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我国卫生科普报刊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系列,并具有明显的特点。
1.数量骤增、形成系列 1981年第一次(北京)卫生报刊座谈会时统计,已有17种健康报纸、10种健康期刊获准向全国公开发行,此外,尚有220多种内部发行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卫生报刊。到了1986年5月,在烟台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卫生报刊研讨会上统计,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健康报纸已达36种,杂志17种,共53种,发行总量达835万份。到1988年底止,全国有各种卫生报刊178种,其中公开发行的报纸36种,杂志22种,合计58种;未公开(内部)发行的报纸108种,杂志11种,合计119种。总发量达1 235万份。江苏省及上海市各有21种,居全国之首(表6-7、表6-8)。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开放、改革、搞活”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我国报业也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卫生健康报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系列。
表6-7 全国各地卫生报刊发行情况总计表
表6-8 全国卫生报刊种类10年(1978年-1988年)发展统计
(1)健康报数(36)占全国报纸的1.8%,名列第10位;健康期刊22份,也占了一定的位置,在群众中影响较大。
(2)已形成多层次办刊的局面。在公开发行的58种健康报刊中,国家部委办一级主办的有8种,省级的有36种,市级的14种;在内部编印的报刊中,多数是地、市、县办的;连新疆、内蒙古也有了少数民族文字编印的报纸,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3)健康报刊的品种已逐步健全。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中,既有以文字为主的科普报刊,又有以图为主的画刊;既有回答读者的咨询报刊,又有以刊载消息为主的信息报刊;既有以指导工作为主的机关报刊,又有以传播知识为主知识报刊;既有消息、咨询、知识、文艺有机结合的综合型健康报刊,又有以知识、信息与生活紧密相连、富有情趣的科技晚报型报刊,健康报刊的系列化,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2.发行量大、影响面广 报纸类中,发行量超过50万份的有《健康报》和《卫生与生活》两种,27种共发行369万份,平均每种13.6万份。健康期刊中,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大关的有《家庭医生》《健康》和《大众医学》,超过50万册的有《祝您健康》及《健康之友》。22种期刊的发行量达466.5万册,平均每家24万册,杂志的平均发行量超过报纸量的一倍。
3.提高水平,稳步前进 两次全国卫生报刊座谈会议后,根据有关要求,全国各家健康报刊有了较大的进展,其表现在:
(1)编辑队伍扩大,素质不断提高:1981年统计,4家公开发行的健康报刊(《健康报》未计入)拥有编辑不到50人。5年后(1986年)统计,有29家公开发行的健康报刊中(《健康报》仍未计入)编辑队伍发展到400多人。在加强人力基础上,全国和地方分别举办了多种类型的学习班,在几年间培训编辑与记者300余名。通过学习班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健康报刊编辑队伍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2)健全组织机构、分工日趋合理: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改革,各家健康报刊编辑部的组织结构不断健全、分工日趋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