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执迷难挡历史规律

宗教执迷难挡历史规律

时间:2023-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无论英国资产者的宗教执迷,还是大陆资产者的事后皈依宗教,恐怕都阻挡不了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的潮流。”宗教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它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作为一种历史的暂时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其自身也必将被摧毁。可见,宗教执迷难挡历史规律,“宗教也不能永保资本主义社会的平安”[27]。
宗教执迷难挡历史规律_《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尽管英国资产阶级沉迷于宗教的精神手段来控制生产者大众,以确保自身长久稳定的统治,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能力。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工业革命使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并在新技术、新机器的不断革新和应用下,推动了工业、农业、交通业等各领域的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提出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要求,由此造成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不安定状况,这种不断动荡的环境导致了绝大多数人的破产。由此,最深远的意义出现了:“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22]。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各个工业部门的深入,无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随之也带来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终于,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大工业不仅造成了这个一无所有的阶级,还培养了这个阶级天然的组织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于是,大工业“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23]。随着资产阶级剥削的深入和无产阶级境遇的恶化,无产阶级必将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一开始,他们力量不够强大,只采取一些不触及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来争取改善自身境遇。这已经使英国资产阶级害怕:他们还没来得及把土地贵族完全逐出政权,新的竞争者又出现了。而这个新的竞争者的作用是他们无法忽视的:欧洲大陆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工人运动,无不显示出工人阶级的力量。恩格斯讽刺道:“英国资产者以前就认为必须使普通人民保持宗教情绪,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对这种必要性的感觉会变得多么强烈啊!”[24]的确,英国资产阶级加紧通过政权来施加宗教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以宗教为精神手段去控制人民。随着法国和德国工人反抗意识的觉醒,英国资产阶级的做法也传染了法国和德国的资产阶级,保持宗教也成了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对抗工人社会主义意识的唯一方法。

“然而,无论英国资产者的宗教执迷,还是大陆资产者的事后皈依宗教,恐怕都阻挡不了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的潮流。”[25]无产阶级的潮流,就是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与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这一历史规律。这一客观性不会因为任何精神的影响而消失。资产阶级求助于宗教,证明了他们在这种客观规律面前的无能为力。值得一提的是,恩格斯在导言中首次明确使用并定义了他和马克思分析历史规律的方法:“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26]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深深扎根于客观经济事实,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宗教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它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作为一种历史的暂时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其自身也必将被摧毁。可见,宗教执迷难挡历史规律,“宗教也不能永保资本主义社会的平安”[27]

事实上,英国工人阶级并没有被宗教观念阻挡住活动的步伐,他们在不断前进。恩格斯乐观地指出,尽管工人阶级的思想还没有完全从各种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他们前进的步伐已经证明了他们不断的进步,预示着成功的希望。这里他提出一个问题,即欧洲工人阶级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基于当时的革命形势,恩格斯的答案是:“欧洲工人阶级的胜利不是仅仅取决于英国。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胜利。”[28]在此基础上,他尤其乐观地估计了德国的革命形势,并对德国工人阶级抱以极大期望,憧憬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第一个胜利的到来。

【注释】

[1]1892年6月恩格斯把这篇导言译成德文,并发表在《新时代》杂志1892年—1893年第11年卷第1册第1期和第2期上,标题是《论历史唯物主义》。此处沿用了该标题。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3]“唯名论者代表中世纪哲学的一个派别。该派认为,一般的类概念只是名字,即人的思维和语言的产物,它们只能用来表明现存的单个事物。同中世纪的实在论者相反,唯名论者认为概念不是产生事物的原型,不是创造事物的源泉。因此,他们承认事物的第一性和概念的第二性。在这个意义上,唯名论是中世纪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3页—第6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第50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17]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第51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3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页—第516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第508页—第50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