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龜腹甲的“腋凹”“胯凹”與甲骨綴合

龜腹甲的“腋凹”“胯凹”與甲骨綴合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腋凹”和“胯凹”部位爲例,闡述如何利用甲骨形態學的知識進行甲骨綴合的工作。龜殼由背甲與腹甲構成,背甲與腹甲之間有類似橋梁的甲橋相連,使龜殼成爲匣狀。“腋凹”是烏龜前肢伸出縮入之處,相當於人體的夾肢窩;而“胯凹”是後肢伸出縮入之處,參看圖一。爲什麽龜腹甲的“腋凹”和“胯凹”處容易斷裂呢?這是因爲“腋凹”和“胯凹”處的背面大多挖有從上到下成串排列的鑽鑿。據其右側“胯凹”可以判定它爲右後甲殘片。

黄天樹

(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提要] 殷墟甲骨有些部位容易發生斷裂,如果根據其斷裂部位的形態分類收集資料,認識其形態特徵,就可以縮小綴合的範圍,增加綴合成果。本文以“腋凹”和“胯凹”部位爲例,闡述如何利用甲骨形態學的知識進行甲骨綴合的工作。

[Abstract] After three millenniums of years buried underground at Yinxu,a large number of oracle shells and bones were already in fragments when they were discovered;others were broken later due to handling.Rejoining of these fragments and thus inscriptionsis highly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oracle boneinscriptions.However,the work of rejoining,like doing jigsaw puzzles,can be very challenging as the shapes of fragments are so ill-defined.Analysis of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urtle shell and plastron may allow us to identify sites which areintrinsically fragile and thus easier to fracture.Using this knowledge we may be able to group fragments according to certain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facilitate the rejoining process.Here we present some examples focusing on the axillary and inguinal notch parts(腋凹和胯凹)of plastron to illustrate how this strategy can be applied to rejoining work.

殷墟甲骨出土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往往斷裂爲若干殘片。殘片的形態多種多樣,真是紛繁雜陳,令人目不暇接,拼合殘片,往往無從下手。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甲骨的部位特别容易發生斷裂,如果能把容易發生斷裂的甲骨根據其斷裂部位的形態分類搜集資料,認識其形態特徵,就可以縮小範圍,增加綴合成果。限於篇幅,本文擬就龜腹甲的“腋凹”和“胯凹”部位爲例來談談如何對殘片進行復原拼合的工作。

殷人宰殺活龜,掏空内臟,剩下的便是龜殼。龜殼由背甲與腹甲構成,背甲與腹甲之間有類似橋梁的甲橋相連,使龜殼成爲匣狀。從甲橋處鋸開匣狀的龜殼,龜殼就分爲背甲和腹甲兩部分。卜用的腹甲正面光滑平坦,兆坼和卜辭多見於正面;其反面則比較粗糙,鑽鑿都挖在反面。“腋凹”是烏龜前肢伸出縮入之處,相當於人體的夾肢窩;而“胯凹”是後肢伸出縮入之處,參看圖一。[1]從事甲骨綴合的學者,應該瞭解腹甲“腋凹”和“胯凹”是屬於容易發生斷裂的部位。

爲什麽龜腹甲的“腋凹”和“胯凹”處容易斷裂呢?這是因爲“腋凹”和“胯凹”處的背面大多挖有從上到下成串排列的鑽鑿。鑽鑿在占卜時被灼灸而坼裂成兆,兆幹與“腋凹”和“胯凹”原邊距離很近,相連之骨質部分所剩無幾,故稍受擠壓,便會由此處發生斷裂。

甲骨學者如果能够根據殘片的形態,辨認出殘片在龜甲上的部位,便能獲得更多的綴合成果。有關甲骨形態學的知識,請參看黄天樹《甲骨形態學》。[2]

一、右“腋凹”

(1)《拼集》324(A《合補》752+B《合補》1305)是右“腋凹”,參看圖二。

(2)《甲骨拼合續集》(以下簡稱《拼續》)[3]439(A《合補》6112+B《合》7627)是右“腋凹”,參看圖三。

(3)《拼續》441(A《合》3037+B《合》7187正)是右“腋凹”,參看圖四。

(4)《拼續》464(A《合》22734+B《合補》7117)是右“腋凹”,參看圖五。

(5)《拼續》468(A《合》25967+B《合》23494)是右“腋凹”,參看圖六。

(6)《拼續》539(A《合補》386+B《合補》5783)是右“腋凹”,參看圖七。

(7)《拼續》544(A《東文庫》19正+B《東文庫》65)是右“腋凹”,參看圖八。

(8)《拼續》550(A《輯佚》81+B《輯佚》268)是右“腋凹,參看圖九。

(9)《拼續》552(A《合補》1239正+B《北大》925正)是右“腋凹”,參看圖一〇。

(10)《拼續》583(A《合》22724+B《運台》1·1072)是右“腋凹”,參看圖一一。

(11)《拼續》586(A《合》26037+B《合》22806)是右“腋凹”,參看圖一二。

圖一 腹甲結構和部位名稱示意圖

epi.上腹甲(上腹板、首甲);ent.内腹甲(内腹板、中甲);hyo.舌腹甲(舌腹板、前甲);hypo.下腹甲(下腹板、後甲);xiph.劍腹甲(劍腹板、尾甲)(以上名稱參看腹甲左半,以鋸齒綫表示各塊骨板的輪廓)。
Axillary notch腋凹;inguinal notch胯凹。
g.喉盾;hum.肱盾;pec.胸盾;ab.腹盾;fem.股盾;an.肛盾;ax.腋盾;in.胯盾(以上名稱參看腹甲右半,以雙溝綫表示各塊盾片的輪廓)。

(12)李延彦將A《運台》拓1·1100+B《運台》摹1·2622綴合,[4]據綴合圖版形態看是右“腋凹”,參看圖一三。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一〇

圖一一

圖一二

圖一三

(13)李延彦將A《合》1997+B《合》14335綴合,[5]據綴合圖版形態看是右“腋凹”,參看圖一四。

(14)李延彦將A《合》8574+B《京人》207綴合,[6]據綴合圖版形態看是右“腋凹”,參看圖一五。

(15)王紅將A《合》22848+B《合補》6998(《合》23054)綴合,[7]據綴合圖版形態看是右“腋凹”,參看圖一六。

上引例(1)至(15),根據綴合圖版右側“腋凹”的形態和其上盾紋可以判定都是右前甲殘片。

圖一四

圖一五

圖一六

二、左“腋凹”

(1)《拼續》444(A《合》1636+B《合》17557正)是左“腋凹”,參看圖一七。

(2)《拼續》538(A《合》6921+B《合補》1387)是左“腋凹”,參看圖一八。

(3)《拼續》545(A《東文庫》57正+B《合補》2116正)是左“腋凹”,參看圖一九。

(4)《拼續》546(A《合》12897+B《合》9059)是左“腋凹”,參看圖二〇。

(5)《拼續》567(A《合》5438+B《合》10575)是左“腋凹”,參看圖二一。

(6)李延彦將A《中歷藏》454正+B《合》492綴合,[8]據綴合圖版形態看是左“腋凹”,參看圖二二。

(7)李延彦將A《鐵雲藏龜》85·1[9]+B《合》8919綴合,[10]據綴合圖版形態看是左“腋凹”,參看圖二三。

圖一七

圖一八

圖一九

圖二〇

(8)李延彦將A《合》4468正+B《京人》467綴合,[11]據綴合圖版形態看是左“腋凹”,參看圖二四。

圖二一

圖二二

圖二三

圖二四

上引例(1)至(8),根據綴合圖版左側“腋凹”和其上盾紋可以判定都是左前甲殘片。

三、右“胯凹”

(1)《拼集》79(A《合》5008+B《合》6898)即右“胯凹”,參看圖二五。

(2)《拼集》320(A《合》20401+B《合》19759)即右“胯凹”,參看圖二六。

(3)《拼續》556(A《合補》576正+B《合》7757正)即右“胯凹”,參看圖二七。

(4)李延彦將A《合》4093+B《合》4302綴合,[12]據綴合圖版上有倒“八”字形盾紋可以判定它爲右後甲“胯凹”殘片,參看圖二八。

(5)《拼續》575(A《合》13108+B《合》17927)即右“胯凹”,參看圖二九。據其右側“胯凹”可以判定它爲右後甲殘片。

(6)《甲骨綴合集》(以下簡稱《綴集》)[13]303(A《合》11473+B《合》864)即右“胯凹”,參看圖三〇。

圖二五

圖二六

圖二七

圖二八

圖二九

圖三〇

上引例(1)至(6),根據綴合圖版右側“胯凹”和其上倒“八”字形盾紋可以判定它爲右後甲殘片。

四、左“胯凹”

(1)《拼續》571(A《合》5620+B《合》19479正+C《存補》3·138·1)即左“胯凹”,參看圖三一。據綴合圖版左側“胯凹”和其上有倒“八”字形盾紋可以判定它爲左後甲殘片。

(2)《綴集》253(A《蘇德美日》12+B《合》20088)即左“胯凹”,參看圖三二。

圖三一

圖三二

“腋凹”和“胯凹”處的兆幹裂痕跟凹形邊緣的原邊距離很近,相連的骨質部分所剩無幾,故稍受擠壓,很容易在此發生斷裂。有志於專門從事甲骨綴合的學者如果能够熟悉“腋凹”和“胯凹”處斷裂的形態特徵,分類搜集其殘片(殘片上如果帶有殘字更好,殘字是綴合的媒介);再根據殘片的形態,辨認出殘片在“腋凹”和“胯凹”處的部位;綜合運用殘片形態、字體、殘字、斷邊等來進行綴合就能取得更多的綴合成果。

博士生李延彦幫助製作綴合圖版,作者十分感謝。

【注释】

[1]龜腹甲圖版采自陳夢家《殷虚卜辭綜述》插圖一。龜腹甲各部位名稱,主要采用葉祥奎説: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頁1904—1910。

[2]見黄天樹:《甲骨拼合集》(以下簡稱《拼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版,頁514—538。

[3]黄天樹:《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版。

[4]李延彦:《甲骨新綴第76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1年9月23日。

[5]李延彦:《甲骨新綴第95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2年5月10日。

[6]李延彦:《甲骨新綴第99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2年6月4日。

[7]王紅:《甲骨綴合第十三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2年7月4日。

[8]李延彦:《甲骨新綴第86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2年2月28日。

[9]劉德隆整理:《劉鶚集》(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0]李延彦:《甲骨新綴第93、94則》第93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2年5月2日。

[11]李延彦:《甲骨新綴第97、98則》第98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2年6月1日。

[12]李延彦:《甲骨新綴第103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2年7月16日。

[13]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