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中需关注传递数学家的精神力量,以及需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阁楼中的勇士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中有这样一段介绍:“在世纪交替的时刻,有人问伟大的逻辑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为什么他不去尝试证明费马大定理。他回答说:‘在开始着手之前,我必须花三年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在一件可能会失败的事情上。’怀尔斯清楚地知道,为了有希望找到证明,他必须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这个工作中。但是与希尔伯特不一样,他准备冒这个风险。他阅读了所有的最新杂志,然后反复地操练最新的技巧方法,直到它们成为他的第二本能为止。为了为将来的战斗收集必要的武器,怀尔斯花了18个月的时间使自己熟悉以前曾被用于椭圆方程和模形式的,以及从它们推导出来的全部数学。这些还是比较小的投资,要记住他全面地估计过,任何对这个证明的认真的尝试很可能需要10年的专心致志的努力。”
又如:一次无声的学术报告
《数学文化小丛书——同余式及其应用》中有这样一段介绍:
“在1644年,梅森认为267-1是素数。在以后的两百多年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267-1是素数。但是1903年10月,在纽约的一次数学学术会议上,大家要求科尔教授作报告。科尔不说一句话,在黑板上计算出267-1的值,接着他又把以下两数193,707,721和761,838,257,287用竖式相乘,发现所得结果完全相同。这证明267-1不是素数!在沉寂片刻以后,全体到会者突然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这就是著名的‘一次无声的学术报告’。会后有人问他:‘为了证明这个结果,您花了多少时间?’他轻描淡写地答道:‘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那时还没有发明电子计算机!)”
在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钻研精神。
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未必需要兴师动众。我们只需在大处着眼,在小处着手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可以将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一些问题做一些小小的改编,做一些探究性的小设计,或者增加一些探究性的追问,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探究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先举一例,对高二第二学期练习册第17页第6题的探究教学设计。
题目:已知直线l经过点P(1,2),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S。
当S=3时,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几条?(2条)
当S=4时,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几条?(3条)
当S=5时,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几条?(4条)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三小题融会贯通,从逆向的角度对该问题增加第(4)问:研究当S在什么变化范围内取值时,满足条件的直线有2条?3条?4条?
通过增加第(4)问,不仅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探索过程,而且相应的解题方法也从单一的解方程组的思想,过渡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不仅提升问题的层次性、提升问题的探究价值,也有助于落实教学中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我们再举一例,对高三练习册第2页第2题的教学设计。
题目:三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割成几个部分?并画图表示。
我们可以在讲解完原问题之后,进一步提出一个更一般化的问题:n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几个部分?
先做一些铺垫:n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因为平面到空间,很多结论或者方法都是可以进行类比的,所以设计这样一个铺垫。其作用是:为了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三维空间问题,教会学生降维思考,先在二维空间,即平面内思考——n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直线l1将平面分成S1=2个部分;增加第2条直线l2,l2与l1有一个交点,该交点将l2分成2段,该2段把各自的区域一分为二,所以增加了2个区域;增加第n条直线ln,ln与前n-1条直线都相交,有n-1个交点,这些交点将ln分成n段,该n段把各自的区域一分为二,所以增加了n个区域,故我们有Sn=Sn-1+n(n≥2)。采用叠加法可得+1。
在上述二维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再尝试研究三维空间,n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几个部分?
设n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Vn个部分。运用类比思想,列出下表:
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目的:1.先求出x;2.再求出Vn。
可将表中问题“这n-1条交线将平面αn最多分成x个隔膜。(即求x)”转化为“n-1条直线最多能将平面分割成几部分?”
由n条直线分平面的研究,得n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1个部分,故n-1条直线最多能将平面分割成个部分,即这n-1条交线将平面αn最多分成个隔膜。这-个隔膜把各自的空间区域一分为二,所以增加了-个空间区域。
于是得Vn=Vn-1+--+1(n≥2),由叠加法可得+1。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n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推广到空间:n个球最多把空间分成几个部分?
我想,这样设计的教学价值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外,还体现在:巩固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的叠加法;渗透平面到空间的类比思想;通过推广问题,培养学生追求数学一般规律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我们再来看一道2009年上海高考题:
某地街道呈现东—西、南—北向的网格状,相邻街距都为1。两街道相交的点称为格点。若以互相垂直的两条街道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现有下述格点(-2,2),(3,1),(3,4),(-2,3),(4,5),(6,6)为报刊零售点。请确定一个格点(除零售点外)________为发行站,使6个零售点沿街道到发行站之间路程的和最短。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设应在格点(m,n)处建立发行站。
令y横向路程和=2|m+2|+2|m-3|+|m-4|+|m-6|,
再令y纵向路程和=|n-1|+|n-2|+|n-3|+|n-4|+|n-5|+|n-6|。
下面的目的便是求出y横向路程和以及y纵向路程和分别在什么时候取到最小值。
为了研究该问题,我们可以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给出这样4个小题:
1.求y=|x-1|+|x-2|的最小值;
2.求y=|x-1|+|x-2|+|x-3|的最小值;
3.求y=|x-1|+|x-2|+|x-3|+|x-4|的最小值;
4.求y=2|x-1|+|x-2|+|x-3|的最小值。
先看第1题,求y=|x-1|+|x-2|的最小值。对于|x-1|+|x-2|,通过画数轴,将|x-1|+|x-2|理解成实数轴上,实数x所对应的点到1和2所对应的点的距离之和。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
当x∈(-∞,1)时,|x-1|+|x-2|>1,
当x∈[1,2]时,|x-1|+|x-2|=1,
当x∈(2,+∞)时,|x-1|+|x-2|>1,
所以,当且仅当x∈[1,2]时,原函数的最小值为1。
第2题,求y=|x-1|+|x-2|+|x-3|的最小值。同样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画数轴来解决。对于|x-1|+|x-2|+|x-3|,先处理|x-1|+|x-3|这部分,再处理|x-2|。
所以,当且仅当x=2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
第3题,求y=|x-1|+|x-2|+|x-3|+|x-4|的最小值。
我们先处理|x-1|+|x-4|这部分,通过数轴可以知道当且仅当x∈[1,4]时,它的最小值为3,再来处理|x-2|+|x-3|这部分,通过数轴可以知道当且仅当x∈[2,3]时,它的最小值为1。
所以,当且仅当x∈[2,3]时,原函数的最小值为4。
第4题,求y=2|x-1|+|x-2|+|x-3|的最小值。
我们将2|x-1|+|x-2|+|x-3|改写为这样的形式:
|x-1|+|x-1|+|x-2|+|x-3|。
首先,让我们来处理|x-1|+|x-3|这部分,通过画数轴,我可以得到,当且仅当x∈[1,3]时,它的最小值为2。接着,我们再来处理|x-1|+|x-2|这部分。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当且仅当x∈[1,2]时,函数的最小值为3。
下面,我们来回到原问题,y横向路程和以及y纵向路程和分别在什么时候取到最小值。
所以,当且仅当m=3时,y横向路程和取到最小值14。
所以,当且仅当n=3或n=4时,y纵向路程和取到最小值9。
这样,我们有——当且仅当m=3时,y横向路程和取到最小值14;当且仅当n=3或n=4时,y纵向路程和取到最小值9。可见发行站建立在(3,3)和(3,4)都行,而(3,4)是零售店,所以答案为(3,3)。
到此,我们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继续做更深入的探究呢?
我们可以因势利导,继续向学生抛掷以下两个问题。当然,如果学生能在问题一的基础上,自发地做推广,从而得到问题二,那就更好了。
问题一:求f(x)=|nx-1|=|x-1|+|2x-1|+…+|2013x-1|的最小值。
问题二:求f(x)=|nx-1|=|x-1|+|2x-1|+…+|n0x-1|(n0∈N*)的最小值。
分析问题一:
f(x)=|x-1|+|2x-1|+|3x-1|+…+|2013x-1|
构造样本(共1+2+3+…+2013=2027091个数):
1,中位数xmd=。
所以,(f(x))min=f(xmd)=
分析问题二:
f(x)=|x-1|+|2x-1|+|3x-1|+…+|n0x-1|
1,--,中位数记为xmd,
所以,(f(x))min=f(xmd)=|n·xmd-1|。
无论是数学概念的教学,抑或是习题的教学,我们随时都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令探究的精神深入骨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