomenon.Nutrition Reviews,1998,56:106-114.

[2] Wang Y,Lobstein T.Worldwide trends in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Int J Pediatr Obes,2006,1:11-25.

[3] Lobstein T,Jackson-Leach R.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SA:Prevalence rates according to IOTF definitions.Int J Pediatr Obes,2007,2:62-64.

[4] Lobstein T.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Obes Rev,2004,5(Suppl 1):4-85.

[5] Ji CY,Cheng TO.Epidemic increase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from 1985to 2005.Int J Cardiol,2009,132:1-10.

[6] Zhang YX and Wang SR.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chang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Shandong,China from 1985to 2005.Ann Hum Biol,2008,35:547-555.

[7] Chu NF,Rimm EB,Wang DJ,Liou HS,Shieh SM.Clustering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obese schoolchildren:the Taipei Children Heart Study.Am J Clin Nutr,1998,67:1 141-1 146.

[8] Must A,Strauss RS.Risk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9,23(Suppl 2):2-11.

[9] Freedman DS,Dietz WH,Srinivasan SR,Berenson GS.The relation of overweight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Pediatrics,1999,103:1 175-1 182.

[10]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11] Must A,Jacques PF,Dallal GE,et al.Long-term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overweight adolescents:a follow-up of the Harvard Growth Study of 1922to 1935.New Eng J Med,1992,327:1 350-1 355.

[12] Dipietro L,Mossberg HO,Stunkard AJ.A 40-year history of overweight children in Stock-holm:life-time overweight,morbidity,and mortality.Inter J Obes,1994,18:585-590.

[13]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14] Flegal KM,Troiano RP.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of adults and children in the US population.Inter J Obes,Relat Metb Disord,2000,24:807-818.

[15] Moreno LA,Sarria A,Fleta J,et al.Trends in body mass index and overweight 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region of Aragon(Spain)from 1985to 1995.Inter J Obes Relat Metb Disord,2000,24(7):925-931.

[16] 张迎修.山东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MI).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34-135.

[17] 季成叶.儿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64-4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