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印刷 保护环境 爱护健康
亲爱的读者朋友:
本书已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出版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它采用绿色印刷标准印制,在封底印有“绿色印刷产品”标志。
按照国家环境标准(HJ2503-2011)《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本书选用环保型纸张、油墨、胶水等原辅材料,生产过程注重节能减排,印刷产品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选择绿色印刷图书,畅享环保健康阅读!
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 儿童彩绘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字里的飞禽走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编著.—南宁:接力出版社,2015.10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儿童彩绘版)
ISBN 978-7-5448-4081-1
Ⅰ.①汉… Ⅱ.①中… Ⅲ.①汉字-儿童读物 Ⅳ.①H1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80119号
总策划:关正文 责任编辑:范晓婕 张苗苗 亢 莉 美术编辑:王 雪
责任校对:王 静 责任监印:陈嘉智 媒介主理:王 钢
社长:黄 俭 总编辑:白 冰
出版发行:接力出版社 社址:广西南宁市园湖南路9号 邮编:530022
电话:010-65546561(发行部) 传真:010-65545210(发行部)
http://www.jielibj.com E-mail:jieli@jielibook.com
经销:新华书店 印制:北京地大天成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张:9.75 字数:105千字
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 印次:2015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01—25000册 定价:20.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质量服务承诺:如发现缺页、错页、倒装等印装质量问题,可直接向本社调换。
服务电话:010-65545440
(按姓氏音序排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程 荣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原国家督学
傅永和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
黄德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
江蓝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 震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党委书记,对外汉语推广专家
李宇明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郦 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丹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陆俭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佩琦
北京大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蒙 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一室(古汉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孟蓬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
钱文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谭景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王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
张伯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和语言教研室主任
张一清
犊
犁
牡
牧
物
牺
羔
美
羌
群
善
鲜
羡
羞
义
猝
独
狂
猛
献
狱
状
驳
驰
骏
骆
骚
彪
号
虐
雏
霍
集
进
雀
雄
雅
翁
习
翼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字霸”养成课堂
汉字游戏宫参考答案
媒体情报站
返回总目录
我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你知道“犊”是什么意思吗?
“犊”,左边是“牛”,右边是“卖”。“牛”和“卖”加起来,表示步入成年、可以出售的小牛。
人们把小孩子比作小牛犊,所以“犊”也引申为小儿。比如说家里的长辈过于偏袒孩子的时候,人们会说他们在“护犊子”。
人们常说“舐犊情深”。你知道这则成语出自哪儿吗?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名主簿,名叫杨修。他学问渊博,才华横溢,但因为恃才傲物,并不被曹操喜爱。
曹操的儿子曹植与曹丕一直为了太子之位,彼此相斗。杨修选择辅佐曹植。每当曹操找曹植议事,杨修便帮他出谋划策,于是,曹植每次都能对答如流。杨修干涉立嗣大事,犯了大忌,曹操便找了个借口将他处死了。
事后,曹操遇到杨修的老父亲杨彪,见他身形消瘦,便关切地问:“先生近日为何瘦得如此厉害?”
杨彪回答道:“昔日汉武帝的近臣、匈奴贵族金日有个儿子在宫中侍奉。后来一日,金日发现儿子行为不端,心中大怒,怕他以后会生出祸端,便将他杀掉了。金日的先见之明,老臣自愧不如。这把年纪,还是舐犊情深。”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爱子被杀的心中之痛。曹操听后,心中顿时满是歉意。
趣味知识卡
普通百姓舐犊情深,高官也是如此。晚清名臣张之洞,拳拳爱子之心,与寻常百姓一般。他将孩子送到日本士官学校读书,并写下《诫子书》,大意为:“父母爱子,都是一日也舍不得分离。可是我必须把你送出国门,希望你能用功上进,日后成为国家栋梁……”行文中,满是浓浓爱意。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犊”的右边是个“卖”字,千万不要写成“买”。
除此之外,“犊”“赎”“椟”三个字容易混淆,要注意它们的部首所表达的意思。“椟”是木字旁,所以意思和木头有关,是匣子、柜子的意思。“赎”是用财物换回抵押品,是赎回的意思。我们可以发现,“赎”和钱有关系,古人在造字时,和钱有关系的字,好多都是贝字旁,比如“贷”“贼”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曾经用贝壳作为钱来使用。
下面的每个句子总觉得自己丢了什么,快帮它们找回各自丢失的汉字吧。
培根说过:“_____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那个买_____还珠的人真笨。
人们常说“出生牛_____不怕虎”。我们也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在古代,当急需用钱时,人们会把值钱的东西拿去典当换钱。在一定的时间里,还可以把东西重新_____回来。
(参见参考答案)
在没有农耕机械的古代,辛勤的农民用犁来碎土、松土,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好准备。犁笨重,因此人们驱使着耕牛,为了一年的收成,在太阳的东升西落中,精心耕耘着一方土地。
耕种的这幅画面浓缩到“犁”字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牛),有对丰收的期望(禾),有犁地的工具(刂)。
小小的汉字里,有一个个先民在田地里劳作的身影。
看到“犁”字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肥沃的土地和金灿灿的麦子,可是你知道历史上是谁带领大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的吗?那就是神农氏。
神农氏所处的时代,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计,男子捕猎,女子则摘取植物的果实、根茎。可是,猎取飞禽走兽并不能日日有所收获,采摘果实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满载而归。族群日益壮大,而食物的获取量却很难保证人人温饱。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呢?神农氏苦苦思索,却始终想不出办法。
传说一天,一只鸟儿衔着一棵九穗谷飞掠过神农氏的头顶。九穗谷掉落在地上,神农氏随手将它埋入土壤。在大自然风雨的润泽下,埋九穗谷的地方竟长出一片九穗谷。神农氏把谷穗剥开,放进嘴中,唇齿间立马充满谷物的清香。神农氏大喜,开始教人们开垦土地,种植谷子。
就这样,农业耕作开始了,人们进入了自耕自足的时代。
趣味知识卡
古代也有袁隆平这样的农学家,比如元朝编纂了《农书》的王祯。他是个小官,但心里装着百姓民生。他意识到,一口饭,一寸衣,关系到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大地滋养万物,但也需要人们掌握更有效的耕田种地、养蚕织布的技术。所以,他编纂了《农书》,作为大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百科全书。
在汉字的构成中,合体字占有绝对地位。
什么是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合体字中,上下结构的汉字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掌握其书写要领很有必要。请你仔细观察“犁”这个上下结构的字,看看怎么写更漂亮呢?
书写时要以竖中线为轴匀称分布;上、下部分可以适当扁些,不可过高。
人们常常把非常棒的事物称作“牛”,一个牛都这么牛,三个牛当然就不得了了。三个牛是什么字呢?对了,是犇。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字吗?
(参见参考答案)
看到“牡”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是不是牡丹这种花?
其实,从古至今,“牡”都表示雄性的兽类,“牡牛”即公牛,“牡马”即公马。左边的“牛”并不仅仅表示牛这种特定的畜类,而是泛指各种畜类。不过,现在这种说法很少使用了,我们一般说公牛、公马。
现在回到“牡”这个字,回想一下生活中你又在哪些词语中见到过这个字呢?对了,在“牡丹”“牡蛎”中。
看到“牡”就会想到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类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洛阳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个男孩名叫英哥。英哥九岁时,父亲去世。后来,祸不单行,母亲又生了怪病。
英哥听别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长有灵芝草,吃了就能起死回生,消除百病。
为了救母亲,孝顺的英哥偷偷瞒着母亲,向深山里走去。在山里,他遇到一位老人,长着花白的胡须。白胡子老人告诉他,只有到天上王母娘娘的瑶池中盗取仙丹才能治好他母亲的病。英哥不顾安危,去往王母娘娘的瑶池偷取仙丹,谁知却被王母娘娘发现,没办法英哥只得将偷到的仙丹撒落人间。
仙丹掉落人间,入土化作棵棵仙花。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就叫它“母丹”。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又称“母丹”为“牡丹”。
趣味知识卡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作。
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写道: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中的最后一句,真实描绘了唐朝人们观赏牡丹、喜爱牡丹的景象。
雄性的兽类称为“牡”,那么雌性的称谓是什么呢?雌性的鸟兽称“牝”(pìn),如“牝牛”“牝鸡”。
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早上公鸡会在太阳初升时啼叫,在古代,因为没有闹钟,所以公鸡打鸣便有了报时的作用。牝鸡司晨,是指母鸡像公鸡那样在早晨鸣啼,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女人篡权乱世。
怎么样,有意思吗?
与“牡”同音的字你能写出哪些呢?快来试试吧。
与“牡”音近的字,你又能写出哪些呢?挑战一下吧。
(参见参考答案)
人们羡慕草原上自由奔跑的生活,希望骑着高头大马,放牧牛羊,在苍莽的天空下吟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牧”这个字本身就体现着放牧生活,左边是牛,右边是反文旁,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手拿棍棒驱赶牛羊,这就是“牧”。
“放牧”“牧羊”“牧民”“牧童”等我们平常说的这些词中的“牧”字都是这个意思。
提到“牧”这个字,你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牧。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清明》《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诗作。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在《清明》一诗中诗人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孤零零一人在异乡奔波。小雨纷纷,诗人的心也烦扰纷纷。想找个酒家避避雨,路边偶遇的小牧童指向远处,只见杏花盛开的地方,隐隐露出一个酒家。整首诗虽然到此便戛然而止,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诗歌之外,你是不是可以想象诗人看到酒家时喜悦的模样,品酒避雨时的满足与快乐呢?这就是诗歌艺术中“有余不尽”的魅力。
趣味知识卡
白云跟着风儿走,牧民跟着羊群走。季节变化,草木会荣枯。牧民驱赶牛羊,追逐着天然草场,进行迁徙。牛羊群在哪儿,他们的家就在哪儿。游牧的生活,充满艰辛,给了牧民牛一样强健的体魄、雄鹰一样敏锐自由的内心,还有对自然的无限崇敬。
“攵”和“欠”这两个部首长得就像双胞胎,怎样才能分清楚呢?
“攵”的古文字像一只手拿着小棍在敲打的样子。所以带有“攵”的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比如“教”,可以理解为老师拿着教鞭在讲课。
“欠”原来是疲惫时打哈欠,带有“欠”的字大都与嘴巴有关。比如“歌”“吹”都是欠字旁。
下图中,哪个部件能和“牛”字组成新的汉字?沿着这些提示走出迷宫吧!
“土”和“牛”能组成“牡”,“亡”和“牛”能组成“牤”。道路就在脚下,其他哪些部件能和“牛”字组成新的汉字?你发现该怎么迈出自己的脚步了吗?
(参见参考答案)
“物”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认为物是世间万物的意思。那这个字怎么和牛产生关系了呢?
原来,“物”最早的意思是杂色牛。不过这个意思现在已经不使用了。人们挑选牲畜时,要注意看牲畜的体形毛色,所以“物”也有了选择、观察的意思。这就是“物色”的由来。
“物”字,由“形状毛色”慢慢衍化出更宽泛的含义“客观存在的物体”。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物”了,如“物品”“物产”“物体”。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指趣味相投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这个典故源于《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他手下的大臣淳于髡(kūn),一天之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有才华的人。
齐宣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道:“人才难得,我听说在千里之内的土地上,如果能找着一个贤士,那贤士就已经算多得肩并肩了。一百代人里能出一个圣人,那圣人已经算络绎不绝了。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照此下去,贤士不是多得连齐国都容纳不下了吗?”
淳于髡答道:“同一类鸟会在一起飞翔;同一类野兽会行走在同样的道路上;柴胡和桔梗这类药材同样喜欢生长在山的北面。天下万物,同类的就会相聚在一起,这便是物以类聚。同一类人也喜欢待在一起,这便是人以群分。我淳于髡也算是个贤士,所以我的身边也都是贤士。我推荐贤士,就像是到河里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样容易,我还准备给您再推荐一批贤士,哪里会只有这七个呢!”
趣味知识卡
人在世上,依靠什么才能立足呢?圣人认为“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天一样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像大地一样,心胸宽广,可以承载万物。
仔细观察这些字,部首是牛字旁,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怎么写才能写漂亮呢?要左窄右宽,牛的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怎么样,你会写了吗?自己动笔试一试吧。
看图猜成语,快来试试吧。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熟悉的“牺”是硝烟战火中的“牺牲”,是一份付出。
这个字和“牛”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古代。以前,古人祭祀时,会将牲畜献给上天或者祖先。古人就将献祭的纯色牲畜称作“牺”。
用于祭祀的牲畜会失去生命,牺牲,是生命的祭品。所以随着时间流逝,“牺牲”便演变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如“流血牺牲”“为国牺牲”,并进一步演变为“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如“牺牲周末时间来做研究”。
你知道“太庙牺牛”这个典故吗?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想聘请庄子为丞相。
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可庄子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一千斤黄金,是很贵重的礼物;丞相,拥有尊贵显赫的地位。但您见过祭祀时用的太庙牺牛吗?人们给它好吃的、好喝的,精心地养它好几年,但最后它的结局如何呢?只是被人牵进太庙中任人宰割,成为祭品罢了。即使它临死前明白过来,还想做回一头普普通通的牛,自由地活下去,却怎么也回不了头了。我不会做丞相,不要拿高官厚禄玷污我。我宁愿在肮脏的环境中快乐自由地生活,也不愿接受一官半职,在朝廷中受到羁(jī)绊。”
后来人们常用“太庙牺牛”这则成语比喻高官厚禄之人不过是君主的牺牲品。人们用“畏牺”来表现贤士不肯出仕做官,安贫乐道的状态。
趣味知识卡
在古代,“牺”和“牲”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可是到了今天,“牺”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单独的用法了,往往是和“牲”一起连用组成“牺牲”一词。“牺牲”一词的一个解释是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另一个解释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常用的造字形式。什么是形声字呢?顾名思义,就是这些字的组成部分一半表示读音,一半表达含义。了解了这个特点,你就能准确地识记很多汉字了。如“牺”就是形声字,左边的“牛”表达含义,说明“牺”与牛有关,右边的“西”表示读音。
还有哪些字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记忆呢?聪明的你赶快想想吧。
给“牺”这个字换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个新词,你能说出几个呢?
(参见参考答案)
“羔”是指事字。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当古人没有或不方便在造字时画出具体形象时,就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
在“羊”的身上加上四点,像一只羊的身上火星四溅,表示烤全羊。
小羊烤起来味道最美,所以古人用“羔”指小羊。
人们常常用“羊羔跪乳”来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父母。
相传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小羊。白天,她带着小羊追逐水草丰美的草场;晚上,在星星月亮下,她用体温温暖着小羊的身心。
一天,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你瘦了不少。把身体里的营养都化作乳汁,喂给小羊了吧?你看我就从来不管小鸡的吃喝。”
听了这话,小羊不禁感动万分:“妈妈,您无私地疼爱我,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
羊妈妈说:“我不需要你报答什么,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我就心满意足了。”小羊掉下泪来,扑通跪倒在地,以此报答妈妈的深沉之爱。
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这是它感激哺乳之恩的方式。这就是“羊羔跪乳”。
趣味知识卡
羊羔尚知跪乳,乌鸦还懂反哺,那么我们人呢?人更要懂得感恩父母。下面有一些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记一记吧。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和“”一样,“”也属羊部,是羊部的变形,“羔”上面的羊字就属于这一种,书写时竖画不能出头,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说:美、姜、恙、盖、羡等。
另外,和“羔”一样是指事字的还有“上”和“下”,“本”和“末”等。“上”和“下”两个字是以横线“一”为界,甲骨文里,古人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写成,用来表示上方的位置;在横线下面画短线,写为,表示下方的位置。随着时间演变,最后变成了我们熟知的“上”和“下”。
想到“羔”就会想到羊这种动物,关于羊的成语、典故你会说吗?快来试试吧。
(参见参考答案)
人人都希望别人用“美”字来夸自己。女孩子希望别人夸自己“长得美”,作者希望别人说自己“文字美”。可是你知道“美”字的由来吗?
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实际上是由“羊”“大”二字构成,有“羊大为美”的意思。为什么羊大了就是美呢?我们的老祖先觉得羊很吉祥,性格温顺和善,肉可以食用,皮毛可做衣服用来保暖。因此祖先们就造出了“美”字。后来,“美”字引申出了很多的意思,除了表示相貌好看,还有善良、好、使人满意、让人感觉舒服的意思。
最美的容貌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听听两大美女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她的倒影,惊讶于她的美丽,一时间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从此,西施就有了“沉鱼”这个代称。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安。为了安抚北匈奴,汉元帝愿与匈奴单于结成姻亲,以保两国永世太平。于是,作为联姻人选的王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思乡悲切,她心绪难平,拨动琴弦,弹奏离别曲。南飞的大雁听到如泣如诉的琴声,看到马背上这个美丽的女子,不禁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在地。从此,王昭君就得来“落雁”的称号。
趣味知识卡
在不同时期,美的标准不同。
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粗壮结实的女人被认为是最美的。春秋战国时期,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两汉时期,秀外慧中的女性被人们所认可。唐朝人们看重女人雍容华贵的样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胖为美。现在,人们常常以纤瘦妩媚为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写“美”字的时候,很多人会把笔顺写错,你会写吗?
试试词语的接龙游戏吧,看谁用时最短。
(参见参考答案)
古人造字,形象又简约。
“羌”字在甲骨文中,字形就像人的头上装饰着羊角,象征着牧羊的人。是以前对西戎牧羊人的称呼。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羌族已经以农业生产和果木种植为主,家畜养殖为辅了。
据说,羌族自称“尔玛”,有崇拜羊的习俗。
在战斗中他们会在颈部挂羊毛线来作为羌族的标志。他们将人和羊视为一体,人死之后,他们会杀一只羊,以此来寻找人的死因。
羌族信仰羊神,每年羌民们都会赶着羊给羊神上香、祭祀。歌唱中,不乏对羊神的赞美与崇敬。据说,有一首歌谣是这么唱的:“羊神,让羊远望山脉,有草吃;羊神,让羊寻得溪流,有水喝。天空袭来的老鹰,您驱赶它;地面奔来的豺狼,您驱赶它。让羊一只繁衍成百只,百只繁衍成千只,千只繁衍成万只。啊,山羊呀,绵羊呀!是羊神赶走疾病,让羊儿健康成长。”
趣味知识卡
据说,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
“十月过羌年”,羌历十月是羌族粮食丰收,牛羊肥壮的收成时节。节日期间人们会停止劳动,一家人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为了感谢上苍恩赐,有的地方还举行跳神活动,在祭坛敬神。人们会欢聚一堂,与亲友饮酒,并唱歌、跳舞,共庆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据《新甲骨文编》统计,现今共发现约四十四个不同写法的“羌”字(含异体字)。
在与“羌”有关的这些甲骨文会意字中,羊都是首要的符号,换言之,甲骨文中与羌有关的文字,均由“羊”组成。
下面的汉字,有的可以和“羊”字组成新的汉字。你能找出来吗?
例:大+羊=美
(参见参考答案)
很多牛在一起叫牛群,很多鸡在一起叫鸡群,很多人在一起叫人群。可是这个表示众多数量的“群”字,为什么里面单单有个“羊”呢?为什么不是牛或者鸡呢?和“君”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群”同“帬”。“君”只是用来表示“群”的声音,就是un这个音。至于“羊”,是因为古人认为羊天性喜欢一群一群地在一起,所以就以羊来表示了。
之后,“群”便成为我们熟悉的量词,也用来表示多数、众多,或者事物的种类,比如“人以群分”。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类特殊人群,叫作游侠。他们武功高强,重视气节。聂政便是其中的一个。
韩国的严仲子被丞相迫害,只能流亡他国,结识了聂政。当时聂政是个屠夫,地位不高,但是严仲子数次屈尊登门拜访,聂政与他成为知己。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为他报流亡之仇,聂政带着剑,杀入丞相府。虽然得手,但无奈府中士兵太多,难以逃脱。他拿剑毁掉自己的容貌后,坦然赴死。
聂政死后,韩王将他的尸体挂在城中,悬赏让人辨认他的身份。聂政的姐姐听闻这个消息后,跑到城中,抱着聂政的尸体痛哭。有好心人上前劝她:“他是凶手。你这样弄不好也会受到牵连。”聂政姐姐答道:“他为了知己而死。临死前毁掉容貌,就是不想连累我。可是我又怎能因为怕被牵连,就让他的英名被埋没!”说完,便自杀在聂政身边。
人们感叹于姐弟俩的侠义,将他们厚葬。
趣味知识卡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在穿衣服上会不同。
比如用丝织品做的锦衣,只有做大官的人才能穿。所以有“衣锦还乡”的说法,指穿上锦衣的大官,风风光光地回到故乡。
至于普通老百姓,是穿不起锦衣的。只能穿麻布或者葛布做的衣服。所以有了“一介布衣”的说法。
除了“群”这个量词外,你还知道哪些量词?念念下面的量词歌,轻轻松松记住它们吧。
一头牛,两匹马,
三条鲤鱼,四只鸭,
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量词千万莫用差。
下面列出的量词被替换后,会发生令人惊叹的魔法变化。一朵花变成一束花,花的数量变多了。一头牛变成一车牛,牛的数量变多了,还坐上了车。
快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量词还能有怎样的变化呢?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都希望自己善良,平日多做善行;和友善的人为友,善待每一份友情;希望自己善始善终,善于做很多事情……
从上面可看出,“善”有很多的含义和用法。可每个含义似乎都和“羊”没有什么关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人在造“善”字时是如何思索的呢?
有人认为,“善”上面一个“羊”,下面一张口,张口说什么呢?说羊好。这就是“善”造字时的含义。
后来,“善”从表达羊的美好,演变为表示善良、善于等意思。
如果一个人善于弹琴,一个人善于听琴,碰到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伯牙绝弦”的故事吧!
古时,有一琴师,名为伯牙。他年轻时聪颖好学,曾跟随高人学琴。虽然琴技精妙,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为了捕捉琴音中的神韵,伯牙乘船到蓬莱岛上。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鸟齐鸣;远处浪花激溅,涛声阵阵。
举目四望,犹如仙境。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在伯牙指尖流淌,他情不自禁地拨弄琴弦,自然天地都在他的琴音之中。
美妙的琴音需要知音,伯牙的知音便是钟子期。
音符在指尖流转,伯牙心中想到巍巍泰山,听琴的钟子期赞叹道:“这琴声就像巍峨泰山屹立眼前!”伯牙心中想到澎湃江河,钟子期感叹道:“我耳边宛如江河奔腾不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琴中之音,心中所想。
可是后来,钟子期英年早逝,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像钟子期一样了解自己。没有知音,琴又要弹给谁听?于是,他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趣味知识卡
伯牙弹的琴是古琴,并非现在我们熟悉的古筝。琴有三千多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地位很高,是“琴棋书画”之首,被古人视为高雅的乐器,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善于”和“擅长”意思接近,都是指在某方面有特长,总是让人分不清楚。
“善于”后面一般跟动词,比如善于弹琴、善于交友、善于沟通。而“擅长”后面跟动词或名词都可以,比如擅长书法、擅长跳舞。
请在四个阿拉伯数字处,各填一个字。这个字可以分别和周围四个字组成一个词。1—4这四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成语。
(参见参考答案)
“鲜”一般能让人联想起新鲜、鲜美等词,为什么它会是鱼和羊组合在一起呢?
“鲜”右边的“羊”是“羴”(“膻”的异体字)的简写,有人认为,古人这么造字,是用羊肉的膻味来表明鱼肉的腥味。
“鲜”也有活鱼的意思,古人又从中引申出“新鲜”的含义。
关于“鲜”,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一个叫易牙的人创造了“鱼腹藏羊肉”一菜,比单食鱼肉更为鲜美。因此,后来“鲜”字的写法才改为“鱼”加“羊”。
传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日到妹妹家中做客,忽然看见桌上有一幅字谜画,是妹夫秦观所作,上面写道:“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人手命难保。”
苏轼连连称妙,随手提笔写道:“我有一物分两旁,一旁好吃一旁香,一旁眉山去吃草,一旁岷江把身藏。”
苏轼的妹妹忍不住也说道:“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的跑不快,长翅的飞不了。”
你知道他们说的是哪一个字吗?
先看秦观的谜面:鱼长鱼鳞,羊有羊毛,鱼离水就死,而羊总是遭人宰杀命难保。
再看苏轼的谜面:鱼和羊都是美味,羊啃食青草,鱼藏身江中。
再看苏轼妹妹的谜面:鱼生鱼鳍,就像生有双翅,羊有四蹄。羊有蹄却跑不快,鱼有翅却不会飞。
所以三人的谜底是同一个字——鲜。
趣味知识卡
关于鱼的优美古诗,多如繁星。一起来欣赏一下: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曲》)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鲜”字左边“鱼”的最后一笔横写的时候要变成提,这在汉字书写中是常见的变化,叫作“避让”,为的是避让右边的羊的笔画,写的时候要注意啊。
另外,“鲜”字除了读为xiān以外,它还读xiǎn,比如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寡廉鲜耻等,在这些词里鲜表示“少”的意思。
像这样根据不同的意思有不同读音的字,我们称为多音字。
中国的文字充满了不同的组合变化。下面的连环图中,相邻的部件能创造出多少汉字?你能看出来吗?
(参见参考答案)
“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有人提出一种很有意思的记忆方法:“羡”的上面是一只“羊”,用来表示鲜美的食物;下面是“次”,左边的两点水可以联想到口水,“欠”字在小篆中下面是“人”,上面有三撇,表示从人嘴里呼出的气体。因此“羡”字可以想象为看到鲜美的食物时,口水就流下来了。从对食物的欲望,可以联想到现在通用的“羡慕”。
你平时会羡慕什么呢?池中自由的鱼,还是空中没有拘束的飞鸟?其实与其羡慕他人不如实际行动,就像“临渊羡鱼”这则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董仲舒。他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推崇儒家学说。
当时的皇帝汉武帝意气风发,想做一番伟业。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如果陛下希望国家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却没有达成所愿,那原因就在于您没有在观念、制度上进行改革。古人曾经说过,与其对着水潭渴望得到水里的鱼,不如回家织网,然后去捕鱼。陛下要励精图治,做出伟业,就一定要采用儒家的方法治国才行啊!”
汉武帝说:“你的建议切实可行,朕决定独尊儒家!”
后来“临渊羡鱼”这则成语就用来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去争取好的结果。
趣味知识卡
儒学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部分,由孔子创立,维护周礼,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它担“天下教化之先声”,有“以一号百”的影响力。主张“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提倡“中庸”之道。西汉以后,儒家学派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羡”字下面的“次”左边是两点水,不要写成三点水!
另外,三点水和两点水是从哪里来的呢?部首三点水是从“水”演化而来的,部首两点水是从“冰”演化而来的。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熟悉的“羞”是脸红时的微微羞涩,是做了错事时的羞耻之心。怎么会和“羊”有关呢?原来,“羞”的上半部分,是“羊”,下面其实最早是代表手的“又”。就像用手拿着羊,端给他人。端过来的羊肉一定很美味,所以“羞”在古代有美食的意思。只是后来,这个含义渐渐被“馐”(xiū)取代。
那羞涩的意思,又是从何而来呢?原来,“羞”在古代也被假借为“丑”,“丑”有羞耻的意思,于是,“羞”便有了羞耻、羞涩、羞辱等意思。
最美的“羞”,要数“闭月羞花”。这与古代的两大美女有关。
“闭月”指的是貂蝉。吕布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貂蝉杀死董卓的故事,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貂蝉本是汉献帝宠臣王允家中的歌伎。圆月之夜,貂蝉于花园拜月,月亮悄悄躲进云里,王允叹道:“她比月亮更美,月亮看到她,都不好意思再展露自己的美丽,自愧不如,只好躲入云中。”此后,“闭月”便成为貂蝉的代称。
“羞花”说的便是杨玉环。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子叫杨玉环,进宫后非常受宠,被封为贵妃。一日,杨贵妃到院中赏花,谁料她刚一摸花,花瓣便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人们便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地低下了头。于是,杨玉环便有了“羞花”之名。
趣味知识卡
周朝时贵族们享受珍馐美食时,必须遵守烦琐的礼仪。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能大口吃饭,不能在咀嚼时发出太大的声音,不能光吃自己爱吃的食物……真是一整套完备的餐桌礼仪呀。
除了右面“羞”的这些误写错误外,这个字也容易和“馐”“差”记混,其实有个很好记的方法:
“羞”对“差”说:你肚子里墨水没我多,所以活得比我差。
“羞”对“馐”说:你左手天天端着饭,真是贪吃鬼,我都替你羞。
下图中,哪个部件能和“羊”字组成新的汉字?沿着这个提示走出迷宫吧。
“鱼”和“羊”能组成“鲜”,“丑”和“羊”能组成“羞”。道路就在脚下,其他哪些部件能和“羊”字组成新的汉字呢?你发现该怎么迈出自己的脚步了吗?
(参见参考答案)
中国人对朋友要仗义,在行业里要讲道义,对国家要忠义。我们熟悉的“义”字其有手怀抱里,有脚想溜掉,有火点就跑(打一字)字得其乐·猜字谜实是经过简化的,在很久以前,这个字写作“義”。也许你会感到奇怪,这个字和“羊”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義”是个会意字。“我”在甲骨文里,字形像一把锯齿状的兵器。“羊”在古代是主要用于祭祀的牲畜。它们合在一起,有举行祭祀仪式,祈祷战争胜利的意思。后来便慢慢有了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的意思,也就是正义。
提到“义”就不能不说关羽。现在我们经常会见到关帝庙,可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很多,为什么人们要去拜关羽呢?因为关羽是忠义的化身,被尊为“武圣人”。
在一次战役里,刘备兵败,护卫刘备妻儿的关羽被曹操捉拿。曹操一心想把关羽收服到旗下。关羽本想战死,但为了保住嫂嫂的性命,完成义兄刘备的托付,便投到曹操手下,但声明一旦找到刘备,便要离开。曹操千方百计地笼络关羽,送他锦袍、金银器皿和珍贵的赤兔马,但是这些都没办法改变关羽的忠义之心。
曹操不死心,就让张辽探一探关羽的口风。张辽问关羽:“你和刘备的交情,比起我和你怎么样?”关羽说:“我和你是朋友之交,我和刘备不但是朋友之交,还是兄弟之交、君臣之交,怎么可能一样呢?”不久,他便离开曹营,千里独行,带着嫂嫂去找刘备。
趣味知识卡
关羽还有个外号叫“美髯公”,就是胡子很漂亮的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有留胡子的习惯。有的人还会在脖子上挂一个袋子,用来装自己的长胡子。南朝诗人谢灵运,也有一把漂亮的胡子。在他被冤枉快要处以极刑时,他不禁感慨:“死后没什么可牵挂的,就是可惜了我这一把好胡子。”
“义”是会意字,会意字是什么意思呢?
会意是造字的六大方法之一,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比如“武”字中,“止”在古代代表脚趾,“戈”则是一种武器,合起来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比如“从”,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人,左边的人跟着右边的人向前走,表示跟从。
右图里的汉字,可以上、下、左、右组合成新的汉字。总共可以组成多少个汉字,你能看出来吗?
这些字能组成新的会意字,你又能猜出这些字是如何组成新字,拥有新的含义的吗?
比如:“日”与“月”组成“明”,左边是耀眼的日光,右边是清亮的月光,日与月发出美丽的光芒,带给世界明亮。所以,会意字“明”是明亮的意思。
(参见参考答案)
古人行走山野之间,突然狗从草丛中跑出来追人。古人将这种状况称为“猝”。“猝”的发声很短促,似乎让人联想到古人被狗惊吓到时慌张惊叫,呼吸急促的样子。
后来,“猝”引申为“猝然”“突然”的意思。常见的用法有“猝死”“猝不及防”“猝发”等。
战争讲究出其不意,让对手猝不及防。比如著名战役—曹操夜袭乌巢。
在三国官渡之战中,曹操领军对抗袁绍大军。曹军虽然精锐,但粮草不足。袁绍帐下谋士许攸献计说:“曹军主力部队与我们交战已久,他们的大后方许昌必定空虚。如果我们派一支轻骑兵,夜袭许昌,必定大获全胜。”
但袁绍没有采纳许攸的计谋。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见了许攸,大喜。许攸问道:“不知军中还有多少粮草?”曹操道:“够半年。”许攸拂袖而起:“我坦诚而来,你却欺骗。”曹操慌忙挽留:“军粮只够三个月了。”许攸笑了笑:“世人都说你是个奸雄,果然如此。”曹操附到许攸耳旁低声说:“军中只剩这个月的粮草了。”许攸大声说道:“不要瞒我了,你已经没有粮草了。”
许攸告诉曹操,袁绍粮草均囤积在乌巢,他建议曹操选派精兵诈称护粮士兵,烧掉乌巢。于是曹操按计夜袭乌巢,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趣味知识卡
粮草是粮食、草料等军需物资。古代交通不便,战争时的物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如果能保证自己粮草供应充足,并截断对方的粮草供应,便容易在战斗中占据优势地位。
“猝不及防”与“措手不及”都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让人没有防备。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猝不及防”大多用于战争或斗争中的突然袭击,而“措手不及”适用面更宽、范围更广一些。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加上不同部首就会变成新的字!
给“卒”加上不同部首,按上下左右箭头所示方向,填在相应的方格里,组成新词吧。
(参见参考答案)
“独”的本义是“孤单”“孤独”,这种形单影只的状态,怎么也会跟狗有关系呢?为什么会是反犬旁呢?
原来,古人认为羊喜欢一群一群地生活在一起,所以“群”字中有“羊”。而狗与羊正好相反,两只狗相遇时喜欢争斗,所以狗单打独斗,总是独来独往。于是,古人创造了“独”字,用狗的状态来表现人类孤独、单独的状况。
带“独”字的词语一般也有“单一”的意思,如“独自”“孤独”“单独”等。
“独”一般表示单个的意思,如果出现在对联当中,该怎么对对子呢?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对的吧。
一次,幼年鲁迅上对联课,他的老师出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大家有的对“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对的对子五花八门,可先生都不满意。这时候,鲁迅自信地站起来,大声回答道:“比目鱼。”先生大喜,拍案叫绝。“比目鱼”为什么对“独角兽”对得好呢?因为“独”“比”虽然都不是数词,但都含有数字,能表示数量。“独”有“一”的意思,“比”有“二”的意思。所以“比目”对“独角”很工整。“兽”是陆地上一类动物的统称,“鱼”是水中一类动物的统称,所以“鱼”对“兽”也很工整。更妙的是,独角兽和比目鱼在以前都满含美好的寓意。所以,这个对子珠联璧合,绝妙无双,一直流传至今。
趣味知识卡
从古至今很多诗人的诗歌中都有“独”这个字,表达孤独的感觉。读一读下面这些诗句,争取积累起来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说一说“独”字开头的四字词语,看看你能说出多少个。
独具匠心、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独断专行、独出心裁、独占鳌头、独具慧眼、独当一面……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狂”这个字,本来与狗有关,指的是疯狗,或者狗发疯。人发狂时,精神失常,与疯狗相似,古人就用“狂”来指人疯狂、发狂的样子。所以有了“疯狂”“癫狂”等词。
除了这个意思外,“狂”现在一般也表示态度,如“轻狂”“狂妄”。说这个人很轻狂,可不是在夸他,而是在说他过于纵情任性或自满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我们熟悉的“狂”还有“狂欢”,“狂”在这个词里表示纵情、无拘无束。
古代有才华的人往往恃才傲物,诗人李白就是个狂人。
李白富有诗情,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被他的诗歌打动,向玄宗推荐了他。那年正是秋季,李白四十二岁。
接到玄宗的诏书后,李白觉得自己的惊世才华,终究难以被浮云遮掩,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朝天大笑,走出门去长安,像我这样的人,哪能做个平庸的人,长期在乡间虚度时光呢”。
玄宗爱才,对李白的迎接相当隆重,他亲自下轿,步行接见李白,并设宴招待,还直接把李白提拔到翰林院。玄宗皇帝的礼遇,让李白人生的荣耀达到了顶点。
但是放浪不羁、生性狂放的李白,当人生最为重要的政治机遇到来之际,他却放纵了一下,让机遇一滑而过。
一次玄宗让李白陪宴,李白呼喊皇帝的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宴会一结束,玄宗指着李白对高力士说:“此人固穷相。”是说李白小家子气,在政治上不会飞黄腾达。
李白也最终为自己的狂傲付出了代价,不久便遭贬官,离开了长安。
趣味知识卡
关于李白的狂傲,其他诗人的诗作中也有描写和记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醉酒后诗情万丈,狂放不羁,就算天子召见,也不在意,而是自称“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虽然不见得是真事,可能只是艺术夸张,却强烈地表现出李白恃才傲物的狂放性格。
右面的两个字是形近字,千万不要写错!
“狌”(shēng)同“鼪”(shēng),是黄鼬(yòu)的另一种叫法。记忆时可以这样记:
狗中之王多狂妄;
犬生小狗像黄鼬(鼪)。
前者为“狂”,后者为“狌”。怎么样,你记住了吗?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非常有意思,比如说狗疯为“狂”,你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一填吗?
马跑为_____
马群齐跑为_____
人群齐跑为_____
狗群齐跑为_____
(参见参考答案)
古人说“猛”是“健犬”,这个“健”可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健康”。在古代,“健”字比现在更有力量,指“强壮有力”。所以,“猛”最早指的是强壮的狗。
古代,狗不仅用来看家护院,也会帮助古人打猎。强壮的狗更有攻击力,所以“猛”的含义慢慢演变为“威猛”“凶猛”“猛烈”等。
另外,“猛”也有“忽然、突然”的意思。这个含义,可以联想记忆,想象“猛”作为强壮的狗,速度更快,所以“猛”有突然的含义,如“猛地扑过去”等。
世间什么最凶猛?是狗,是虎,还是人?圣人孔子说过一句话:“苛政猛于虎也。”
春秋时期,君主无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为了生存下去,很多人只好躲到深山老林之中。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经过泰山脚下,看到一个妇人正在坟墓边痛哭。孔子让弟子子路前去询问:“您哭得这样悲伤,一定有什么特别伤心的事吧?”
妇人抽泣着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掉了;去年,我丈夫也命丧虎口;如今,我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孔子不禁好奇地问。
妇人忍住哭声,说:“这里虽然有凶猛的老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我们住在这里就是为了躲避暴政呀。”
孔子听后,感慨地说:“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这就是“苛政猛于虎也”。
趣味知识卡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和弟子的言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猛”的词语家族:
根据下面提示的汉字,填上合适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吧。
(参见参考答案)
因为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不足,生活质量的高低往往与自然情况息息相关。于是,古人认为上天有灵,所以经常祭祀上天,祈求上天保佑。
祭祀上天时,需要提供祭品。“献”字其实最早指的是被当作祭品的犬。后来慢慢演化为“进献”“进奉”的意思。
现在除了有进奉的意思以外,“献”还有“贡献、奉献”“无私地做什么”的含义。
一块美玉经过三次进献才得以被人们认可,这便是“卞和献玉”的故事。
相传,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玉,心喜之下,进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来玉匠鉴别。玉匠没认出这是宝玉,便说道:“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定卞和欺君,便命人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去世以后,武王登基为君。卞和又捧着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玉匠来鉴别。没想到,玉匠也说:“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觉得卞和欺君,便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去世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一连痛哭了几天几夜,直到哭出血来。文王听说此事,便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卞和回答道:“我不是伤心自己的脚,我痛心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好人被当成骗子。”
听完卞和的哭诉,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这块玉,没想到这果然是一块稀世宝玉,这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趣味知识卡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也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
在古代,祭祀也有严格的规定,要跪拜磕头,焚香燃纸,献上祭品。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牲畜、玉帛等。
贡献,一是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二是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例句:他为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奉献指恭敬地交付、呈献。例句:她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她的一生。
下面每个方格中都藏着一个字,两个格子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字。根据下面的小提示,你能猜出方格中都藏着什么字吗?
(1)1加2会产生很难闻的气味。
(2)2加3,是把东西送给别人。
(3)4加5,等于痴傻的意思。
(4)4加6,你会发现一个姓氏。
(5)4加7,能得到一种树。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熟悉的“狱”是“监狱”“牢狱”,不过这个字在最早诞生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意思。
“狱”的左右各是一个犬,中间一个言,最早是“相互告对方有罪”的意思。
为什么“言”两边不是两个人呢?因为二犬指那些争斗的人就像犬一样,表示的是古人对那些犯法者的憎恶。
“言”既表示语言,也指听完两人“相互告对方有罪”后,断定是非的人,就像今天的大法官。后来“狱”慢慢引申为牢狱。
历史上,由写文章而引发的案件,称为“文字狱”。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也曾受“文字狱”牵连。
苏东坡被调任到湖州时,按照朝廷制度,要向皇帝上奏“谢表”。当时朝廷中正在施行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对此有异议。作为文人,他便忍不住以文讽刺,在谢表中写道:“我生不逢时,不能追赶上王安石举荐的这些政治新星们了。你们觉得我年纪大了,在外面也翻不起什么风浪,就把我调到湖州帮你们管管小老百姓。”谢表一到朝中,他就被扣上了包藏祸心,诽谤谩骂的罪名。
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描写老桧树的咏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诗句本来的意思是说:“两棵桧树挺立,令人敬畏。树干笔直,耸入云天,根直扎地下,只有潜伏地下的蛰龙才能了解,双桧的根在九泉之处也毫无弯曲。”苏东坡以桧树喻人,赞美表里如一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
可是,小人指责苏东坡以诗文隐讽皇帝:“陛下如飞龙在天,苏东坡却要向九泉之处寻蛰龙,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苏东坡因为诗文受到牵连,差点儿丢了脑袋。
趣味知识卡
为了加强统治,清朝时大兴文字狱。雍正、乾隆都兴起过文字狱,将一大批文人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有的人甚至因为文字狱被株连九族,家人、亲戚全都被杀,无一幸免。
“狱”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仔细观察一下,怎么写才漂亮?三部分都应该写得瘦一点,还要注意相互避让,一般是右让左。
写左中右结构的字,可以记一记下面的口诀:
左中右,别碰撞,宽窄高低要细想。
避让穿插形体美,三部协调右让左。
你知道哪些带有“犬”字的成语?和你的小伙伴来个成语大比拼吧。
(参见参考答案)
犬字,在甲骨文中就像是竖着画一只狗,上面是头,中间是站立的脚,下面微微翘起的是狗尾巴。
而“状”最早是古人用来表示狗的形状的。
后来,这个字的含义慢慢变宽,用来指“所有事物的形状”,也用来表示情形、状况。
此外,“状”也用于指书信、文书等,如“奖状”。
“状”很多时候表示形状,那你知道形状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吗?原来象形文字就是描摹事物的形状产生的。
古人最早为了记事就采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什么是结绳记事呢?就是遇到大事时,就在绳子上打个结。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绳子上的结越来越多,很难清晰地记录历史。仓颉鉴于这种情况,便想画一种图让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
寒冬时节,仓颉和族人到山上打猎,满山遍野白雪皑皑。突然,林中蹿出两只山鸡,在雪地上留下长长的爪印。接着,又蹿出两只小鹿,在雪地上留下蹄印。仓颉看得出神,心中灵光一现: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形状不同,如果把形状画下来,不就能用来记录世间万物了吗!
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根据自然万物的形状创造出了象形文字。
趣味知识卡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称“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自古“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夺取状元,光耀门楣,是许多读书人的毕生目标,也是读书人进入仕途,获得荣耀和显赫地位的途径。因为要成为状元必定文采天下第一,所以中国古代老百姓认为状元都是文曲星下凡。
象形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马”字就像有鬣、有四蹄;“虎”字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老虎的血盆大口和身上的花纹;“鹿”字则画出了小鹿的鹿角;“象”字则重点表现了大象的长鼻子。
你能猜出下面的象形文字表示的是什么字吗?
(参见参考答案)
想到“驳”这个字,最先想到的是不是表示反对或否定的“反驳”“驳回”呢?这个含义和马有什么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驳”的本义是“马的毛色不纯”,后来泛指“一种颜色夹杂着别的颜色”,泛指颜色不纯,用于“驳杂”“斑驳”。
颜色不同,就像意见不同,所以“驳”也有了“指出对方的意见不符合事实或没有道理”,“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定别人的意见”等意思,如“反驳”“驳斥”“批驳”等。
在反驳别人的意见和主张时,必须要有充分、合理的理由,反驳才能变得有力,就像触龙劝说赵太后一样。
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秦国进攻赵国,赵国无力抵抗,便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用赵国的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疼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危亡之际,大臣们极力劝谏。可赵太后那里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她怒意十足地说:“有人再提议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触龙对赵太后说道:“从赵氏建立赵国开始,赵王的子孙凡是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
赵太后说:“没有。”
触龙又问:“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优秀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立下功绩,生活优厚却在政治上没什么功劳。您赐给长安君高贵的地位、肥沃的土地、贵重的宝器,不如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家。不然,一旦您去世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赵太后反思之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终于出兵相救。
趣味知识卡
说到战国,你知道“战国七雄”指的是什么吗?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那个时候,经过春秋时期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驳”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马字旁,马字旁怎么能写漂亮呢?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吧。
1.马的横折不宜过长,写完折后,竖向内略收;
2.竖折勾宜瘦不宜宽,略内收出小钩;
3.最后一笔为提,略向上。
下图中,四匹马在奔腾。请在每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参见参考答案)
“驰”字中的“马”用来表意,“也”用来表音。但时间流逝,“驰”与现在“也”字的发音已经相去甚远。而“马”所蕴含的神韵,却依然清晰可见。
“驰”本来的意思指车马快速奔跑。后来演变为更为宽泛的“疾行”“奔跑”,如“背道而驰”“飞驰”“风驰电掣”等。
奔跑得更快,便走得更远。从这个含义出发,“驰”又有了传播的意思,如“驰名中外”。此外还有“心驰神往”,表示自己的内心很向往,恨不得像马一样,快速地跑过去。
你见过赛马这项运动吗?看到马飞驰在跑道上,知道哪匹马会赢吗?古人就懂得用智慧去赢得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马分为上、中、下三等,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用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的顺序。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相应等级的马强,所以田忌大败。
孙膑向他支招说:“你再同齐威王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必胜。”
第一局,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输。齐威王嘲笑道:“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计谋如此拙劣。”孙膑不理会他。
第二局,孙膑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田忌胜。齐威王头上渗出了汗。第三局,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再胜一局。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
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了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孙膑的计谋,你觉得怎么样?
趣味知识卡
赛马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商朝晚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人工饲养马匹,并将马用作骑乘工具,或者培养成战马,用于战争。春秋战国时期,赛马和马术活动就已形成。
这是“马”字的演变过程,是不是对它有了新的了解呢?
马能风驰电掣,字也能风驰电掣吗?那我们就要从汉字的演化谈起了。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更迭。出现了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
在中国文字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楷书工整秀丽……
下图正中间格子里藏着一个神秘的汉字,能和别的字组在一起变成新的字。它和马在一起能飞奔,和1在一起能养鱼,和2在一起不是你我,和土在一起能种庄稼。根据下面的谜语提示,你能猜出1和2两个格子里藏着什么汉字吗?正中间格子里的神秘汉字又是谁呢?
(1)关于1的谜语: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我来。
(2)关于2的谜语:春来三日走。
(参见参考答案)
在古代造字时,形容马的字有很多。比如,古人将大马或良马称作“骏”;将高大的马称为“骄”;能力差的马称为“驽”;懒惰的马称为“骀”;马受惊称为“骇”。
其中,“骏”的本义指的就是良马。记忆时,可以联想“骏”右边的“夋”,是“俊”的省略,马+俊,就指马长得俊美又跑得快,是骏马。
骏马虽好,也要有能够赏识骏马的人才好,而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被人们称为伯乐。
春秋时期,伯乐受楚王委托,寻找能日行千里的骏马。可是伯乐走访了许多国家,也没有找到。一天,伯乐看到一匹马气喘吁吁地拉着车,吃力地在陡坡上前行。虽然这匹马此刻骨瘦如柴,但伯乐还是立即从它的声音、骨架等特征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于是,伯乐便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应该在疆场上驰骋。用来拉车,它不如普通马,不如卖给我吧。”驾车人觉得这匹马拉车没气力,吃得又多。于是,爽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王宫。看到这匹瘦巴巴的马,楚王面有不悦:“我信任你,可你带回来的哪是什么千里马?”
伯乐说道:“它拉过一段时间车,又没被好生照料,所以瘦弱。只要好好喂养,一定会恢复千里马的雄姿。”
楚王半信半疑,可没想到,半年以后,在马夫的精心照料下,这匹马果然越发精壮神骏,日行千里。
趣味知识卡
你知道在我国,画骏马水平最高的人是谁吗?那就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画人物、走兽、花鸟,尤其是骏马。
“俊”“竣”“峻”与“骏”字形相似,但意思却差别很大。
“俊”是单人旁,与人有关。指才智出众的人,如“俊杰”“俊彦”等;或者指容貌美丽,如“俊美”“俊俏”等。
“竣”指事情完毕,如“竣工”。
“峻”是山字旁,指山高而陡,比如“峻峭”“险峻”;或者用于严厉苛刻,比如“严峻”“严刑峻法”。
形近字是指字形结构相近,而含义不同的字。其中有一类就是字形相近,偏旁不同。你知道和“骏”形近的字有哪些吗?试着填一填吧。
那_____秀的红黑脸庞上还带着孩子般的稚气。
悬崖像古城堡一样_____拔威严,耸立在滔滔大江边。
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十四年才_____工。
时光飞逝,岁月如_____。
(参见参考答案)
古代对马的称呼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骄”“骏”“驽”等之外,对不同花色的马也有不同的称呼。
比如“骆”字,最早在造字时,指的就是黑色鬃毛的白马,而不是我们熟悉的骆驼的意思。
“骆”现在除了指骆驼外,也是百家姓中的一个姓氏。这个姓氏源于姜姓,姜太公的子孙中有一位被称为公子骆。公子骆的子孙后代以他的名“骆”为姓氏,于是有了姓氏骆。
骆姓人中有个很有名的人,那就是骆宾王,因为写檄文大骂女皇武则天而闻名遐迩。
公元六八四年,武则天废了唐中宗,正式摄政,掌握朝政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杀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
徐敬业(即李敬业)认为武则天篡夺李氏天下,便在扬州起兵讨伐。骆宾王一腔热忱,投到其麾下,为声讨武则天,写下了著名的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在文中历数了武则天的多项罪状,骂了个痛快酣畅。
讨武檄文很快传到武则天手中,她一读,瞬间被骆宾王的才华所折服。当读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有些得意。再读到“一抷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不禁惊呼:“是谁写的?”
在得知作者是骆宾王后,武则天竟责问宰相道:“你推荐人才时怎么会漏掉这个人?真是失职。”可见,武则天爱惜骆宾王的才华。
不过,后来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也不知去向。
趣味知识卡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写过很多名篇,如他在狱中所作的《咏蝉》。
然而他流传至今的诗文中,老少皆知的名篇,还是他七岁时写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全诗充满天真的童趣,清新活泼,是每个人小时候学唐诗时的入门诗。
“烙”“洛”“络”与“骆”字形相似,但意思却差别很大。
“烙”是火字旁,指“用烧热的器物熨烫”,如“烙印”;或指“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或锅上加热使熟”,如“烙饼”。
“洛”部首是三点水,指洛水,或者用于洛阳。
“络”是绞丝旁,从粗丝棉缠绕的特质,引申出“网状的东西”,比如“网络”“丝瓜络”;也用作动词,引申出“用网状物兜住”“缠绕”等,如“笼络人心”“联络”等。
春联也作春贴、福贴,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中很多时候会带“马”这个字,比如:
万马奔腾日,九州幸福春。
春拂芬芳地,马奔锦绣程。
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
你能试着写写或找找这样带“马”字的春联,读一读、记一记吗?
(参见参考答案)
在古代,“骚”和“搔”都有搔痒的意思,不同的是,“骚”是用爪甲给马搔痒,骚马近似刷马,是用鬃刷刷掉马匹皮毛中的寄生虫和卵。而“搔”更偏向于人搔痒。不过“骚”的这一含义,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
骚马必定容易惊扰马匹,使得马匹骚动不安。于是“骚”引申出了“骚动”“骚扰”“骚乱”等含义。
现在“骚”字也常指女子举止轻佻。
说到“骚”这个字,不由得让人想起千古名篇《离骚》的作者——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出生在战国末期,是楚国大夫。早年,他受楚怀王信任,积极主张政治改革,推行法制,并建议楚国与齐国联合抗秦。在他的努力下,楚国有所振兴。
但由于屈原性格耿直,外加被小人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并因为他反对楚国与秦国订立盟约,惨遭流放。屈原心中忧愤,将悲伤无奈的情感化为笔下的《离骚》一文,诉说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无门的忧伤。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国挥兵南下,攻破楚国都城。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跳入汨罗江身亡。
传说当地百姓因为爱戴屈原,不忍屈原遗体被鱼虾啃食,便向江中投下粽子喂饱鱼虾。后来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趣味知识卡
《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为什么叫《离骚》呢?古来说法不一。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有人认为“骚”在古代也有“忧愁”的意思,所以“离骚”是表达屈原忧愁心情的作品。
也因为《离骚》,后来有了“文人骚客”的说法,“骚客”即指诗人。
“骚”与“搔”右边的“蚤”读zǎo,用于“跳蚤”(一种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记住“又”字里面有一点不能丢掉。
在古代,“又”是手的意思。加上一点变为“叉”,表示双手交错。在记忆时,我们可以联想跳蚤让人烦扰,需用两只手抓挠,所以“叉”(两只手)+“虫”,就是“蚤”。
下图中,哪个部件能和“马”字组成新的汉字?沿着这些提示走出迷宫吧!
“马”和“又”能组成“驭”,道路就在脚下,其他哪些部件能和“马”字组成新的汉字?你发现该怎么迈出自己的脚步了吗?
(参见参考答案)
古人喜欢虎皮,有着非常容易理解的理由,看看“彪”字就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
“彪”字,在“虎”的基础上,强调“彡”。“彡”表示毛发和花纹,“彪”的本义是指老虎身上的花纹。由此可知,所谓“彪炳千古”“彪炳史册”“彪炳春秋”中的光彩的意思,源于古人对虎皮光彩耀目的视觉感受。
另外,“彪”在古代也指小老虎,被古人用于比喻身材高大,比如“彪形大汉”“彪悍”。
“彪炳千古”用于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彪炳千古的英雄人物,岳飞就是其中一个。
岳飞是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后背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字。他率领的岳家军与金军多年抗战,一度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可是皇帝宋高宗软弱无能,和奸臣秦桧一心只想求和,竟答应向金国称臣,每年进贡,用卑微换取“和平”。
岳飞坚决反对:“金人不可信,我愿出征,收复失地。”
果然,议和之后,金国撕毁合约,再次南侵。岳飞挥军北伐,捷报频传。可不料宋高宗听了秦桧的谗言,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前线召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
岳飞抗金虽然壮志未酬,惨遭横死,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却彪炳千古。
趣味知识卡
岳飞是个将军,也是个诗人,他写的爱国名篇《满江红》表达了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彡”是常见部首,古人在造字时,用“彡”表示什么意思呢?
1.用“彡”表示毛发
在古代,人们用“页”表示头,“页”上长“彡”,就表示脸上长胡子,用于“胡须”。
2.用“彡”表示花纹
“彩”用来表示文采和色彩,这个含义就源于“彡”中“花纹”含义的引申。
下图中,哪个部件能和“彡”组成新的汉字?你发现该怎么迈出自己的脚步了吗?
(参见参考答案)
心中痛苦哀伤,便用“号啕”“号哭”来发泄情感。
可这个“号”字,为什么与老虎有关呢?“号”的繁体字写作“號”,左边是“号”右边是“虎”。因为古人觉得人痛哭哀号时声音高亢又悲怆,就像百兽之王老虎号叫的声音,所以“号”字最早诞生时有“虎”。
“号”也因此有了“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大声哭”的意思,如“呼号”“号叫”“哀号”。
最感天动地的号啕大哭莫过于孟姜女的哭声了,在传说故事中,她哭倒了几百里长城。
秦始皇期间,为了抵御外敌而修筑长城,全国上下被抓去做壮丁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就有孟姜女的丈夫。
丈夫离家,几年间杳无音信。孟姜女终日等待丈夫回家,茶饭不思。孟姜女不愿意苦苦等待,决定千里寻夫。
孟姜女日夜兼程,辛苦跋涉,终于来到长城。可好心的民夫告诉她,她的丈夫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
孟姜女顿时心如刀绞:想自己千里寻夫,尽历艰辛,可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
心中的伤痛无处倾诉,孟姜女在长城脚下不禁失声痛哭,不饮不食,昼夜不停。这一哭便是十天十夜,悲伤的声音,让百鸟也为之噤声。
也许是她的哀伤和真情感动了上苍,忽然飞沙走石,只听轰隆隆一阵巨响,长城崩塌,露出她丈夫的尸骨。
趣味知识卡
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入侵而筑造的。秦统一六国后,把各国长城连起来,绵延万余里,称为“万里长城”。
朝代更迭,但皇帝们都很注意不断翻新和加固长城。我们今天见到的主要是明朝修建的长城。
“号叫”和“嗥叫”是同音词,但用法不同。
“号叫”多用于形容人的叫声或风的呼啸声;“嗥叫”多用于形容狼这种动物的叫声。
下面成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看不出原来的意思。快拿起笔,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现在说“虐”一般指虐待他人,怎么会和老虎扯上关系呢?
“虐”在古代,上面是虎字头,下半部分的左边是“爪”,右边是个“人”。古代荒野遍布,林中多有猛兽,古人创造“虐”字,就是表现老虎反爪将人扑杀,从老虎吃人的恐怖状况,来表现“残暴狠毒”的含义,用于“暴虐”“虐待”等。
为了维护统治,古代帝王有的以德治国,有的施行虐政(暴虐的政治法令)。广为人知的“焚书坑儒”事件就是“虐政”的经典例子。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丞相李斯向他建议说:“现在天下一统,政权初立,大家都应做好分内之事,听从国家号令。但是,就是有一些人,非要纠集起来,用古代典籍为武器,抨击政治。还要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加以禁止,恐怕会影响到皇权的稳定。我请陛下下达法令:将天下私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部集中起来,一起烧掉……”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至于“坑儒”,有说法认为,不是坑了儒生,而是针对术士。当时,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给术士侯生与卢生等人许多金银财帛,让他们去炼制仙药。眼看交仙药的期限到了,侯生与卢生自知仙药根本无法炼制,便决定逃走。在逃走之前,他们宣称:“炼不出丹药,是因为秦始皇暴虐无德。”秦始皇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将牵连在内的几百个术士,全部活埋在咸阳。这就是著名的“坑儒”。
趣味知识卡
“皇帝”的称谓是秦始皇首创。在古代,“皇”有“大”和“天”的意思,“帝”指君主、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标明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
“虐”字虎字头下面的部分很容易写错,想想可以怎么样记住它?
对了,“虐”字的下面部分如同虎爪,朝外才能伤人,朝内就自伤了,你记住了吗?
下图中,四只老虎在咆哮。请在每行填上合适的汉字,分别组成成语。
(参见参考答案)
雏鹰是幼小的、羽翼未丰满的鹰。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雏”有幼小的意思。
“雏”,一个“刍”,一个“隹”。“刍”在甲骨文中就像用手在割草,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割草,并引申为“饲养牲畜的草料”。不过在“雏”字中,“刍”只用于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与“隹”相关的字,多与鸟有关。“雏”本来的意思是小鸡,北方人称呼为鸡娃子,四川人称为鸡儿。除了指“幼小的鸟”外,也做形容词,指“幼小的”。
三国时有两位著名的谋士,一个被称为凤雏,一个被称为卧龙。当时人们都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他俩是何方神圣呢?卧龙就是诸葛亮,而凤雏指庞统。
庞统足智多谋,在周瑜(东吴水军都督)帐下做谋士。
恰逢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率数十万水军,与东吴孙权决一死战。曹操手下的蒋干自告奋勇,前往东吴探听敌情。
周瑜和庞统一拍即合,决定将计就计。周瑜先故意责难蒋干,将他软禁在西山小庵,正好与庞统为邻。庞统故意在蒋干面前吐露自己怀才不遇,想要投奔新主。蒋干果真上当,说服庞统跟随他投奔曹营。
庞统到曹营之后,献上“连环计”:“大人,曹军水性不如东吴子弟,船体摇荡,人易晕眩,不利作战。不如将所有船只连在一起。”曹操上当后,周瑜按计使用火攻,火焰冲天,曹军船只相连,无法逃脱,致使大败。
庞统一生智谋,可惜最后死于箭下。
趣味知识卡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有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涵盖了历史沧桑剧变,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关羽等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古代,鸟又叫“隹”。为什么呢?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认为尾羽长的为鸟,尾羽短的为隹。也有人认为“鸟”字张嘴,“隹”字闭嘴,便认为善于鸣叫的称作鸟,不善于鸣叫的称作隹。不过,这些说法至今没有定论。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加上不同部首就会变成新的字。
给“隹”加上不同部首,按上下左右箭头所示方向,填在相应的方格里,组成新词吧。
(参见参考答案)
“霍”字很形象,古文字形就像雨水滴落,小鸟疾飞。
从这个字的字形来看,仿佛夏日暴雨忽来,鸟儿慌忙,三五成群,如乱箭一般,想要飞回巢中避雨。它们从古人头顶上迅速飞过,发出响动。于是,古人创造了“霍”字,来表示小鸟疾飞的声音。
不过,这一含义已经很少使用,现在我们熟悉的“霍”,是从小鸟疾飞引申为动作突然发生,如“霍地站起来”“霍然”等,或者主要用于姓氏。
“霍”字不仅表示众鸟疾飞的声音,它还是一个姓氏,这个姓氏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西汉的霍去病。
民间一直流传着“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相传霍去病十八岁时,已经是战场上名扬四方的人物。他领兵北征匈奴,一战成名,生擒匈奴单于的叔父,威名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侯。
一次沙场大胜后,霍去病照例举行祭天礼。晚上星空璀璨,他在营外散步,偶然抬头仰望天空,突然发现北斗七星已经越过天顶,偏向南方。那是个倒置的北斗七星图案,是平生未见的奇景。
霍去病赶忙招呼将士们一同观看,这奇特的景象让众人啧啧称奇。
为了纪念这个天文奇观,霍去病命人刻了一块记功碑,埋在这里。
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回朝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这位军事天才如流星般陨落,而他多如星辰的传奇故事一代代流传至今。
趣味知识卡
和霍去病一样的匈奴克星当属卫青。他曾是奴仆身份,却在战场上屡建奇功。首次出征他便奇袭敌军龙城,初战告捷。之后,他曾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被汉武帝封为长平侯。
你知道吗?其实“只”“双”也都与鸟有关。“只”和“双”的繁体字分别为“隻”“雙”,古人把一只鸟称为“隻”,两只鸟称为“雙”。
古代还有一个字为“雥”,是群鸟的意思。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不用这个字了。
和“霍”一样带雨字头的字还有哪些?快来开动脑筋想一想吧!
(参见参考答案)
上面就是“集”的演化过程。
“集”与鸟有关。上面是“隹”(表示鸟),下面是“木”(树木),古人在这个汉字中描画的是群鸟叽叽喳喳,一起栖息在树上的情形。
后来,人们用鸟群一起栖息来表示“人、事物聚集在一起”,最终演化出“聚集”“集合”“汇集”“集萃”等。
听说过“集思广益”这个词吗?这里面还有一个三国时的小故事。
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家大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为了不负刘备临终所托,不论政事大小,诸葛亮都亲力亲为,鞠躬尽瘁。
丞相府中有个办理文书的主簿官,名为杨颙(yóng)。他见诸葛亮事无巨细全部过问,便建议道:“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有明确分工。丞相大人不必事事都亲自处理,只要集思广益,并将琐碎的小事交给属下去做就可以了。”
诸葛亮表示赞同,但他怕有负刘备所托,便依旧亲自处理大小事务。后来杨颙病死,诸葛亮难过不已。为了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告,号召文武百官不论官职大小,都要积极发表政见。政令一出,官员积极从政,诸葛亮集思广益,朝政开展得日益顺利。
趣味知识卡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贤相,他足智多谋,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关羽则是“义”字当头,“义重如山”。刘备则是仁君的代表,爱民重民,礼贤下士。
根据鸟的状态来创造的汉字,还有“罗”字。
“罗”的繁体字为“羅”,上面是网,下面是丝线和隹(表示鸟)。古人造字时,用“罗”表示以丝编网捕鸟,或者指捕鸟的网。所以有“天罗地网”“罗网”“门可罗雀”等用法。后来,“罗”又演变出“搜集”“招请”的意思,如“搜罗”“网罗人才”等。
下图中,藏了好多成语,快找出它们吧!
示例:郁郁寡欢、寡不敌众。
(参见参考答案)
“进”的繁体字为“進”。“隹”是鸟,“辶”与走有关。古人认为鸟的脚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后退,于是合写为“進”,表示前进。
后来“進”不断简化,用“井”代替“隹”,变为我们现在使用的“进”。
除了前进外,“进”也用于表示“从外面到里面”,如“进门”“进屋”;表示“接纳”“收入”,如“进款”“进货”;表示“呈上”,如“进奉”“进言”。
平常的进进出出不算什么,最危险的进出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当属《三国演义》中赵云为救幼主在曹军中七进七出的故事了。
长坂坡之战,曹操率军大败刘备。慌乱撤退间,刘备的妻子以及襁褓中的幼子刘禅被困在曹操大军中。为了寻找在乱军中走失的刘备家人,赵云不顾生命安危,反身杀入曹军,一个人在曹军中杀来杀去,七进七出。最后带着刘禅,成功突围。
满身是血的赵云将怀抱中的孩子抱给刘备。刘备心疼爱将,气愤地把孩子往地上一扔,说道:“为了这个孩子,害得爱将几乎丢掉性命!”赵云忙接住孩子,感激得痛哭流涕,从此对刘备死心塌地。
趣味知识卡
“进”不仅用于表示进出,也是一个特定量词,用于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越有权势,家底越殷实,建造的四合院就越气派,不仅可以建成“口”字形的一进院,也能建成“日”字形的二进院,“目”字形的三进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女眷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
“进”的部首是什么?是“辶”。带“辶”的字要先写哪一部分呢?我们来看看“进”的笔顺就知道了。
看清楚了吗?带“辶”的字要先写里面的部分,最后写“辶”。
一些常用词语、词组,由于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就被古人在讲究字形美观的前提下原封不动地组合成一个独有的汉字,这样的汉字被称为合体字。
右图的字你见过吗?它就是个合体字。找找里面有没有“进”这个字,它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合体字?和朋友分享一下吧。
(参见参考答案)
“雀”最早指麻雀。古人敏锐地捕捉到麻雀小巧的特征,用“小”和“隹”(表示鸟)来表现它。不过随着汉字的演变,“雀”上方的“小”变成了现在的“少”。而“雀”也不单指麻雀,而是泛指小鸟。
我们常说“欢呼雀跃”,就是指快乐地像雀儿一样跳跃。而“雀斑”也是用麻雀羽毛黄褐色多斑的特质来比喻皮肤上的斑点。
你听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吗?这个流传千古的名句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有一个叫陈涉的年轻人,他家中贫寒,为了生活,跟同乡一起受雇给富人家种地。
有一天,他做完农活,到田埂上休息,有感于秦朝君主无德,政令暴虐,劳役繁重,老百姓苦不堪言,心中溢满对黑暗朝廷的愤恨之情。想要改变这一切,陈涉内心涌出无限豪情,立下誓言,一定要创出一番伟业,摆脱压迫,改变自己和老百姓悲惨的命运。
他对同伴们说道:“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闯荡出去,飞黄腾达,不要相互忘记。”
同伴们讥笑他:“都是受雇给人家种地的贫家汉,怎么能发迹呢?”
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燕雀哪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与吴广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陈涉实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而与此同时,像燕雀一般安于贫困的同乡,却依旧在田间为别人耕作,换取最低的生活所需。
趣味知识卡
铜雀台位于河北。相传三国时期,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从地面闪耀而出,于是第二日便命手下在远处挖掘,竟然挖到一个铜雀。
谋臣对曹操说道:“以前,舜的母亲梦见玉雀飞入怀中,之后生下三皇五帝中的舜。今日挖出铜雀,应该是吉祥的征兆呀。”
曹操听后大喜,决定建造铜雀台,以彰显平定四海之功。
“雀”字上面的部分很容易写错,快来仔细看看,上面的“少”可不能写成“小”。试着写一写吧。
和“雀”一样,容易写混淆的还有“乌”和“鸟”。记忆时可以这样联想:乌鸦全身漆黑,远看看不见眼睛,所以“乌”字中没有点。
下面列出一些字,请你给每个字添上一笔,使它变成另一个字。
示例:木→本。
(参见参考答案)
雌雄原本都是指鸟。公鸟为“雄”,母鸟为“雌”。
随着时间的推移,雌雄不再仅仅指鸟的性别,而是有了更宽广的用途,用于“雄性”“雄鸡”“雄蕊”等。不过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性别区分上有专属字词——男与女。
雄性一般比雌性更强壮有力,所以“雄”引申出“强有力”“有气魄”等含义,用于“雄伟”“雄兵”“英雄”“雄辩”等词。
提起“雄”这个字,难免让人想到“英雄”这个词,英雄可不单单指大人,小孩子当中也常常出英雄,比如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王二小的家乡也不能幸免,经常被日本鬼子烧杀抢掠,肆意扫荡。王二小年纪虽小,却也想为祖国出力,便加入了儿童团,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村里扫荡了,在山口迷了路。他们看到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一把把他拽过来,逼着他带路。王二小装作听话的样子,顺从地走在敌人前面,心中却思绪翻滚。为了保护乡亲们,他决定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发现上当,气急败坏,用刺刀杀死了王二小。这时,四面八方枪炮齐鸣,八路军冲出来,将敌人歼灭。
这一年,小英雄王二小,年仅十三岁。
趣味知识卡
抗日战争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役跨越1939至1945年,将全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多个国家;加入法西斯侵略阵营的有德、意、日等七国。这场战争硝烟弥漫,横跨全球,波及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人口约十七亿,大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因战争死亡者在五千万人以上。
和雌雄一样可以表示鸟不同性别的词还有“凤凰”“鸳鸯”。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是吉祥的象征。雄性为“凤”,雌性为“凰”。“凤”字就像先人对神鸟绚丽形象的描绘,是不是很像下面长着华丽尾羽的飞鸟呢?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雄性为“鸳”,雌性为“鸯”。
下面成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看不出原来的意思。快拿起笔,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雅”的左边是“牙”,用来表音;右边是“隹”。与“隹”有关的汉字,多与鸟有关。“雅”字在造字时,其实就是一种鸟的名字。后来,古人更习惯借用它来表示“合乎规范”“高尚”等含义,还用于表示敬辞,如“雅正”“高雅”“文雅”“雅意”等。
在书写这个汉字时,可以联想“小鸟优雅”。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可你知道它是从何而来的吗?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住着个善良的姑娘,叫喜马拉雅。
一天,空中突然下起鹅毛大雪,顷刻间覆盖了整个村庄。第二天早晨,人们惊奇地发现,大雪中有黑暗的魔法,他们的砖房全都变成了破败不堪的茅草屋,刚播撒的种子一下子就烂掉了。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怪干的。
她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雪怪,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样。可雪怪奸诈地笑道:“我可以赐给你神水,让你将村子恢复原样,可是如果在五十分钟内你不能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变成一座雪山。”
喜马拉雅姑娘答应了条件,赶忙跑回村子,小心翼翼地将神水洒向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恢复了原貌。
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和村民们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很快便到了,喜马拉雅化为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
趣味知识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约有一百多篇,按音乐不同,又分为大雅、小雅。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旧”的繁体字是“舊”,中间竟然也有代表飞鸟含义的“隹”。为什么呢?因为“旧”和“雅”一样,造字时也用来指一种鸟的名字。不过后来这个含义不再使用,古人更多地将“旧”借来表示“陈旧”,并延续至今。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称男性老人家为翁,捕鱼的老人家是渔翁,神仙里还有个代表长寿的南极仙翁。
可“翁”字里为什么有“羽”呢,难道这个字也和鸟有关系?
“翁”在古代,其实指的是鸟脖子上的毛。不过后来这一意思不再使用,它开始泛指年老的男子。
除了“翁”,在古代,人们也常常用“叟”来表示老人,老翁也可以说成老叟。
老翁既是老者,必定充满了人生经验和智慧,就像塞翁一样。
塞翁生活在战国时期,养了许多马。有一天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都跑来安慰他:“马丢就丢了吧,您别往心里去,小心急坏身子。”
可塞翁一点也不着急,只是淡然地笑了笑:“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没过几天,走丢的马不仅自己回了家,还带回了一匹骏马。
邻居们纷纷替塞翁高兴:“您老好福气呀,马不仅没有丢,还赚了一匹好马。”
可塞翁没有半点高兴,依旧淡然地说:“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没想到,这次又被塞翁言中。几日后,塞翁的独生儿子骑着那匹骏马出游时,一个不小心跌下马背,摔断了腿。
邻居们听说这个不幸的消息后,纷纷来慰问。可塞翁没有半点伤心,还是淡然地说:“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
你猜,这次塞翁说对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不久之后,匈奴大举入侵,村子里的青年人都被应征入伍,开赴沙场,大多丢了性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当兵,幸运地躲过一劫。
从此,有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趣味知识卡
描写老翁的诗词名句,都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品味一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
认识这两个字吗?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好好地记一记。
“翁”读wēng,指年老的男子。而“瓮”wèng,是一种盛东西的陶器,用于“瓮中捉鳖”“酒瓮”“水瓮”。也用作“瓮声瓮气”,形容人说话声音粗大低沉,就像在瓮中说话时的声音一样。
带有“羽”的汉字还有哪些,快来开动脑筋想一想吧!
(参见参考答案)
“习”的繁体字为“習”。有人认为“习”最早上面是“羽”,下面是“日”,描绘的是幼鸟每日拍打稚嫩的翅膀,努力学习飞翔。只是后来“日”慢慢错写为“白”,在小篆中写为“習”,并在简化汉字时变为“习”。
人们用小鸟学飞来比喻人学习知识或技能。
有的人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不惜把头发悬起来,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就是“悬梁刺股”。
相传西汉时期,有个人名叫孙敬。最初,他学艺不精,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认定他不会有什么前途。
孙敬大受刺激,痛定思痛之后,下决心认真学习。此后,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家中,终日钻研,从早到晚,废寝忘食。
可读书时间长了,总会疲劳困倦。孙敬怕自己打瞌睡,耽误学习,便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法子。古时候,男子留长发。孙敬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只要他一打瞌睡,头一低,绳子就会扯到头发,头皮一痛,脑袋就清醒了。
到了战国时期,有一个和孙敬一样好学的人,名叫苏秦。年轻时他也常常读书到深夜,甚至通宵。为了对抗疲倦,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刺自己大腿一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
趣味知识卡
古代会学习,学识渊博的人,有一个形容词是“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是用来夸惠施的。惠施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富有才学。他很有学问,读过的书多得要用五辆车子拉。
学习、学习,“学”和“习”形影不离,可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学”的古文字形,上面有两只手,中间是个“爻”,下面的是个孩子。有人认为这个字是表示小孩子在大人膝前学习。
“学”演变后的意思除了学习外,还有“模仿”的含义,比如“学得很像”;也有“学问”的意思,用于“才疏学浅”;或者指学校、学科。
而“习”除了学习外,还有“习惯”的意思;或者指“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用于“习以为常”“习见”。
看图猜成语,快来试试吧。(小提示:前三个成语都和学习有关)
(参见参考答案)
天空辽阔,人类自古渴望像鸟儿一样在云间飞翔。可想要展翅高飞,首先需要一对翅膀。古人将翅膀称为“翼”。从“翼”以前的字形可以看出,这个字突出了翅膀的样子,仿佛可以看到蓝天下,鸟儿自由地挥动翅膀,羽毛舒卷,乘着风,自由飞翔。
“翼”现在也指翅膀,没有翅膀能飞吗?那就要说说“不翼而飞”了。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想趁着春日正暖,去东海游历。
大臣建议道:“桓公这次出游,应该像古代贤王出巡一样。”
齐桓公听后十分不解。
管仲解释道:“古代贤王春天出巡并非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视察百姓播种是否顺利,农事是否顺畅。因为农业关乎百姓生存,民生大计,是国家根本。如果出巡仅仅是为了游玩,就会劳民伤财,消耗国库,必定会引起民怨,导致国家灭亡。陛下贵为君王,发布的命令传播速度很快,即使没有翅膀也会一下子飞到千里之外。所以陛下一定要谨言慎行,以古代贤王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管仲的“不翼而飞”是比喻消息、言论等不待推广便迅速传播,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不胫而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翼而飞”现在更常用于比喻物品无故遗失。
趣味知识卡
齐桓公是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即位后,没有计较管仲之前的一箭之仇,反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无以为报,决定倾尽自身所学,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于是,齐桓公和管仲施行内政改革,齐国在他们的治理下,迅速强盛。
“翼”和“冀”,你能分清楚吗?
有人认为在古代“翼”与“冀”同源。展翅试飞,带着梦想、渴望前行,便是“冀”。
我们可以从字形上来记忆:有羽毛才能飞为“翼”;向北许愿为“冀”。
回文诗,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
读读下面的回文诗:
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
树中云接云中树,山外楼遮楼外山。
你觉得有意思吗?也找一些回文诗读一读吧。
(参见参考答案)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队队员王鑫喆家长 王俊斌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美丽的蝴蝶,便买来一双跑鞋、一个网子。追逐奔跑了许久,终于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之中抓到几只。可是蝴蝶在网子里恐惧挣扎,丝毫没有什么美丽可言。一有机会,蝴蝶就会飞走。
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把培育着的几盆鲜花放在窗台,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品茗看书,望着蝴蝶翩翩而来。
回眸儿子王鑫喆十五年的阅读成长之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犹如播种栽培的那几盆鲜花,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下面浅谈我培养儿子阅读习惯的三点体会。
首先,兴趣是培养阅读的第一个老师。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是吸收、储存知识最重要的过程,也是不断充实自我、展示自我的过程。对孩子阅读的培养必须遵循从兴趣导入,循序渐进的规律。
曾记得孩子在两岁时的每一个夜晚,作为父母的我们常绘声绘色地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儿子在这些故事的陪伴下,带着满意的笑容,进入甜甜的梦乡。
进入幼儿园以后,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连环画成为儿子的最爱。每晚睡前,儿子成为这些故事的讲述者,而我们转变为他最忠实的听众和交流者。自此,我们在他幼小的心中植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当小学一二年级时,儿子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简易读本津津乐道,常与同学分享。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惊讶地发现儿子已悄悄地一边阅读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原版书籍,一边查阅着《古代汉语词典》等资料。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向他灌输一个理念:你喜欢哪一部名著,你就完整读完、读懂它。读完、读懂一部名著,就是走完一种人生,因为你能从中得到人生的阅历、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愉悦、道德的感化和写作的方法。
在七年级时,他用文言文体写下《我读书,我快乐!》这篇年级范文,这时,我们才知悉他听从我们的教诲,《三国演义》一书至今已看过四五十遍之多,看过好几种版本,并对不同版本做了比较和评判,以至于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不同版本中存在的差异皆如数家珍,个别精彩段落甚至能够背诵出来。
粗略算来,唐诗、宋词、古散文名篇,甚至清朝人纳兰容若的词,从两岁半开始,至今他已背诵下来不下千首(篇)之多。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情感、审美主要蕴含在古诗文之中。读背的过程,既是积累典型语言的过程,更是在心田播下中华民族文化种子的过程,对塑造儿子的人文素养、健全的心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强制要求,还是他的自觉行为驱使,都必须多读多背。
儿子闲暇之余,也喜欢吟诗作赋,研习书法,懂得篆字、隶书、楷书、行草的不同写法。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懂得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书法艺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字才是。
平时双休日,我们夫妻两人上街购物,便把儿子丢在新华书店里看书;寒暑假则是更绝,只需提供给他一份午餐的费用,儿子便能在市图书馆或少儿图书馆里待上一天。
正是基于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古诗词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他为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而不倦阅读,也培植起丰富的语言能力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从而构筑起较为扎实的文学根基。在小学阶段和初中时期他都曾获得语文竞赛及语文考试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由此可见,兴趣是阅读的第一个老师,而阅读是孩子成长的翅膀。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引领下,儿子成为阅读起跑线上的领跑者,朝着阅读成长的既定目标不倦地奔跑着。
其次,环境的熏陶是培养阅读的催化剂。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谙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成长是何其重要。我曾记得从儿子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已经对家中书房里的我的那几千册藏书着迷。放学之后,总是躲在书房里不见踪影。午饭、晚饭常常要三番四次催促才出来。在饭桌上、如厕之际、乘坐电梯之时,他手上总是捧着一本书,且阅读速度奇快,一天阅读完一两本书是常有之事。有的书他看了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有的书似乎是看懂了,涉猎的书籍包括文学、史学、心理学、地理学、艺术类,甚至包括西方哲学史和伦理学。我们确实感觉到他在阅读成长的路上不断长大。目视着儿子所阅读完的书越摞越高,他的成长故事也在不断精彩地演绎着。
无独有偶。我家中墙壁上所挂的虞愚、高怀、谢澄光等名人的字画也激发起儿子对书法艺术和古典文学的眷爱。曾记得小时候他不止一次强烈拒绝我们给他安排的钢琴课程。但对肖承柏、李诗斌、陈美祥老师的硬笔、软笔书法的学习课程却乐此不疲,他的书法作品也屡124在学校和市级比赛中获奖。对于做客家中的客人,他常串演起解说员的工作,兴致盎然地向客人介绍起家中名人的字画、自己的书法作品以及自拟手写的春联,直言不讳地告知客人,他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源自墙上的这些名人的字画。由此可见,环境的熏陶是培养阅读的催化剂,它促使儿子在他所热爱的阅读成长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最后,善于思辨是阅读成长升华的阶梯。
儿子爱阅读,注重“思辨”的灵性的启迪,在读书中善于且读且思辨。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生活中的现象也常抱有一颗敏锐的善于观察思辨的心。
平时他喜欢与同学、父母分享自己阅读后的思辨,更喜欢与成年人进行交流。他认为与成年人交流会迸射出思想的火花。在家中、在课堂上他常常对知识点、对社会现象发表“愤青”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海明威曾经说过,只有写的越多,才懂得怎样写。儿子不仅在阅读中养成了批注的习惯,而且常喜欢对阅后的书籍“斗胆”评判一番。在我们的鼓励下,他还将自己的观点提笔成文。七年级时他用文言诗体写了《秦论》,讨论了秦始皇以虎狼之师一举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何以短短十五年而亡。他认为“终秦一世,亡国者有因:气数耳,非礼耳,无道耳,天怒耳”。《兰亭之韵》《变,生存之道,自强之道》《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这些发表于《厦门晚报》《海西晨报》的习作,正是他阅后思辨留下的足迹。
对于名人的作品,他也直言不讳地阐明自己的不同看法。曾记得去年有一次我带他去拜访到厦大参访的王立群教授。在交谈中儿子斗胆谈起对王教授作品中一些不敢苟同的观点,引发了王教授的高度赞许,结下了爷孙两人忘年交的情谊。离厦十几日后王教授特意邮来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纪念。
善于思辨是阅读成长升华的阶梯,也是阅读成长最高境界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我们殷殷期待儿子能飞得更高更远。
书籍是儿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阅读是儿子成长道路上不断进步的阶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犹如你播种栽培盆花的过程,假以时日,只须静待花开。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岂不美哉!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重庆市育才中学代表队指导教师 曹代清
语文,顾名思义,由语言和文学两部分构成。语言发之于口,文学形之于书。而文字便是文学之本,缀字成词,连词成句,继而为文章,继而为文学。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明确的便是文字的含义。许慎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中国的文字,从本源上来说便是由图画而横平竖直,由象形指事逐渐向会意、形声发展。因此,了解一个字的源头是学习文字的重要方法。
对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了解是学习文字的入门方法。六书中的“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法,“象形、127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之法。
(一)造字之法:象形
汉字被称为象形文字,因此象形的生动有趣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而”字,甲骨文表示的就是人的胡子,本来是一个实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虚化了,于是“而”字变成了虚词。为此又要造一个字来表示胡子,于是有了“胡”字。
再如“自”字,本义是人的鼻子。因为人们表示自己的时候容易指着自己的鼻子,于是用“自”来表示自己,又造了“鼻”字表示鼻子的意思。
(二)造字之法:指事
指事字相对较少。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也就是说除了远观,更要近察。
譬如“刃”,远看有“刀”字,而近察则会发现刀字旁边还有一个点,这个点便是指向这个字所要表达的部分,也就是刀锋,这就是“刃”的含义。
再如“本”与“末”,一是指向树木的根部,一是指向树木的末梢,于是有着两个相反的含义。这样,成语“本末倒置”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
(三)造字之法:形声与会意
其他会意与形声字是相对较多的,尤其是形声字,从形旁推出其意义和从音旁推出其读音,是形声字的基本特征。
古代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因此从糸(即绞丝旁)的字相对较多,或者和织布相关,或者和色彩相关(布帛需要染色)。如“绛”表示深红色,“缁”表示黑色,还有“红”“紫”等都是从糸的字。
在四种造字方法的基础上来理解词语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发散的思维。“重复”,“重”有“复”意,“复”有“重”意。“孤独”,“孤”有“独”意,“独”有“孤”意。当不理解一个字的时候,联想含有这个字的词语,通过另一个字来理解这个字的意义。由此连字成词,缀词成句。
成语,通过历史和经典而留下来。它们有的源于典故,如“窃符救赵”源于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有的源于经典书籍,如源于《诗经》的“七月流火”。“七月流火”很容易被误用为天气炎热。其实,“七月流火”源于《诗经·豳风·七月》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该篇是《诗经》中有名的农业诗,是研究先民农业生活的重要资料。“七月”是夏历的七月,而“流火”指的是大火星落下,天气转凉。因此“七月流火”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意思。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去发现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汉字不仅仅是记载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反映。譬如重庆奉节县古称夔州,这个“夔”字,源远流长,孔子也曾经为之辩论过。
据《尚书·舜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舜帝任命夔为乐官,主理乐事。
但在《山海经》中,有“夔一足”的说法。记载“夔”是一种独脚兽。
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人们都说‘夔一足’,是否夔真的只有一只脚?”
孔子回答说:“夔是人,‘夔一足’指有夔一个人掌管乐事就足够了。”
孔子在这里将“夔一足”的“足”解释为“足够”,而非“脚”。
相比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在其发展之初就倾向于历史性和理性,孔子的回答正证明了中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将神话历史化的现象,这是一个由绚烂多姿的神话想象时期向着历史和理性发展的时期。也因为孔子的解释,“一夔已足”这个成语也就诞生了,它的意思和“夔一足”的神话传说已经没有关联,而是用来形容某件事的处理由这个人来做就足够了。
从文字到成语,背后常常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对这种文化信息的了解恰是对我们的历史文化的思考。
因此,汉字作为一种符号,除了符号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符号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这不仅仅是对汉字历史本身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担当和继承。
读、椟、犊、赎。
品、晶、鑫(xīn)、赑(bì)等。
与“牡”同音:母、亩、姆、坶等。
与“牡”音近:穆、睦、牧、暮等。
土、寺、毛、卖、生、奇、西、亡、勿。
藕断丝连、官官相护、苦口婆心、七窍生烟、身外之物、物是人非。
晒—日晒雨淋、洒—挥洒、恓—恓惶。
顺手牵羊、十羊九牧、羊落虎口、羊肠鸟道、羚羊挂角。
美梦成真、真心实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步流星、星移斗转、转危为安、安步当车、车水马龙、龙马精神、神采飞扬、扬长避短。
令+羊=羚,君+羊=群,羽+羊=翔,曷+羊=羯。
一把笔、一筐鱼、一团线、一碗水、一群人、一桶沙、一群猫、一张纸。
1=善、2=始、3=善、4=终。
鲜、羚、邻、队、仑、旨、明、肚、坻、邸、陪、部、阵、轲。
次、力、冰、鲜。
(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
鱼+羊=鲜、丑+羊=羞、灬+羊=羔、氵+羊=洋、疒+羊=痒、工+羊=差、气+羊=氧、讠+羊=详、人+羊=佯。
口+鸟=鸣、木+林=森、不+正=歪、上+心=忐、人+从=众、山+石=岩、小+土=尘、水()+步=涉。
(猝)不及防、国(粹)、鞠躬尽(瘁)、(萃)取。
王、句、狸、狡。
(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
马跑为“驰”,人群齐跑为“奔”,马群齐跑为“骉”(biāo),狗群齐跑为“猋”(biāo)。
龙争虎斗、龙精虎猛、猛虎下山、山长水远、山重水复、远见卓识、无往不复、无为而治、治病救人。
自、犬、南、木、口、子、白。
鸡犬不宁、鸡犬升天、犬马之劳、声色犬马。
人、女、子、口、目、手、足、水。
马到成功、驷马难追、人仰马翻、青梅竹马。
神秘汉字是“也”。
马+也=驰、土+也=地。
1号格子里的是“水”,水+也=池。2号格子里的是“人”,人+也=他。
俊、峻、竣、梭。
(无)。
又+马=驭、马+大=驮、马+区=驱、马+也=驰、马+户=驴、马+加=驾、马+奇=骑。
彡+木=杉、彡+景=影、彡+开=形、彡+丹=彤、彡+页=须、彡+产=彦、彡+采=彩、彡+林=彬。
高歌猛进、助纣为虐、号啕大哭、狂风怒号。
三人成虎、龙争虎斗、为虎作伥、虎落平阳。
(雏)鹰、一展(雄)风、典(雅)、(雀)跃。
霖、雷、霜、雾、雪、霏、霞。
集思广益、大庭广众、众矢之的、失之交臂、众口铄金、不言而喻、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天灾人祸、祸不单行、不虚此行。
图中的合体字为“招财进宝”的意思。
鸟、旬、舌、正、朱、睛、未、大。
雄心壮志、信口雌黄、攀龙附凤、神采奕奕。
牙、各、罗、骆。
(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翘、翌、翔、翻、羿、翡、翠。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囊萤映雪、门可罗雀。
(无)。
一个个汉字,就像一个个的人,背后都有着或平淡或婉转或跌宕的故事。走进趣味汉字的世界,了解每个汉字的缘起与历史,就是开启一次妙趣横生的文化寻根之旅。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贵勇
一部揭示汉字奥秘的奇书,
一把开启汉字文化殿堂的黄金密钥,
一次使汉语之光照亮广阔童心的精心尝试,
一次以欣喜的眼波和游戏般的手舞足蹈向着汉字文化之源的回溯与发现之旅。
捧读,思索,感悟,世界便在掌中,汉字的花朵与灵光便在童心深处绽放。
——《语文报》编辑、作家、文化评论人 成向阳
在游戏中汲取知识,在故事中开阔视野,在探索中活跃思维,在拓展中触类旁通!这套书融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为一体,能够使小读者兴趣盎然地走近汉字,了解汉字文化,学习国学知识,轻松成为国学小达人。
——《中国少年报》副主编 郎继霞
汉字,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历史、有传奇、有温度、有血肉的存在,我们无法忽视,也有责任传承。亲子共读时,孩子的双眼追随父母的手指,那些字跟着父母所讲的故事,以图像的方式进入孩子的记忆;五六岁,孩子笨拙地握着笔,没有笔顺地涂抹自己的名字,父母的美好祝愿,跟着这些字在孩子心中烙下印记……所有的孩子都问过“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知道字的意思是非常有意思的事。翻开书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江明月,万里关山,就这样对孩子娓娓道来。
——《小读者》杂志执行主编 刘纳新
探寻汉字秘密、玩转汉字游戏、讲述汉字故事、传授汉字知识,这本书让孩子尽情徜徉在汉字的趣味世界当中,“字”得其乐。
——《聪明快车·轻松学语文》编辑 季菲
中国的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汉字经历了初始的构建、字形的演变、字音的变化和字义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各种新的词语不断产生,这些都在如今的汉字词语当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当代的小学生,接触到的是汉字演变后的结果,而对于汉字内在的故事,我们所知或许不多。所以,请让我们怀着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探索,打开本书,去触摸这多彩的汉字世界吧。
——《当代小学生》主编 谢风坤
汉字是一个美妙深邃的世界,孩子早一点走进这个世界,就能早一点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套书,是一扇通向汉字文化深处的门,吸引着孩子走进去,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和质地。
——《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主任 王珺
接力出版社这套“我的趣味汉字世界”,以汉字的前世今生串联与该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并加入了孩子喜爱的互动栏目,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汉字,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实为一套不可多得的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入门书。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编辑 胡香玉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听一个故事认识一个汉字,再通过这个汉字找到它的朋友,跟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了解所有朋友的小秘密,让识字成为一件好玩儿的事。
——《文学少年》编辑 史姗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