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东省大学生分布对血压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影响

山东省大学生分布对血压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BMI与血压水平及运动素质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山东省大学生1985~2005年BMI分布的变化,探讨了当今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形态学原因,为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提供了依据。不同BMI大学生血压水平比较见表1。不同BMI分组大学生5项运动素质及综合体质分比较见表2、表3。本文分析表明,山东省大学生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检出率随BMI的增长而梯次上升,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

山东省大学生BMI分布对血压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影响

BMI(Body mass index,kg/m2)是反映营养状况和身体充实度的理想指标,在评价营养状况及筛查超重、肥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分别制定了成人和青少年BMI分类标准[2],用于超重和肥胖的筛查。本文分析了大学生BMI与血压水平及运动素质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山东省大学生1985~2005年BMI分布的变化,探讨了当今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形态学原因,为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提供了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的1587名19~22岁汉族大学生(非体育、艺术类)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15名、女生772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分组 计算个体的BMI,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成人BMI分类标准(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BMI<24kg/m2为体重正常,24≤BMI<28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进行分组(体质调研未检测腰围,故肥胖的判定依据BMI一项指标),比较各组大学生的血压水平及速度(50m跑)、耐力(男1 000m跑,女800m跑)、爆发力(立定跳远)、肌力(男引体向上,女1min仰卧起坐)、柔韧性(坐位体前屈)等运动素质,做方差分析。将个体的5项运动素质分别对照同性别的均值、标准差,转化为Z值[Z=(x-img342

)/S],参照有关体质综合评价方法[3],将Z值按下列公式转化为体质分(T),做量化分析。T=70±10×Z(70为基础分,10为系数)。其中速度和耐力两项指标是以时间来计算的,时间越短,素质越好,故用减法(T=70-10×Z)。

1.2.2 高血压筛查 按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1999年颁布的标准筛查高血压[4](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

1.2.3 长期趋势分析 依据山东省1985、1995年和2005年大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分析大学生BMI分布的变化趋势。样本均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1985年和1995年的样本量分别为2 325人和1 600人。

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BMI的分布现状

2005年山东省大学生的BMI分布为:低体重占14.37%(228/1 587),其中男生占10.55%(86/815),女生占18.39%(142/772),女生显著高于男生(x2=19.82,P<0.005);体重正常占74.42%(1 181/1 587),其中男生占75.58%(616/815),女生占73.19%(565/772),性别差异不显著(x2=1.20,P>0.05);超重占9.58%(152/1 587),其中男生占11.53%(94/815),女生占7.51%(58/772),男生显著高于女生(x2=7.40,P<0.01);肥胖占1.64%(26/1587),其中男生占2.33%(19/815),女生占0.91%(7/772),男生显著高于女生(x2=4.99,P<0.05)。由于肥胖人数较少,在分组比较时将超重和肥胖合并。

2.2 不同BMI分组血压水平比较

不同BMI大学生血压水平比较见表1。收缩压组间差异显著(P<0.005),表现为超重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低体重组,随BMI增长而梯次上升趋势明显。男生舒张压组间差异显著(P<0.05),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女生舒张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血压的检出率也表现出随BMI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男生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2.79%、13.31%和25.66%(x2=11.804,P<0.005);女生分别为0.70%、1.59%和7.69%(x2=12.784,P<0.005)。

表1 不同BMI大学生血压水平比较(mmHg)

img343

2.3 不同BMI分组运动素质水平比较

不同BMI分组大学生5项运动素质及综合体质分比较见表2、表3。男生速度素质(50m跑)、耐力素质(1 000m跑)、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力量素质(引体向上)和综合体质分组间差异显著(P<0.005),体重正常组最好,超重肥胖组最差,表现为:体重正常组>低体重组>超重肥胖组。从LSD两两比较来看,差异主要表现在体重正常组和低体重组的运动素质显著优于超重肥胖组。女生的组间差异不及男生明显,只有爆发力素质和力量素质(1min仰卧起坐)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

img344

2.4 BMI分布的长期趋势

1985、1995年和2005年山东省大学生BMI分布见表4。从BMI均值来看,男生呈不断增长趋势,且不同年代间差异显著(P<0.01);女生1995年显著高于1985年(P<0.05)。20年间BMI分布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x2=118.06,x2=28.31,P均<0.001),主要表现为正常体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2005年BMI分布曲线较1985年明显右移,尤以男生最为明显。

表4 不同年代山东省大学生BMI(kg/m2)分布比较

与前一次调查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随着心血管病患病率的上升和对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策略的重视,关于青少年高血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证明,肥胖是成年期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都会增加导致人体不良健康后果的危险[5,6]。人群BMI的差别对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7,8],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和2.9倍[9],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条件下,BMI与SBP和DBP呈显著正相关[10]。本文分析表明,山东省大学生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检出率随BMI的增长而梯次上升,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因此,将预防心血管病列入高校卫生保健议事日程的同时,应将超重和肥胖大学生作为重点人群。

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5年山东省大学生运动素质与1985年相比,速度素质(50m跑)平均下降0.65s(男)、1.24s(女),耐力素质(男1 000m跑,女800m跑)平均下降43.98s(男)、42.71s(女),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平均下降5.63cm(男)、12.62cm(女),肌力(男引体向上,女1min仰卧起坐)平均下降2.63次(男)、5.45次(女)。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2005年与体质检测同时进行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表明:81.87%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不足1h;只有50%左右的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近1/3的大学生不喜欢长跑运动,1/4的大学生不喜欢力量练习;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和怕累;不喜欢长跑和力量练习的原因主要是怕累和枯燥乏味。因此,应积极改进体育教学,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本文研究发现,超重肥胖组大学生运动素质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组,而且山东省大学生BMI分布的长期趋势是体重正常者逐步减少,超重、肥胖者逐步增多,说明BMI的长期趋势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山东省大学生BMI分布的长期趋势与全国及欧美的一些报道基本一致[1113],青少年BMI不断增长及超重和肥胖者越来越多,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以生活技能教育为主导,加强体育锻炼和膳食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控制体重,增强体质。

(张迎修 宋玉东)

参考文献

[1] Fredriks AM,Buuren SV,Wit SPV,et al.Body index measurements in 1996-1997compared with 1980.Arch Dis Child,2000,82(1):107-112.

[2]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3] 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协作组.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及标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24.

[4] 吴多文,李丰举主编.现代流行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16-317.

[5] Must A,Jacques PF,Dallal GE,et al.Long-term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overweight adolescents:a

follow-up of the Harvard Growth Study of 1922to 1935.New Eng J Med,1992,327(19):1 350-1 355.

[6] Dipietro L,Mossberg HO,Stunkard AJ.A 40-year history of overweight children in Stockholm:

life-time overweight,morbidity,and mortality.Inter J Obes,1994,18(9):585-590.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8] 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龄青少年体重指数地域与人群分布差异的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28-332.

[9] Lawson ML,Chen L,Daniels SR,et al.Prevalence of morbid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US adolescents and very young adults.Annals of Epidemio-logy,2005,15(8):629-639.

[10] 常素英,季成叶.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52-653.

[11]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12] Flegal KM,Troiano RP.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of adults and children in the US population.Inter J Obes,Relat Metb Disord,2000,24(2):807-818.

[13] Moreno LA,Sarria A,Fleta J,et al.Trends in body mass index and overweight 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region of Aragon(Spain)from 1985to 1995.Inter J Obes,Relat Metb Disord,2000,24(7):925-9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