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年代在公元前239年左右,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是由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
本文围绕“察今”的中心论点,主要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文章语言凝练流畅,感情充沛,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浑。全文围绕中心论点,采取正反结合,反复论证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博设比喻,广引寓言,借以辅助议论,说明事理,不仅使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耐人寻味,而且增强了说理的雄辩性。这种形象与说理相结合的写法,使文章添姿增色不少。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②之,人或损③之,胡可得而法?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东、夏之命④,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⑤惽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⑥,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 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⑦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⑧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⑨,而
①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上海书店出版,1986年7月第一版。 益:增加。② ③损:⑨阴:阴影。减少。④命:名称。⑤口:口音。⑥毁:诋毁,攻击。 要:符合。⑦ ⑧择:通“释”,放弃,丢开。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
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
坏都
舍。向
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
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
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人弗
(2)不求其实,
以相毁__________
(3)使人先澭水。澭水
__________ (4)军惊
坏都舍__________
(5)非相反也__________ (6)良马
乎千里,不期乎骥骜__________
(7)其舟曰__________ (8)此
物亦必悖矣__________
脟:同“脔”(luán),切成块的肉。
镬(huò):锅。
调(tiáo):味道。
表:做记号。
澭(yōng)水:澭河。
暴:突然。
而:如。
都:大。
向:先前。
亏:违背,差异。
殇(shāng):未成年而死。
过务:错事。
期:期望。
镆(mò)铘(yé):古代名剑。
骥骜(jìào):名马。
遽(jù):马上。
契:刻。
徙:变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__________
(2)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察今”,作者主要从理论层面详尽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
B.作者认为,要“察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时代在发展变化,适合于古代的方法未必也适合于今天。
C.文中举“引婴投江”这一反例,是运用了逻辑上的归谬法,生动形象说明死守先王之法的荒谬。
D.全文紧扣中心论点,不仅采取正反结合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还博设比喻,广引寓言,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