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臀围发育研究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臀围发育研究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报告了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和臀围发育资料,为制定全国标准提供参考。与2004年北京市比较:2010年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稍高于北京市2004年水平,但差异不大,总体上比较接近(图9)。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16]筛查超重和肥胖。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比较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腰围、臀围的分布特征,做方差分析。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臀围发育研究

儿童青少年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4]。近20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也在急速蔓延[5]。大量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不但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而且增加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的患病风险[4,6]。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仅与脂肪含量有关,更与脂肪分布部位有关。研究发现,脂肪主要聚集于腰、腹部位的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者,相对于脂肪主要分布于四肢者更易罹患糖尿病和冠心病[7,8]。近年来,腰围(Wrist circumference,WC)评价腹型肥胖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9]。腰围可以间接反映腹部皮下脂肪、网膜和内脏及其外周脂肪沉积,对于向心性体脂积聚估测的准确率比BMI更高[10~12]。儿童期的腰围和腰臀比是预测成人期肥胖及其相关健康危险的重要指标,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青少年腰围参考标准。国内仅有少量的局部人群的资料报道,尚未建立适合全国人群的青少年腰围参考标准。本文报告了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和臀围发育资料,为制定全国标准提供参考。

1 对象及方法

资料来自201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全省16市随机抽取7~18岁汉族中小学生,每市分城乡、性别各年龄组抽取50人左右构成全省样本,共计42 296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每市组建一支检测队,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测试细则要求,由经过培训的专人(2名)使用尼龙带尺测量腰围和臀围。腰围测量:受检者直立,双臂适当张开下垂,双脚合并,使体重均匀分担在双脚,露出腹部皮肤,测量时平缓呼吸,不要收腹或屏气。测量时将带尺下缘经肚脐上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带尺贴近皮肤,围绕腰部的松紧度适宜,避免紧压使带尺陷入皮肤内。助手于受试者背后,协助保持带尺水平位;主测者于目光和带尺呈同一水平面读数,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臀围测量:测试人员立于受试者侧前方,将带尺沿臀部最突起处水平围绕一周(松紧度适宜,皮肤不产生明显凹陷),水平读数,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包统计处理,分析腰围、臀围、腰臀比(腰围/臀围×100)、身高腰围指数(腰围/身高×100)的分布特征。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及城乡特征

城乡7~18岁儿童少年腰围、臀围、腰臀比及身高腰围指数(腰围身高比)均值、标准差见表1~8。7~18岁儿童少年腰围、臀围总的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14岁以前,腰臀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14岁以后趋于平稳;男生10~14岁和女生8~11岁,身高腰围指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生14岁和女生11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缓慢波浪式上升。

腰围的性别差异明显,各年龄组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1),且性别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7岁时男生平均比女生高3.05cm,18岁时差异扩大到6.1cm,见图1。男女生臀围的发育曲线存在两次交叉,11岁以前,男生高于女生,进入青春发育突增期以后(12~14岁),女生超过男生,15岁以后男生又超过女生,见图2。各年龄组男生腰臀比均显著高于女生(P<0.01),7~18岁男生比女生高2.73~5.06cm,12岁差异最大(图3)。13岁以前,男生身高腰围指数大于女生,14岁以后性别差异不明显(图4)。

城乡差异也非常明显,城市儿童少年腰围、臀围和身高腰围指数高于乡村,多数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腰臀比的城乡差异趋势相反,总的趋势是城市男生高于乡村男生,多数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村女生高于城市女生,6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山东省7~18岁儿童少年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百分位数见表9~14。

表1 7~18岁男生腰围均值、标准差(cm)

P<0.01

表2 7~18岁女生腰围均值、标准差(cm)

img170

P<0.01

表3 7~18岁男生臀围均值、标准差(cm)

img171

P<0.01

表4 7~18岁女生臀围均值、标准差(cm)

img172

P<0.01

表5 7~18岁男生腰臀比(腰围/臀围×100)均值、标准差

img173

P<0.05,P<0.01。

表6 7~18岁女生腰臀比(腰围/臀围×100)均值、标准差

img174

P<0.05,P<0.01。

表7 7~18岁男生腰围/身高×100均值、标准差

img175

P<0.05,P<0.01。

表8 7~18岁女生腰围/身高×100均值、标准差

img176

P<0.05,P<0.01。

表9 山东省7~18岁男生腰围百分位数(cm)

img177

表10 山东省7~18岁女生腰围百分位数(cm)

img178

表11 山东省7~18岁男生臀围百分位数(cm)

img179

表12 山东省7~18岁女生臀围百分位数(cm)

img180

表13 山东省7~18岁男生腰臀比百分位数

img181

表14 山东省7~18岁女生腰臀比百分位数

img182

img183

图1 男女生腰围发育曲线

图2 男女生臀围发育曲线

img185

图3 男女生腰臀围比(腰围/臀围×100)发育曲线

img186

图4 男女生身高腰围指数(腰围/身高×100)发育曲线

2.2 与国内资料比较

国内关于青少年腰围的资料报告不多,笔者检索到2008年全国15省市[13]、2005年安徽省[14]和2004年北京市[15]3份资料,并进行比较。

2010年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第50百分位数(P50)与2008年全国15省市比较:山东省7~18岁男女生腰围P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高1.11~4.09cm,女生高1.18~2.47cm,见图5、图6。

与2005年安徽省比较:2010年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和腰臀比高于安徽省(图7、图8),如7~18岁男生腰围平均比安徽省高4.15~7.89cm,女生高2.13~5.84cm。

与2004年北京市比较:2010年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腰围稍高于北京市2004年水平,但差异不大,总体上比较接近(图9)。

img187

图5 山东男生腰围P50与全国比较

img188

图6 山东女生腰围P50与全国比较

img189

图7 山东省与安徽省儿童少年腰围比较

img190

图8 山东省与安徽省儿童少年腰臀比比较

img191

图9 山东省与北京市儿童少年腰围比较

2.3 超重、肥胖儿童的腰围和臀围水平

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16]筛查超重和肥胖。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比较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腰围、臀围的分布特征,做方差分析。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的腰围、臀围发育水平见表15~18,各年龄组男女生均表现为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梯次下降趋势明显。肥胖组7~18岁腰围比超重组大9.1~13.43cm(男)、5.73~12.15cm(女),平均大11.29cm(男)、7.76cm(女);比体重正常组大14.47~25.07cm(男)、11.27~20.99cm(女),平均大22.03cm(男)、17.03cm(女)。肥胖组7~18岁臀围比超重组大6.96~9.98cm(男)、3.65~11.21cm(女),平均大7.97cm(男)、6.13cm(女);比体重正常组大11.66~19.52cm(男)、9.65~17.83cm(女),平均大16.87cm(男)、14.27cm(女)。见图10~13。

表15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腰围比较(cm)

img192

表16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腰围比较(cm)

img193

表17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臀围比较(cm)

img194

(续表)

img195

表18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臀围比较(cm)

img196

img197

图10 不同体重状况(正常、超重、肥胖)男生腰围比较

img198

图11 不同体重状况(正常、超重、肥胖)女生腰围比较

img199

图12 不同体重状况(正常、超重、肥胖)男生臀围比较

img200

图13 不同体重状况(正常、超重、肥胖)女生臀围比较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肥胖的健康危害不但与体脂含量有关,更与脂肪的分布部位有关,尤其是脂肪在腹部的堆积。近年来关于腹部脂肪堆积导致健康危害的机制研究已比较清楚[7,8],即腹部脂肪细胞尤其是腹腔内脏脂肪细胞对脂质溶解十分敏感,而对胰岛素的抗脂解作用反应低下,内脏脂肪细胞数量增加使脂肪溶解增加,游离脂肪酸释放增多且过多的脂肪酸直接进入门静脉,肝脏门静脉内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导致肝脏三酰甘油合成增加,引起一系列脂质代谢紊乱;此外,肝脏门静脉内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还诱导肝脏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糖生成增加。由于腹部脂肪细胞堆积导致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加之肝脏对胰岛素清除率下降,使血中胰岛素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血脂、血尿酸及血压调节的异常。

腰围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危险密切相关[1719]。WHO将中心性肥胖(成年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作为成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危险因素之一。伴随儿童少年肥胖的流行,儿童中心性肥胖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与成人不同,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筛查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使用一个标准(腰臀比男0.9,女0.85),一般应建立性别、年龄别百分位数分类标准。本文报告了山东省大样本的儿童少年腰围、臀围检测结果,并分析了超重、肥胖儿童少年的腰围、臀围分布特征,为制定全国统一标准提供了参考。

(张迎修)

参考文献

[1] Popkin BM,Doak cm.The obesity epidemic is a worldwide phenomenon.Nutrition Reviews,1998,56(1):106-114.

[2] Wang Y,Lobstein T.Worldwide trends in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Int J Pediatr Obes,2006,1(1):11-25.

[3] Lobstein T,Jackson-Leach R.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SA:Prevalence rates according to IOTF definitions.Int J Pediatr Obes,2007,2(1):62-64.

[4] Lobstein T.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Obes Rev,2004,5(Suppl 1):4-85.

[5] 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6] Field AE,Cook NR,Gillman MW.Weight status in childhood as predictor of becoming overweight or hypertensive in early adulthood.Obes Res,2005,13(1):163-169.

[7] Yamashita S,Nakamura T,Shimomura I,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body fat distribution.Diabetes Care,1996,19(3):287-291.

[8] Wajchenberg BL.Subcutaneous an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their relation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Endocr Rev,2000,21(6):697-738.

[9] Freedman DS,Kahn HS,Mei Z,et al.Rel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to height ratio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Am J Clin Nutr,2007,86(1):33-40.

[10] Mccarthy HD,Ellis SM,Cole TJ.Central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British youth aged 11-16 years:cross sectional surveys of waist circumference.BMJ,2003,326(7 390):624-627.

[11] Tzotzas T,Kapantais E,Tziomalos K,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for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abdominal obesity in Greek adolescents.Obesity(Silver Spring),2008,16(7):1 718-1 722.

[12] 贾伟平,陆俊茜,项坤三,等.简易体脂参数估测腹内型肥胖的可靠性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20-23.

[13] 季成叶,马军,何忠虎,等.中国汉族学龄儿童青少年腰围正常值.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57-259.

[14] 陶芳标,袁长江,阙敏,等.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16-1019.

[15] 孟玲慧,米杰,程红,等.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界值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4):245-252.

[16]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17] 赵连成,武阳丰,李莹,等.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37(5):346-350.

[18] Ardern CI,Katzmarzyk PT,Janssen I,et al.Discrimination of health risk by combined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Obes Res,2003,11(1):135-142.

[19] Wany Y,Rimm EB,Stampfer MJ,et al.Comparison of abdominal adiposity and overall obesity in predicting risk of type 2diabetes among men.Am J Clin Nutr,2005,81(3):555-5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