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会展安全与危机概论
1.1 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相关概念
1.1.1 会展的概念与内涵
虽然有关会展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对于会展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人们尚未达成共识,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国外通常认为会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展就是指会议和展览;而广义的会展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等。国际上通常将会展表述为MICE,即M(Meeting):会议,主要指公司会议;I(Incentive Tourism):奖励旅游,专指以激励、奖励特定对象为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C(Convention):大型会议,主要指协会、社团组织的会议;E (Exhibition,Events):展览会、节事活动。本书按照国际上的较为普遍接受的提法,即使用广义的会展定义来认识和界定会展。会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会议
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当今,会议已成为人们经济政治生活中主要的沟通形式。在国际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每天都在举行内容迥异的各种会议,全世界每年召开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会议就达数十万个。如各类公司会议、协会会议、商务型会议、文化交流型会议、专业学术会议、论坛型会议、研讨型会议、政治型会议等。
2)展览
展览,从字面上分析,可直接理解为有“展”有“览”的活动,即把产品陈列出来让人参观。展览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对固定日期,以展示组织形象和产品为主要形式,以促成参展商和参观者之间交流洽谈的一种活动。
这里要注意区别一下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展销会主要指市场交换场所,具有直接进行商品交换的特性,而展览会侧重于商品展示,博览会是弥补展销会和展览会之间差异的纽带。博览会一般由政府部门组织或是企业团体在政府帮助下组织,其目的是商贸促销,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和批发商应邀来展示商品。博览会上通常不进行直接的商品买卖,参展目的是促进将来的销售。在会展业中,展销会、展览会和博览会这三个术语经常交叉使用;在北美和欧洲,展览会和博览会这两个术语的使用频率较高。
3)节事
节事顾名思义是节庆活动和特殊事件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传统节日和新时期的创新节日以及具有纪念性的事件。目前节事研究的典范之作——Getz的《Festival,Special Eventand Tourism》中,把经过策划的事件分为八种类型:文化节庆(包括节日、狂欢节、宗教事件、历史纪念活动)、文艺娱乐事件(音乐会、文艺展览、授奖仪式)、商贸及会展(展览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体育赛事(职业比赛、业余比赛)、教育科学事件(研讨班、专题学术会、学术讨论会、教课发布会)、休闲事件(游戏和趣味体育、娱乐事件)、政治/政府事件(就职典礼、授职仪式、群众集会)、私人事件(周年纪念、家庭事件、社交事件)。
节事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题,譬如风情特产、文化、宗教、民俗、体育、政治以及自然景观等。由于节事是群众性的休闲娱乐活动,大众的参与性很强,所以,目前节事活动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目前也被许多城市列为发展自身经济和提高城市形象的突破口,例如:潍坊风筝节、洛阳牡丹花会、青岛啤酒节等。
4)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管理协会(SITE)对奖励旅游的定义是:“奖励旅游是一种向完成了显著目标的参与者提供旅游作为奖励,从而达到激励目的的一种现代管理工具。”从奖励旅游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奖励旅游的对象(如员工、经销商、代理商)必须能够达成甚至超越企业个别或者总体业绩;奖励旅游的形式通常是由企业提供一定的经费规划假期,委托专业旅游公司精心设计的非比寻常的旅游活动;而奖励旅游的目的是犒劳创造运营佳绩的有功人员,并借此增加参与者对企业的向心力。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奖励旅游在国外早已盛行。奖励旅游作为企业普遍的奖励方式,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出色员工得到了满意的回报。
奖励旅游中的团体娱乐活动,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给员工和管理者创造一个比较特别的接触机会,同事们可以在比较放松的情景中作一种朋友式的交流,从而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奖励旅游以其综合效益高、客人档次高的特点,引起各大旅游公司的注意。
1.1.2 会展安全的概念体系
1)会展安全
会展是人们进行物质、文化和学术等方面信息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有效地带动会展服务、交通、住宿、旅游及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会展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会展安全指会展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会展活动各环节、各阶段中的安全现象,也包括会展活动中涉及的人、设备、环境、管理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既包括会展活动中的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思想建设与安全理论等“上层建筑”,也包括会展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应急处置与管理等“物质基础”。
2)会展安全问题
在会展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会展安全问题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会议、展览、大型节庆活动的人流量大,人群密度高,安全问题发生概率高,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会展活动自诞生以来就不可避免地需关注其安全问题。
会展安全问题是指会展活动中各种安全现象的具体体现。既包括会展活动中相关主体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也包括发生在会展活动中各环节、各阶段的各相关主体间的具体安全事件或安全事故。
3)会展安全管理
会展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危机性较强的行业。会展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有效的会展安全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保障会展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途径,也是会展业的研究重点。
会展安全管理的主体是会议场所、展览场馆、节事活动场所、奖励旅游地的安全。会议场所、展览场馆、节事活动场所和奖励旅游地是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密度高,因此必须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再加上会展上存放大量物资和资金,因此人、物、财、信息等安全都成为会展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会展安全管理的内涵可以被定义为:保障会展组织者、参与者两个方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1.1.3 会展危机的概念体系
1)危机和危机管理
人类社会对于“危机”这个词并不陌生,从个人、家庭到社会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危机的考验。而对于“危机”的界定长久以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其中,日本企业危机协会会长泷泽正雄认为,危机有五种内涵,分别为:[1]事故;②事物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③事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④危险性的结合;⑤预期和结果带来的变动。这一界定大致包括四层意思:一是危机是不确定性的因素;二是危机的发生会带来损失;三是危机有可能被预见;四是危机不受波及范围大小的局限。①
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产生于20世纪的80年代,它的依据是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成长都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再发展或衰退阶段。组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的组织结构、组织关系、管理方式都有其特点,而且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着种种危机和管理问题,这就要求采取一定的有效变革措施来解决这些危机,以维护和促进组织的健康成长。关于危机管理的权威观点也尚未形成。泷泽正雄认为,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和处理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如何以最少费用取得最大效果”为目标。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的实质是管理,是事先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这里的效果不仅是指经济效果,还兼具社会和环境效果。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危机的主体各自选择的侧重点不同。
2)会展危机
世界旅游组织把危机阐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罗森塔尔(Rosenthal)和皮内泊格(Pijnenberg)认为:危机是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的情景。巴顿(Barton)把危机定义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薛澜、张强、钟开斌则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综合以上四种定义,再结合会展业本身的一些特点,会展危机可以定义为:影响会展组织者和会展参与者对展会举行目的地的信心和扰乱展会组织主体正常经营的、有严重威胁的不确定性事件,其后果会对会展组织及其参与者、产品、服务和信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会展危机既包括会展活动中的突发安全事件,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灾害、恐怖事件和犯罪行为等危害到会展组织者和参展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事态;也包括突发卫生事件,如人员昏迷、食物中毒、中暑、有害气体中毒、心脏病突发、伤亡以及晕车、呕吐等;还包括突发活动变更事件,如演讲嘉宾缺席、大型活动取消和天气因素导致的重大计划变更等。
3)会展危机管理
李九全等在《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管理》一文中提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防止和回避危机,使组织或个人在危机中得以生存下来,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限制在最低限度。
通过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比较和分析,结合中国会展业的实际,将会展危机管理定义为:会展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防范、分析、化解等所采取的行动,包括会展对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自然、管理、文化、环境等不可确定的相关因素的管理,以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当危机发生后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会展危机管理需要会展组织在时间紧迫、人才物资缺乏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决策和行动。
1.2 会展安全研究与会展业发展
1.2.1 会展业与会展安全
1)有限的会展空间与会展安全
会展空间一般为某一城市的一个或者多个场馆(或者场地),而会展参展商、来访的参展观众往往有成千上万人,展览馆(或者场地)一般都位于所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展览会的召开更加重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在此地域内的汇集。空间的有限性和人口的集聚性有可能会带来诸如场馆超出其最大客容量、参与人数超出所在城市的最大承载量和管理控制能力等问题,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2)多元的会展参与动机与会展安全
会展活动举办本身除了参加会议、展览等公务活动外,还有会展带动的奖励旅游,会展参与者的动机和行为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会展活动项目因此具有了较常规会展参展更丰富的内涵,如商务、经贸洽谈、购物、观光、节庆活动、休闲度假等可能被参展者和参展观众所喜爱。但是,会展活动的综合性、会展活动形态的多元性却为安全控制管理带来难度。
3)附属性、随意性的会展参与行为与会展安全
会展期间,特定人群的停留使其易产生附属性的其他会展参与行为,尤其是参展商、展会工作人员和其他参加展会活动的相关人群。但是,这种附属性的参与行为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些都给会展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
4)参与性、示范性的会展活动项目与会展安全
会展举办地一般为国际化气息浓、现代化程度高的著名城市,因此会展举办城市的建筑、民俗等参与性较强的会展活动以及会展举办过程中购物、餐饮、娱乐、奖励旅游等以体验为目的的会展活动可能会受到异地参展观众和参展商的青睐。另外,会展活动所依托的都市旅游活动还存在着较大的示范性,最为典型的是上海的南京路,南京路就是因为人多而吸引更多的参展观众前往感受,从而形成人群的高度密集。以上这些都增加了会展活动安全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防控难度较大。
1.2.2 会展业发展中的危机问题
1)会展特征与危机管理
危机是对正常状态(社会系统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严重威胁,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的特点,并可能导致人员、财产、组织形象与声誉、产品与服务的重大损失或破坏(薛澜,张强,钟开斌,2003)。会展危机一般包括:一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即在举办展览、会议以及节庆、大型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突发与紧急事件,使会展活动正常状态受到威胁,并可能导致人员、财产、组织形象与声誉各方面受到重大损失或破坏;二是会展组织机构日常经营中所出现的各种导致企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突发与紧急的灾难性事件。由于性质与影响不同,会展危机可以分成很多类,但结合会展的特征对会展危机管理工作的影响的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会展特征与危机管理工作的对应关系[2]
2)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
危机对会展业的利益相关者都会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给会展机构及展商带来损失
危机出现时,计划举行的会展不论延期还是停办,都将影响企业原有的财务状况。如果如期举行,办展商可以凭借展位及门票的收入获得收益,但是参展观众的减少将使收入水平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延期举行,相关的企业要承担延期所带来的人员宣传费用及广告开支;停办则使从计划到危机出现期间的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所以无论是哪种情况,办展机构和展商的财务都会受到损失,减弱人们对会展业的信心。
会展业的正常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作保障,而当这些条件和环境产生不利于行业的变化时,就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当会展危机出现时,无论是参展商还是参展观众都会对会展的正常举行及其质量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人们对会展的信心,影响相关群体的忠诚度。
(2)给会展工作中各利益主体协调带来难度
一般来说,一次会展活动涉及的主要利益主体包括会展机构、展商、广告公司、政府、参展观众等。只有当他们通力合作时,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而使会展圆满成功。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会展的效果,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各主体都有相应的利益跟随着。如果由于会展危机的出现而延期或者停办,仅他们之间签订的合同就会引起诸多的纠纷,所以会展危机增加了各利益主体协调的难度。
(3)使办展机构遭受客户流失的损失
危机一旦出现,会打击人们对会展的信心。办展机构面临的不但是参展观众的流失,还有参展商的大量流失。因为参展商参展主要是为了拓展销路和市场,如果参展观众少,参展商没有取得效益,下次就不会再参展。而对于组展商而言,大部分收入还是通过参展商这个大客户获得的。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新客户的开发成本要比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高出5倍多。可见,会展危机带来的客户流失也加大了办展机构的成本。
3)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关于会展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会展及相关概念界定、会展安全及相关概念界定、会展安全事故成因、会展安全的理论基础及对策等方面。
关于会展一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市集演变”说认为,贸易性的展览无论在中国或外国,都由市集演变而来,欧洲是由城邦的传统市集发展演变而成,这一演变发生在15世纪,莱比锡市集演变为莱比锡样品市集(即莱比锡博览会)是贸易性展览起源的代表;“巫术礼仪与祭祀”说认为,展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原始人对自然神和祖宗神的崇拜祭祀活动是展览艺术的雏形和起源;“物物交换”说认为,展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产生物物交换的初期,在物与物进行相互交换的初级方式中开始存在“摆”和“看”形式逐步从物物交换扩大到精神和文化的领域。因此,展览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而产生发展的,是围绕着人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完善的。
(1)会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会展,顾名思义,即会议与展览活动的简称。会议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一定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展览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洽商合作和开展市场营销的一种活动形式。
国内学者对于会展及相关概念作了如下界定:
孙刚:“会展业是……综合性的、关联度非常高的服务贸易行业,……并表现出一种经济现象的多种形态。”——2001年第2期《展览与市场》
杨虎涛:“所谓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会议和展览,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2001年第3期《社会经济研究》
陈向军、田志龙:“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支撑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2001年第5期《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庞莹、魏志恒:“会展经济是……跨产业、跨地区的综合经济形态。”——2002年第6期《经济师》
在国际上将“会展”称为MICE Industry。它是由会议(Meeting)——主要指公司会议,奖励旅游(Incentive Tour),大型会议(Conference)——主要指协会或团体组织会议和展览会(Exhibition or Exposition)这四个词组成。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MICE中的E也有了新的含义:节事旅游(Event)。此定义被大家普遍认可,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2)会展安全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会展中传统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物的安全。例如针对“饭店安全”的定义:维护饭店内所有人员的生命、身体、财物不受伤害、不受损失的工作就是饭店的安全工作。而吴克祥和周昕认为,会议安全保卫工作主要是保证与会者的人身安全。由此可以确定传统的会展安全工作的目标是:人的生命免受危害;人的身体不受损坏;财物不遭任何意外的损失。
但是,这样的安全管理内涵,不能囊括现代会议会展安全管理的全部内容。衡量一个会展活动是否安全、安全程度如何,不应该以是否发生事故、发生事故的多少为标志,这些不能完整表述会展活动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事件及其影响,如会展期间人员拥挤问题、会展临时搭建物或者展出物件、设备等受到损坏和伤害等,都应该属于会展安全事故的范畴。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是指不发生因人、机、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亡、任务受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
“会展安全”是指整个会展活动处于一种无风险的状态。
“会展安全事故”包括会展安全隐患、会展事故征兆、会展事故和会展灾难。
(3)会展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
事故的成因是从实践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对事故诱因一般规律的阐述,它是指导分析事故产生原因,预防事故发生,并指导完善技术和管理、节庆事故和灾害的预警预控。
从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到2004年西班牙的“3.11”事件,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从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威胁。而会展活动是一个危机性较强的活动,具有空间集中、人口密集、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往往会成为这些因素和隐患爆发的场合。
会展事故的成因分析可以知道会展事故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无法预见。会展安全事故往往是当事人无法预见的突发性的结果。
二是成因的不确定性。会展安全事故的发生既可以是会展外部环境的原因,也可以是内部管理失误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是后果的双重性。利用危机管理理论可以将事故处理成为危险或者机遇。
四是部分可防性。可以通过系统论来减少和预防不确定性事故的发生。
(4)理论基础以及对策建议
①理论基础。
A.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Bertalanffy)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就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中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也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B.危机管理的4R理论。
危机管理的4R理论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Rob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即由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组成。
a.缩减力: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几个方面去降低风险,避免浪费时间,摊薄不善的资源管理,可以大大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冲击力。
b.预备力:监视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对每个细节的不良变化都会有所反应,并发出信号给其他系统或者负责人。
c.反应力:在危机已经来临的时候,企业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以策略性地解决危机?危机反应管理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如危机的沟通、媒体管理、决策的制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等,都属于危机反应管理的范畴。
d.恢复力:一是指在危机发生并得到控制后着手后续形象恢复和提升;二是指在危机管理结束后的总结阶段,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支持,避免重蹈覆辙。
②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
会展活动按照时间可以划分为会展前期、会展中期和会战后期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需要监管防控。会展前期主要是预测和预控;会展期间主要是对会展安全事故的监测、识别、诊断和处理;会展后期主要是减小负面影响、分析危机过程和反馈。
系统分析会议安全事故的产生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场地和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组织管理因素,以及对人、机、环境、管理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
A.人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因素分析:活动参与人员行为因素;活动组织管理人员因素;现场维护人员因素。
B.场地和设备导致安全事故因素分析:场地设计因素;搭建物质量因素;设备仪器故障因素。
C.活动环境导致安全事故因素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D.组织管理因素导致安全因素分析:安全管理主体的缺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在缺陷;活动组织方企业文化的影响。
人、机、环境是整个会议活动安全运行的载体,构成系统安全的基本要素。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安全生产活动中各个要素,以实现组织目标。
会展活动的危机管理是现代会展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能有效保证会展环境、提升会展形象、避免或减少会展损失,实现会展价值。从业人员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可以从会展危机管理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四个方面着手,以提高整体有效性。
A.缩减力。
危机缩减管理要内置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中,与其浑然一体,而这个整体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过程,危机缩减必然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危机缩减管理能够极大地减少危机的成本与损失。它包括会展过程的内部管理和对外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发现某一方面存在风险,就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会展活动中各方领导和员工的素质也需要提高,使会展活动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危机管理的意识,使会展活动即使面对危机,也能把它压制在最小范围内。
B.预备力。
危机的预警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危机始发时能更快反应(不良变化被注意到并传递出去);保护人和财产(通过发布撤离信号和开通收容系统);激活积极反应系统(如抑制系统)。
完善的会展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很直观地评估和模拟出会展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灾难,以警示相关者作出快速和必要的反应,继而运用各种技能和资源来降低此类危机发生的概率。预警管理主要是进行危机的防范工作,会展活动主办方可挑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危机管理团队,制订危机管理计划,进行日常的危机管理工作。同时,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危机爆发前的征兆,会展主办方需要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通过训练和演习,可使每个会展成员都掌握一定的危机处理方法,使会展活动在面对危机时可以从容应对。
C.反应力。
在反应力这个层面,会展主办方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以应对危机;其次是如何能够更多地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以便了解危机波及的程度,为危机的顺畅解决提供依据;最后是在危机来临之后,如何降低损失,以最小的损失将危机消除。
应对危机时的管理策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认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总结危机。在处理危机时,合理地运用沟通管理、媒体管理、形象管理等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恢复力。
危机一旦被控制,迅速挽回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就上升为危机管理的首要工作了。在进行恢复工作前,先要对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分析,然后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恢复计划,使企业能尽快摆脱危机的阴影,恢复以往的运营状态。同时,企业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进行必要的探索,找到可以反弹得比危机前更好的方法。
1.2.3 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研究体系
图1.1 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系统
按照社会学观点和学科构建理论,任何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都是从该学科现象研究开始,而后才进入学科理论与管理研究。因此,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研究体系自然包括了会展安全与危机现象研究、会展安全与危机理论研究,以及会展安全与危机管理研究三大系统。根据宏观系统论观点,把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现象(Phenomenon)、理论(Rationale)和管理(Management)组成的研究系统如图1.1所示。
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系统把会展安全与危机理论层面的研究内容与实践层面的研究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环状结构把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现象研究、理论研究和管理研究联结成一个学科研究系统——PRM系统。
PRM系统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即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系统包括了R子系统(理论研究子系统)、P子系统(现象研究子系统)、PR子系统(认知子系统)、M子系统(管理研究子系统)、RM子系统(保障子系统)、PM子系统(实证研究子系统)六个子系统。
2)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内容体系
(1)理论研究体系(R子系统)
理论研究体系主要研究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与原理,包括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心理行为学理论基础、组织理论基础、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和社会学理论基础等基础理论;并通过这些基础理论研究来建立会展安全与危机管理的方式与方法。这将在本书第1章中体现。
(2)现象研究体系(P子系统)
现象研究体系主要研究会展安全与危机现象、本质特征、发生规律与表现形态。它包括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个层面。这将在本书第2章中体现。
(3)认知体系(PR子系统)
认知体系主要研究会展主办方、会展活动参展商、会展活动观众等会展参与者对会展安全与危机现象的认知、教育与管理。这将在本书第4章中体现。
(4)管理研究体系(M子系统)
管理研究体系主要研究会展活动中各要素活动的安全管理。既包括宏观会展安全系统的人技境子系统(MET)中人、技术、环境的宏观安全管理,也包括在人技境子系统(MET)中运行的会展项目的微观安全管理。这将在本书第4,5章中体现。
(5)保障体系(RM子系统)
保障体系主要研究针对会展安全与危机现象和规律的保障会展安全与危机的各种控制、法律手段与方法。包括会展安全法规体系、会展安全与危机预警系统、控制系统、救援系统和会展安全保险体系等宏观、微观层面的内容。这将在本书第6章中体现。
(6)实证研究体系(PM子系统)
实证研究体系主要研究某个会展安全与危机的个案剖析,分析安全与危机的现象、规律表现及会展安全与危机理论、会展安全与危机法律手段、方法在个案中的应用。
3)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结构体系
会展安全与危机贯穿于会展活动举办前、举办中、举办结束各环节,涉及与会展活动各环节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问题。因此,围绕会展活动各个环节的安全与危机问题及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是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内容。从会展安全与危机的内涵、本质、特征和会展安全与危机内在理论逻辑、实践运作的角度,可以把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划分为学科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两个层面结构(图1.2)。
图1.2 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两个层面
(1)学科理论层面
从学科理论研究角度出发,会展安全与危机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础概念与理论体系。
这是会展安全与危机首要解决的问题和内容,是会展安全与危机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之一。没有基础概念的理论研究只能是一种附属。基础概念体系的确立为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定下“基调”和研究方向,解决了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A.基本概念。
回答诸如什么是会展安全与危机的基本问题。
B.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与学科主体内容相关、体现研究核心的概念群,例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社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资源配置”,市场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换”,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区域差异”,旅游学的核心概念是“经历”,即“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受或体验。”(邹统钎,1999)
会展安全与危机的核心应是研究会展活动中相关主体的安全与危机经历。这样,就形成了反映这种特殊安全与危机经历的两个核心概念,即反映这种安全与危机经历表现形态、规律性、特点和从这种安全经历的规律性、特点出发的安全与危机管理理论与方法。核心概念的遴选为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理论体系研究的核心是为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建立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的支持依据。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理论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的思想理论基础,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主的心理行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主的组织理论基础,以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为主的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和以发展演进学说、韦伯主义学说、功能主义、现象学为主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②现象研究。
现象研究是任何一个学科的起源研究。任何学科的现象研究一般都包括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规律性变化及其表现形态四个方面。会展安全与危机学科也不例外。会展安全与危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会展安全问题,因此,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现象研究包括了会展安全与危机本质、会展安全与危机特征、会展安全与危机发生规律,以及会展安全与危机表现形态四个方面。
A.会展安全与危机本质。
会展安全与危机本质有其客观存在的两面性。一方面,会展安全与危机本质是以会展本质为基础并建立在会展本质之上的,会展安全与危机是会展本质及其特征的逻辑必然,没有会展活动,就不会有会展安全与危机问题。会展安全与危机依附和伴随在会展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会展安全与危机的本质又决定了会展本质,会展安全与危机的存在与否决定了会展的运营能否得以顺利进行。
B.会展安全与危机特征。
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特征是会展安全与危机本质的一种反映形式。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特征包括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对其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会展安全与危机的本质。
C.会展安全与危机发生的规律性。
会展安全与危机发生的规律性是会展安全与危机现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规律性的研究包括空间规律性、时间规律性、活动规律性和阶段规律性等方面。会展安全与危机发生的规律性研究有助于揭示和了解会展安全与危机现象。
D.会展安全与危机的表现形态。
反映会展安全与危机发生的类型,在会展活动的各阶段交替或同时出现,是会展安全与危机的外在表现。包括:
a.盗窃。在会展活动过程中,由于人员密集、拥挤,许多不法分子乘机盗窃,参展商在参观展览过程中被盗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05年海峡两岸名优产品博览会开张首日,某江苏参展商由于随意摆放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而导致被盗。
b.火灾。展馆没有定期检修、员工未经消防培训、通风设备不全、展位消防通道过窄、管理展商不力(展板不刷防火漆、任人吸烟、电焊施工等)等问题,都是引发场馆消防隐患的导火索。
c.展馆坍塌。有些展馆只适合举办中小型展会,但由于名利所趋,他们却在努力承接各种展会。承接力不够,仍然接办重型机械展,导致楼面垮塌;展位华而不实,一触即倒,造成人员伤亡;参展观众通道狭窄,看台不牢,组织疏通不力,人流拥挤,出现踩人事故。
d.组织者卷款潜逃。在招商完毕后,表面上本次展会展位已爆满,但临近开幕时,却有部分会展活动的举办单位在临近布展时携款而逃,人去楼空。参展商花费了巨额参展费、运输费、交通费等,到达目的地后,却发现整个展厅零星空缺。
e.其他的意外安全与危机事件。
③安全与危机管理及保障研究。
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目的是保障会展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会展安全与危机管理及保障研究就是分析和探讨会展安全与危机的防控措施、应急处置办法、管理方法和保障体系,以达到对会展安全的防控和管理。对会展危机的应急处置,达到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目的。会展安全与危机管理及保障研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研究层面。宏观层面的研究有助于管理、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微观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对行业安全管理的指导。
④学科构建。
学科构建包括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发展历史分析、学科方法论体系研究和学科研究内容体系三个方面。研究的发展历史分析是学科构建必然性和必要性的依据,学科方法论体系研究和学科研究内容体系研究则是一门学科研究所必需的两大基础性工作。
(2)行业实践层面
从行业实践层面出发,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立足于会展业经营管理实践,分析会展业运行中出现的安全与危机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以促进会展业更安全、稳定发展。此层面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状与问题研究。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和研究会展安全与危机现状与问题。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
A.管理现状与问题。主要分析会展业管理实践中安全问题产生的客观根源。
B.安全认知现状与问题。主要分析和研究会展组织者、参展商、参展观众的安全认知问题。安全认知是对会展安全的主观认识,与会展安全关系极大,往往是造成会展安全事故的主观根源。
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会展行业中的会议、展览、节事和奖励旅游四个会展项目的安全现状与问题。会展活动项目的安全现状与问题与会展组织者、参展商、参展观众息息相关,对会展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现状与问题分析形成了研究的基础性材料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②行业管理研究。
从微观角度分析和研究会展行业在会展活动各阶段的安全问题及其防控与管理。研究内容涉及会展各行业的会议、展览、节事和奖励旅游四个会展项目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4)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方法体系
由于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是应用性、交叉型的研究领域,它与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因此,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研究方法包括:
(1)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①实地踏勘法。
A.样本选取。会展安全实地踏勘地的样本选取应以国家级、省级、地方各地的会展中心、大型活动主办场所为主,在地域空间上选取的样本应能涵盖会展业的研究范围。
B.踏勘记录。实地踏勘中,应设计“会展安全考察表”,主要从会展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安全设施设备等方面考察样本区会展安全管理现状,作为实地踏勘的评价和记录依据。
C.数据处理。对所搜集到的会展安全数据先进行因子评价,依据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
②访谈法。
A.样本选取。以国家级、省级、地方各地的会展中心、大型活动主办场所为主要访谈对象。
B.访谈内容。设计“会展安全与危机管理访谈提纲”,从会展安全管理机构、安全案例、安全规章、安全隐患、安全态度以及会展各方的安全认知等角度对会展中心等地宏观安全管理、内部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态度、安全认知等进行开放式访谈。
③问卷调查法。
A.问卷设计。包括参展商、参展观众以及会展主办方调查三种问卷。
参展商调查问卷。包括参展商类型、安全认知、安全经历、对会展场所或会展安全与危机问题的评价等基本内容。
参展观众调查问卷。包括参展观众安全认知、安全经历、对会展场所或会展安全与危机问题的评价等基本内容。
会展主办方调查问卷。主要从管理角度出发,包括会展管理类型、安全管理部门、安全培训、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程序、安全设施设备、安全预警、防范与控制等内容。
B.调查范围。
参展商调查。参展商调查的范围应涵盖调查样本区域的各主要的会展场所的参展商。
观众调查。观众调查的范围应涵盖调查样本区域的各主要会展场所观众。
会展主办方调查。主办方调查的范围在数量上应涵盖会展举办的各级管理者和会展的管理部门,尤其是负责会展安全管理的部门。
C.调查形式。
参展商调查。采取现场填写问卷、现场访谈等调查形式。第一种主要在会展场所,利用会展活动举办过程中的间歇期间进行调查。这种形式是调查的最佳方式。虽然调查的工作量和难度较大,但其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也较高。第二种形式是在会展举办前或举办结束前,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这种调查方式易行、效果佳,但需要快速简捷地回答需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真实的会展活动举办前的安全感知和举办后对会展安全管理的认知。
参展观众调查。类似于参展商的调查,可采取现场填写问卷、现场访谈等调查形式。第一种主要在会展场所,利用会展活动举办过程中的间歇期间进行调查。这种形式是调查的最佳方式。虽然调查的工作量和难度较大,但其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也较高。第二种形式是在会展举办过程中,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这种调查方式易行、效果佳,但需要快速简捷地回答需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真实的会展活动举办过程中参展观众对会展安全管理的认知。
主办方调查。主要采取访谈与邮寄的方式。
D.抽样方式。
参展商和参展观众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
主办方调查。进行不重复抽样,按会展企业名录选择代表性样本。
(2)文献查询法
文献查询法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互联网和文献,查询会展安全案例与会展事故的表现形式,分析会展安全问题的一般形成规律,查询有关安全管理的条例与经验,研究会展安全的管理方法和安全保障措施。
①查询范围。
查询的地域范围和内容以所要研究的会展安全与危机为主,内容尽可能地参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献,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崭新的视角与理论观点,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②查询地点。
以所要研究的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相关内容为查询对象,有关部门资料室、地方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为主要的查询地点。
③查询内容。
查询内容以所要研究的会展安全与危机、安全事故报道以及具有特色会展区域的基础材料为主,包括地方大型节事活动、展览活动、消防、治安、交通、医疗卫生等与会展安全直接相关的资料以及国外相关研究资料等。查询内容的载体主要是报刊、中英文期刊及相关的书籍。
④网络查询。
通过网络查找关于会展安全管理与会展危机管理的国内外最新动态。
(3)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是管理学科、经济学科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对会展安全事故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从而显示会展安全的重要性和会展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对会展安全问题的引致因素进行数量解析,运用模型来描述其相互作用力与影响力;对会展安全发生的一般规律进行数量解析,建立规律模型;对会展安全的基本运行进行数量解析,并以此作为会展安全保障体系的数量评价基础。
(4)行为学方法
利用参展商、会展组织者及会展管理部门的行为的相关分析,筛选出与会展安全相关的行为因子,为会展安全事故寻找行为致因。
(5)系统分析法
以系统的思想分析会展安全与危机管理的宏观与微观体系,并以系统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会展安全与危机保障体系以及相关体系间及会展安全与危机保障体系内各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
(6)比较法
通过考察国内外会展安全管理的成功案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会展安全研究成果和会展安全管理经验,比较与会展安全保障体系相近的其他系统结构,为研究会展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结构体系提供依据和方法。
(7)灰色关联分析法
通过对会展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搜集会展安全事故的案例样本,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会展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会展安全控制、管理与保障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8)典型个案分析法
这是社会学常用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包括:以某一典型的会展安全问题作为个案,分析同一个会展安全问题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共性和个性的时空特征;以某一典型的会展场所为个案,分析该场所会展安全问题的发生规律、安全控制与保障体系的运作与管理。
1.3 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会展安全与危机认识的思想理论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无法脱离哲学的影响(谢彦君,1999)。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
1)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映像、反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种认识是我们建立科学正确的会展安全与危机观和会展安全与危机认识论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会展安全与危机本质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我们认为会展安全与危机本身具有特定的规律和特点,是可以为我们所认识的,也是可以为我们所控制的。这也是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根本出发点所在。
2)唯物主义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分析、研究会展活动各环节、各阶段与会展安全问题发生规律、特点,以及会展安全的本质特征的方法论基础。
3)需求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需求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把对会展活动中的安全需要的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质量、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将同等地、更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这说明,人的生存需要显示了会展活动中安全的重要性,并逻辑地反映了会展安全与危机观是提高人类生存安全、生存能力的形式之一。生存的要求是人的自然属性。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生存需要不论在量或质的方面都是向上发展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就是现代世界的生存竞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需求论为研究会展安全与危机观和会展安全与危机的认知、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特征和本质、会展安全与危机的发生规律、会展安全与危机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关系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和方法,是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理论来源之一。
1.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对人类动机的研究表明,在消遣和旅游需求的决定因素及其实践方式中,发挥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心理因素。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年)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本质和心理需求角度提供了对会展活动中的安全需求及其属性的心理学解释,是了解会展活动参与动机的基础,也是会展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1)安全需求层次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与归属需要、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图1.3),需要层次逐步由低向高发展。一般地,层次越低的需要越容易满足,越高的越不容易满足。但层次越低的需要,则越基本。
图1.3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显然,安全需要是继生理需要之后人的第二需要,必须得到优先满足。而安全需要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概念,包括诸如受到保护,摆脱恐惧,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免受战乱、动乱和犯罪等伤害等方面。由于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人们便开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需求安全。会展活动的参与者必须满足安全需要,安全便成为会展活动参与动机高层次需要的基础。
2)会展安全需求理论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的需要具有潜在性和可变性(周三多,1996)。人们一生中存在着的多种需要并非随时随刻全部被主体所感知、认识,有许多需要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潜在的需要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变化,才变得迫切而为其主体所感知。当会展参与者临时进入一个较日常“陌生”的环境时,原有的需求将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于奖励旅游者,原来井然有序的主流生活中的需要层次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旅游社会”中的新的旅游需要层次。
奖励旅游者在居住地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安全需要,由于旅游活动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旅游者主观心理感受的不同而重新显现出来,成为有别于原来旅游安全需要的、较高层次的新的安全需要——旅游安全需要。这种新的旅游安全需要实际上贯穿于旅游活动全过程,并在适当的背景下显示出其迫切性。旅游安全需要客观上对旅游行为、旅游决策、旅游目的地产品、旅游趋势和旅游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表1.2)。
表1.2 旅游安全需要对旅游行为、旅游政策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罗贝尔·朗卡尔(1997:35)整理。
以旅游活动中人身安全需要和疾病保险需要两种旅游安全需要为例。旅游者人身安全需要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之一便是旅游者避免到因犯罪率高或政治不稳定而闻名的地方去,或寻找距离较近的、较熟悉的旅游地。而旅游中疾病保险需要的表现之一便是旅游者尤其是老年游客寻找有可靠医疗设备的旅游地,并导致了旅游地医疗急救费用的增加。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暂时脱离“世俗世界“的特点,旅游也成为了某些失望者或愿望未得到满足者的安全庇护所(罗贝尔·朗卡尔,1997:26)。
总之,当奖励旅游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大众现象时,“旅游社会”中出现了新的有别于“世俗生活”中的需要层次——旅游安全需要层次,旅游安全需要也就成为了旅游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高层次的安全需要。因此,会展安全研究成为一种必然的研究课题,并获得了其理论的依据之一。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会展安全需要层次理论将是从心理需要角度阐述会展安全、引导会展安全研究的有力理论工具之一。
1.3.3 安全理论与危机管理理论
1)安全经济理论
“安全经济学”是伴随着安全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与安全科学有关的理论研究成果,90年代开始出现以“安全经济学”为命题的研究成果。进入90年代,国内外以“安全经济学”为命题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安全经济学在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被列为安全科学的一个三级学科,安全经济学进入了科学体系的建设发展阶段。
安全经济理论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安全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理论。安全经济理论涉及经济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安全事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规律、安全的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的经济方法等内容。安全经济理论最基本的内容是安全的投资或成本规律、安全的产出规律、安全的效益规律等问题。
安全经济理论将为会展安全经济性问题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可以运用安全经济理论阐述会展安全与生产、会展安全与效益、会展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会展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会展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会展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事故预防;实现会展业的安全运行。
2)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安全行为科学是把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律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应用到安全管理和安全事故预防的活动之中,为保障人类安全、健康和安全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企业或组织中人和人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安全行为现象,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和领导安全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方法。
会展安全同样包括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等,安全行为科学理论为分析、研究与解决会展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我们可以利用研究安全行为的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等去研究会展安全行为,其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我们研究和发展会展安全的基础和借鉴。
3)安全评价理论
安全评价(Safey Evaluation)亦称危险度评价或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实现系统安全。安全评价理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其形成事故的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系统安全的过程。安全评价不仅成为现代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安全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用安全评价理论的安全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可以对会展业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帮助我们判断会展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为制定防范会展安全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实现会展系统安全的目的。
4)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亦称事故因果连锁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Sequence Theo-ry),是美国学者海因里希(W.H.Heinrich)在对当时美国工业安全实际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虽然事故致因理论是建立在工业安全事故研究的基础上,但对会展安全事故的研究和防范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5)安全管理理论
安全管理理论强调安全管理以安全为目的,研究如何发现、分析和消除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问题和风险,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和影响职业健康的疾病,避免各种安全损失,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全管理理论关注企业安全业务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安全问题,强调组织的安全生产“人人有关、人人有责”。研究会展安全需要安全管理理论的借鉴,在会展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实践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安全绩效测量和监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和问题,则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会展安全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并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了不断改善组织的安全管理绩效,需要定期开展会展安全管理的评审和评估,以确保会展安全管理实现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确保会展安全的目的。
6)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风险的来源,风险的本质和属性,风险的识别与风险评价,风险预测与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与处理等相关问题。
利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会展风险问题,有利于会展管理者树立会展风险观念,对可能存在的会展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及时控制和处理,帮助会展管理人员合理地权衡和利用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通过实施降低、转移、分散、隔离等方法应对会展风险。
7)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对策理论研究的先驱赫尔曼(Hermann)认为,危机是一种情景状态,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应时间很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如何看待危机,如何应对和处理危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做到: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
应用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会展活动过程的危机问题、会展危机的风险评估、危机监测预防、信息沟通、危机反应管理、危机恢复管理,是会展安全与危机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
1.3.4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组织理论为会展安全研究和会展安全管理提供了战略方法和宏观策略指导。
1)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所组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会展安全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会展组织者、参与者、会展设施设备、会展场所环境、会展从业者等都可以看成是会展安全系统的子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对会展安全系统而言,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人(组织者、参与人员、工作人员)、设备(会展设施设备)、会展展览环境和信息(会展场所安全形象、会展各环节安全状况、会展参与者安全偏好与认知等)。
应用系统论进行会展安全研究,能够使复杂的会展安全领域条理化、清晰化,从而使正确认识和掌握会展安全规律,最终建立有序的会展安全保障系统成为可能。
2)信息论
信息存在于整个旅游安全系统中,形成了会展安全信息系统(图1.4)。在会展安全系统中,除会展设备是单一的信源外,系统的其他组成要素均融信源与信宿为一体。会展参与者把安全认知、安全偏好、安全经历及价值取向通过会展主办方、会展参展组织者等传递给会展场所、会展管理者和会展工作人员;会展场所则把会展场所的安全形象、安全现状传递给参展商、参展观众和管理者;而参展观众传递的则是参展商、管理者对会展场所和会展安全的认知等信息。会展安全信息系统中,会展管理者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既是信源、信通,又是信息的处理中心。会展管理者根据会展安全信息,针对参展观众、参展商的安全需要制定旅游安全政策,针对会展场所、会展设施设备安全状况采取会展安全管理措施。
图1.4 会展安全信息系统
3)控制论
会展安全信息是会展安全保障系统中会展安全预警系统、控制系统、施救系统之间进行联系、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安全防范、控制和安全管理决策的基础。
会展安全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寻找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和可靠的解决措施。但由于会展安全问题的不可避免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风险和危害降到最小化。因此,会展安全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会展安全系统的控制。根据控制论论点,对会展安全系统的控制又可以分为事前控制(预期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反馈控制。会展安全系统控制是以避免或减少会展安全事故,防止会展安全事故发生为目标,考察和分析会展安全问题的特点与发生规律,研究会展安全管理措施和保障体系,通过会展安全的控制,实现预定的安全管理目标。
(1)构成会展安全控制的基本要素
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会展安全政策与法规系统。
②一套有效的会展安全预警系统,能对会展安全问题作出高速有效的信息反馈与预警。
③一个召之即来、来之即战的会展安全施救系统。
(2)会展安全系统控制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事先控制(预先控制)。
事先控制指防止在旅游活动中出现会展安全事故的多种措施,包括提高管理者、会展从业人员、会展组织者的安全认知,会展政策法规和会展企业、会展管理部门出台的各种会展安全制度与法规,会展预警网络与系统等。
②现场控制。
现场控制指对利益活动现场的安全控制。包括各会展企业安全制度、安全措施的落实与监督,会展安全问题多发区的控制与管理,会展安全的自控与互控系统控制,会展安全预警与施救系统的管理与控制等。
③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指通过各种会展安全信息的反馈,达到对会展安全的事前控制和会展活动现场的安全控制。反馈控制可以分为局部反馈控制(逐步反馈控制)和全部反馈控制两种。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使会展安全研究和会展安全管理思路清晰化、有序化。系统的思想使会展安全的控制成为现实,而会展安全信息则成为会展安全系统控制的依据和内容。
除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外,突变论、协同论等自组织理论也可以为研究会展安全系统的机制与实现提供战术方法论和微观战略指导。囿于水平和篇幅,本书不对突变论、协同论等自组织理论进行介绍。
1.3.5 管理科学理论
将数学尤其是运筹学大量引入到管理领域,是管理科学学派的显著特征,因而这一学派又称数量学派,并在很多场合被看作运筹学的同义语。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进行求解,以降低管理的不确定性,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经济效果。正是这些科学的计量方法,使得管理问题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管理科学学派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反对凭经验、直觉、主观判断进行管理,主张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时间和支出,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好的效果。这一点与管理科学所要求的“最优化”不谋而合。会展安全管理属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管理体系,会展安全的防控、管理与决策等管理行为都必须应用管理科学的数量方法,以此来指导会展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原理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管理科学理论至少有以下三个理论与原理为会展安全与危机的研究提供方法与指导。
(1)运筹学
运筹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杰出的物理学家布莱克特(Blackkett)为领导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家为了了解雷达的合理布置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按照运筹学的方法,可以对会展安全管理进行实验和定量性科学决策,它可以知道会展安全管理人员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人力、物力、财力)下,为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学的方法)来进行数量分析,统筹兼顾研究各会展主体及会展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选择出最优的会展安全决策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便作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在会展活动中最经济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达到最大的安全管理效果。运筹学在会展安全学领域中有不同的应用内容,这些内容包括:
①规划论。
规划论用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安全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资金和时间,最大限度地完成各项会展安全计划任务,以获得最优的安全保障。规划论根据不同情况又可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②库存论。
会展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利用大量的安全设施设备,运用库存论可以分析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数量、从什么地方供应,来补充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设备、设施、资金等库存,既保证会展企业能有效运转,又使其保持一定库存和补充采购的总费用最少。
③排队论。
排队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在会展服务系统中,设置多少服务人员或安全设备最为合适,既不使会展参与者过长地排队等候,又不使服务人员及安全设备过久地闲置。
④对策论。
对策论又称博弈论,主要用来研究在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会展企业间的各种竞争活动中,在面对安全管理问题时,比如进行安全投资,如何使自己一方获得期望利益最大或期望损失最小,并求出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
⑤搜索论。
搜索论用来研究会展企业在寻找安全管理对象(如安全管理问题、安全隐患)的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搜索手段(包括人、物、资金和时间),以便取得更好的安全搜索效果。
⑥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是会展企业利用网络图对安全管理工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技术,常用的有“计划评审技术”(简称PERT)和“关键线路法”(简称CPM)。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其要点是解决管理问题时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安全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
①首先弄清并确定会展安全系统的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②必须把会展安全控制与管理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③寻求达到总体会展安全管理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的会展安全任务和可供选择的会展安全控制方案。
④对可供选择的会展安全控制、管理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的会展安全控制、管理方案。
⑤组织各项会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
系统分析和运筹学作为逻辑和计量方法,它们的共性很多。一般认为,系统分析研究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多用于会展企业安全战略的高级决策研究,而运筹学研究的范围相对较窄一些,一般用于具体性的旅游安全战术性的分析论证。但在实际中,作为决策工具,往往是两种方法共同使用、相互补充,有效地发挥两种分析工具的综合作用。
(3)决策科学化
在进行会展安全决策时,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程序,作出正确的安全决策。上述关联科学理论的两个原理就是安全决策科学化提供分析思路和分析技术的,同时,它所使用的先进工具——电子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安全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2)管理科学理论在会展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遵循了一定的基本步骤,而且各个步骤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1)观察和分析
观察和分析是发现和解决会展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各个步骤的基础。会展安全管理者的才能之一就表现在能敏感而机警地发现问题。会展安全管理人员在发现了安全问题以后,有必要进一步搜集材料,丰富有关这一安全问题的知识,然后加以分析,了解事实材料背后的缘由,加深对安全问题的理解。
(2)确定会展安全问题
通过对会展安全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找出会展安全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和症结所在,从而确定会展安全问题的实质内容,即确定影响会展安全问题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目标、约束条件、组织各部门间的关系、可能取代的其他途径、上级领导要求的限制等。在确定目标时,要以整个组织的最优化而不是以局部优化为终极目标,且会展安全目标和其他因素都应尽量具体化和计量化。
(3)建立模型以代表所研究的系统
管理科学中常用的是数学模型,即用一组变数(可变因素)的函数来表示安全系统的效率。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E=F(xi,yi)
在会展安全管理中进行应用时,其中E代表会展安全系统的效率(防控效果、安全投入成本等),叫做安全目标函数,F代表函数关系,xi代表安全系统中可以控制的变数,yi代表安全系统中不受控制的变数。
在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实践中,常常用到一些数学模型包括扭亏平衡点模型、库存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决策规划、网络模型、排队模型、模拟模型、马尔科夫过程、对策论等。
(4)从模型中得出解决方案
这指的是找出会展安全系统效率最优化的“可控变数”的值。但在得出解决方法之前,先要通过不断地比较和筛选,得到最好的一个会展安全管理模型,然后采用恰当的技术求解。管理科学虽然以最优化为目标,但事实上从模型得出的解答只能是一种预期性或平均性的答案,可能只是“令人满意的”解而不是最优解。
(5)对会展安全管理模型及解决方案进行检验
这指的是验算变数,用实际的安全防控与管理的情况来检验模型的预测,并对实际的会展安全防控结果和预计的会展安全防控结果进行比较等。会展安全管理部门应首先在小规模的实验中确定会展安全管理模型的功效,如果发现差错,可以对会展安全管理模型加以恰当的修改,从而得出新解。
(6)建立对安全解决方案进行监控的手段
会展安全管理模型是否有效,取决于它是否能代表所研究的会展安全系统。但由于现实的安全问题或安全体系是动态而变化的,所以必须注意其变化而建立适当的监控手段。
(7)把会展安全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这是把会展安全管理方案转化为可行的安全作业程序的一个过程,会展安全管理人员应注意到会展安全管理模型的目标、假设、限制甚至遗漏事项,并把情况反馈到前面的步骤中去,对临时发现的偏差和缺点也要予以补救和纠正。
应用管理科学理论,可以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会展安全管理领域中,为会展企业的安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方法。它能使会展安全学理论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在科学的轨道上前进一大步,同时它的应用对会展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其他理论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弱点,它试图把管理中与决策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同时,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缺陷。
1.3.6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和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曹维源,1991:379)。
1)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社会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源于对当时社会矛盾、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并以孔德(Anguste Comte,1798—1857年)和H.斯宾塞(1820—1903年)为代表。19世纪90年代,社会学成为了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并大体确定了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法国的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年)和德国的韦伯(Max Weber,1864—1920年)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迪尔凯姆用经验主义方法研究社会整合和劳动分工,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专门研究对象,认为社会学应该用一些社会事实来表达另一些社会事实,强调了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并提出了研究社会现象的特殊方法,使社会学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韦伯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人们的动机与价值取向。他指出,社会学要认识的是社会行动,要从根本上说明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并力图证明宗教思想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0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不断出现新的理论,产生了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以G.H.米德(美)和H.布鲁默(德)为代表的符号互动理论,以G.霍曼斯(美)为代表的社会交换理论,以L.科瑟(美)和R.达伦多夫(德)为代表的社会冲突理论等。社会学和其他学科逐渐交叉结合,并采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其他学科的问题。
2)社会学理论在会展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学理论探索,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会展安全学研究和会展安全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和心理需求方面,探讨会展参与者在会展过程中的安全认知、安全行为及其防范措施
有别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展参与者的安全需要的本质,关注会展参与者在普遍安全需要基础上对安全的认知、会展活动中与安全有关的决策以及随后的安全防范等相关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介入会展安全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的介入,能够解释会展参与者潜在行为背后对会展安全的理解、动机及其会展场所选择与决策行为、会展参与行为模式及其影响。
(2)社会学中关于犯罪与社会示范的相关理论有助于解释会展中的犯罪现象,并且有助于预防和解决会展安全中的犯罪问题
由于会展活动的异地性、暂时性及其带来的对会展场所的陌生、人员密集、人员流动性强等现象,容易使会展参展商和参展观众成为犯罪的对象甚至是犯罪的主体。犯罪由此成为会展安全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社会学中关于犯罪与社会失范的相关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会展安全中的犯罪现象,解析会展与犯罪的关系与会展中犯罪背后的社会动机与社会根源。例如,迪尔凯姆就用“失范”来指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失常、道德败坏等状态。因此,全面理解会展参与者或者会展活动中的反常现象,如犯罪、盗窃等,需要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和考察会展参与者所处社会环境。这将有助于会展活动中犯罪问题的预防与解决。
(3)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主义对会展安全问题的发生与预防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方面,会展参展商所具有的外在符号引起了犯罪分子的关注,导致了犯罪等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会展参展商外在的符号也能吸引会展管理者关注的目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会展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会展参展商的外在符号对研究会展参与行为、安全取向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注释】
[1]胡平.会展管理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松萍.关于建立会展预警机制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8):70-72.
[3]孙虹飞.会展危机的形成影响及其预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7):55-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