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约345—407)
东晋大画家,以“才绝、画绝、痴绝”而驰名于世,所作画多为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等。传世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等,都是后人摹本。他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关键在于“眼”中。他的人物画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善于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古人形容顾恺之的绘画“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富于节奏感。顾恺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进入成熟阶段,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绘画理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
阎立本(601—673)
阎立本《步辇图》
唐代画家,工于写真,擅长画人物、车马、楼阁,取材多是官宦、贵族以及宫廷历史事件,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能通过画面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代表作有《步辇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等。《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的情景,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五官勾画精细,细节突出。通过面部特征的刻画,表现了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气质和仪态,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画作,今存有宋代摹本。阎立本继承了南北朝的优秀传统,又有创新和发展。他的作品在线条的表现力、色彩的变化多端和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上,都比前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吴道子(约686—760)
唐代画家,“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一生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作有壁画300多幅,被誉为“画圣”。吴道子画艺全面,人物、山水、鸟兽无所不精。他技艺纯熟,画丈余大像,可从手臂开始,也可从足部开始;想像力丰富,能在巨大的画幅中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象,表现不同的情景和气氛。《图绘宝鉴》中说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其成熟时期的画风他在《历代名画记》中自谓:“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吴道子的画以线条为主体,富有强烈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有“吴带当风”之称。代表作是《天王送子图》等。吴道子的影响并不限于唐代,至宋代,许多画家仍然追逐向往他的画风。他的宗教绘画,一直到元、明以后还有很大影响,近代民间画工依然奉他为祖师,而且还保持着绘塑不分家的特点。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张萱(生卒年不详)
唐代画家,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画,取材多为宫廷冶宴游乐生活,描绘骏马、宫苑、贵妇等。《宣和画谱》中说:“张萱‘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张萱画儿童不像其他人所画或者身小而貌壮或者类似于妇人,而是能抓住儿童的体型、面貌特征,真切描绘出儿童的天真烂漫情态。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仆从出游赏春的情景,人物表情微妙,神态从容;马匹漫步悠游,轻松舒缓。整幅画弥漫着雍容华贵的盛唐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张萱笔下的女性形象丰满,服饰艳丽,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仕女风俗画的典型风格。
《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生卒年不详)
唐代画家,擅长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不但能准确描摹人物的外在形象,更能深入内在,抓住人物的神韵风姿。他的仕女画最为突出,所画女子形象大多衣着华丽,体态丰厚,曲眉丰颊。传世作品有《杨妃出浴图》、《宫骑图》、《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簪花仕女图》取材于宫中妇女生活,画家以极其谨慎细腻的画笔,成功地塑造了宫中嫔妃们“戏犬”、“漫步”、“看花”、“采花”的神态。画中人物体态丰腴,色彩浓艳,体现出鲜明的唐代审美风尚。《历代名画记》形容他的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周昉《簪花仕女图》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
北宋著名画家,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他的《清明上河图》是著名的北宋风俗画,也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整幅画全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全景式地再现了清明节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情景。场面浩大,内容丰富,共画有500多名人物,船只、车马、店铺、民居等不可计数。画家选取了最能表现当时时代特征的事物进行表现,如漕船、骆驼队、纤夫、小贩等,又安排了戏剧性的情节,人物动作自然,表情真切,画面极富动感,恰如一台正在热闹上演的民间风俗剧。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极为丰富的表现内容、高度真实的历史场景和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为中国绘画史乃至世界绘画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赵孟(1254—1322)
元代著名画家,号松雪道人,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擅长画鞍马、人物、山水竹石。他技法全面,博采众家之长,绘画讲求表达思想内涵,以气韵生动取胜。代表作有《浴马图》、《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等。《秋郊饮马图》是赵孟晚年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布局讲究,十匹马神态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或引颈长鸣,形神兼备。
赵孟《秋郊饮马图》
赵孟在艺术上主张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提倡继承唐代与北宋的画风,追求清雅朴素的特点,反对南宋险怪峻峭和繁琐浓艳的风格。他还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强调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入绘画,使文人绘画的气味更加浓厚。赵孟
是研究中国文人绘画的关键性人物,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他在连接唐宋画风和元以后画风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是中国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其作品被美国、日本等地的人民视为艺术珍品而收藏。
除绘画之外,赵孟还擅长书法和诗文,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吴门四家”
唐寅《梦蜀宫妓图》
它是指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也叫“明四家”。沈周和文徵明,主要以山水画见长,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沈周的山水画多是粗笔,笔墨简朴遒劲,豪放雄迈,形成了浑厚沉郁、气势磅礴、笔丰墨健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有《夜坐图》、《江村渔乐图》等。文徵明的山水画以细笔为主,虽缺少纵深变化,却也自有一番清丽秀雅、缜密工整的气象,一股“士气”流溢其间。代表作有《江南春图》、《绿荫清活图》等。
唐寅和仇英均出身下层社会,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题材和趣味较适应城市民众的要求,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唐寅(唐伯虎)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被誉为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山水、人物、花鸟、楼阁无一不精,能够博采众长,形成以“院体”工细为主而又兼文人画气格风貌的特点,而且常常能够通过诗书画的结合表达自己的感情,阐发自己绘画的立意。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江山胜景,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人物画多取材于神仙故事以及宫妓、仕女等。他的传世画作有《落霞孤鹜图》、《王蜀宫妓图》等。仇英是出身工匠而跻身文人群体的画家,他的文化修养不深,绘画题材狭窄,多描绘传统题材,但他的临古功力向来被人们所称道。他特别擅长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严谨工细,雅俗共赏。代表作有《秋原猎骑图》、《桃源仙境图》等。
董其昌(1555—1636)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代表作品有《秋兴八景图册》、《青卞图》、《江山秋霁图》等。《秋兴八景图册》共八开,描绘草木繁盛、风雨迷蒙的江南水乡秋景。构图精巧,韵味充足,意境高远。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有不少建树,他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中突出出来,使笔墨的高妙和精趣成为画面的中心;他主张以禅论画,认为画中有禅意才是最高境界;他强调摹古,提倡“仿古人变古人”,“集其大成,自出机杼”,追求秀雅蕴藉的趣味和笔墨效果。他还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推崇有“文人气”的南宗画。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对明代绘画发展影响很大,是明后期画坛的中心人物。
《秋兴八景图》之一
石涛(1642—1707)
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法名原济,号苦瓜和尚,与明末清初画家弘仁、髡残、朱耷(八大山人)合称“四僧”。石涛以山水画见长,兼工花卉兰竹。他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我乎”,“借古以开今”。他的山水画一反当时的仿古之风,布局新奇,笔墨雄健,耳目一新。他的花鸟画潇洒恣意,看似无法实则有法,独抒性灵,讲究诗情画意的配合,拓展了作品的意蕴。代表作有《淮扬洁秋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竹菊石图》等。石涛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他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和“我用我法”等绘画主张对后来的扬州画派和近代画风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石涛《淮扬洁秋图》
扬州八怪
清朝一个著名画派,主要活动范围在扬州,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燮、黄慎、李鱓、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八人,因为这些画家大胆突破传统美学规范,重视个性,力求创新,加之个性孤傲,所以人称“扬州八怪”。他们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写意花鸟,如梅、兰、竹、菊、花鸟枯石、仙佛鬼趣等。
郑板桥《竹石图》
“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是郑燮(郑板桥),他画兰竹五十余年,经过了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成就最为突出。他所画的花鸟竹石灌注了强烈的个人性灵,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现存兰竹图多幅,笔墨简劲疏朗,构图变化多端,题识奇趣横溢。代表作品有《竹石图》、《兰竹图》等。
吴昌硕(1844—1927)
我国近代画家、篆刻大师,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吴昌硕将书法、篆刻的笔力融进绘画之中,形成了笔墨酣畅、气势奔放的画风。所以他自己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吴昌硕尤其擅长画大写意花卉,他画的梅、兰、菊、荷、水仙、紫藤等都体现出他独有的雄劲古朴的风格。《红梅图》中,红梅在画面穿插交错,看似庞杂,实则极具章法。图中的梅花枝干具有书法酣畅淋漓的意味,使整幅图画充满气势。吴昌硕在绘画中善于大胆使用重色,用墨浓淡干湿总相宜,超乎形似,出神入化,表现出所画事物内在蓬勃的生命力,发展了石涛、扬州八怪以来的大写意绘画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吴昌硕《红梅图》
齐白石(1864—1957)
近代书画家,诗、书、印、画具备。他出身雕花木工,以自学为主,也拜当地有名文人为师,曾五次游历华山、泰山等名胜锦绣,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画资。他的绘画具有“万虫写照,百兽传神”的特点,体现了他所坚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艺术主张。他兼善花鸟、人物、山水,一扫羸弱文人的伤感气息,变而为简练粗犷、爽朗强健的风格。
齐白石十分擅长写意花鸟,尤以画水墨虾、蟹、鱼、蛙等闻名,他画的虾更是画坛一绝。齐白石的画着墨不多,概括生动。他利用水墨的自然浸润,表现出晶莹剔透的虾的躯体,以简练的用笔把活泼多趣的虾刻画得活灵活现,充满韵味。齐白石的风格对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还打开了中国画通往世界的大门,使中国画在国际上引起重视。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这样评价:“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神奇呀!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
齐白石《虾趣》
黄宾虹(1865—1955)
近现代画家,20世纪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画家之一,以山水画见长。黄宾虹对祖国大好河山充满了热爱之情,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擅长用浓淡不同的墨彩反复勾画点染,使山川层层深厚,繁而不乱,呈现出层次丰富、气势磅礴、意境深邃的景象,人们将其总结为“黑、密、厚、重”。在艺术主张上,他提出“五笔七墨”,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即浓、淡、破、泼、积、焦、宿。黄宾虹的作品丰富了人们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和理解,也在山水画的古代优秀传统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沟通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几十年来,他的画作一直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在画坛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
黄宾虹山水画
潘天寿(1866—1971)
潘天寿《映日荷花图》
现代著名画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主要题材多为鹰、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他的画作线条坚定、粗犷有力,构图出人意表,风格沉雄、坚毅,有撼人的力量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体现出刚强、豪迈的民族性格。他十分讲究笔墨运用,擅长使用浓墨、泼墨、焦墨、破墨等技法,用笔粗犷而有控制,藏豪放坚忍气格于简朴古拙之间。他曾说:“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潘天寿还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他认为:“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张大千(1899—1983)
张大千《庐山全景》
具有世界影响的国画大师,一生极富传奇。年轻时游学日本,回国后归隐山间,潜心临摹前人古画、壁画等,1949年后出国云游欧美等地,视野遍及世界。他常说:“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张大千才华横溢,画路宽广,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工笔和写意无一不精,画风多变,自成一家,被画坛称为“东方的毕加索”。他晚年受到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墨彩交相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透露出独具品格的现代气息。代表作有《长江万里图》、《庐山全景》等。
徐悲鸿(1895—1953)
徐悲鸿《奔马》
现代绘画大师,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擅长中国画和油画。徐悲鸿曾先后在日本和法国观摩学习美术,所以他兼采中西艺术之长,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油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作品饱含激情,技巧极高。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指出:“艺术家应该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精神,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认为“素描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的就是他的骏马图。他笔下的奔马筋强骨壮,形神兼备,给人奔放酣畅、气势磅礴的感觉,深受人们喜爱。代表作有《奔马》、《愚公移山》等。
傅抱石(1904—1965)
现代国画家、绘画理论家。善用浓墨、渲染等手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气势磅礴的效果,人称“抱石皴”。傅抱石对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便是他与关山月合作的杰作。此外,傅抱石的人物画也别具一格,多取材于古典名著,线条劲简,用笔洗练,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既有传统的古雅之风,又不失现代的浪漫气质。他还将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人物画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代表作有《大涤草堂》、《潇潇暮雨》、《万竿烟雨》等。
傅抱石《三峡图》
刘海粟(1896—1994)
刘海粟《黄山图》
极具革新精神的美术大师,中国首位提倡人体模特教学的画家,开辟户外写生风气的第一人。他率先招收女生,反对封建礼教,人称“叛逆大师”。刘海粟擅长山水画,曾多次赴黄山写生,所作黄山图,奇幻壮丽,气魄宏大,寄托了画家对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深情。蔡元培曾这样评价刘海粟:“他的个性十分强烈,在他的作品里处处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线条“总是很单纯、很生动的样子,和那细纤女性的技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他总是绝不修饰,绝不夸张,拿他作品分析起来,处处可以看得出他总是自己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感情。”
林风眠(1900—1991)
艺通中西的现代画家,倡导“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早期画作多为油画,抗战以后多采用水墨、水粉、水彩作画,题材多样,花鸟虫语、山水景物、人物故事皆可入画。林风眠对中西文化的审美情趣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等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画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他的孤鹭、秋雁、美女等水墨画,光影色彩自然柔和,极具韵味,给人以诗意的享受。林风眠的画作很多,内容整体呈现悲凉、孤寂的抒情风格。他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和一代宗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伎乐》
李可染(1907—1989)
现代著名山水画画家。李可染作画主张苦学,主张深入观察、深入思考、深入实践,人称“苦学派”。他的画师法自然,探索光与墨的变幻,不似以前文人的逸笔优雅,而以悲沉的黑色为基本色调,“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基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形成“黑”、“满”、“崛”、“涩”的艺术风格。他能结合西方立体主义绘画的构图技巧,创造性地探索出新图式,表现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李可染不仅是一位辛勤耕耘70余年的画坛巨匠,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和发展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超越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山村飞瀑》
蒋兆和(1904—1986)
现代人物画画家,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受徐悲鸿影响,他把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和西洋画的素描、解剖等技法融合起来,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的画将写意和写实用全新的笔墨技法架构起来,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蒋兆和关注穷苦百姓的生活,绘有《拾煤核》、《流浪的小子》、《乞妇》、《卖子图》等一系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开辟出一条水墨画与民生写真相结合的绘画道路。其中《流民图》高2米、长26米,是他一生的重要代表作。此外,《阿Q像》也是蒋兆和人物画中的佳作,画中人物神形逼真,内涵丰富,被视为阿Q肖像画的典范。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里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跻身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蒋兆和《阿Q像》
岭南画派
关山月《雪梅》
它是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一个画派,主要成员都是广东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人称“岭南三杰”。岭南画派主张融汇中西绘画之长,改造传统国画。他们积极吸收西方油画技法,在水墨中掺入水彩、水粉画的粉质颜料,用“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使画面色彩鲜艳亮丽。著名画家关山月是第二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以画梅著称,无论是墨梅还是红梅,都表现出“铁骨傲冰雪,幽香透国魂”的精神。岭南画派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和兼容精神的流派,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绘画流派,深受海内外华人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