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航,1929年4月出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进入上海地铁筹建处设计组工作。他参加了上海首条越江隧道——打浦桥隧道的建设,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江底松软地层单层钢筋混凝拼装衬砌结构。先后担任上海地铁一号线和地铁二号线总工程师。是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著有《盾构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册》等。
口述:刘建航
采访:戴 茜 苏金发
整理:许敬霞
时间:2011年1月18日
地点:上海申通地铁公司
年少改名立誓,开拓上海地铁事业
我原名刘建,高中的时候我在原名后加了一个“航”字,从此便叫刘建航。我改名字也是有原因的。地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1843年,英国人C·皮尔逊提出在伦敦建造地铁的建议。1863年,第一条用蒸汽机车牵引的地铁列车行驶在伦敦市区,终于实现了人类交通史上的突破,城市由平面交通进入立体世界。我国在这个领域可谓是一穷二白,搞地铁的人都没见过真的地铁。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不可能出国去看,有关地铁的资料也少得可怜,加上上海当时的软地质,很多苏联专家提出,在上海建设地铁就好比在宇宙中找一个支点翻转地球——是不可能的。就是在这种客观环境艰难、国外质疑不断、国内空白无鉴的情况下,我心里不服输,也不信邪,凭着一腔政治热情和冷静思索,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检测施工,终于在新中国10年大庆的日子,把地铁方案和模型搞了出来。在刘建后面加个“航”字,就是要立志建设中国航运事业的意思。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开始进行实验性的地上地下模拟工程。我带领工人搞了4.2米的盾构隧道实验,从小到大,一直设计到6米、10米。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凭着不怕牺牲的苦干精神,我们最终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国家,告诉世人:在上海建地铁是可行的!当我们准备在上海大规模地进行地铁建设时,开始了10年的“文革”动乱,地铁事业就这样被拖延了下来。“文革”期间,我仍然不断思考着如何通过工程建设将地下铁道技术运用起来,为以后地下工程建设打基础。1989年,我60岁,开始投入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中。我六十四五岁时,开始投入上海地铁二号线的建设中。虽然我已经是高龄并且身体也不是很好,但是面对眼前正在进行的工程建设,我没有办法停止,没有办法让自己去休息,我觉得自己还有力量去为地铁事业作一点贡献。我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要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地铁事业是我奋斗了一辈子的事情,我要一直做下去。
我不是“地铁之父”,我永远是地铁之兵
上海地铁一号线徐家汇车站建设时,由于徐家汇地下管网密集,旁边还有繁华的道路、保护性建筑等。在这种环境下挖深基坑,有不少专家觉得比较难。地下管道管理单位也认为,如果这项工程的地表沉降控制不到1公分就不能开工。所以在开始的几个月里,一号线进展很不顺利。但是我不甘心,不畏艰难地站了出来,提出要在徐家汇建设地下车站。我一直铭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绝不能轻易退缩,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险站在第一线。有困难不可怕,找到问题源头总有解决的办法。在地铁车站开挖的前两个多月,有一天下午,我在局里办完公到现场检测施工数据时,看到基坑变形很不正常,就跑到基坑下面,发现基坑下面12根重要的支撑管子没安装好,情况十分危急。我当即投入抢险工作中,在基坑变形最严重的地方亲自指导。最终,经过5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避免了基坑坍塌、路线地下管道破裂事故的发生。抢险过程尽管很危险,但在抢险过程中,我根本没时间去考虑这些,心里想的是尽可能把事故排除掉,不能让这个工程前功尽弃。况且,坚守在第一线不退缩,也是我们党员应尽的职责。抢险成功后,我心里终于舒了一口气。如果这次事故没有解决,将是对上海市政工程建设的重大打击。第一个工程就出现问题,以后的工程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次事故的成功排除,也为以后地下工程建设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所以尽管是冒着危险去抢险,但是我觉得很值得。
盾构隧道建设初期,我决定用隧道建设技术来建设海水隧道。记得1974年开始建设海水隧道时,我任指挥组成员。“文革”期间,我被怀疑思想上有问题,被调离了指挥组。但调离后我一直担心隧道建设会出现问题。一天傍晚我接到电话,说现场盾构尾部流沙沉降严重。我当即意识到是盾构施工时偏离设计轴线,误入流沙区而导致的问题。我顾不上吃饭,借了一辆汽车就开往工地。在工地,我背着吸泥泵就跑进了地下隧道。隧道上面5米就是汪洋大海。看到已经涌入泥沙三分之一的盾构,我真是忧心如焚。但为了安抚大家,我镇定地说:“大家不要怕,我有办法。”我和工人一起封堵泥沙。天亮时,泥沙终于被清除干净。但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盾构严重变形,并且裂开了60多厘米的口子,海底的泥沙不断涌入盾构,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我又一次安慰大家:“不要怕,这个问题我以前碰到过,会有方法的。”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也是第一次碰到,但是我必须让大家镇静下来,齐心协力地攻难克险。我一面在底下观测变形隧道的记录,一面考虑如何保住隧道。后来在盾构后面80厘米处,我们用水泥袋建了一面挡墙。挡墙后,我们连续奋战,用了3天时间建起一面永久的挡墙,保住了已完成的1 400多米的隧道。事情虽然过去27年,但回忆起来恍如昨日。有人曾经送我一副对联,说我是“地铁之父”,这个称呼我不敢当。上海的地铁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在党的领导下、是由群体的力量建成的。这其中,我只是发挥了一枚螺丝钉的作用,我是一个“地铁之兵”。
刘建航与地铁盾构的不解之缘
退而不休,为党的地铁事业奋斗终生
上海地铁二号线建成后,我已经70多岁了。想到自己还有力量为地铁事业作贡献,我决定退而不休,把自己了解掌握的知识、经验交给下一代年轻的同志,让他们尽快接班,把地铁建设得更好。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就要终生为党的事业奋斗。地铁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建设地铁就是为党的事业作贡献。现在我仍在研究和思考隧道建设工地的安全问题和隧道建成后运行的安全问题。现在,上海地铁已形成一个地下网络,经纬线相互交织,建设的难度在于越建越深,交叉也越来越多,地下工程距离很近,这些对环境和工程安全会造成风险。现在地下工程有三层、四层。由于上海地下水位高,在承压水比较大的情况下,建设的风险比较大。为此,我经常去现场观察,和年轻人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建航获奖照片
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牢记入党时的誓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我也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在为党的事业奋斗时要有忘我劳动、奋勇当先、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危难面前一定要不怕牺牲,要镇静,依靠工人同志,依靠技术。从上海一号线的建设到现在,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每次我都依靠这种信念坚持了下来。我要终生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上海地铁事业的永久运营作贡献。
寄望后人,开创中国地铁辉煌的明天
地铁事业的发展还是要依靠青年人,相信他们有能力把中国的地铁事业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毫不吝啬地交给后人。同时,我也希望当今的年轻人要认识到,今天的发展和进步来之不易,不要忘记革命成功的艰难历程。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至今印象深刻。读大一时,学校地下党领导我们认识社会,反对反动统治。解放前的一个寒假,我们为冻死街头的百姓募寒衣,晚上回来路上我们唱着悲凉的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已没有,几家流落在街头。”这首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
中国从旧社会到今天的发展是来之不易的。解放后一个月,在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同学的追悼会上,我们唱道:“安息吧,死难的烈士,我们会踏着你们的血迹继续前进。”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前进的历史。为此,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不应该退缩。我希望后人要饮水思源,认识历史、铭记历史。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忘掉自己,为人民的生存、自由、幸福工作。
我自己培养了很多学生,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我经常告诫他们:对待工程,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科学的分析态度,这样,任何困难都有望克服。在工作中,一定要身先士卒,到现场去观测实践,投入到攻坚战中去。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棒。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中国的地铁技术将来一定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开创中国地铁辉煌的明天。
采访札记
终生的坚持
采访刘建航之后,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感触颇深。
一份工作可以坚持一年、两年或者十年,但是难得的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去坚持一辈子,并且无怨无悔,无私忘我地劳动。
对于坚持纯洁的党性、对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生宗旨,有人只是口头宣扬,有人只是一时兴起做做样子,有人会因为这种奉献和服务的艰辛而抱怨不断,但是刘建航却把这种党性和人生宗旨当成了一种使命、责任,任劳任怨,退而不休,奋斗终生。
一次次攻坚克险,有人知难而退,有人弃而不顾,但刘建航却一次次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投入到抢险的第一线。
我们要学习刘建航的工作精神,要学习他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工作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