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虽然说法甚多,但一提到端午节,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生活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成为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对内主张变法革新,对外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可是,屈原却遭到了楚国奸臣的排挤、反对和陷害。
糊涂的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将他流放。后来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新即位的楚顷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继续把屈原流放到更偏僻的地方。
历史小收藏
“五黄”有哪几样东西:在江浙一带,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和咸鸭蛋黄。
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他还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军攻占。屈原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眼看楚国就要灭亡,而自己流放在外,无法挽救,在极度的悲愤和绝望中,他跳进汨罗江,抱石自杀。
传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把鱼吓走;包粽子喂鱼,是为了不让鱼去吃沉没在江中的屈原的尸体。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其中以《离骚》最为著名。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楚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屈原的诗不仅在中国被广为传诵,还被译为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