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始于一次偶然。女儿小学一年级的国庆节,我们去游了北京。回来面对一沓照片,她开心地向家人逐一介绍。我忽闪一念,建议她从每个景点的照片中挑选一张,剪贴成了一份《首都之旅》。编好后,我又建议她给照片注上说明。于是,照片上就留下了她稚嫩的笔迹和话语:“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多漂亮!”“人民英雄纪念碑真高!”“在北海公园看到白塔、湖水、小船、绿树红墙,就想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这是女儿编的第一份小报。节后,她把小报带到了学校,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羡慕中,她初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年寒假,我们又外出旅游。一天傍晚,在一处断崖前,女儿突然驻足静默,少顷,她转身对我说:“妈妈,在这儿给我拍张照,照片下面就写:这景色多美呀,就像一幅五彩的画!连画家都画不出来。”我愕然,这才注意到,这不起眼的断崖在夕阳的余晖中,映衬着石缝间生长出的五彩的植物,恰似一幅油画!这是女儿的发现——她还想编报!为了编报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感悟!于是,旅游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回到家,女儿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编出了她的第二份小报。当然,照片下的说明已不再是一句话,而是几句话了。
二年级的寒假,我们再次旅游,途中,她更是有心地观察述说。这时,我意识到,她的表达不能停留于编报给照片写说明的形式。但是,写完整的文章对只读了一年半书的她来讲难度和跨度又太大,我唯恐扼杀了她的积极性。我一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操之过急。适度的超前会让孩子体验到攀登后成功的喜悦,孩子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兴趣投入到下一轮的攀登;操之过急则让孩子感到畏惧和高不可攀,易采取放弃的态度,也就失去了再体验的兴趣。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兴趣就是花数倍力气也难以唤回。所以,呵护孩子的兴趣比激发孩子的兴趣更重要!我就决定让她从写一段话开始:把一个景点的见闻分成几段来写,对她来讲一段话就是一篇文章。然后,我帮她用大字体把短短的一段话打印成满满的一页,再附上很多照片,最后把这一页一页装订起来,再附上漂亮的封面,上面打印着“我的第一本书——福建之旅”——女儿的“第一本书”诞生了。
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那年暑假,我昔日的学生带着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来看我。我故意让女儿把她的“书”拿出来给大哥哥看。在大哥哥的夸赞中,女儿竟然惭愧了:哥哥的毕业论文厚厚的,那才叫书呢,自己的那么薄,哪能叫书啊!她又暗下决心:要编厚厚的书。
于是,我们有了二年级暑假的大连之行,也有了女儿编的第二本“书”。从大连回来,连续三天,女儿就和同伴每天写作近十小时,写了十二篇短文,共计六千多字。手指写酸了、写红了,甩甩小手继续写,竟然没显出一丝厌烦,同伴们还边写边比。而那时她只是未满八周岁的二年级的孩子,无论是作文的遣词造句,还是写作的耐力毅力都超出了她的年龄。但是我知道,女儿智力平常并无过人之处,只是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写作的兴趣和编“书”的愿望。我再次帮她做了封面,做了目录,又把照片编辑进去,成了二十几页的《迷人的大连》。当然,我把她的厚厚的原稿也装订起来,那是更为珍贵的纪念。
后来,每年的寒暑假,旅游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旅游线路的选择、当地人文习俗的了解均来自于她和伙伴们查找的资料;在旅途中,她们会认真听导游讲解、主动对话,并用心感悟,每晚回到住处会习惯性地记录当天所见所闻的关键词;回来后对照着关键词、照片、录像,写作游记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柬埔寨,享受母女同游的幸福时光
偶有一日,女儿将自小到大的游记进行整理,竟有近二十万字了!恰逢女儿以优秀的成绩初中毕业,在我的同行好友和出版社编辑的鼓动下,女儿将游记汇编成了《小鬼游天下》一书,作为自己小学和初中生活的一种纪念。
遗憾的是,女儿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所写的《欧洲五国游》近三万字的手稿不慎遗失,后来也试图补写,但每每动笔,都感觉缺少了当初的那份灵动和感悟,只能作罢。这也给了她深深的感触:游记要趁热打铁,及时记录,否则很多细节和感悟会淡忘、消失。同时她也越发意识到文字记录的重要性。所以,女儿渐渐有了用文字记录的习惯,在她的电脑里,不止游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心的、郁闷的、值得思考的,均有记录。中考获知成绩后,写下了五千多字的《走过中考》,平白朴实的文字记录下了初三最后阶段备考的心路历程,她说以后每遇大型考试,这段文字会给自己启发和反思。其实,这正是文字记录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