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儿童少年皮下脂肪发育研究
皮下脂肪是反映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采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如皮褶厚度计)测量有效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间接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发育情况,进而估算体成分,在体成分研究和肥胖判定方面被许多学者所提倡[1~3]。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自1995年开始,将皮褶厚度纳入了体格测量的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山东省2010年皮褶厚度的测量资料分析了山东省7~18岁儿童少年皮下脂肪的发育现状,同时探讨了15年(1995~2010年)的动态变化趋势。
1 对象及方法
2010年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测试细则》要求,用皮褶卡钳测量右上臂肱三头肌部(右上臂肩峰后面与鹰嘴连线中点处,沿上肢长轴方向)、肩胛下角部(右肩胛下角下方1cm处,与脊柱成45°方向)和腹部(脐水平线与右锁骨中线交界处,沿躯干长轴方向)的皮褶厚度。1995年仅测量右上臂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两处的皮褶厚度。每个检测队都固定专人测量皮褶厚度,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依据2010年全省16市的测量资料,分析山东省7~18岁儿童少年皮下脂肪的城乡、性别及年龄特征;依据济南、烟台、济宁3个全国观测点的测量数据,分析1995~2010年的动态变化。
2 结果
2.1 201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皮下脂肪发育情况
2010年山东省城乡7~18岁儿童少年上臂部皮褶厚度的均值、标准差见表1。总体上城市高于乡村,城市7~18岁男生平均比乡村男生高1.7mm,7~18岁女生平均比乡村女生高1.2mm。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女生基本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出现下降,16岁以后趋于平稳。青春期以前,性别差异不明显,青春期以后差异明显,18岁女生比男生大5.6mm(图1)。男女生上臂部皮褶厚度的百分位数见表2,12岁以前,P50的性别差异不明显,13岁以后女生明显大于男生,18岁女生比男生大6.5mm。
表1 2010年山东省城乡儿童少年上臂部皮褶厚度(mm)
(续表)
图1 山东省7~18岁男女生上臂部皮褶厚度发育曲线
表2 2010年山东省7~18岁男女生上臂部皮褶厚度百分位数(mm)
2010年山东省城乡7~18岁儿童少年肩胛部皮褶厚度的均值、标准差见表3。城市7~18岁男生平均比乡村高2.0mm,7~18岁女生平均比乡村高1.1mm。女生肩胛部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生在7~11岁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2~14岁逐渐下降,15岁以后又有所回升。性别差异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以后,18岁女生平均比男生高3.8mm(图2)。男女生肩胛部皮褶厚度的百分位数见表4,12岁以前,P50的性别差异不明显,13岁以后女生明显大于男生,18岁女生比男生大5.0mm。
表3 2010年山东省城乡儿童少年肩胛部皮褶厚度(mm)
图2 山东省7~18岁男女生肩胛部皮褶厚度发育曲线
表4 2010年山东省7~18岁男女生肩胛部皮褶厚度百分位数(mm)
2010年山东省城乡7~18岁儿童少年腹部皮褶厚度的均值、标准差见表5。城市7~18岁男生平均比乡村高2.7mm,7~18岁女生平均比乡村高1.3mm。女生腹部皮褶厚度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生在7~11岁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2~15岁逐渐下降,16岁以后又有所回升。性别差异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以后,14~18岁女生平均比男生高4mm左右(图3)。男女生肩胛部皮褶厚度的百分位数见表6,12岁以前,P50的性别差异不明显,13岁以后女生明显大于男生,18岁女生比男生大6.4mm。
表5 2010年山东省城乡儿童少年腹部皮褶厚度(mm)
图3 山东省7~18岁男女生腹部皮褶厚度发育曲线
表6 2010年山东省7~18岁男女生腹部皮褶厚度百分位数(mm)
2010年山东省城乡7~18岁儿童少年3处(上臂部、肩胛部、腹部)皮褶厚度之和的均值、标准差见表7。城市7~18岁男生平均比乡村高6.4mm,7~18岁女生平均比乡村高3.6mm。女生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生在7~11岁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2~15岁逐渐下降,16岁以后又有所回升。性别差异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以后,14~18岁女生平均比男生高11~13mm左右(图4)。男女生3处皮褶厚度和的百分位数见表8,12岁以前,P50的性别差异不明显,13岁以后女生明显大于男生,18岁女生比男生大18mm。
表7 2010年山东省城乡儿童少年皮褶厚度均值、标准差(上臂部+肩胛部+腹部,mm)
图4 山东省7~18岁男女生皮褶厚度发育曲线(上臂部+肩胛部+腹部)
表8 2010年山东省城乡儿童少年皮褶厚度百分位数(上臂部+肩胛部+腹部,mm)
(续表)
2.2 1995~2010年的变化趋势
2010年与1995年相比,7~18岁儿童少年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都有所增长,7~18岁男生平均增长6.4mm,女生平均增长2.3mm,男生的增长幅度大于女生(图5、图6)。从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4个群体的增长幅度来看,乡村男生的增长幅度最大,7~18岁平均增长8.9mm,其次为乡村女生(5.6mm),城市女生稍有下降(图7)。
图5 1995年与2010年7~18岁男生皮褶厚度发育曲线(上臂部+肩胛部)
图6 1995年与2010年7~18岁女生皮褶厚度发育曲线(上臂部+肩胛部)
图7 1995~2010年4个群体7~18岁儿童少年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平均增长值
3 讨论
皮褶厚度又称皮脂厚度。身体的皮下脂肪约占全身脂肪总量的50%以上,皮褶厚度不仅可以反映全身脂肪量的多少,而且能间接判定体密度和体脂比,是评价身体营养状况的有用指标。测量体成分的方法很多,如皮褶厚度法、生物电流阻抗法(BIA)和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法(DEXA),但后两者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价格昂贵),用于大样本的调查尚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前者更适合大样本的群体调查。用皮褶卡钳测量皮褶厚度,虽然受操作者熟练程度及手法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测量误差,但该法经济方便,其设备简单,不需要特殊条件,而且与其他方法的测量结果相关程度高,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测量方法,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的现场调查[4]。本文给出的山东省儿童少年皮褶厚度均值、标准差及百分位数可供发育评价时参考。
本文分析表明,在过去的15年间(1995~2010),山东省儿童少年皮褶厚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与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都市化、工业化、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儿童膳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不足,动态时间减少,静态生活时间增多,生活方式由“动”趋“静”,以及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和不良的饮食生活行为[5~7]。体力活动和锻炼不足,能量消耗机会越少,越易转化成脂肪,体脂比增加,使身体发胖;反过来,越胖越怕动,越不动越胖,导致恶性循环。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必须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尤其要纳入政府以及教育、卫生部门的总体发展规划。
(张迎修)
[1] 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07-613.
[2] Olds TS.One million skinfolds:secular trends in the fatness of young people 1951-2004.Eur J Clin Nutr.2009,63:934-946.
[3] Addo OY,Himes JH.Reference curves for triceps and subscapular skinfold thicknesses in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m J Clin Nutr.2010,91:635-642.
[4] 季成叶.中国中小学生皮褶厚度与体成分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12-214.
[5] 季成叶.儿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64-466.
[6] Ji CY,Cheng TO.Epidemic increase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from 1985to 2005.Int J Cardiol,2009,132:1-10.
[7] Zhang YX and Wang SR.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chang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Shandong,China from 1985to 2005.Ann Hum Biol,2008,35:547-5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