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毕节—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毕节—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时间:2023-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否认,劳务经济已成为毕节市的五大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之一。至2015年,毕节市的净流出人口已达182万人,全国排名第六。2015年4月,《毕节日报》报道称,据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初步统计,务工收入已占农村劳动力年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毕节市外出务工人员年创收可达270亿元—在2014年,毕节全市的财政总收入也不过357亿元。
毕节—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_聚焦 透视 思考:国内外重大社会热点事件综述. 2015

在贵州省的贫困山区,因为山高水远、土地贫瘠,外出打工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尽管政府携同社会多方努力,但留守儿童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真正解决这一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毕节地区常住人口有653万人,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这意味着,在毕节市近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需要养活约243人。而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2人每平方千米。吃饭的嘴多,偏偏毕节土地又极其贫瘠。这里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小,加之多是可溶性岩石,一旦遇到降水或流水就会被侵蚀。因此土层薄、肥力差,不利于农业生产,当地人戏称“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

毕节,具有中国贫困山村的几乎全部特征: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人口膨胀、教育落后。在中国,贵州省一直被看成是贫穷的“样板店”,而毕节地区又是整个贵州贫穷的“样板店”。

1988年,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提议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中直机关和民主党派开始定点帮扶,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也随之拉开序幕。

1996年,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专门召开了全区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由地县(市)劳动部门每年向东南沿海一带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3万人。2005年,政府又下发了类似“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办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兴起,广东等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向沿海城市转移。对毕节来说,这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好办法。

有报道说,两百多名各族姑娘曾组成“贵州军团”,到劳动力不足的广东东莞。还有当地人记得,当时政府在广东顺德、宝安等地都设立了类似接待处一样的机构,凡是过去打工的毕节人,在找到工作之前,可以免费吃住。

2010年7月,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黄真,在普底乡石牛角村走访发现,367户人家中有100多户青壮年外出打工,以彝族、白族为多。

毕节市政协曾发布一份调研报告,称:“随着我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劳动力转移在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报告数据,2005年毕节市有119万多人外出务工,如按每人每年消耗200公斤粮食测算,可节约粮食23.8万吨;若按每亩地产粮300公斤计算,相当于再造良田79.63万亩。不可否认,劳务经济已成为毕节市的五大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之一。至2015年,毕节市的净流出人口已达182万人,全国排名第六。2015年4月,《毕节日报》报道称,据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初步统计,务工收入已占农村劳动力年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毕节市外出务工人员年创收可达270亿元—在2014年,毕节全市的财政总收入也不过357亿元。

事实上,由于外出打工收入增加,毕节市不少农村家庭过去住的茅草房改建成了砖混平房、两层楼房。全市每天发往区外、省外的外出务工人员班车近20个班次,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多,被留在家里的孩子也越多。[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