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生生合作学习就是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为基本特征的教学。这一类型的合作学习以当代欧美等国的“合作学习”为代表。前已述及,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赢得了国际教育界的高度认可。目前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研究利用。在合作学习的主体活动阶段——小组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占有主导地位。另外,在测验和反馈补救阶段,生生互动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合作学习之所以大胆引用生生互动这一为传统教学所视而不见、弃而不用的互动形式,是基于它对于生生互动重要性的独特而科学的认识。合作学习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1]这种对生生互动的乐观态度与传统的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合作学习引入了生生互动这一有效的互动方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自然也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刚刚开始引介国外的合作学习理论,并开始出现少量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该《决定》的颁布是合作学习在我国研究进展的分水岭,在前期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借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进入了独立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在理论上,研究深度加强,研究内容丰富;在实践中,合作学习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被广泛地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生生合作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了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因教育评价机制、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竞争性的学习方式,通过竞争来比一下谁学得“最好”。久而久之,竞争的缺点就涌现出来。学生们无法体会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对学校、学科和教师、同学产生了消极的态度,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吸收合作学习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的三个阶段,初步构建出适合我国教学实际的生生合作学习策略——互助预习法、互助学习法、互助复习法。这三种策略均以学生为中心,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意义,发展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策略一:互助预习法
与传统的“单兵作战”预习法相比,互助预习法的不同在于“互助”。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组成互助小组。然后,教师将预习的任务分配给小组,并通过积极的目标互赖和奖励互赖激发每一位小组成员的预习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督促、监督。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预习法因缺乏有效的监督而造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而且互助预习法能通过“互助”提高预习的效果、改进预习的方法、提高交往和合作能力。
一般来讲,互助预习法的实施包括小组组建、预习任务、预习结果及评估这三个基本要素。
一般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分组。分组时,小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为2~4人。适中的规模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充分互动,又不致给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能够优、中、差生协调组合。因预习一般在课下完成,甚至大多需要占用校外时间,所以教师分组时可以考虑学生的校外学习地点的情况,如把家距离近的或者放学后在一个小饭桌学习的分在一组。
任务的设计者主要是教师。教师应选择便于和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任务的内容基本与将要讲授的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一致。并且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要具体、可行,便于小组执行操作。此外,教师需要明确预习的任务主要不是完全掌握将要教授的内容,而是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
每个人的学习结果是独立中带有互赖的,也就是说手段、目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基于学习结果是互赖的,因此对学习结果的评估也包括个人和小组的。但主要以个人为主,包括个人测验、个人计分。学习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部。
在合作学习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发了一套可供参考的互助预习流程。此流程为“组建小组—布置预习任务—小组互助预习—评估”四个阶段。具体展开过程如下。
对于某一学科的来说,互助预习小组是相对固定的。在学期初,小组就已经组建,并且只能因某些特殊的原因做局部的调整,一般不会重新分组。固定的分组有利于促使小组成员形成集体意识,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虽然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但是小组负责人是不固定的,初期选择责任心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然后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过去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编号。分组时,教师根据编号进行好、中、差搭配分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和交流的方便性,一般2~4人一组。组建小组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讲解评估机制,使每一个小组成员接受“沉浮与共”这样一种观念。每个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活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还要强调小组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它的成员,小组成员在学业上的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着彼此关心和尊重,有利于互助预习的顺利进行。
首先,教师选择便于和需要小组互助预习的内容,内容基本与将要讲授的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一致,并制定预习提纲,在提纲中列出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需要掌握的内容、关注的论题及展开进一步讨论的思考题。然后,教师把预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并把预习提纲发给每个小组。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小组活动的意义,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之前,更要让学生了解几条小组活动规则: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预习时需要掌握的内容;所有小组成员必须对需要关注的论题和思考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组内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
分配到任务后,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任务的再分配。致使每个成员在小组任务基础上有其主要任务。任务再分配可以由小组长随机指定,也可以由小组同学协商,还可以由教师参与选定。这样有利于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然后,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地开展预习,并确定小组互助预习的时间、地点、方式。如条件允许并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况下,小组成员可以选择通过网络等通信工具进行监督、检查、交流和探讨。然后,组员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讨论,互教互学,最终使全组同学共同掌握预习时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组内讨论形成关于需要关注论题和思考题的相对一致的看法,并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最后,小组汇总,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具体情况,经过组内合作学习后,各小组之间可以进一步地交流与探讨,可以在几个小组范围内进行,甚至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通过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合作探讨,可以相互寻找问题的根源,明晰现象的本质,从而使各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更加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后,就应进行测验,评估小组和个人掌握情况。测验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的简单的小型笔试测验,也可以是教师随机口头提问;测验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在上课初、上课过程中,也可以在即将结束课时。测验的结果以计算学生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对于须每个人独立完成的简单的小型笔试测验,学生的个人得分是每个人笔试的实际得分,小组得分为小组成员的平均分;对随机口头提问,学生的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是相同的。最后,教师根据前后两次小组互助预习的情况给予小组提高分,并有重点地提出希望和表扬,这需要教师做到公正、客观。学生的最后得分为个人得分、小组得分和小组提高分的总和,如表5-1所示。这样,评估结果的积极互赖也确保了学生在预习时的高度互赖性,促进了学生下一次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
表5-1 测验分数单
续表
互助预习法是在结合合作学习理念和策略并对传统的“单枪匹马”式预习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预习方法。互助预习法中,小组成员的成绩有很大互赖性。如果学生们想使自己和自己的小组得到小组奖励,那么他们就必须帮助其他组员按要求预习,并鼓励其他组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如果因自己不认真预习,不仅会导致自己的测验成绩不好,而且全组都要受牵连。因此,只有小组中每位成员都取得成功,个人和小组才会取得成功。这一规则促使组员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和互相监督,有效改变了传统预习中缺乏鼓励、帮助和监督的局面。通过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学会了预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
互助预习法的使用范围比较广,从理工科到文史科再到社会科学,从小学直到大学,都可以应用。但是,这种策略也有其局限,特别是在中小学。对于非住宿的中小学生来说,预习一般是利用校外时间完成。这就为互助预习小组的合作提出了个难题,这一难题需要教师在分组时考虑到,尽量减轻难度,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此,在实施这一策略之前,应先取得所有家长的积极配合。
总之,互助预习法蕴含着积极的人际交往互动的现代教育理念特点,不仅对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也大有益处。但是,策略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必须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互助预习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习策略,适用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说明这一策略,加深对此策略的理解和把握。
人教版第一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2]
1.自学生字,拼拼、读读、记记,读通课文,可以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长在组内带读生字,请同学给生字组词。
(2)组内同学自选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3)小组长随意抽生字卡片请同学读或记。
(4)小组齐读课文,选一段最满意的再读。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适当指导和组织,其他同学评价。
(1)甲同学带读生字。
(2)乙同学介绍用“加一加”的办法记生字“次、什、样、得、仔、现”。
(3)丙同学请其他同学介绍剩下的字怎么记。
(4)丁同学带领全组齐读刚才读得最好的自然段。
(5)同学评价:“我欣赏甲同学,她声音很响亮。”“我想送她五颗星。”“我欣赏丁同学,她读书很投入。我也想送她五颗星。”“我想给丙同学提一个小小建议,小组齐读时注意力要集中,眼睛不要看到其他地方去,我想送给他三颗星。”……
(6)师评价:丙同学上一次小组展示的时候,得了两颗星,今天是三颗星,真是一次比一次进步!我们掌声鼓励!
此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互助预习法,改变了传统的单枪匹马式的预习方法。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预习,自主汇报交流、检查,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时间和机会。在小组多种形式汇报展示中,台上学生流利地读出字音和词语,其他学生做到了跟读和补充提醒,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学生在互动中真正成了学习伙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了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且把分数转化为星星更加形象地体现每个学生学习的结果。
策略二:互助学习法
互助学习法主要是指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它含有在合作中进行探索发现等理念,因此,它与时下在我国中小学中非常盛行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互助学习法分为两种形式: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和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这两种形式的互助学习法具有共同的基本要素:课堂授课、互助小组、学习任务、学习结果评估。
合作学习课堂上所学习的材料通常先由教师向学生呈现。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或直接教学,有时也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当然也包括以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STAD课上的讲授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STAD课的讲授必须明确地集中在所学的单元上,这样会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必须认真听讲,因为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而他们个人的得分将直接影响他们所在小组的得分。
小组的规模一般是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由教师决定。在确定小组规模时,教师请记住一条规律:时间越短,小组规模应越小;反之,小组规模应越大。因为小组规模大,各组需要准备的材料就越多,而且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需要的社交技巧就越多。在组成小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做到优、差生组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两人一组,则可以以同桌的形式出现。所以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异质性。
任务的设计者主要是教师,任务的内容基本上与教材中某一章节相一致,但内容也不局限于教材,主题可以宽泛,难度为中高等。学习资源有的是教师课前制作好的,但不排除需要学生自己收集,特别是解决非良性结构问题时。
学习结果是互相依赖的,也就是说手段与目标均合作。由于学习结果是互相依赖的,因此,对学习结果的评估也包括个人和小组。小组的报告和小组设计等均可作为集体的成果。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学生本身。例如,学生为了学习的乐趣而学习,因为他们对所选的课题感兴趣,或者他们是为了提高自己。帮助其他同学的愿望来源于利他的思想和体验集体努力的兴趣。学生在一起,不必依赖于成绩、奖状或者其他的刺激物就能进行合作学习。
互助学习法主要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和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正式性互助学习法主要用来教授具体的学习内容,解决较为复杂和抽象的问题,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和较高水平的推断能力,学生合作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主要用来确保学生在听课时做到对信息进行积极的认知加工,学生合作的时间比较短,在五分钟之内。因此,这两种形式的互助学习法有各自不同的程序和要求。
1.组建小组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材料和设备的数量及任务的特性等情况确定小组规模,小组规模不宜较大,以4~6人为宜。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组,分组时,应体现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并安排好每位组员的职责。然后,教师安排小组的活动空间。安排活动空间时,小组成员之间要坐得很近,以便于成员共用材料及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组员之间交谈时能保持安静而不干扰别的学习小组;组与组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相互影响。上课之前,学生按照小组到各自的活动空间就座。
2.集体讲授
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相比,正式性互助学习法也采用集体讲授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集体讲授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将发挥其主导作用,并要求教师准确、简练、充分地讲授教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重要性。讲授完教学内容后,教师要布置任务,解释评定优秀的标准,也可以教授需要学生掌握的合作策略。如果学生对正式性互助学习法不熟悉,教师还需要预先规定学生的行为活动,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具体讲述什么是合作。如与小组成员待在一起而不要满教室乱跑;小声说话;让每个组员解释如何得出答案;正确无误地理解其他组员的发言;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除非在逻辑上被说服;等等。讲授规定时,不要每一条面面俱到,教师要做到重点讲述、有针对性地讲述。
3.互助学习
集体讲授结束之后,教师发给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如作业单和答案单,并要求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这些材料。一般情况下,不是每人一份材料,目的在于通过材料依赖促进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中,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要真正做到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监督学生们的行为,一方面,观察学生思想的“窗口”,看清他们哪些弄懂了,哪些还不懂,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在提供帮助时,教师要做出简单的判断,说一些具体的话解释原因,也可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么做?另一方面,找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哪些所需的社交技巧没有掌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要在完全没有必要时介入学习小组的活动,只要我们有点耐性,就会发现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找出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4.呈现结果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的不同,有两种呈现结果的方式:报告和测验。如果小组合作的任务是强调解决非良性结构问题或涉及新产品等,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结果最为合适;如果小组合作的任务是掌握材料中所呈现的知识点,以测验的形式比较合适。下面介绍这两种呈现结果的方式。
(1)报告。
报告小组成果是整个探究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协同努力之后综合各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所得的结晶。成果一般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出现。在向全班展现之前,教师应该花一两天时间稍微浏览一下每组报告的主要内容,防止在学生做报告时接二连三地打断他们。在各小组派代表为全班做报告时,发言者和倾听者都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于发言者来说,在做报告时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围绕主题,清晰阐述,运用自己的语言,必要时插入一些图表或利用多媒体呈现、实物投影等手段,使报告显得生动活泼,在报告结束时请求听众提问。同时,倾听者也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别人做报告时应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发言,在报告结束时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学生的报告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往往会照本宣科,对报告的内容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只是生硬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a.不要完全认可这些照本宣科的报告。教师可以委婉地提出建议,如“王小明,我知道你准备报告花了很多时间,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听起来的收获会更大。”
b.鼓励学生制作和运用报告所需的可视材料。
c.帮助学生从多种来源收集材料,而不是限于一种。
d.对于使用学生自己语言的报告给予不遗余力的表扬。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只有很少的报告可以在同一天完成。要让学生在同一天内或同一堂课听完十来个报告并且始终兴致高昂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因此较合理的做法是在一个时间段完成两到三个报告,分数天完成所有的报告呈现。
(2)测验。
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对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材料进行强化,并通过测验来反馈出教师在课堂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测验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课程材料程度的检验,以确定教学和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测验试卷发给学生,确保人手一份,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不再允许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小组各成员必须独立完成测验,教师要监督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制止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互助,这一点应该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就告诉学生。这种个人责任激励着学生在小组学习时积极地进行互助活动,相互解释所学的内容,因为只有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掌握了教师所教的知识或技能,才是小组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至于测验试卷的评定,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也可由教师单独评阅,但要保证测验分数和小组得分能及时评出,在下一堂课之前计算出来。另外,在测验结束后,各小组内部之间要进行“团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反思自己表现的机会,以备下一次更好地表现。
5.评估呈现结果的方式不一样,自然评估的方式也不一样
(1)评估报告的方式。
在报告结束之后进行简短的评估有利于改进后续探究活动的质量。对探究小组的评估应该贯穿于探究的全过程,比如:教师应该评价学生怎样开展探究,怎样应用所学内容解决新问题,怎样从一组数据中得出结论,怎样把各人的观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怎样把报告中的内容传递给大家,等等。由于教师无法清楚地看到探究的全过程,因此,一个可能的办法是教师要求各组学生重新说明探究过程及列出他们采取的每个步骤。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程序和成绩形成一种不同的视野和反思意识,提高其在以后的探究项目中做好计划的能力,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学生。有时,为了使评估更加全面和客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估中来。
(2)评估测试结果的方式。
测验的结果须计算学生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对于须每个人独立完成的简单的小型笔试测验,学生的个人得分是每个人笔试的实际得分,小组得分为小组成员的平均分;对随机口头提问,学生的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是相同的。最后,教师根据前后两次小组互助预习的情况给予小组提高分,并有重点地提出希望和表扬,这需要教师做到公正、客观。学生的最后得分为个人得分、小组得分和小组提高分的总和。这样,从评估结果的积极互赖也确保了学生在预习时的高度互赖性,促进学生下一次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
1.集体授课
与传统的集体授课一样,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根据教案讲授指定的教学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教师要时刻关注全班同学的反应,灵活地运用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始终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材料上来,建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小组组建
小组规模相对较小,一般为2人。教师一般把相邻的学生两两配对。并通过个人责任和评价结果互赖促进小组成员互动交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
3.小组讨论
在讨论中,小组成员根据以下步骤完成任务:①每个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②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答案;③认真听取同伴的答案;④通过相互交流,综合彼此想法,合成一份新的答案。
4.呈现结果并评估
通过随机抽取小组和小组成员揭示答案,并对抽取的小组进行评估。然后根据结果给予评价。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赞许的眼光、肯定的微笑,对学生而言都是激励其进一步进行积极合作的动力。
与互助预习法一样,互助学习法蕴含着合作学习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的理念,为了保证生生之间积极的合作,采用异质分组。但这两种策略也有不同:此策略主要是在课内进行,是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进行的,与家长联系不是很大。并且,由于教师的现场指导,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这为互助预习法和互助复习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互助学习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在大、中、小学的所有科目都可以使用。但是,根据我国中小学班额比较大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技巧,采用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可以想尝试采用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技巧后,教师再采用正式性互助学习法。这样,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互助学习法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合作教学策略。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性互助学习法,一种是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
邓巴先生(师):“大家都回忆一下,上周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和立方体的体积,今天将探讨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这次由你们自己去做。在你们每个人的实验台上都有五个体积不同的圆筒,一把尺子和一台计算器,你们可以用水槽里的水。但是,你们所要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应该是头脑和同学。记住,在活动结束时,各个组的每位同学都要做到不仅能够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而且要能够准确地解释该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有什么问题吗?好,开始吧!”
学生:(邓巴先生所教的中学数学课程班上的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他们4个人一组围坐在实验旁边,其中“智囊组”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圆筒装满了水。
米格尔说:“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圆筒都装满了。”
玛格丽特说:“下面该做什么呢?”“我们来测量它们吧。”她拿起尺子,并让戴夫记下测量结果。“这个小圆筒高36毫米……底的直径是42毫米。”“那又怎么样?”
约兰达说:“我们用这种方式不能测量出体积来。在开始测量每个圆筒体积前,我们最好先考虑一下。”
戴夫说:“约兰达说得对。我们最好先做个计划。”
米格尔说:“我明白了,我们先要有个构想。”
约兰达说:“对,我们考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邓巴先生让我们回忆圆的面积和立方体的面积,我想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线索。”
邓巴先生:“你是对的,米格尔,”(恰巧经过这里的邓巴说)“但是你们怎样利用这个信息呢?”
“智囊组”沉默了一会儿。
戴夫大着胆子说:“让我们试着测量出每一个圆筒底部的面积,刚才玛格利特说小的圆筒底部直径是42毫米,给我计算器……现在我们怎样算出面积?”
约兰达说:“我想应该是π乘以半径的平方。”“好像是这样。那么42的平方……”
玛格丽特插嘴说:“不是42,是21的平方,如果直径是42,那么半径就是21。”
约兰达说:“对,我知道了。那么,21的平方是……441,π是3.14,计算器上的得数是13847。”
米格尔说:“不可能,400乘以3是1200,所以441乘以3.14不可能是13000多。你肯定错了。”
约兰达说:“我再算一遍。441乘以3.14,……你对了,是1385。”“该做什么了?”“还不知怎么算出体积。”
玛格丽特兴奋地跳起来:“别着急,约兰达,我想,我们应该用底部的面积乘以水的高度。”“是这样,在计算立方体的体积时,我们用长乘以宽乘以高。长乘以宽是底部的面积,我猜想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圆筒的体积。”
米格尔说:“聪明绝顶的女孩!”“我同意,但怎么来证明呢?”
约兰达说:“我有个想法,”(她把所有圆筒里的水倒出,然后在最小的圆筒里装满水)“这是我的想法。我们不知道这个圆筒的体积是多少,但我们知道它的体积总是相等的。如果我们将等量的水倒入四个圆筒中,然后用我们的公式来计算,那么就应该得到一个相等的值。”
米格尔说:“让我们试一下。”他将一个小圆筒的水倒入一个大圆筒中,然后再把小圆筒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大圆筒中。“智囊组”测量了圆筒的底部和水的高度,记下数据,将其代入公式。非常确信他们得到的稳定结果是用这个公式计算出的等量体积的水的值都是相同的。
学生们都无比兴奋,让邓巴先生过来看看他们的成果。邓巴先生让每个学生解释他们是怎么做的。“太棒了!”邓巴说,“你们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小组中每个人都参与并理解了这项活动。”
此案例中,四人小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小组中有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有平等的对话和讨论,也有情感的交流。正式的互助学习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经验和资源,同学之间相互反馈、相互学习,达成了生成性学习的目标。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根小棒)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哪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生:……
在此教学实例中,教师多次采用了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如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将6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还有教师要求小组内成员间的小棒可以互相借用,讨论如何将6均分等。通过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在此案例中,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开展彼此间的合作交流的,如果因为教师安排而去合作交流,情况可能就会大不相同,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必须掌握合作学习的分组技能、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技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技能以及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技能。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策略三:互助复习法
互助复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互动共同提高复习效果的教学策略。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此策略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让小组成员在互帮互助、共同合作之中完成复习任务。
一般来讲,互助复习法具有以下特征。
任务的设计者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任务强调的是有意义掌握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技能,因此,任务的具体内容与学过的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或某些章节相一致,但不排除有少量的内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的领悟,有效地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小组规模以2~6人为宜,一般不要超过6人。组越小,管理方面的限制条件也就越少,并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和谐。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呈现异质性。异质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分组原则,在异质小组中,小组成员会从活动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不足,这样能促使小组成员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对学习结果的评估分为两部分,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并分别进行表扬和奖励。由于学习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部,例如,学生学习是为了赢得表扬、获得好成绩,或者从老师、父母、同学和其他人那里得到奖励,所以奖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奖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哪怕是教师赞许的眼光、肯定的微笑,对学生而言或许都是莫大的鼓舞,能激励学生进行积极合作。
根据互助复习法的基本要义,我们在原有一些合作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可行的教学程序。此程序可归纳为“小组组建、布置任务、互助复习、测验评估”四个阶段。至于它的具体展开过程,可以参考如下步骤。
分组也往往由教师决定,不能任由学生自己挑选,但也不排除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规模以2~6人为宜,一般不要超过6人。约翰逊等人曾建议初次尝试的学生可以2人一组或3人一组,当学生们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时,再运用规模大一些的小组。在分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能够优、差生组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过去的成绩对全班学生进行排序,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编号。然后,教师再结合自己的判断进行分组。分下来有多余的同学,可以酌情插到某些小组中去。在选择每组成员时,应做到各组间大体均衡,组内尽量满足成员的异质性。每组的男女比例适当,学习成绩好、中、差搭配,并兼顾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因素在组内的平衡。
在正式实施策略之前,教师亲自设计复习材料,材料一般包括复习的范围和要点、练习题、答案等。因学习结果的独立性,教师必须通过复习材料提高学生的互赖性,特别是在小组刚刚组建之时,教师就得精心考虑如何分配材料,通过分配材料将学生置于一种“荣辱与共”的情境之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互赖性,以使学生都积极复习、互帮互助、互相督促监督,达成复习目标,我们通常可以借鉴共同式所采用的分配材料的三种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分配角色以确保小组成员的互赖性。
学习始于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一阶段前,教师的任务是讲解或介绍新教材,并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以事先编成的异质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教师发给每组有限的学习资源,一般是一份。每个小组的任务是要求组内所有成员掌握教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及帮助同伴掌握。
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小老师法
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总复习,有利于通过分工合作提高复习的效率,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做法如下:小组长把复习任务分成一个个的小任务,然后通过小组协商把小任务分给每个组员,并要求组员把自己的结果以讲述方式呈现给大家。在讲述的过程中,听讲的成员如有不懂的可以向小老师请教;如果有不同意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抽卡法
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识记一些陈述性知识。因此我们借鉴抽认卡片这一形式,并结合合作学习提出记忆法。具体做法是: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两人共同把课上讲过的内容制成卡片的形式,制作卡片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在小组中,一人持有卡片,一人没有卡片。当一方向另一方出示卡片时,往往是出示卡片的正面。正面一般是一个简单的记忆性的问题,另一方须做出回答。然后由持有者核对答案(答案在反面)。过一段时间,两人轮换。通过记忆法,能让一些枯燥的事实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3.练习法
此方法适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此外,该方法也可用于扩展词汇,发展初步的角色承担能力。它由“跟我做”发展而来。该方法也适宜于两人一组。当一个学生用口头说明动作要求,另一个学生努力按照要求做出动作或是摆弄其他的物品。
4.竞赛法
竞赛法是以游戏的方法开展学习竞赛,此方法可以用于促进小组成员快速掌握复习的知识点,也可以用以检查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例如,某一个合作小组的代表同来自另外两个小组的代表(他们三个的学习成绩水准相当)在同一张竞赛桌上开展公平竞争。开始游戏时,先让同一竞赛桌的三个学生抽取号码卡。抽到数字最大的一名学生先成为读题员。读题员读与他抽到的卡片号一致的题目,例如,他抽到的卡片号是21,他就读问题单上的21号题目。读完题目之后,他还要设法回答这个问题。接着由抽到数字第二大的学生和数字最小的学生依次对他的答案进行质疑。读题员答错了不扣分,质疑者答错了扣一分。第二局开始,由抽到数字第二大的学生读题,数字最小的学生成为第一质疑者,数字最大的成为第二质疑者。如此循环继续,一直到卡片抽完或游戏结束为止。
5.互查法
在采用互助复习法过程中,几乎上述每种方法都无一例外地用到相互检查。特别是当每组成员为两人时,同时互动得以高度体现。当一人活动时,另一人一般是从旁协助或是充当检查者,然后是轮换。最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看看大家的观点是否一致。
教师一般采用书面测验的形式进行评估。在学习单元结束之后,教师组织书面测试,并要求每个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测试。每次测验后要尽快统计分数,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个分数。如果小组中的全体成员都达到或超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标准,那么每个学生还能获得一定奖励分。这样每个学生的分数就由个人分数和奖励分数两部分组成。所以,在测试之前,教师应先确定每个小组的标准分。
与互助预习法相类似的是,采用互助复习法大都需要占用课外时间(复习课除外),都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又加上预习和复习是两个相辅相成、不能完全区分的阶段,教师可以考虑互助预习小组和互助复习小组的一致,这样有利于小组的巩固,而且可以同时布置预习和复习任务(总复习阶段除外)。
与互助预习法和互助学习法的不同在于,在测验评估阶段,教师设置了奖励分。奖励分要在全组成员均达到标准分之后才能获得。它的优点在于:①保证责任到人。它要求全组内的每个人都要努力,但最后的评估主要基于个人的表现。②保证积极互赖。奖励分并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它要求全组成员密切协作,共同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才能享有。③避免打击成绩好的学生。虽然这种评估方式要求组员之间相互合作,并且这种合作也会影响到个人的成绩,但是并不会改变个人成绩在评分中的绝对优势。
互助复习法案例——《圆的整理和复习》[5]
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而这种目标的实现,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互助复习法是实现合作探索整理的非常有效的形式。
《圆的整理和复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交流各个知识点的知识。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提问、质疑、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来总结,有些地方可能会出错,此时,教师会给予积极鼓励,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或者让其他学生来帮忙解答。在这种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说、敢问的精神。如教师对学生说:“本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刚开始,学生质疑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生1:在同一个圆内,是不是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
生2:任意一个圆环,都有无数条对称轴吗?
生3:一个整圆的周长一定比半圆的周长长,对吗?
生4:在一个大圆内减去一个小圆就形成了一个圆环,是这样吗?
……
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只是停留在“这个题目我不懂”“那个方法我不会”这样浅显的问题层面上,说明学生质疑的宽度、深度以及水平还远远不够,于是,教师就把这些问题抛给小组,让学生互助解释、解答,教师仅给予提示,经过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后,学生再质疑时,问题发生了质的变化。
生1:圆等分后能不能拼成正方形?
生2:扇形是怎样出现的,弧是什么?
生3:既然有弧,有没有弧长?如果有,怎样求?
生4:要求弧长可能与圆心角有关,什么叫圆心角?
……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存疑,然后探疑,最后释疑,经历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积极指导学习小组自主设计知识网络图,并开展交流汇报(见图5-1~图5-4)。
图5-1 圆的网络图1
图5-2 圆的网络图2
图5-3 圆的网络图3
图5-4 圆的网络图4
学生最终形成的知识系统,是合作小组全体组员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他们对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互助复习的过程中,学习不仅掌握了“显性”的数学知识,还理解并运用了上述“隐性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复习效果。
[1] 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1996(4):117.
[2] 程斌.从四则案例看合作学习.作文教学研究,2004(4).
[3] 案例选自: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第7版).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87-188.
[4] 案例选自:http://wenku.baidu.com/view/9c6a3e07192e45361066f576.html.
[5] 案例选编自:http://www.jxteacher.com/fz/column41523/8816cec3-f6f5-46a8-b717-0a2bcbf0ef3c.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