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贝,你今天“签到”了吗

宝贝,你今天“签到”了吗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现在,我将情绪卡的形象设计略作了调整,增加了一顶帽子,告诉孩子们这是“姓名帽”,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为适宜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情绪卡上的“姓名帽子”一面是空白的,一面是有名字可以描红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力进行尝试与挑战。

转眼又到大班,随着幼儿思维能力与小肌肉动作发展的提高,孩子们对文字符号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在开学初的第一次绘画活动“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中,我就深深地感触到了。与往常一样,孩子们在完成作品后就在画纸右下角写下自己的学号,上交给老师。这时我惊喜地发现王珏小朋友竟然在画纸右侧写了“王珏”两字,忍不住夸了一句:“王珏好棒,会写自己的名字了,看来真的可以变成小学生喽!”我这么一夸,自然引来孩子们的围观与羡慕,不少小朋友提出:“我也想写自己的名字,可是我不会,能教教我吗?”“好啊!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怎么写名字吧!”当天下午,我就打印出了每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开展了“找名字”的趣味游戏。在游戏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虽然不会写,但却能够认识并找出自己的名字,甚至有个别小朋友还认出了好朋友的名字。可见,到了大班阶段,孩子已经对书面汉字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可以尝试进行名字书写的练习。同时,考虑到孩子们还处在学前阶段,是绝对不能进行单一枯燥的文字书写练习的,要“润物细无声”,巧妙地融合到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帮助幼儿学会书写名字的同时,提升书面表达的能力。于是,我采取了一系列的小措施,来帮助孩子们学习与掌握自己名字的书写。

一、晨检袋里的“姓名标识”

传统的晨检袋,我们一般都是在每一个格子插口下面编写上幼儿学号,孩子进班级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晨检牌插入自己学号的插口。现在,我将插口下面的幼儿学号换成了幼儿的姓名,孩子每一次插卡就是对自己姓名的一次巩固认识,同时还可以拓展到对其他小朋友姓名的认识,三十五个名字,将近一百个汉字,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前识字环境的创设。孩子的发展有个别差异,总能发现个别对汉字符号不大敏感的小朋友,在同伴的指点引导下,也慢慢熟悉了自己的姓名,为全班推广名字的书写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创设“小小书法家”区域活动角,张贴“书写要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简单图示规则,投放了大量塑封过的姓名描红卡,孩子们在自主活动时,可以选择用水彩笔进行描红勾勒,因为操作材料塑封过,又可以简单擦拭重复利用。还有在沙盘前面张贴幼儿的姓名,让孩子们用小木棍在沙盘上“画字”,总能吸引不少孩子前来尝试,感受涂涂写写的乐趣。

二、情绪卡上的“姓名帽子”

每天晨间入园,“姓名帽子”的书写成为与孩子情绪密切相关的环节,孩子们从起初因为难以挑战空白面的书写而产生的懊恼表情,到后期因为学会书写自己姓名时的成功欣喜表情。让这小小的一张“情绪卡”包含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变化的心绪,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及时的疏导教育,确实一举两得。

三、签名板上的“自主签名”

在以上措施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一次带班中,一同事突然来到我们教室,带了昨天教研活动的记录表,提示我昨天忘记签到得补签。于是“签到”两字引起了孩子们的议论:

幼:“老师,什么叫签到啊?”

师:“签到就是你去上班或是开会参加一个活动,要签个名,表示你是准时地来到这个地方参加活动的。”

幼:“啊哈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每天来上幼儿园,也可以签到啊!”

幼:“是呀,下次我们去哪个区角也可以签到呦!”……

有时,真的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延伸拓展思维,于是,我又一次顺势而为:“好啊,那我们从明天开始,也来每天签到。”那天,我就去采购了一块支架式的可移动白板,进行了简单的花边装饰,标注了三十五个学号与空格区域。第二天,当孩子们进入教室,发现在晨检袋旁放置的签名板时,都开心不已,用签字笔“签到”的那一刹那,我看到的是孩子一种发自内心的成长自豪感。随着日子的推移,我们班形形色色的签到板也在不断呈现:进入区域活动前,孩子们会先签个到,再进区,而后来的孩子也会先观察签到板的人数,再决定是否进去游戏;自然角的照料也会留下勤劳孩子们的名字,他们会在浇水、喂食后留下自己的名字,老师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小朋友参与了自然角活动。

移动式且方便擦拭的签名板材料投放,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了书写名字的乐趣与实用,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与实践,我们班孩子已经全部学会了书写自己的姓名。同步产生了对书面表达的强烈兴趣,孩子们时常会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了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早期阅读的经验学习更是举足轻重,有了一定的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经验的核心经验积累,才能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小学阶段书面语言过渡。这个幼儿名字书写的实践,正如架构衔接幼小书面语言的一座桥梁,真正促进“幼小协同、科学衔接”这一主题的落实。

(裘小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