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线疗法早在明代已广泛采用,首载于徐春甫《古今医统》,治疗的原理是利用结扎线(丝线或橡皮筋)的机械作用,以其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使局部组织的血循环受阻,导致缺血性坏死,而缓慢切开,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对于高位肛瘘采用低位部分切开、高位部分挂线的方法,称为“肛瘘切开挂线术”,是目前治疗高位肛瘘常用的手术方法。
【适应证】瘘道主管贯穿肛管外括约肌深层或耻骨直肠肌以上,包括骨盆直肠间隙瘘和直肠后间隙瘘。
【禁忌证】低位单纯性肛瘘。
【术前准备】
(1)术前肛肠专科检查、肛门直肠超声检查或MRI检查,明确瘘管数量、走行及内口位置。(2)术前晚清洁灌肠。肛门皮洁。
【麻醉】局麻,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
图5—16 球头探针自内口穿出,并拉出肛门外
【体位】根据瘘管的位置采用侧卧位、俯卧折刀位或截石位。通常位于肛门前侧的瘘管以折刀位为佳,而位于肛门后侧的瘘管可采用截石位。
【手术技巧】
(1)用球头探针从外口纳入,轻柔探查瘘道的走向、分支及有无脓腔,并结合肛内细致的指检,大致确定内口位置。球头自内口穿出并拉出肛门外(图5—16、彩照5—1)。
(2)切开或切除肛瘘低位部分所有管道、脓腔,清除纤维化管壁及外口周围的瘢痕组织。术中注意保护肛管直肠环(图5—17)。
(3)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结扎在自内口穿出的球头探针的头部,再由内口回入管道,将球头探针连同橡皮筋从外口抽出,使橡皮筋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内外两口(图5—18~图5—19,彩照5—2~彩照5—3)。
图5—17 肛瘘的低位部分切开
图5—18 橡皮筋结扎于球头探针的头部
图5—19 橡皮筋贯穿瘘管管道内外口
(4)提起橡皮筋两端拉紧,合并一处,血管钳收紧贯穿肛瘘高位部分管道处的橡皮筋,用丝线缚扎(图5—20、彩照5—4~彩照5—5)。
图5—20 用止血钳收紧橡皮筋,于钳下做双重结扎
(5)修剪创缘,以利引流通畅,创面填塞油纱条压迫止血及引流,常规包扎固定。
【术中要点】
(1)术中需仔细探查瘘管管道,以免形成假道,而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2)当球头探针连同橡皮筋从外口抽出时,丝线可以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折断时,用以另外引橡皮筋线作更换之用。
【术后处理】
(1)口服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2)术毕次日起每日早晚常规换药1次。
(3)保持大便通畅,可使用缓泻剂。
(4)换药时拭净创面、橡皮筋及丝线上的脓腐组织,引流纱条应填塞到底,以利创面从基底部向上生长。
(5)挂线脱落后,如原挂线部位创面脓腐较多,可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或八二丹撒敷在创面上以利祛腐。
(6)视挂线处理组织多少,一般在术后10日左右挂线脱落,如术后15日仍不脱落,可能挂线松弛,应视情况给予再次紧线,或直接切开。
【述评】
(1)将高位肛瘘的低位部分切开、高位部分挂线的“切开挂线术”是目前处理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主流术式,该术式结合了肛瘘切开术和挂线术两者的优点(去除病灶和预防肛门失禁)。近年来,挂线疗法在临床上仍然应用十分普遍,但在具体方法及应用目的上,有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 挂线的目的:分切开挂线和引流挂线两种,根据所需目的不同,可以选用引流为主的挂线(类似西方的泄液线),用于肛瘘伴有深部高位脓腔者和以慢性切割为主的切开挂线。② 对有两处同时需要切开挂线的,可以一处先紧线,另一处先挂浮线,待紧线切开后再紧浮线,这样既可以预防肛门失禁,又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2)对于高位肛瘘应用切开挂线术,挂线是缓慢切开,使断端与周围组织之间产生炎症性粘连,可防止因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肛门失禁的后遗症。
(沈 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